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枢纽:用时间和空间的二维,重述中国历史

荐书丨枢纽:用时间和空间的二维,重述中国历史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荐书丨枢纽:用时间和空间的二维,重述中国历史

书不是食粮,却可以滋养心灵。

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

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

今日荐书

枢纽

施展 著

标签: 中国研究、社会科学 、经济

荐书丨枢纽:用时间和空间的二维,重述中国历史

1

秩序与超大规模,施展为什么写《枢纽》?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后冷战时代最重要的世界大事。但是,崛起的速度过快,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既有的内部和外部秩序,调整的速度难以跟上崛起的速度,导致了内、外部的失衡。就内部秩序而言,包含两个方面的失衡,一是不同社会阶层在发展当中的获得感有差异,一是内地与边疆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有差异,这些差异都会带来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构成不稳定因素。就外部秩序而言,中国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性外交,力图推动失衡的国际秩序走向再均衡。‘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会议等等,都是例证。这些外交努力对既有国际秩序是重要补充,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外交选择空间。

本书的核心问题意识就是,一方面要对这些问题给出回应,核心是‘何谓中国’;一方面要努力找出诸种问题的内外联动关系,使得给出的回应可以形成一个统一连贯的体系。

对中国的超大规模性的理解,是理解中国问题的一个根本前提。它首先体现在中国人口的超大规模和中原的连片农耕地区的超大规模上,在古代,这就构成中华文明区与其他文明区的重要区别。这种超大规模,使得王朝时代的帝国朝廷能够低成本获取庞大的财政资源,在超过某个门槛之后,便能够压制住任何地方性的反抗力量,所以中国较早地建立了大一统,在宋代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长时期的分裂状态,这与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分裂状态构成鲜明对比。

大一统的政治,又可以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有力的论证,文化与政治互相促进,于是中国成为唯一未中断、持续发展至今的古文明。还是超大规模性,在中国的现代转型当中再次成为一个关键变量。超大规模人口导致的剩余劳动力,在中国作为封闭经济体的情况下,会跌入低水平均衡的陷阱;一旦中国加入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则会一变成为中国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要想真正释放出来,前提却是中国先要完成政治整合,而不能简单地贸然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只有完成政治整合,有能力作为一个整体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超大规模的优势才真地能够释放出来。

2

青年人在大时代的大构想,捋清中国在世界的角色

作者青年历史学者施展。从酝酿到出版,《枢纽》花费了八年的时间,用一本书去阐述一个思想体系和系统,用青年一代的独到眼光去解释“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自古至今在世界扮演的角色”以及“未来的世界经济政治走向和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问题。

施展用全球视野,融合地理、历史、哲学、经济,对比并结合各位大家的思想,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行了一种新的树立和解释。

现代世界秩序分别由海洋秩序、大陆秩序和海陆中介枢纽秩序构成。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既包含海洋与陆地的各种复杂要素,通过历史的演变和整合,成为今日加入现代世界秩序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枢纽。这种角色既是责任与担当,又是中国国力的侧面体现以及未来发展的必然存在。

中国既有贸易意义上的海洋体系,又有地缘和国际政治上的深刻关系,所以造成了他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价值。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对于带动第三世界发展的契机,中国突破单一模式前进的可能,都在其中呈现出来。

— THE END —


©喜阅童行

荐书丨枢纽:用时间和空间的二维,重述中国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