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讓靈感變為前線需要的防控監測系統


  【青春之我】

  我叫吳衝,武漢大學測繪學院2019級在讀研究生。雖然是測繪學院的學生,但我從本科起就迷上了編程,我怎麼也沒想到,這份“無心插柳”的愛好會在今年派上大用場——我開發出了一套疫情防控與病情監測系統,在貴州省凱里市、三穗縣、岑鞏縣三地試用。

  春節期間,疫情嚴峻。在回貴州老家探親的路上,手機上的確診數字幾乎幾分鐘刷新一次。我心裡想:一定要為大家做點什麼。

  轉眼間到了老家村口。幾名防疫人員正在給過路人員檢查體溫並登記。他們用紙和筆統計信息的“原始”方法引起了我的注意,經交流得知,這些紙質表格他們下班後還要花上近2個小時整理成電子版、錄入數據庫,效率實在不高。

  一個大膽的想法這時冒了出來——我能不能為他們設計一個用手機就能錄入信息的系統呢?

  我越想越覺得可行。早在大一時我就自學了計算機編程,大三時還組建創業團隊開發過城市智慧管理方面的項目,再結合我在本專業學到的地圖學知識,開發出一套防疫信息排查系統,在技術上完全是可以實現的。

  靈感的火花一閃現,就點燃了我的熱情。回家當晚,我便撲到了電腦前。凌晨2點,我拿出了一個小程序演示版的雛形。我迅速聯繫了一位創業中結識的政府工作人員,問他這個系統可不可用,沒想到他說:“實在太好了!我們正需要這樣的程序,提高防控效率。”

  專業人士的肯定給了我極大的鼓舞。接下來的幾天,我一頭扎進了無盡的代碼中。

  我希望我的系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只是一個排查工具。在具體疫情防控中,一線的需求有哪些?隨著疫情的發展,防疫各個階段應有什麼側重?能不能引入城市管理的內容,助力社區聯防聯控?對此前從未涉獵流行病領域、應急管理領域的我來說,這些問題都是難點。

  而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時間。疫情發展不等人,我必須爭分奪秒讓這個系統問世,以解防控的燃眉之急。

  那時候,新聞裡還未見有類似的系統投入使用,我是自己給自己加壓。沒有可借鑑的先例,我就從需求入手,向一線防疫人員瞭解真實情況,瞭解全國各地的創新做法,推導出所需的功能。沒有經驗,我就把自己代入到城市管理者的角色中,嘗試在腦海裡構建出疫情發展的模型,反覆問自己每個階段的防控重點,從而設計出相應的模塊。

  三天,我突破了自己的極限。從早上7點到凌晨一兩點鐘持續工作,我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連吃飯時都在腦海裡過代碼。終於,“愛心護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病情監測系統及配套App、小程序出爐了!這速度,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我為系統設計了六個核心版塊:重點群體管理、社區防控管理、車輛防控管理、物資防控管理、公眾互動、數據分析,實現了數據排查、每日上報、地圖展示、人員車輛登記、藥品銷售登記等實用功能,同時在疫情數據採集、數據管理和分析等方面提供信息化技術手段。

  尤其是重點藥物監控功能,可以對全市所有藥店、衛生所、醫院重點藥物的銷售信息進行彙總,系統自動篩選出購買量大、購買頻率高的人員,以便疫情防控工作人員進一步核實其健康情況,幫助預測和識別潛在的風險人員,有效地提高防控效果。設計這個功能頗費了我一番腦力,後來在新聞中看到有不少城市通過監控藥品來識別潛在風險人員,我很激動,有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成就感。

  我第一時間將自己的成果送了出去。現在,“愛心護航”已在貴州三個地方投入使用,並圓滿完成了防疫任務。三穗縣領導第一時間體驗系統後評價說:“整個構思很系統,能全面滿足當前‘外防增量輸入、內防存量擴散’的需要。”還有不少一線工作人員說,這個軟件大大減輕了他們的工作量。這些評價讓我深深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能在課堂之外觸摸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特長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出一份力,我想,這是我從校園走向社會最紮實的一次實踐。

(本報記者李丹陽採訪整理)

統籌策劃:光點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