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課本上張衡發明地動儀印象深刻,剛剛得知新的歷史教材把這段刪掉了。這是爲什麼?

於球球耐摺咧

欲滅其國,先滅其史,仿製品不能代表真假,因為歷史上的地動儀誰也沒見過

最近教科書可謂年年改版,民族英雄,詩歌,魯迅,現在輪到科技發明,是不是再過段時間四大發明也可以不要啦???


我不想說啥,我只想問,我們受的教育還算正常教育?我們從小讀的書算啥?

回到問題本身,這次被去掉的是我們在課本上面很熟悉的,地動儀!原因嗎?很簡單,現在科技都做不到的事情,不相信數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做到。

然後不少所謂專家教授開始說他們的論調。


包括如下:

  • 第一,地動儀不存在
  • 第二,現有科技複製的地動儀,地震記錄也達不到準確。

由此可以推斷張衡病沒有發明能投入使用的地動儀。

還特別說到,就算現代科技也無法制作的地震預報儀器,千年多前的古代,絕對不可能做出來。

好吧,這些論據我們姑且認為他們是正確的,那麼我想問下各位所謂的專家教授。

你們見過真正的地動儀?你們能穿越回到過去驗證事情的真偽?當你們以自己所謂認識科學衡量古人的智慧,那個時候,你們就如此有自信你們超過古人?


君不見:越王勾踐劍是最早的記憶金屬?

君不見:瑪雅人水晶頭骨是最早的雕刻工藝?

君不見:埃及金字塔那堪比混泥土的巨石?

君不見:中國古代兵器的防鏽工藝?

歷史之中,現代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太多太多。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疑問,可以用疑惑,也可以用肯定的態度去對待歷史上的奇蹟,,但唯獨不能用否定。

《後漢書·張衡列傳》記載如下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以上是後漢書,官方記載。如果我們否定地震儀的存在,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否認我們的歷史?


請注意看最後那句話。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這就是地動儀曾經存在過,曾經發生過作用,並且載入史冊的原因,我們否定的,不是地動儀本身,而是仿製品,不要用今人的智慧去衡量古人,也不要輕易的去否定歷史。

我再重複一遍,你可以疑問,可以疑惑,可以肯定,但是永遠不要否定。


阿斗不傻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件事情,那就是現在的歷史教材中已經將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從課本上刪除了。

對這件事情很多人表示了肯定和接受,他們肯定此事的原因就是:

我們所看到的地動儀實際是上世紀50年代、現代的科學家通過史料上含糊之極的記載憑自己的想象模擬出來的、沒有什麼測量地震的作用,所以他們就用這件事情對課本刪掉張衡地動儀的事情表示了肯定。

對於此事我有不同的看法,在說這個看法之前我們得糾正大家一個很常見的錯誤。

歷史中的地動儀,只有同步地震的功能,沒有預測地震的功能

那就是很多人都以為張衡的地動儀是能提前預測地震發生的,但在實際記載中的地動儀卻並沒有這個功能,歷史中的地動儀有的僅僅只是對正在發生的地震進行通報的功能,如果地震沒有發生,它是預測不出來的

只有地震發生了,地動儀才能產生反應,對地震範圍、方向同步消息。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會有疑惑了,都已經發生的地震,再通過儀器檢測同步又有什麼意義呢?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會忽略了古代信息傳遞的困難程度,古代傳遞重要情報一般都是快馬加鞭或者飛鴿傳書完成的,效率非常低下。

如果古代發生了地震,距離京都比較遙遠的,可能得需要一個月、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傳達給皇帝,到時候再實行救援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初衷就是能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及時地將消息傳遞給皇帝,好在皇帝的準備下及時對災區進行救援。

如果真要說到預測的話,即便以現代的技術也是無能為力的,當初我在看文章的時候沒有看仔細,以為地動儀的作用是預測,所以也曾經對此事產生過質疑。

但是後來我仔細看過文章知道了地動儀的功效後,我卻對地動儀的作用充分的相信了,雖然現代人模擬出來的地動儀並沒有同步記測地震的功能,但是這能說明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同樣是沒有作用的嗎?我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未免太過於武斷。

