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王丹井,萬古湧泉

文|趙陽

-

山裡的朋友打來電話——淮王丹井又冒水了!

這是件激動人心的大喜事。尋個空檔,進山看水去!

出壽州古城靖淮門向北,跨過東淝河大橋,順東臺湖邊行約千米,達八公山下。繞過珍珠泉向東,順山坡崎嶇小道進山。經過廢棄的水泥廠門口,樹木漸次稠密起來。越上一個高坡,眼前豁然開朗。原來半山是一片平地,平地東北盡頭斷崖嶙峋,斷崖後群山起伏,松濤陣陣。轉身極目,東臺湖、船官湖、壽州古城盡收眼底,如煙似嵐,賓陽樓、靖淮樓、古城牆清晰可見。一彎淝水斗折蛇行隱於蘆荻阡陌中,通過東淝閘連於淮河。低頭,山坡下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一群喜鵲“吱吱喳喳”飛出飛進。細辨,林中雜樹以槐樹居多,一串串槐花綴滿枝頭,四周清香瀰漫,耳畔一片蜜蜂飛舞的“嗡嗡”聲,更增添了曠野的寂寥幽邃。平地過去是片廣場,現在種滿結莢的油菜,中間生長三五一蔟的老樹,有槐,有桐,有松,有柏。菜地與斷崖間坐落兩排東西走向的平房,過去是林場場部。穿過門樓進入院落,院內過膝的荊棘頭上吊著去秋的花果,裹著腳步難以成行。兩株雙人合抱的法國梧桐枝葉茂盛,形如華蓋,樹下衰草莖幹上承積一層黑白相間的鳥糞。院落東側地面,亂草叢中靜臥石砌古建築“月牙池”,順月牙池暗溝上溯十來米有一古井,井口高出地面二十釐米許,直徑約一米許,塊石砌築,石縫叢生著一種當地人稱“皮樹”的植物。迫不及待走近,俯身撥開枝葉,井內果然汪滿清泉!

淮王丹井重獲新生,八公山幸甚!

淮王丹井,萬古湧泉

(一)

最早知道淮王丹井,是通過品賞壽州耆老朱鴻震老先生的《壽州十景詩》:

白雲深處採靈芝,行踏松花杖履遲。

聲價不矜劉世胄,衣冠猶是漢風姿。

清泉汲水霜侵夜,寶鼎燒丹月上時。

仙壽修成人去也,獨留姓字與高碑。

——《淮王丹井》

後來又讀到清人黃景仁的《兩當軒集》,裡面也有關於淮王丹井的敘述:

花草何須怨楚宮,六朝殘劫總成空。

地經白馬青絲後,山在風聲鶴唳中。

終古英靈走河北,此間形勢障江東。

我來只訪劉安宅,一片斜陽古廟紅。

——《壽陽懷古》

《壽陽懷古》下方附有註釋。編者考證詩人所說的“劉安宅”,就是淮王丹井旁的淮南王宮。淮南王宮後改建為劉安廟,淮王丹井位於廟東側,是目前僅存遺址。雖名“丹井”,其實是一眼山泉,砌欄成井,井口南側留有出水口,泉水曲曲折折流入院中月牙池內。池雖不大,而池水永遠保持一定水位,不減不溢,緩緩流動,“原流泉渤,衝而徐盈”“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淮南子•原道訓》)

相傳淮王丹井為淮南王劉安煉丹取水之所。《太平寰宇記》記載:“昔淮南王與八公登山埋金於此,白日昇天。餘藥在器,雞犬舔之,皆仙。其處後皆現人馬之跡,猶在,故山以八公為名。”這個記載與當地傳說不謀而合。西漢時,淮南王劉安一心想修道成仙。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帶著數千方術之士及家人住到山上煉丹,以求長生不老之術。但是,煉了好久也沒有煉成。一天,天上出現八朵白雲,每朵雲上站著一個鶴髮童顏的老人,他們捋著鬍鬚,笑盈盈地落在山下。八位神仙來到宮門前求見劉安,門吏見是八個白鬍子老人,認為他們不會長生不老之術,不願通報。八公大笑,頃刻變成八個童子。門吏大驚,趕忙稟報。劉安顧不上穿鞋,赤腳出迎。他知道這是神仙助他煉丹來了。八公幫劉安取山泉水煉丹修道,不久仙丹煉成,劉安吃了後,覺得身子漸輕,遂與八位神仙一道飄然上天。“餘藥在器,雞犬舔之,”盡得昇天,出現了“雞鳴天上,犬吠雲中”的奇觀。由此產生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雞犬皆仙”、“淮南雞犬”等典故,這座山從此也被稱作“八公山”。

