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拼多多爲例,談談社交電商

與其說是社交,還不如說是誘導分享。一種本質上近乎黑魔法的方式了,只是拼多多用一種更溫情和善的樣子出現。

以拼多多為例,談談社交電商

一、所謂社交電商

首先什麼是社交?

新華字典中的解釋是:

“謂社會中人與人的交際應酬。”

顯然我們所認知的“社交電商”與之相去甚遠。所以在某個睡不著的夜晚我突然想到:

“根本就沒用什麼社交電商,與其說是社交,還不如說是誘導分享。一種本質上近乎黑魔法的方式了,只是拼多多用一種更溫情和善的樣子出現。”

我覺得自己發現了真理,當場寫下了腦海中零碎的想法安然睡去。事實證明,我並不見得更加聰明,發現了獨一無二的真理。

社交化電子商務,是指將關注、分享、溝通、討論、互動等社交化的元素應用於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現象。社交電商中的社交和我所理解的社交,顯然不是同一個物種。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有一段話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以前這東西叫單片機,後來要吸引投資者,說單片機顯得不夠有檔次,就換了個新名詞,叫做物聯網,事實上東西還是那一套。”

稱呼變了,東西不一定改變;用的這個名字,並也不一定真的是這個名字原本的含義。

現有的所謂社交電商商業模式大行其道的我簡單粗暴的分為兩種:

  • 一種是拼多多為代表的誘導用戶分享,團購也算在其中;
  • 一種是泛網紅,以小紅書為代表,我把淘寶的內容營銷也歸為此類。

先說第二類,我覺得把小紅書稱作社交電商是一個很操蛋的行為。傳統的營銷是拿錢請明星拍廣告,企業買自己的東西。現在的“社交電商”是,明星和內容生產者直接在平臺上打廣告銷售自己的東西。

對於我劃分第一類,團購就不多贅言,直接跳過,重點說一下拼多多。

二、拼多多的命和運

在開始動筆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對社交電商這個名詞出現的場景和時間產生了莫大興趣。

一個名詞的產生可以是個很偶然的原因,但是一個名詞別人廣為傳之肯定有更深層次的更深厚的原因。

社交電商這個名詞應該從Groupon開始,然後10年亞馬遜讓這個名詞進入視野,再然後國內團購網站遍地生花,最後活下來的就是美團,只是現在團購只是美團眾多功能中的一個了。

很多人都覺得團購有社交屬性,但是事實上和商業交易有關的只能是“偽社交”,沒有人會覺得一個天天讓你幫他一起買這買那的朋友是值得交的。所以當初的團購網要做真社交的都死了,活下來變成巨人的就根本沒有社交這個概念。

注:Groupon最早成立於2008年11月,以網友團購為經營賣點。其獨特之處在於:每天只推一款折扣產品、每人每天限拍一次、折扣品一定是服務類型的、服務有地域性、線下銷售團隊規模遠超線上團隊。成立時間為2008年11月。以美國和歐洲為主要銷售地點。

有人說拼多多成功的原因是把社交電商做到了極致,那麼:

“為什麼淘寶不完美複製?”

為什麼淘寶不能完美複製?

流量或許是問題,但不會是根本問題。

回到問題的最根本,電商平臺的根基在哪?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用戶。

那麼對於拼多多而言:社交 = 商業推廣營銷模式;低價商品 = 核心需求。

社交只是方法,獲取用戶的方法。所以淘寶做的是特價版,而不是特別版。

那天晚上敲下的原話:

除了和淘寶一貫以來的分格(在這兒本來想說是商業模式,但想了想,在商業模式上並沒有衝突,以淘寶天貓如家的體量,拼多多實在翻不出浪花,特價版做成拼多多的模式也不無不可,但是不利名,也沒啥價值 淘寶包括一起,只是拼多多低價產品多,才顯得很突出)不符,所謂社交電商的本質其實無社交也關係密切。

如今的拼多多,在做當初淘寶開始的老路,只是換了個新的花樣。拼多多能在淘寶的大山之下,殺出一條血路,是命和運的造物。

  • 所謂命,拼多多搭乘上了微信公眾號的順分車,在一片兵荒馬亂之中以極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用戶。在微信開始大規模封殺是微商時,獲得騰訊融資得到免死金牌。
  • 所謂運,拼多多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分口做了正確的事。如果沒有藉助微信公眾號大量獲客,單靠拼團推廣可能撐不到見曙光的那一天;如果沒有正確的營銷策略佈局,拼多多也不會成長到現在這樣。運者,人所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