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享有盛名的女书法家寥寥可数,据清代厉鹗所编写的《玉台书史》记载,中国数千年历史留下名字的女书法家仅仅211人,并且对于女性书法家的记录与书写皆是附着于以男性为主线的历史叙述语言之中。如蔡伯喈之女文姬,王羲之业师卫铄、赵子昂之妻管道昇等人,她们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隶属于父亲、丈夫、学生等一系列男性角色。萧娴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女书法家之一,早年虽然受老师与父亲的影响,但因其强烈的艺术风格而备受关注,而其晚年的艺术创作所体现出的女性独立性则显得愈发明显,这是她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女性书法家的显著特点之一。

“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萧娴于“枕琴室”内作书

民国时期的女性书法家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对于碑学书法的学习。这是一种艺术审美的集体性选择与趋向,与时代、社会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即使是早年以帖学为学习对象的女书法家也会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不同于古代的女性,民国时期的女性地位,在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后开始得到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正视自己的社会角色,争取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利。在文化艺术领域,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书法在数量和风格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并被世人关注。如小万柳堂女主吴芝瑛笔下的小楷,娟秀翩翩之外又有北碑方挺硬折的趣味;瘦鹤山人冯文凤女史以书篆隶而闻名,一时有“邓篆冯隶”(邓篆指邓尔雅)之誉;闻慧室主人庄闲更是以北碑之法入书,隶楷相融而得恬淡怡和之境界;霞浦游介眉从学于沙公胡光炜,小学训诂、古物考辨无一不精,书法风格融合甲骨、金文、真、行于一炉,晚年更趋老辣天真,与萧娴并称为“南萧北游”。

“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致庄希祖、桑作楷信札之一

从这些女性书法家的艺术取法与风格上看,足以体现出民国时期女性艺术家对于“革新”思想学习与影响。萧娴作为民国时期就享有盛誉的女性书法家,从个体的思想意识到艺术创作无一不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她个人不缠足也反对女性缠足,对于子女的教育也表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与进步性,对于书法艺术风格的选择也是力争做到与男子争一短长,其磅礴大气、劲健雄强的榜书大字令同时代的男性书家也有所不及,康南海赞叹“应惊长老咸避舍”实不虚言。将萧娴的书法作品与同时代的女性书法家相比,她的艺术特点是十分明显的,若以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萧娴笔下雄强大气的书法与何香凝所作的醒狮猛虎是有着共通的内在精神的。

“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萧娴早年因社会动荡颠沛流离,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贵筑、三水、广州、上海、汕头、香港、南京、满洲里、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广元、兰州,最终定居南京,她奔波半生、含辛茹苦,时代给予她奋发向上的精神也苦炼其心智体肤。作为一名最终回归家庭的妇女,她一生都将家国命运肩负起来并且身体力行,捐献书法参加义卖、送子女参军、耄耋之年宣誓入党,等等,都表现出她一颗奋斗终身的爱国、爱家之心。晚年的萧娴,在家庭生活中被视为最普通不过的摘菜莳花老妪,而当她提拈管城之时,笔下惊现风雷、纵横万方,如江河行地的气势令她的气质陡然而变。

“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致庄希祖、桑作楷信札之二

如今,谈及萧娴的艺术特点往往以雄强的“丈夫气”诩之,这是完全合适的。可以说,她的女中丈夫之气贯穿了一生,不光因为其雄强健迈的艺术风格,还因为其向上奋发的自身人格,她追求的雄强与昂扬精神风貌,来自于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与精神追求,流露到其笔下的自然是一派磅礴大气;她以女性独特的身份与视角诠释演绎着大丈夫的豪迈与激昂、责任与担当。王家葵在其著《近代书林品藻录》中将萧娴归入“劲健”品目,并言“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陈振濂先生亦曾经评论道:“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萧娴书法成就不但得不让须眉之慨,且能有出蓝之誉;在当代书坛上,它是一个难得的成功范例。”二者所言,皆可称公允。

转益多师

通常谈论到萧娴书法艺术的取法往往以“三石一盘”概括,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很全面的,通过现在发现的不同材料再审视她留下的书法,不难发现其书法艺术方面取法的多样性。

萧娴的书法作品常常落款“黔南萧娴”,也许是地缘文化相亲的原因,她在学习书法的初期便关注到了云南曲靖所出的西南名碑《爨宝子碑》,终其一生,爨体书法的艺术风格始终影响着她。其早年不仅对《爨宝子碑》有过很认真的临习,还在书法创作上有所运用,她曾为漆树棻所著《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题写书名,便是以北碑楷书结合爨体书风而出的一种独特书法风格,萧娴晚年所书“花草诗书”联也是运用了爨体书法进行书写。可以说,萧娴对于碑学书法的研习绝不局限于之前所说的“三石一盘”,除此四者之外,《爨宝子碑》也是萧娴一生学习的范本,“三石一盘一宝子”或许能够比较客观的概括萧娴书法的艺术渊源。

“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早年临《爨宝子碑》(1925年,时萧娴23岁)

通过萧娴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硬笔所写的读书笔记和书论摘抄来看,按照原来的看法将她简单的定义为单纯的碑学书法家似乎是并不很恰当的,她晚年对于帖学的学习也有着自己的实践。从萧娴在给学生庄希祖、桑作楷的信和《庖丁论书》中可以看到她对于帖的学习态度:“世人或以我临碑不临帖为偏。不知我于天下可见之碑帖莫不细读。人之精力有限,一腕一笔,日奋数小时则疲。我之临碑只在《石门颂》《石门铭》等三四类而已。其他则以目代腕,时时读之,久之能记其形,更久之能悟其精神,虽只临《石门》数碑而心在天下一切碑帖焉,故曰临池宜专,读帖须博……”“碑帖之争,由来已久。我倾向于临碑而读帖……其实,南既有碑,北岂无帖?况帖固有善本,碑亦有恶翻者……”即使在困难时期萧娴仍然坚持阅碑读帖,对于一些珍贵鲜见的碑帖,她会想尽一切办法向相熟的书画家、收藏家借阅学习,其中与萧娴同住南京的谢居三、武中奇二位是萧娴经常“打搅”者。

“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萧娴当众挥毫

据萧娴弟子回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林散之先生因草书作品受到日本书坛的极力推崇因而得享大名,随后林老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如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等书法创作的体会,这对萧娴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萧娴做了许多探索实践,比如她运用“战笔”的书写方式以求达到屋漏痕的艺术效果。

萧娴对于艺术的学习自少年时就没有停止过,自父亲萧铁珊的教导开始,由“三石一盘”、《爨宝子碑》上溯古代众多经典碑帖,又向康南海、章太炎、高奇峰、简琴斋、王东培等巨擘名家求习不同的艺术门类,再与同辈的名家大师分享艺术创作中的体会与感想。正是由于萧娴的这种向传统学、向经典学、向古人学、向今人学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不断勤奋实践,才能使得她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最终得享盛名。

“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萧娴与林散之“笔谈”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女中丈夫”萧娴:襟怀气魄,须眉亦当束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