《太平寰宇記》和地方傳說中所說的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厲王劉長的兒子,武帝劉徹的皇叔,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16歲的劉安受封淮南王,在壽春度過42年的王侯生涯。劉安是一位開明的君王,博雅好古,求賢若渴,他羅致各種人才在壽春城北的淝陵山談經論道,門客最多時達到數千人,其中最為賞識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被封為“八公”。在此期間,劉安與門客集體編寫了《淮南子》一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兼論儒、法、陰陽及諸子學說,描繪了宇宙萬物的形態,保存了很多中國古代哲學和科學知識,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民俗和文學等領域都做出了驚人貢獻,堪稱“百科全書”,史家稱其是“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鉅著。直至今日,國內外許多權威研究機構,還保留著《淮南子》研究會。因為劉安和《淮南子》,八公山從此成為天下聞名的人文之山、文化名山。

劉安修道成仙當然就是傳說。離淮王丹井約三華里的八公山西南麓,淮南王劉安墓巋然猶存。墓前立有一塊“豆腐發祥地”的石碑,這是因為劉安是豆腐的發明者。劉安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在山上煉丹修道時把黃豆汁水作為培養丹苗的原料。有一次,所磨豆漿與石膏類物質接觸,豆汁竟變成潔白細嫩的東西,嚐起來還很鮮美,“無味而五味焉,正立而五色成矣。”(《淮南子•原道訓》) 於是人們給它起名叫“黎祁”(諧“離奇”音),五代時始稱“豆腐”。劉安取八公山泉水煉丹,結果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意插柳柳成蔭,仙丹未煉成,卻製成了豆腐,使八公山成了中國豆腐的發祥地。

目前,劉安與八公山的故事以及八公山豆腐製作工藝,均被有關方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至2012年我因故曾到八公山作“稻粱謀”。在此期間,有意查訪過淮王丹井的位置。山民傳說紛紜,有人說珍珠泉就是,有人說瑪瑙泉就是,還有人說馬跑泉就是,也有人說老林場場部這眼古井就是,不一而足。為此,我專門查閱了一大堆相關資料。根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廟前有碑,齊永明十年(公元492年)所建也。山有隱室石井。”《晉書•樂志》“古樂府•淮南王”篇中有詩詠道:“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寫的就是文中所提“石井”。這個“石井”,是不是傳說中的淮王丹井呢?

這個疑問最終通過明嘉靖《壽州志•山川紀》對“八公山”的記載得到印證:“州治東北五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漢淮南王安與其賓客八公俱登此山學仙,故名,今山有安故臺,石上有人馬跡……”從方向、距離推斷,寫的不正是這個地方?!文中所言“故臺”,應該就是《太平御覽》卷一七七中“淮南王安立思仙台”的“思仙台”。清代學者李兆洛在《淮南舊壘甓銘》中也有記載:“城北五株山下,土人相傳為古淮南王廟,有壘跡存焉。”五株山,古名,也就是石壁後面的雷窩山,現已不存。

淮王丹井,萬古湧泉

(二)

有道是“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淮王丹井滋養著民族文化綿綿發展,同時也作為中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促進者和見證者,被後人寫進教科書中。

公元383年8月, 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大志,親率90萬大軍浩浩蕩蕩水陸並進南下攻晉。隊伍抵達淮河一線時,消息傳至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滿朝震驚,晉帝任命宰相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謝安臨危受命卻“鎮之以靜”。白天,他帶著侄子謝玄來到東山遊山玩水,吃酒賦詩,並與他“圍棋賭墅”。其實,謝安“已別有旨”,心中早有打算。他派謝石為都督、謝玄為前鋒,領8萬“北府兵”悄悄西進迎敵。駐守洛澗的秦軍毫無防備,不堪一擊,潰不成軍。晉軍乘勝追擊,所向披靡,兵鋒直指壽陽,在城外八公山隔淝水形成對峙之勢。

謝玄踏勘前沿陣地,見八公山群山巍峨,與對面壽陽城遙相呼應,山水一色,山城一體,風景絕美。如果不是戰爭,八公山、壽陽城實在是吟詩唱和、逍遙自在的好去處。信馬由韁來到八公山東麓,見這裡依山天然生出一片平地,泉流淙淙,鳥語花香,綠樹叢中掩映著三五間房舍,簇擁著中間一處出簷砥柱的大殿。走進了看,見門額上有匾,題有“劉安廟”幾個大字。謝玄翻身下馬,一揖到地,說:“神仙在上,今要借貴方寶地運籌帷幄,還請原諒小將冒昧打擾!”