一直不被人們相信的山海經生物,以及現代在別的國家發現的出處

就比如我們都熟知的山海經吧,在山海經裡面記載的很多古生物因為古人一直沒有見到過真身,所以那時的很多人以為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生物都是上古時期人們想象出來的。


他們覺得世間根本不可能存在這些奇形怪狀的生物,一直到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為山海經中的生物是杜撰的,是完全沒有出處的。

但是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信息的現代化,我們開始發現很多山海經中記載的生物實際上是存在的。

山海經中的犰狳

就比如山海經中記載的犰狳,山海經中記載的犰狳樣子很像兔子,嘴巴像鳥、有著貓頭鷹的眼睛和蛇一樣的尾巴,叫聲非常特殊,如果有蟲害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而且它一看到人就會經常裝死。

古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見到過這種生物,所以他們將犰狳當成了是和龍一樣的神話生物,以為世間不存在。

但是最近我們發現,在北美洲有一種生物和山海經中記載的犰狳十分相似,大家看一下照片就可以分辨出來了,而且這種生物也是吃螞蟻的,叫聲也非常特殊,見人也有裝死的習慣。

山海經中的四角角

還有山海經中記載了一種四角鹿,說的是有一種生活在山上的鹿,頭上奇怪的長了四隻角。

古人從來都沒有見到過長四隻角的鹿,所以也覺得這種生物是不存在的,也是一種神話中的生物,一直到我們現在,甚至還有人覺得山海經中的四角鹿其實說的是馴鹿之類的動物,覺得是上古時期人們描述錯誤了,這才有了四角鹿這種說法。

但是實際上在印度,這種長著四隻角的鹿是存在的,只不過因為我們之前一直不知道,就以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長著四隻角的鹿。



現代人複製出的地動儀不存在測量地震的功能,並不意味著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沒有用處

事情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了吧?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雖然我們現代人無法通過非常含糊的記載、完美地複製出張衡的地動儀,也不能在任何出土遺蹟上找到張衡地動儀的痕跡,但是這卻並不是我們否認地動儀不曾存在過的說辭。


以我們現在的技術,類似於地動儀功能的儀器是存在的。

但是很多人覺得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科技、沒有電、沒有各種先進的理論,所以就覺得張衡的地動儀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雖然我自己個人也找不出張衡地動儀存在的證據,但是這種情況不正很類似於我們上面所說的山海經嗎?古人沒見到過山海經中存在的生物,難道那些生物就根本不可能會存在嗎?我們沒有找到地動儀存在的痕跡,難道張衡就真的沒有發明出這種神奇的儀器嗎?


我個人對地動儀從歷史教材中刪除的看法

所以我覺得地動儀是存在的,要不然大家覺得是地動儀那個史官閒著無聊亂編的歷史嗎?那個時候是東漢時期,人們對歷史還是非常嚴謹的,地動儀的出處也不是各種野史雜史,所以編造的可能很小。

而我們再度迴歸到關於地動儀課文被刪除的事情上,我覺得地動儀的課文只是描述了一件古人有過神奇發明的大概,讓我們現代的後人知道了古人有過的智慧,張衡的事蹟也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而現在有人卻以複製的地動儀沒有同步地震發生的功能而在課本上刪掉了這件事情,大家不覺得這件事情很不合常理嗎?大家不覺得這件事情在基本的邏輯上也說不過去嗎?


所以說我個人對在歷史教材上刪掉地動儀的事情是有著不同意見的,我覺得地動儀的介紹應當繼續存在在歷史教材中,我保持我個人的看法,無論怎麼說,我的看法也是不會改變的。


孤客生

查了一些資料。《後漢書·張衡傳》有這樣35個字: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以此為基礎,張衡的“地動儀”留芳百世。



我們也相應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能測量感知地震的儀器,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是中華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結晶。

然而,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對的。首先,這臺地動儀只能感知地震的方向,卻不能測量地震的震級,也不能記錄地震發生的準確時間。這並不是真正的地震測量儀。



其次,地動儀到底是什麼樣子,恐怕至今並沒有定論。今天我們看到的地動儀,實際上是1934年,燕京大學歷史專業的研究生王振鐸讀到了有關地動儀的以下記載: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這讓他印象深刻,併為後來復原地動儀打下了基礎。1949年,王振鐸擔任了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為了弘揚古代文化,國家要求博物館復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為陳列和宣傳之用。其中就有張衡地動儀。

