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拼多多为例,谈谈社交电商

与其说是社交,还不如说是诱导分享。一种本质上近乎黑魔法的方式了,只是拼多多用一种更温情和善的样子出现。

以拼多多为例,谈谈社交电商

一、所谓社交电商

首先什么是社交?

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

“谓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应酬。”

显然我们所认知的“社交电商”与之相去甚远。所以在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我突然想到:

“根本就没用什么社交电商,与其说是社交,还不如说是诱导分享。一种本质上近乎黑魔法的方式了,只是拼多多用一种更温情和善的样子出现。”

我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理,当场写下了脑海中零碎的想法安然睡去。事实证明,我并不见得更加聪明,发现了独一无二的真理。

社交化电子商务,是指将关注、分享、沟通、讨论、互动等社交化的元素应用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现象。社交电商中的社交和我所理解的社交,显然不是同一个物种。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有一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以前这东西叫单片机,后来要吸引投资者,说单片机显得不够有档次,就换了个新名词,叫做物联网,事实上东西还是那一套。”

称呼变了,东西不一定改变;用的这个名字,并也不一定真的是这个名字原本的含义。

现有的所谓社交电商商业模式大行其道的我简单粗暴的分为两种:

  • 一种是拼多多为代表的诱导用户分享,团购也算在其中;
  • 一种是泛网红,以小红书为代表,我把淘宝的内容营销也归为此类。

先说第二类,我觉得把小红书称作社交电商是一个很操蛋的行为。传统的营销是拿钱请明星拍广告,企业买自己的东西。现在的“社交电商”是,明星和内容生产者直接在平台上打广告销售自己的东西。

对于我划分第一类,团购就不多赘言,直接跳过,重点说一下拼多多。

二、拼多多的命和运

在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社交电商这个名词出现的场景和时间产生了莫大兴趣。

一个名词的产生可以是个很偶然的原因,但是一个名词别人广为传之肯定有更深层次的更深厚的原因。

社交电商这个名词应该从Groupon开始,然后10年亚马逊让这个名词进入视野,再然后国内团购网站遍地生花,最后活下来的就是美团,只是现在团购只是美团众多功能中的一个了。

很多人都觉得团购有社交属性,但是事实上和商业交易有关的只能是“伪社交”,没有人会觉得一个天天让你帮他一起买这买那的朋友是值得交的。所以当初的团购网要做真社交的都死了,活下来变成巨人的就根本没有社交这个概念。

注:Groupon最早成立于2008年11月,以网友团购为经营卖点。其独特之处在于:每天只推一款折扣产品、每人每天限拍一次、折扣品一定是服务类型的、服务有地域性、线下销售团队规模远超线上团队。成立时间为2008年11月。以美国和欧洲为主要销售地点。

有人说拼多多成功的原因是把社交电商做到了极致,那么:

“为什么淘宝不完美复制?”

为什么淘宝不能完美复制?

流量或许是问题,但不会是根本问题。

回到问题的最根本,电商平台的根基在哪?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用户。

那么对于拼多多而言:社交 = 商业推广营销模式;低价商品 = 核心需求。

社交只是方法,获取用户的方法。所以淘宝做的是特价版,而不是特别版。

那天晚上敲下的原话:

除了和淘宝一贯以来的分格(在这儿本来想说是商业模式,但想了想,在商业模式上并没有冲突,以淘宝天猫如家的体量,拼多多实在翻不出浪花,特价版做成拼多多的模式也不无不可,但是不利名,也没啥价值 淘宝包括一起,只是拼多多低价产品多,才显得很突出)不符,所谓社交电商的本质其实无社交也关系密切。

如今的拼多多,在做当初淘宝开始的老路,只是换了个新的花样。拼多多能在淘宝的大山之下,杀出一条血路,是命和运的造物。

  • 所谓命,拼多多搭乘上了微信公众号的顺分车,在一片兵荒马乱之中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用户。在微信开始大规模封杀是微商时,获得腾讯融资得到免死金牌。
  • 所谓运,拼多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分口做了正确的事。如果没有借助微信公众号大量获客,单靠拼团推广可能撑不到见曙光的那一天;如果没有正确的营销策略布局,拼多多也不会成长到现在这样。运者,人所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