上述情節是我根據歷史記載和電視畫面還原的場景,不可當真。但能確定的是,當時謝玄的前線指揮部就設在劉安廟裡。

廟裡塑像、香案等設施依次排列,場地逼仄,謝玄索性把几案擺在院內,鋪上地圖,與隨從商討排兵佈陣之策。旁邊的淮王丹井無聲地流淌著清泉,伴隨著一道道指令傳下山去。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軍進逼淝水,暗自吃驚,與其弟苻融慌里慌張登上壽陽城頭,見晉軍佈陣嚴整,“遙望八公山上草木,疑皆晉軍,”從而沒了“投鞭斷流”的自信,面有懼色,對苻融說:“此亦勁敵,何謂弱也?!”要求苻融“萬不可輕敵”,沿著淝水佈陣,腳踏實地地打持久戰,從容不迫地打消耗戰。

如果秦軍堅持按照既定方針用兵,“淝水之戰”將是另一種結局,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變數。

謝玄知道己方兵力太弱,且遠途奔襲,士氣、給養都是問題,必須速戰速決。怎麼辦?還是要用計。怎麼用?示弱,要給對方造成色厲內荏、不堪一擊的錯覺才好。於是,謝玄派人激將苻融:“你們那麼遠到我們的疆土,卻在淝水邊上列陣,這是不想速戰速決。其實長痛不如短痛,如果你們有膽稍微後退一點,讓我們的人渡過河去拼上一拼,一決勝負,不也是一件很痛快的事嗎?”

苻堅部下聽了,紛紛建言:“別聽他們忽悠!我們憑藉淝水把晉軍堵在河流對岸,以逸待勞,退什麼退?!”鬼使神差,苻堅此時頭腦一熱,又犯了妄自尊大的毛病,自負地說:“兵家最忌背水作戰,只管讓軍隊退後,讓他們過河又能如何!等到他們過來後,我們用鐵騎把他們全趕進河去餵魚!”苻融想了想,也覺得應該這樣。於是指揮秦軍後撤。不成想河岸空間十分狹窄,前軍一退,後軍退無可退,擁擠在一起,一下子陣腳大亂,難以控制。此時,混在隊伍中的晉軍奸細趁機大喊:“秦軍敗了,快跑!”秦兵多由被迫出征的漢族降卒組成,本無鬥志,聽了奸細的吶喊,信以為真,爭相逃命。謝玄寶劍一揮,躍馬揚鞭,帶領八千精兵乘勢渡過淝水,聲析江河,勢崩雷電,展開猛烈攻擊。

苻融急忙下令穩住陣腳,但號令還怎能傳得下去?後退的士兵排山倒海般湧來,坐騎一個趔趄倒在地上,迅速趕上的晉軍手起刀落,苻融糊里糊塗結果了性命。秦軍全線崩潰,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晉軍乘勝追擊,秦軍人馬相踏,死者塞川蔽野,殘兵敗將“棄甲宵遁”,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惶惶如喪家之犬,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晉軍追來。

是役,秦軍被殲十之八九。晉帝大喜過望,下詔加授謝玄前將軍、假節。謝玄堅辭不受。朝廷轉賜上百萬錢、上千匹綵綢。

“淝水之戰”後,淮王丹井增添了新的傳說,留下了“草木皆兵”等掌故。歲月匆匆,及至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大唐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位忝其中。昔日香菸繚繞的淮南王劉安廟前,又矗立起一座紅牆灰瓦的廟宇,廟內塑謝玄像,廟外樹功德碑。劉安與謝玄,本屬兩個時代風牛馬不相及的弄潮兒,卻因在八公山上各自奏出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美樂章,從此在這方土地上比肩而立,共享煙火。千百年來,謝玄廟吸引了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前來祭拜憑弔,抒英雄之豪氣,發思古之幽情。唐代大詩人李白誦吟——