在他完成了複製工作後,1952年4月,《人民畫報》對這尊模型的復原進行了報道。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的王天木,以《偉大的祖國古代科學發明地動儀》為題,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圖文並茂地向讀者講解了地動儀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隨後,王振鐸複製的這款“張衡地動儀”隨即被編寫進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但在之後歷次的修訂中,卻略去了《人民畫報》的一段話:

“可惜張衡這一重要發明早就失傳了,隋朝時科學家臨孝恭尚寫有一部《地震銅儀經》,也未能傳流下來。……這裡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們在1951年設計完成,主要是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記載,及考古材料而複製的。”



這段話未能傳達下來,因此大部分學生都以為課本上的圖片,就是張衡當年造的地動儀。因此時至今日,歷史課本里只好刪去了有關地動儀的記錄,避免貽笑大方。

以上一點資料供參考。


林海

首先糾正一下,張衡地動儀是出現在語文課本里面,而非歷史課本。

小三語文課本上叫《張衡》,主要目的是認識生詞生字自然段劃分和人物描寫,說有這麼一個人,在那個年代就不信鬼神,發明了地動儀,這個很牛B的人物叫張衡。

高中語文課則是《張衡傳》,應該是《後漢書》直接摘錄的,這個課程是教同學們學習古文的,是一篇古文傳記,在這篇文章裡地動儀僅僅是為了彰顯張衡的天才,中心是說他當官當的好。

很顯然,語文課文不是為了普及同學們歷史知識和科學原理的,因此被拿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能是因為有更好的記敘文和傳記,這和地動儀真假毛關係沒有。

大家其實關心的是歷史上是否真有過這麼一個可以測出地震方位的東西。上面有的同學甚至以沒有出土文物為由確定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未免太武斷了,兩千年前的東西上哪去找?每一個歷史記載都要用考古學來印證,那隻能是兩個結果,累死考古學家,和推翻現有歷史。我相信絕對有過這個東西,張衡還造過其他的東西,能夠敲鑼打鼓的車,還有指南車,還有最牛的是渾天儀,這些能造出來,地動儀就能造出來。

至於效果有沒有那麼神,我覺得一定範圍內的可以,這個東西讓我來想象,無非就是一個平衡機構,某個方向的突然震動,會觸發內部的機構,然後龍張嘴吐出珠子。

古代的人能工巧匠不在少數,很多技術現代人都難以複製,不能以現代人造不出來就否認古代人,現代人使用計算機作為工具慣了,大腦有些功能退化了,機巧方面肯定不如古人。

這個老頭不是賣茶水的,他身邊那個東西叫地動儀。


古人造的東西除了實用還要漂亮,看看這些金蟾和龍,現代人肯定用杯子和管道來糊弄事。


河畔一壺酒

張衡地動儀從來沒有實物出土,很有可能是偽造


像司馬光砸缸、匡衡鑿壁偷光、張衡地動儀等故事,是我對小學裡面印象最深刻的幾篇文章。張衡地動儀甚至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被國家地震局當作標誌用了十幾年。與美國帶回來的月球土一起,在聯合國知識產權總部被展出,可見國家、世界對它的高評價。



然而隨著一個個古墓被髮掘,從來沒有任何墓穴裡面出土過地動儀原型。而我們所看到的地動儀是怎麼來的?1951年由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後漢書·張衡傳》裡面的196字,硬生生憑藉想象“偽造”出來的文物。

其實對於地震儀的真假性一直爭論不休,地動儀出現在《後漢書》中,但是並沒有實物。而《後漢書》描述的地動儀,是范曄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憑藉自己想象“描寫”出來內容。


而地動儀真的可以測試地震嗎?根據專家仿造的地動儀效果來看,地動儀更像是事後諸葛亮,像四川、雅安地震沒有任何反應。而《後漢書》記載地震儀曾經精準預測過隴西地震,但是也只是幾千年前的記錄。

