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原本可以親如母女的

婆媳原本可以親如母女的

媳婦在作為準兒媳的時候一般是相看兩不厭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了解,都會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所以很快的都能在對方那裡得到一張滿意的“考核證書”。

那時候還沒有接觸到實際生活。不論是準兒媳還是準婆婆都會極力的在對方討好對方。所有的事情都是該讓的就讓,該哄的就哄。可是一旦真正的登堂入室,成了一家人,誰也沒有必要偽裝下去了。

媳婦在剛過門的時候腳跟還沒有站穩,婆婆還可以暫時耍耍威風。等兒媳生了孩子後母以子貴,家庭位置已經穩固,也無需在討好婆婆了,自然是不會低聲下氣的看人臉色了。再加上一些不盡人意的瑣碎事情,矛盾自然是逐漸的惡化。。

常言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家庭矛盾看似複雜其實也非常簡單,一切的源頭無非是利益沒有平均,都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穫不對等。心理不平衡時就會在臉上或是行動中表露出來,對方也會很敏感的覺察到你的變化。自然也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待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難以溝通的鴻溝。

婆媳原本可以親如母女的

記得不知是哪位名人曾出言“誰若能根除婆媳矛盾,可得諾貝爾獎金”。只可惜在此巨賞之下,直到現在還沒有聽說過誰將它拿下,可見此項難度當屬世界之冠。

於是由此也衍生出了一道可難倒無數好漢的試題:老婆和老媽同時掉進河裡先救誰?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也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出的這個選擇題,故意讓男人難堪。明明婆媳不和是男人的心病,還專戳男人的痛處。真是無解......

不過有時候突發奇想,要是將這道試題的主人公換成公公與兒媳,或是丈母孃與女婿。估計就不會有這樣的笑話了。可是話又說回來,這兩種關係均沒有婆媳那樣的爭鬥,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用他們做例子了。只是國人的無事生非之習性不是三兩日可以改變的,在這樣的傳統背景也難怪婆媳關係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不過婆媳關係雖然難處,其實自身也非常清楚倆人並無多大仇恨。只是出於愛嫉妒的本性互不謙讓罷了。一個是兒子,一個是男人,兩個女人都想要在他心理佔據主要位置,僅此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婆媳也是最難以解除的“假想敵”。樂趣就在於假想之中。自己兒子和自己丈夫對自己的態度就是爭鬥的核心。而且這樣的爭鋒世間也只有婆媳有此殊榮。試想別人哪有興趣在一個男人身上下這樣大的力氣呢?

再說女人一般是天生的目光短淺,心胸狹隘,於是傳統早就要將女人的短板受到嚴峻的考驗,誰家要是生女不教,就叫她長大後嫁到另外一個人家,禍害他的家庭一輩子不得安寧,並且還要殃及子孫,還有比這樣的報復更加解恨的嗎?

每個女人一生都要面對這樣的洗禮。嫁到夫家,上有婆婆,中有妯娌,大小姑子。以後還有兒媳。四周就有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都在用一雙雙冷峻挑剔的眼睛審視著這個女人在複雜的關係中是疲於應付,還是上下協調,遊刃自如。結果呢?自然是良莠不齊:有順利過關的,家庭和睦,鄰里誇獎的。這樣的女人算是拿到了女人的優秀獎,到老了也是子孫孝敬,晚年幸福。

有的品行不佳者呢,年輕時候做媳婦不能上下打理周到,那就等於是禍害了婆家的老少難以安寧,而且晚年也會有自己培養的一群不肖子孫來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她,真是終生的不得超度呀!

說到這裡,這個很像是紅樓夢說裡的“療妒藥”。將要伴隨著女人的一生而存在。你們說是嗎?請留下你們的評論.......

這個話題很尖銳,只是談了一些很片面的現象,不代表也不針對任何人,要是無意中傷害到誰了,請勿怪罪。

婆媳原本可以親如母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