壽陽信天險,天險橫荊關。

苻堅百萬兵,遙阻八公山。

不假築長城,大賢在其間。

戰夫若熊羆,破敵有餘閒。

張子勇且英,少輕衛霍孱。

投軀紫髯將,千里望風顏。

勖爾效才略,功成衣錦還。

——《送張遙之壽陽幕府》

宋代詩人徐鈞詠歎——

戰敗苻堅百萬兵,晉家宗社賴而存。

當時若使君猶在,國祚桓玄未可吞。

——《謝玄》

還是宋代詩人,曾極則在對“淝水之戰”的結果作了反向設定,讀來更添幾分思索——

兒輩能軍國未危,更令朱序助聲威。

秦人若也全師集,雲母車盛晉鼎歸。

——《謝玄廟》

淮王丹井,萬古湧泉

(三)

時光荏苒,歷史的車輪隆隆轉入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經過“靖難之役”後百餘年的休養生息,江淮大地“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這一天,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楊瞻深入壽州辦案,案牘勞累之餘,由知州呂穆感陪同上山遊覽。走近淮王丹井時,但見峰巒疊翠,清泉暢流,祠亭臺房參差排列掩映其間,遊人香客絡繹不絕。楊御史心曠神怡,腦海裡驀地蹦出晉代左思的詩句:“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這個打心底對“天下讀書種子”方孝孺敬佩有加的讀書人,身在官場卻十分嚮往閒雲野鶴的自由生活,雖難“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但能“偷得浮生半日閒”,流連在這梵音飄渺、濃蔭似洇的八公山上,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哉!

掬丹井水,煮八公山茶,楊御史與呂知州在月牙池旁對飲唱和,樂而忘返,沉醉其中。呷了口茶,楊御史目光一掃,看見平地盡頭半坡上的崖頭空蕩無物顯得突兀,於是對呂知州說:“我們在那建個涼亭,如何?”呂知州放下茶杯,站起身來仔細看了看,右拳半握朝左掌中一擊,連聲稱“好”。轉過臉來,問楊御史道:“依大人之見,涼亭起個什麼名字?”楊御史脫口而出:“就叫‘振衣亭’——在高高的山崗整飭衣服抖落灰塵,在漫漫的長河洗去足上汙濁。這句詩寫的不就是此山此水此情此景!”

楊御史、呂知州相視而笑。

當晚,兩人沒有下山,就在謝公祠內一間破舊的廂房裡抵足而眠。

窗外萬籟俱寂,楊御史、呂知州談興不減,兩個讀書人惺惺相惜,好像總有說不完的話,猶如山下淝河流水一般汩汩不斷。聊著聊著,話題復轉到讀書上來。知識改變命運,讀書求知永遠是人間真理。八公山是座人文之山、文化之山,古有劉安招賢納士“說林、說山、人閒諸篇多紀古事”,從而成就“集古代思想之大成”的《淮南鴻烈》,我們能不能把坍塌頹敗的謝公祠“廣屋舍為山房”,修繕改建為書院,“令鄉士誦讀其中”,“以補學校之闕而輔其不逮也”?

山上的黎明來得早。寅時剛過,畫眉、雲雀的鳴叫已響徹山林。楊御史、呂知州一夜未眠卻毫無倦意,他們要早早下山,去安排湧泉書院建設事宜……

當年秋季,湧泉書院、振衣亭相繼建成。一批學子在知州呂穆感直接資助下入院讀書。至萬曆年間,湧泉書院聲名遠播,已成江淮一帶屈指可數幾處大書院之一。

關於湧泉書院中走出的學子,有一人不可不提:方震孺,字孩未,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進士,初任沙縣知縣,後為御史。其一生為官忠直,不畏權奸,國難當頭時自請犒師,堅守遼東,雖屢遭奸黨迫害,身陷囹圄,險些喪命,然忠心不泯,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方得以出獄歸裡。方震孺工詩文,擅書畫,明代著名政治家、御史左光斗贊其“才子名家賦早工,西臺一人想雄風”,壽縣碑廊藏其五尺立幅草書刻石一方——

長安道路奔馳日,故園樓臺曲賣時;

如此弟兄天下少,兒孫著眼斷腸詩。

——《感調之》

賦閒在邑,方震孺多有義舉,曾為州學宮(也就是今天壽縣古城西街的孔廟)作《募種樹文》。看到湧泉書院年久失修,又聯絡鄉紳集資修復,並作文記趣:“因山為基,因泉鑿地,又有茂林修竹,故習靜者樂棲之,而耽情遊覽者亦往來不絕耳。”自此以往,淮王丹井被列為“壽陽八景”之一,享有“淮南第一勝蹟”美譽。