而如今國家要把張衡地動儀刪除課本,是出於對歷史的準確性考慮。如今科技這麼發達還未曾可以預測地震,更別提幾千年前了。如果把這段歷史當做典故來讀,其實還是不錯的。


史之策

張衡地動儀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它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代表,入選中小學歷史課本,被中國地震局當作標誌沿用幾十年,是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部中的陳列品,與美國人從月球帶來的岩石並列展出。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張衡地動儀從來就沒有出土過,課本上的照片只是考古學者王振鐸(1912-1992年)於1951年設計的模型,設計所依據的是僅僅是《後漢書·張衡傳》中196個字的描述。現在的課本已經增加了“模型”兩字,可當年我們是當了真的啊~


早在2010年,網友就圍繞張衡地動儀的真假展開了爭論。這個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古董”的模型,其實是現代作品。當年有個叫閆濤的網友在網上發佈的微博。這條微博說,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古董”,是中國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發明了這個張衡地動儀。這條微博一經發布,立即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查閱書籍後發現,地動儀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張衡傳》中,於公元132年問世,約是公元190年到220年消失,至今未找到。網友還發現,直到公元432年,范曄才開始《後漢書》。也就是說,在地動儀消失了300年後,范曄沒有見過地動儀原型的情況下,寫出地動儀的內外構造。網友的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於地動儀真假的爭論。還有專家認為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早已失傳,是否具有監測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個謎。隨後,中國地震臺網專家做出回應,上世紀50年代的仿製地震儀由於設計缺陷,確定不能監測地震,但2005年復原的地動儀模型不存在這個問題。

當年教育部也有表態,稱中小學教科書如何描述地動儀是個專業問題,教育部已將有關材料是轉交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進行進一步研究。

如今刪除有關地動儀的內容,是本著對歷史嚴謹的態度做出的決定,是值得肯定的。在我看來不斷還原真相,不斷打破對歷史書寫的壟斷,逐漸逼近歷史真實,這才是真正對歷史懷有溫情和敬意。既然地動儀存在爭議,就應該從教材中刪除,以免誤導學生。


巍嶽欽禹

大家熱議中學歷史教科書刪除了張衡發明地動儀的事,反應出教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應該說這是一件好事。其實,教科書內容增減刪加是很正常的事,全國各地教材多年不統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門,同樣是九年義務教育,學制的劃分有五四制,有六三制。同樣是高考,考卷考題還不一樣。

今年從9月1日起,九年義務教育的一年級、七年級使用人教版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新版教材,到2019年全國統一使用這三科教材。這應該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編寫教科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科書要面向所有的學生,要考慮方方面面的需求,要講究教育的規律性,考慮到知識的銜接,體現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反應時代精神和時代風貌,等等,需要考慮很多問題。

所以,教科書的修改是常事,年歲差得略微大一些的人,使用的教材是小有變動的。本人從小學到高中畢業,11年學,沒見過歷史課本,很多人不相信吧?而且沒見過地理、生物、美術、音樂等課本。因為趕上了特殊歷史時期,那代人就這樣過來的。十幾年前的一次教科書修改,修訂前177頁,修訂後不到130頁,少了40多頁,會刪掉多少內容?

所以說,刪去了一個地動儀,刪去了一個衛青、霍去病,問題沒有那麼嚴重,不會影響到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歷史上的精華也沒有丟掉,該愛國還是愛國嗎。本人大學讀的是歷史系,在中學也教過歷史,對歷史還知道一二。

可以告訴大家是,中學歷史就是要培養學生最初的歷史素養,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關鍵在於學會對歷史的思考。所以,不用糾結於某一個知識點的刪除的問題。

再從另一個方面談談歷史教科書的問題。

說了半天,就是說不用再懷疑了,更不要上綱上線的,刪有刪的考慮,減有減的想法。至於什麼考慮和想法社會上不是很清楚,難免就會有這樣那樣的議論了,教育部門向社會公佈一份編寫修改說明,解釋修改理由,大家就清楚了,如果之前向社會廣泛徵集修改意見,大家更沒說的了。

時代真是飛速前進,沒有見過歷史課本的那批人,當年也沒人喊苦叫冤,十幾年前一下子課本減了40多頁,也沒有什麼人強烈不滿。現在呢,小小的改動就引起一些人憤憤不滿,何必呢?

唉,教育怎麼啦,乾點好事還這麼難呢?


