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是不是情商出問題了?


文/Juno

插圖/網絡

校對/仁菠菜

本文由仁菠菜在古不古發佈

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是不是情商出問題了?

打開手機,翻看你的朋友圈,看看哪些人的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的狀態,哪些人沒有設置,也許你會發現一個現象:

那些情商較高的人往往都開放自己的朋友圈,你可以翻看他半年甚至更久以前的朋友圈;而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如果是剛加也沒怎麼接觸的人,第一個反應就是自己被對方拒絕了,這種人際交往中的“被拒絕感”有意無意地傷害了每一個想點進朋友圈瞭解對方的人。

那些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也許不是想保護自己的隱私,而是情商出現問題了。

·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太在乎別人的評價

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是不是情商出問題了?

心理學上定義的社交焦慮是對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注視的一個或多個社交場合產生持續、顯著的畏懼,並且嚴重地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人們為了迴避導致社交焦慮的情境,通常是減少社會交往,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

老梁在他的《老梁的四大著名情商課》中舉了個例子,很多人懷疑季羨林的《清華園日記》不是真實的季羨林。

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是不是情商出問題了?

高情商的人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認識,不會因為別人的兩三句話而懷疑貶低自己,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奉承巴結飄飄然。

·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不擅長進行印象管理

在翻朋友圈的時候我發現,那些在現實生活中越是喜歡社交的人,也越有可能發朋友圈,頻率相對於其他人來說也更高。

看他們的朋友圈是一種享受,每一張圖都是精心製作,每一句話都積極向上,朋友圈展示的內容可能是他們在健身房裡大汗淋漓,或許是在香港街頭的不經意回眸,是充滿小資情調的咖啡館。

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是不是情商出問題了?

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點進去,都會認為這個人生活精彩豐富,對他的好感度也會蹭蹭蹭地提升。

首因效應指的是,當人與人接觸進行認知的時候,首先被反應的信息,對於形成人的印象起著強烈的作用。也就是說人們往往會根據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來評判這個人,如果對方衣著簡單大方,說話得體,那麼人們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在工作上有較強的能力。

因此高情商的人往往懂得管理自己的形象,用社會心理學的話來說就叫做印象管理,指的是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也就是說按照自己想在別人面前呈現的樣子來管理自己的形象。

前段時間,和一個朋友出去看畫展,對於我朋友來說,與其說是看畫展,不如說是在收集發朋友圈的素材,光是拍照片p照片就用了三分之二的時間。

回家以後,看到她發了一個朋友圈,是畫展上幾幅讓人驚豔的畫,最中間的一張圖是她背對著鏡頭站在一副畫前認真觀摩的模樣,再配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果然,這個朋友圈收穫了無數的贊。

有的人會覺得在別人面前塑造一個不真實的形象顯得很刻意,然而,良好的印象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張名片,每發一次朋友圈都是向別人免費推銷自己的機會。

·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無法處理太複雜的關係

朋友圈裡成分複雜,有家人、朋友,也有同事、上司,還有一大堆各種機緣巧合下加的半熟的陌生人。

有的人因為加的人多了,擔心發的朋友圈會給一部分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出於保護自己的考慮,往往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

而高情商的人,往往具有處理複雜關係的能力,調查發現,高情商的人往往會在不同的圈子呈現不同的形象。

一個高情商的人會給不同人進行分組,管理不同組別的朋友圈。於是人們往往會在不同朋友圈看到不同的形象。

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是不是情商出問題了?

在同事、上司眼中,他發的朋友圈也許是一個人加班到深夜,並且覺得投入自己喜歡的工作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義,他在工作的分組中塑造了一個對工作充滿熱情的形象。

而在有潛在交往可能的異性眼中,他可能是一個喜歡旅行、攝影很棒、喜歡閱讀有人文修養的形象,他在異性的分組中塑造了一個具有吸引力和魅力的形象。

低情商的人對於複雜關係的處理態度往往是一視同仁,或者乾脆避而遠之,而高情商的人往往懂得利用不同的圈子展現自己不同的形象。

在如今這個社交時代,不要再覺得朋友圈是自己的私人陣地,想發什麼發什麼,朋友圈需要用心經營,才能打造成為自己的名片。

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是不是情商出問題了?

古不古

合作聯繫:

經典,字字都是眼前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