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深度解析:玉米究竟播多深最合適?

权威深度解析:玉米究竟播多深最合适?

生產上,每年都有因播種機下種深度調試不當,導致播後發生玉米缺苗斷壟現象,那麼,如何確定適宜播深、播深如何影響出苗及如何影響產量?本文通過整理杜邦先鋒的兩篇農藝文章,就上述問題簡要討論:

播深對玉米出苗的影響

玉米播種時,覆土深度以4-5釐米為宜,相當於食指指尖到第二關節的位置。

確定播深需考慮:

種-土充分接觸:種子萌發前,需要吸收約自身重量30%的水分,種層墒情穩定,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則利於吸脹和萌發;

促進次生根生成:拱土後,次生根開始發育,最早生成的次生根距地表2釐米左右,不受播種深度影響(圖1)。一般情況下,次生根到種子之間的距離(胚軸長度),再加上2釐米就是播種深度。

权威深度解析:玉米究竟播多深最合适?

圖1 玉米幼苗期植株形態

玉米一生所需的絕大部分水分和養分都通過次生根吸收穫得,同時,次生根發達,抗早期根倒能力和抗旱能力更強。通常,播深在4-5釐米之間時,次生根發育較好;播種過淺,會影響次生根生成。

入土淺,出苗更快?

一般認為,種子入土淺,出苗更快,但事實並非如此。先鋒農藝團隊選擇2釐米和5釐米兩個播深處理,以先鋒35F44為研究對象,比較出苗速度(圖2)。

权威深度解析:玉米究竟播多深最合适?

圖2 先鋒播深試驗田(俄亥俄州)

結果表明:播種更深的小區更早出苗,播深5釐米的小區整體已進入V1期;播深2釐米的小區才剛進入VE期。

黏土易板結,宜淺播?

關於玉米播種,另一個觀點是:土壤偏粘滯、易板結,則播種深度宜淺些,利於拱土萌發。但試驗表明:即使是黏土地,播後出現板結,播深5釐米時,出苗仍快於播深2釐米的小區,試驗結果並不支持黏性土宜淺播的觀點。

為什麼不同播深會影響出苗速度?事實上,距離地表5釐米的土層,土壤水含量相對穩定,土壤能夠更好的包裹種子,利於種子萌發。

表層土溫度更高?

另一個易誤導生產者的觀點是:接近地表,地溫更高,更利於種子萌發。事實並不如此,2001年的先鋒試驗發現:

  • 春季,耕地表層的日均土溫,並不是越靠近土表,溫度越高;

  • 4月中旬,各淺層土的日均溫均較低,各土層溫度基本一致;

  • 4月15-18日,距地表5釐米深的土層,日均溫還略高一些。

只有2001年5月的第1周,距地表1釐米處溫度明顯高於5釐米處,這是由於連續1周的持續高溫天氣引起的,之後這一溫差基本消失。

事實上,早期光強較弱,陽光直射對土壤的升溫作用有限;另外,春季晝夜溫差大,雖然接近地表處白天升溫更快,但同時,夜晚降溫也更多;而土層較深處,一天內溫度變幅小,所以整體上看,日平均土溫並無差異。

另外,即使表層土溫較深層土略高一些,在拱土前,這一微弱的溫差優勢對萌發也並無顯著作用。

播深對最終的保苗率和產量的影響

前面探討了播深是如何影響種子出苗的,接下來,先鋒農藝團隊進一步驗證播深對保苗和玉米產量的影響。

研究目標:

播深對先鋒產品最終的保苗率和玉米產量的影響。

試驗方案:

試驗地點:希布倫、科特豪斯、查爾斯頓等10個試驗點。

試驗設計:裂區設計,3次重複,主區為播深處理(1.3釐米、3.8釐米、6.4釐米),裂區是品種處理(先鋒P0965 、先鋒P0891、先鋒35H42),機播密度5600株/畝。

播深對產量的影響:

2011年的試驗表明:3.8和6.4釐米的播深處理,平均產量分別比1.3釐米處理高13%和15%。

累計10個試驗點中:

  • 有8個試驗點,播深6.4釐米時,平均產量大於1.3釐米的產量;

  • 5個試驗點,播深在3.8和6.4釐米時,產量無差異;

  • 1個試驗點,播深在3.8釐米時,產量大於播深6.4釐米時的產量;

权威深度解析:玉米究竟播多深最合适?

圖3 播深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2012年的試驗發現:播深3.8和6.4釐米處理,平均產量較1.3釐米處理高40%(圖3)。

參試的10個試驗點中:

  • 有9個試驗點,播深在3.8或6.4釐米時,產量大於播深1.3釐米時的產量;

  • 有6個試驗點,3.8和6.4釐米播深處理產量無顯著差異。

播深對保苗率的影響:

2011年,3個播深處理,收穫時的畝株數分別是4480、5630、5600株(圖4)。由圖可見,低的保苗率和低產相伴發生。此外,播深1.3釐米時,低產還與弱株佔比較高有關(3個處理的佔比依次是:28%、5%和4%)。

权威深度解析:玉米究竟播多深最合适?

圖4播深對保苗率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