趣話歷史那些事

到底為什麼刪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應當刪除。

首先,這東西的圖片是假的,是個現代推出的概念仿製品。與其它粗製濫造的漢代出土器物完全不同,所以給你“印象深刻”。其次,即便是現代的仿製品,也並不能檢測地震。

這個我們在課本上見到的地動儀,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在1951年根據史書記載,加上個人想象和設計,造出來的。當然,由於是歷史學家,非常嚴謹,他考證了該地動儀的所有外表裝飾細節。然而,同樣也因為是歷史學家,他對地震檢測的原理一竅不通,做的這個地動儀也無法檢測地震。更不用說測出方位了。

那能還原出擁有書中功能的地動儀麼?我們來看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後漢書 張衡列傳》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大家可以看見,這段文字中,有效部分非常少。這麼少的幾個字裡,大部分又是講地動儀造型,那裡頭是什麼機制呢?沒有說。用詞是“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這點介紹,可復原不出來,所以只能拗個造型。

那麼,這東西真有效果麼?文中說效果是“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就是隴西(今甘肅一代)發生了地震,京師(即洛陽)人不能感知,而地動儀能夠感知到,還能夠測出方位。

然而,即便我們認為效果是真實的,但光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假如只是感知人無法覺察的震動,那很容易,我用一個啤酒瓶子倒立也能做到,根本不需要造什麼地動儀。其關鍵是,需要能夠區分出地震波和平常的震動(比如人走路,馬奔跑,放音樂之類)。否則越靈敏,誤報就會越多。其次,假如測的是地震的震波,那麼很顯然,地震到來時,八個龍首都會受到震動,不可能只有一個吐珠,根本無法測出方向。現代對地震震源位置的測量,是需要在全國各地建造地震臺站和測量點,通過多個點的數據擬合後,才能做到。

對於震動和方向這兩個問題,張衡均沒有任何解釋。從地動儀的命名上,可以看出,張衡將此稱之為“侯風”,大致可以判斷張衡認為地震波是靠風傳播的。那麼從原理上這東西就是錯誤的。隴西的地震更像是一次巧合。

在地動儀造出70年來,到最終毀於戰火,沒有除此以外的任何一次地震被它測量到的記錄。所以,史書上這段文字是不可靠的,也無法得到它能夠測量地震的科學結論。

這類東西在史書上非常多。無原理、無設計圖,只有神奇的功用。它們大多是虛假或極盡誇張的。僅以東漢時期為例:

比如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三國志注 諸葛亮集》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槓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槓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槓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克去後槓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槓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槓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鬥。從上槓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槓孔去下槓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槓,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槓耳。

諸葛亮為了戰爭造出能運四百斤糧食的“木牛流馬”。你靠這段描述造造看?

比如華佗的全身麻醉藥和開膛手術。

《後漢書 華佗傳》

若病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 。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截斷湔洗,除去疾積 ,既而縫合,傅以神膏 。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很神奇吧,咱們也試試?病發結於內,那是什麼病?麻沸散只是個名字,成分是什麼?還是說只是酒?除去疾積,是什麼意思?長在哪裡?怎麼除去?神膏又是什麼?全部不知道。

大家不要對史料迷信,史料文人所著,口口相傳,裡面的各種超越時代的傳奇事例層出不窮,這些人像是流星,完全凌駕於當代所有人的水平之上,沒有任何群體的理論積累過程。就是一個人到處播撒神蹟後,很快像絕密武功那樣“失傳”。我認為沉迷這個,還不如去看吹牛大王歷險記。

那哪些是可以取信的呢?比如張衡造的另一件器物,渾天儀(明代仿製品):

雖然實物也已經丟失,但有《渾天儀圖注》等說明原理,闡述自己的宇宙觀。因為原理清晰已知,所以歷朝仿製,比如唐朝、明朝、清朝,都有渾天儀的仿製品。有觀測記錄,比如星圖的文物出土等。那麼這樣的歷史記載,就相對可靠很多了。


破破的橋


每每提到日本韓國篡改歷史,國人都義憤填膺,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歷史不過是是任人裝扮的小丑,統治階級誰愛咋樣就咋樣罷了。張衡和地震儀在《後漢書張衡傳》《後漢書五行傳》《後漢紀·順帝紀》,《續漢書》等等史書都有記載,最關鍵的一點是,當時的史官是很有操守的,都以太史公為榮,不會為了譁眾取寵或者什麼狗屁利益而亂加杜撰。張衡的地震儀絕對是存在過,也起到過作用的。

