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普產業千億蛋糕好看又好吃

日前,中國科普研究所發佈《我國科普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稱,我國科普產業產值規模約為1000億元。在科普之路上已經走了好一會兒的人們猛然驚覺,科學普及背後的產業價值積累原來如此之大,已成長為千億產業“蛋糕”!

科普的重要性已經無需多言,作為創新發展的兩翼,科學普及有著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但真當面對這塊千億元的蛋糕時,卻讓人多少感到有點只是“看起來很美”了。雖說當前,無論從黨和國家層面還是公眾層面,對科普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在意識層面,人們談起科普,往往更多隻是所指科普事業,帶有經濟屬性的科普產業則常易被忽略。當前的狀況是,一方面人們可以明顯感受到科普展覽教育、科普出版、科普影視、科普網絡信息等正越來越多地走入到尋常生活中,但只要放大到某一科普領域內部時,就會發現,我國公益性科普與經營性科普仍處於不平衡發展狀態,相當部分組織、個人做科普還是“為愛發電”,科普企業仍顯小、散、弱。

可能有人覺得談錢太俗氣,用情懷做科普沒什麼不好。的確,科普的公益基調不能忽略,然而情懷是很難“餵飽大家肚子”的。從更長遠來說,讓科普“有利可圖”,才會吸引更多力量和人才參與,釋放科普內容的生產力,生產出更多優質內容,形成良性循環,把蛋糕做得更好更大。

筆者認為,發展科普產業,應該通過更加豐富的形式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科普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社會更細分、多元的需求。要讓這塊大蛋糕既好看又好吃,還有多道工序需完善。儘管《科普法》等強調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並舉,但具體細則缺失使文件難以落地。一套健全有效的科普產業運行機制,需要把從創意、生產、流通到消費等各個環節都要“照顧到”。

頂層的科普產業發展宏觀政策以及技術標準、規範支撐等不可或缺,同時,如何讓科普產業鏈本身更為完善,也需要從業者下一番功夫。從科普內容的生產到最終被消化吸收,其中涉及到諸多環節,每個環節都存在潛力。相信只要各路“科普達人”能帶著優質科普內容紮實沉到教育、健康、餐飲、文化等各個領域,就可以真正品嚐到這塊誘人蛋糕的美味,而絕不會感到無從“下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