十分可惜,明末江淮一帶戰禍頻仍,湧泉書院毀於兵燹。

淮王丹井,萬古湧泉

(四)

滄海桑田,否極泰來,歷史時有驚人的相似。清順治年間,就像當年八公山迎來御史楊瞻和知州呂穆感一樣,冥冥中上天垂青,又為淮王丹井送來一位貴人。

陽春三月,天朗氣清,鶯飛草長。徐徐微風中,壽州隱吏孫紹先攜兒帶孫到郊外踏青。往詣湧泉書院舊址時,但見荊棘茂草中僅餘佛殿三間,棟朽梁蠹,搖搖欲傾。孫紹先喟然長嘆:“未曾想久享盛名的湧泉書院,居然衰敗到如此田地!”

聽見人聲,從佛殿裡轉出位老僧,傴僂著腰,蹣跚著步,湊至來人身邊問明身份,雙手合十,頷首低眉唸了聲“阿彌駝佛”,說:“原來是貴客光臨,陋庵有幸!”

江淮一帶“庵”有兩種含義,一是遮風避雨的簡易搭建,二是僧尼修行的住地。老僧口中的“庵”,兩種含義應兼而有之。

老僧把孫紹先讓到月牙池旁坐下,返身進殿取了茶盞,兩人在淮王丹井旁煮茶對飲。三言兩語之間,引為知己。

孫紹先說:“我記得小時候,山上建有文昌閣、楊公祠、謝公祠,有亭,有臺,有池,有渠水,遠水環抱,喬蒼梓翠,遊者不絕,為州人遊樂及士子靜息之所。除殿宇僧舍外,還有百姓村莊四、五處,房屋百餘楹。怎麼一轉眼,這一切都蕩然無存?”

老僧答:“君不見歷史上很多有名建築都是以承平而盛,以亂世而廢;以豐稔而盛,以荒歉而廢;以創建得人而盛,以翊衛無人而廢。八公山概莫能外。”

“可是,天下太平有年矣!年成也不錯,莊稼連年豐收;山下所謂的社會賢達也層出不窮,可山上破敗如故,多年無人問津。”

“是呵!貧僧株守於此五年有餘,一直未曾遇見有問庵祠興廢者。難道說這就是八公山的命運?難道只有古人興耽於山水而忘卻了自己?或者說今天的人們心思都在溫飽上,只圖混個肚子圓,因竭蹶以不遑,從而忽略了精神上的修為和追求?”

孫紹先不可置否,想了想說:“估計還是社會動盪造成的緣故。這好比一個人的身體,元氣充足,什麼事情都能做。現在的人都經歷過兵荒馬亂、病患瘟疫的禍害,就像大病初癒尚在恢復中,還真不能苛責他們並寄以重望。我們現在要做的,並不是去評論盛衰,而是抓緊想辦法把庵祠修復,不要讓湧泉書院消亡了才好!”

老僧站起,一躬到地:“施主說到我的心裡去了!”

“我家也不寬裕,好在有些古人字畫,你拿去換點銀兩,算我盡點微薄之力。”

拿著這些字畫,老僧籌措到足夠的資金,招集工匠不到十天便把佛殿修葺一新,正式更名為“湧泉庵”,供觀音於東殿,供華祖於西堂,另建山門一座、韋陀殿一間,隔院舊房整理為書院,教授儒學、理學,講經史,誦詩書,學禮儀。工程竣工,老僧找到孫紹先,央他寫個碑記。孫紹先欣然答應,於順治十五年戊戌初夏一日立《重修湧泉庵記》於湧泉庵山門內側。

現在,這方石碑收藏於壽縣楚文化博物館內。

淮王丹井,萬古湧泉

(五)

民國時期,湧泉庵時有小修,“鐵筆”張樹侯曾為此書丹立碑。八公山設為安徽省立第五區林場後,湧泉庵改為林場場址。1949年初,壽縣人民政府接管八公山林場,湧泉庵仍為場址。

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所向披靡的造反派無空不鑽,盯上了淮王丹井後摩崖上的“萬古湧泉”四字——聽人說,“萬古湧泉”表達的是淮南王劉安“輪轉而不廢,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的期許。那麼,砸爛“封、資、修”就從此開始吧!從採石場調來五公斤“TNT”,在摩崖的四方下角俱各打眼放藥,“轟隆”一聲,亂石橫飛,“丹井屏風”摩崖夷為平地,千年景觀灰飛煙滅,毀於一旦。