那為什麼要刪除?可能有幾個原因……。

首先,地震儀史書記載一直是可以發現地震方位,可是後來居然有人說是可以預測地震,如今的專家都幹不了的事情,憑什麼兩千年前你張衡能幹?於是刪除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張衡真的很冤枉。

其次,地震儀經過近兩千年的天災人禍早丟失了,後來地動儀復原研究一百多年來都沒有復原出令人滿意的張衡地動儀模型來,以往各種復原模型主要有三大問題,一是不能符合歷史記載的結構,二是不能符合歷史記載的檢測地震的效果,三是利用現代的技術復原的地動儀。於是有人就認為這是古代史官和民間共同編造的神話傳說。不符合嚴謹的歷史觀,於是刪除。


當然也可能還有其他這樣那樣的原因。

但是如果真的有以上兩種原因的話,也不奇怪。有些所謂的歷史觀似乎過去永遠落後,今天永遠超越歷史一般,主趨勢當然是這樣,但是歷史上無數的奇蹟又怎麼是今天的人能完全超越的?全世界知道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今天我們的專家有什麼發明是媲美“古四大發明”的?古代的指南車,木牛流馬,秦強弩,三星堆的青銅器,越王勾踐劍,南詔神柱等等又是你今天專家做得了的?


古代無數奇蹟,如應縣木塔,大理三塔,趙州橋,武當山金殿,北京紫禁城的排水系統又有那些是今天專家複製得了的?那是不是如果這些東西消失了,你也複製不了就說不存在呢?


傳國玉璽早消失了還沒有找到,是不是就要說傳國玉璽是假的呢?要不要說擁有傳國玉璽的朝代都是不存在的呢?遠的不說,半世紀前那場運動毀掉的是不是就不存在了?是不是不用上歷史教科書了?

做歷史嚴謹點是好的,但是刪古詩,刪歷史能不能嚴謹些?能不能刪前網絡徵求一下意見?

當然張衡和地震儀不會因為被刪就消失得無蹤無影,已經永遠留在中國人民記憶裡。

當然咱們不要張衡和地震儀也沒有什麼,放話出去,韓國🇰🇷是很願意笑納的。


句町國主

首先,就我個人來說現在的教材把張衡發明地動儀這段歷史刪掉是不對的。而這段歷史要刪除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地動儀已經失傳,我們現代人也無法去真實的還原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所以本著嚴謹的態度,就把這段歷史給刪了。

那麼現在的問題在於,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存不存在,它到底有哪些功能?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以青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樽體外部周圍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佈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準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所以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我覺得現在有些人否認地動儀的存在主要就是這個原因。按照我們現在這麼發達的科學技術都無法準確預測地震,東漢時期的張衡怎麼能做到,那地動儀肯定不是真的。

這裡存在一個誤區,張衡的地動儀並不是在地震還沒來時就可以未卜先知,預測地震時間。其實在地動儀做出預警時,地震就已經發生了,只是人的感官沒有感覺到罷了,就像現在發生地震時,動物會比人先感覺到一樣。而地動儀就是一個非常靈敏的機器,地震發生時的震動,它會比人先感知到,做出預警,在中國古代,通訊十分不發達,能夠大致預測出地震的方向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這樣,國家才能迅速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所以,憑藉古人的智慧,做出能夠大致預測出地震方位的儀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能因為現代人做不出來,就否認它。古人和現代人在智商上並沒有區別,而且中國古代幾千年,出現幾個像張衡這種超越當時時代的天才也是很正常的,千萬不要把古人看低了。

就我個人看法,課本上張衡發明地動儀這段不該刪除,但可以修改嘛,我們現代人復原不了幾千年前發明的地動儀,但它確實存在過,那教科書上是不是可以這麼寫: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我們現在無法復原,但是你們,你們的下一代,憑藉你們的智慧,終會有可以復原的一天。

就比如說,我的小孩將來讀小學了,是讓他的課本里沒有張衡發明地動儀這一段,讓他從來不知道這段歷史好,還是讓他知道,我們的先輩曾經發明過如此厲害的東西,但現在我們無法復原,但你們將來都是有希望的,讓孩子腦海裡有這麼一個東西。對於我來說,我更希望是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