「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縱觀數千年的中國書法史,享有盛名的女書法家寥寥可數,據清代厲鶚所編寫的《玉臺書史》記載,中國數千年曆史留下名字的女書法家僅僅211人,並且對於女性書法家的記錄與書寫皆是附著於以男性為主線的歷史敘述語言之中。如蔡伯喈之女文姬,王羲之業師衛鑠、趙子昂之妻管道昇等人,她們並非“獨立”存在的,而是需要隸屬於父親、丈夫、學生等一系列男性角色。蕭嫻作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書法家之一,早年雖然受老師與父親的影響,但因其強烈的藝術風格而備受關注,而其晚年的藝術創作所體現出的女性獨立性則顯得愈發明顯,這是她不同於歷史上其他女性書法家的顯著特點之一。

“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蕭嫻於“枕琴室”內作書

民國時期的女性書法家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是對於碑學書法的學習。這是一種藝術審美的集體性選擇與趨向,與時代、社會的變化是分不開的,即使是早年以帖學為學習對象的女書法家也會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不同於古代的女性,民國時期的女性地位,在近現代婦女解放運動後開始得到改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正視自己的社會角色,爭取獨立人格和平等權利。在文化藝術領域,以女性為創作主體的書法在數量和風格方面都有很大發展並被世人關注。如小萬柳堂女主吳芝瑛筆下的小楷,娟秀翩翩之外又有北碑方挺硬折的趣味;瘦鶴山人馮文鳳女史以書篆隸而聞名,一時有“鄧篆馮隸”(鄧篆指鄧爾雅)之譽;聞慧室主人莊閒更是以北碑之法入書,隸楷相融而得恬淡怡和之境界;霞浦遊介眉從學於沙公胡光煒,小學訓詁、古物考辨無一不精,書法風格融合甲骨、金文、真、行於一爐,晚年更趨老辣天真,與蕭嫻並稱為“南蕭北遊”。

“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致莊希祖、桑作楷信札之一

從這些女性書法家的藝術取法與風格上看,足以體現出民國時期女性藝術家對於“革新”思想學習與影響。蕭嫻作為民國時期就享有盛譽的女性書法家,從個體的思想意識到藝術創作無一不表現出很強的獨立性。她個人不纏足也反對女性纏足,對於子女的教育也表現出很強的開放性與進步性,對於書法藝術風格的選擇也是力爭做到與男子爭一短長,其磅礴大氣、勁健雄強的榜書大字令同時代的男性書家也有所不及,康南海讚歎“應驚長老鹹避舍”實不虛言。將蕭嫻的書法作品與同時代的女性書法家相比,她的藝術特點是十分明顯的,若以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較,蕭嫻筆下雄強大氣的書法與何香凝所作的醒獅猛虎是有著共通的內在精神的。

“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蕭嫻早年因社會動盪顛沛流離,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貴築、三水、廣州、上海、汕頭、香港、南京、滿洲里、九江、武漢、重慶、成都、廣元、蘭州,最終定居南京,她奔波半生、含辛茹苦,時代給予她奮發向上的精神也苦煉其心智體膚。作為一名最終迴歸家庭的婦女,她一生都將家國命運肩負起來並且身體力行,捐獻書法參加義賣、送子女參軍、耄耋之年宣誓入黨,等等,都表現出她一顆奮鬥終身的愛國、愛家之心。晚年的蕭嫻,在家庭生活中被視為最普通不過的摘菜蒔花老嫗,而當她提拈管城之時,筆下驚現風雷、縱橫萬方,如江河行地的氣勢令她的氣質陡然而變。