更悲催的毀滅還在後面。1958年初,根據八公山石灰岩分佈廣泛、且離淮南煤礦、淮南電廠較近的實際情況,省、地決定建設壽縣水泥廠,選址就在淮王丹井西約500米的珍珠泉邊,1959年建成投產時年產水泥1235噸。由於其時大興基建,水泥奇缺,壽縣水泥廠自建成之日起便不斷受到方方面面重視,一度列入國家規劃的100個水泥廠項目“籠子”,不斷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規模,1987年水泥產量達到9萬噸,1998年達到40萬噸,成為地方最大的現代化中型企業。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壽西湖農場看到水泥生產的巨大潛力和利潤空間,在淮王丹井旁建成了壽西湖水泥廠。兩廠比賽似地開山取石。先是珍珠泉邊的鳳凰山被從大地上抹去了,然後是淮王丹井旁的雷窩山不見了蹤影。然後是放牛山、裡澗山、解郢山……

山體生長樹木,樹木涵養水源。山沒了,樹就沒了;樹沒了,水就沒了。

珍珠泉的水頭越來越小,淮王丹井先是小了水頭,後來斷流。再後來,井底露了出來。當地百姓議論,這是因八公山“地氣”漏了、“龍脈”斷了、“風水”壞了。缺了水,山就沒了靈氣,不再是宜居宜遊之地。先是林場場部搬遷,緊接著,附近山民也紛紛遷去。淮王丹井人去屋空,雜草叢生,各類建築失修坍塌,斷壁頹垣殘磚碎瓦瘡痍一片。仙蹤靈蹟,蕩然無存矣。

這一幕被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真實紀錄下來。2009年6月9日,餘先生和馬蘭到八公山公墓祭祖,正好從珍珠泉邊經過,回去後在《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

“到了壽縣還是遇到那個每年都遇到的大遺憾:一家水泥廠把八公山的山體挖得滿目瘡痍、猙獰可怕。水泥廠周邊很大範圍內都是一片灰濛濛,連一處歷史文化遺蹟珍珠泉也變成了‘泥灰泉’。聽說很多年前曾經有一個高齡的書畫家跪在當地官員面前要求搬遷這家水泥廠,但看來沒有產生效果。

對於這件事情,我想接著那位書畫家再大聲呼籲一下,我倒不僅僅是為了珍珠泉,也不僅僅是為了灰濛濛,而主要是為了八公山。我想告訴當地官員,這座被挖得滿目瘡痍的八公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名山。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八公山下,草本皆兵’,可見這座山已經進入‘公共語彙系統’。中國歷史那麼長,能夠進入‘公共語彙系統’的山水很少,只有‘泰山北斗’‘不識廬山真面目’‘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寥寥幾處……依據《淮南子》,八公山又是中國豆腐的發明地,讓人立即聯想到這裡應該有最佳的水質、最上等的豆蔬作物。直到今天,這裡都有理由成為中國的‘素食聖地’……因此,八公山必須受到保護。”

——《八公山下》

不知是否名人餘秋雨的呼籲發生了作用,反正文章發表不久,有關方面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壯士斷腕,果斷作出全面關停八公山72家工礦企業的決定。彷彿在一夜之間,漫山遍野的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的開山爆炸聲戛然而止。

山體修復,植樹造林,劃定歷史遺存保護區,還八公山自然風貌。經過一年四季,人們驚喜地發現,八公山上的樹木,枝葉上的浮灰沖刷殆盡,又煥發出新綠……

山頂煙霧瀰漫的天,逐漸藍了;山腳泡沫翻濺的水,逐漸清了。幾年過後,乾涸已久的淮王丹井,居然又冒水了!

井水清澈見底,水面熠熠生輝,倒映著井口搖曳的枝葉和造訪者一張鶴髮雞皮欣喜若狂的笑臉。久違了,看見你真好!

丹井的水源,還不足以湧出井口。但我想,不怕,只要我們真誠地對待她、保護她,要不了幾年,水流一定可以恢復得像歷史記載的那樣,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古湧泉!

淮王丹井,魂兮歸來!八公山,魂兮歸來!

淮王丹井,萬古湧泉

-

-

(本文由八公山作協提供,《八公山文學》2017卷)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八公山視界”,歡迎交流!

(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