“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致莊希祖、桑作楷信札之二

如今,談及蕭嫻的藝術特點往往以雄強的“丈夫氣”詡之,這是完全合適的。可以說,她的女中丈夫之氣貫穿了一生,不光因為其雄強健邁的藝術風格,還因為其向上奮發的自身人格,她追求的雄強與昂揚精神風貌,來自於其自身的性格特點與精神追求,流露到其筆下的自然是一派磅礴大氣;她以女性獨特的身份與視角詮釋演繹著大丈夫的豪邁與激昂、責任與擔當。王家葵在其著《近代書林品藻錄》中將蕭嫻歸入“勁健”品目,並言“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陳振濂先生亦曾經評論道:“我們可以肯定地認為蕭嫻書法成就不但得不讓鬚眉之慨,且能有出藍之譽;在當代書壇上,它是一個難得的成功範例。”二者所言,皆可稱公允。

轉益多師

通常談論到蕭嫻書法藝術的取法往往以“三石一盤”概括,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很全面的,通過現在發現的不同材料再審視她留下的書法,不難發現其書法藝術方面取法的多樣性。

蕭嫻的書法作品常常落款“黔南蕭嫻”,也許是地緣文化相親的原因,她在學習書法的初期便關注到了雲南曲靖所出的西南名碑《爨寶子碑》,終其一生,爨體書法的藝術風格始終影響著她。其早年不僅對《爨寶子碑》有過很認真的臨習,還在書法創作上有所運用,她曾為漆樹棻所著《帝國主義鐵蹄下的中國》題寫書名,便是以北碑楷書結合爨體書風而出的一種獨特書法風格,蕭嫻晚年所書“花草詩書”聯也是運用了爨體書法進行書寫。可以說,蕭嫻對於碑學書法的研習絕不侷限於之前所說的“三石一盤”,除此四者之外,《爨寶子碑》也是蕭嫻一生學習的範本,“三石一盤一寶子”或許能夠比較客觀的概括蕭嫻書法的藝術淵源。

“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早年臨《爨寶子碑》(1925年,時蕭嫻23歲)

通過蕭嫻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硬筆所寫的讀書筆記和書論摘抄來看,按照原來的看法將她簡單的定義為單純的碑學書法家似乎是並不很恰當的,她晚年對於帖學的學習也有著自己的實踐。從蕭嫻在給學生莊希祖、桑作楷的信和《庖丁論書》中可以看到她對於帖的學習態度:“世人或以我臨碑不臨帖為偏。不知我於天下可見之碑帖莫不細讀。人之精力有限,一腕一筆,日奮數小時則疲。我之臨碑只在《石門頌》《石門銘》等三四類而已。其他則以目代腕,時時讀之,久之能記其形,更久之能悟其精神,雖只臨《石門》數碑而心在天下一切碑帖焉,故曰臨池宜專,讀帖須博……”“碑帖之爭,由來已久。我傾向於臨碑而讀帖……其實,南既有碑,北豈無帖?況帖固有善本,碑亦有惡翻者……”即使在困難時期蕭嫻仍然堅持閱碑讀帖,對於一些珍貴鮮見的碑帖,她會想盡一切辦法向相熟的書畫家、收藏家借閱學習,其中與蕭嫻同住南京的謝居三、武中奇二位是蕭嫻經常“打攪”者。

“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蕭嫻當眾揮毫

據蕭嫻弟子回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林散之先生因草書作品受到日本書壇的極力推崇因而得享大名,隨後林老根據自己的實踐提出如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釵股等書法創作的體會,這對蕭嫻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蕭嫻做了許多探索實踐,比如她運用“戰筆”的書寫方式以求達到屋漏痕的藝術效果。

蕭嫻對於藝術的學習自少年時就沒有停止過,自父親蕭鐵珊的教導開始,由“三石一盤”、《爨寶子碑》上溯古代眾多經典碑帖,又向康南海、章太炎、高奇峰、簡琴齋、王東培等巨擘名家求習不同的藝術門類,再與同輩的名家大師分享藝術創作中的體會與感想。正是由於蕭嫻的這種向傳統學、向經典學、向古人學、向今人學的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和不斷勤奮實踐,才能使得她在藝術道路上越走越寬廣,最終得享盛名。

“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蕭嫻與林散之“筆談”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女中丈夫”蕭嫻:襟懷氣魄,鬚眉亦當束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