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亞運會已漸成雞肋」?

沙漏遺愛

奧運會都快沒人辦了,別說亞運會了!說亞運會成為雞肋都抬舉亞運會了,亞運會在競技水平和影響力上與奧運會相差巨大。今年8月將在印尼雅加達舉辦的第18屆夏季亞運會,本來應該在越南的河內舉行,但就是因為越南政府宣佈財政困難,沒有錢興建場館,所以不得不放棄,無奈之下改由印尼雅加達舉辦。而2022年的亞運會,杭州市是唯一的申辦城市,根本沒有競爭對手,由此可見,亞運會已經提不起亞洲國家多大承辦興趣了。

2014年,也就是在成功申辦成功第18屆亞洲運動會之後,越南總理阮晉勇宣佈,越南放棄該屆亞運會舉辦權。理由是越南財政吃緊,沒有足夠的資金修建場館,而且修建大批場館無利可圖,亞運會之後場館得不到利用,無法回收成本。在一項越南的民意調查中顯示,越南的八成民眾反對承辦亞運會,這讓越南最終放棄了亞運會。

越南放棄亞運會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之舉,畢竟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相當耗費財力,特別是對於越南這樣並不富裕的國家,要興建大規模場館,包袱沉重。在2022年亞運會的申請中,杭州市成為唯一申辦城市。中國雖然成為亞運接盤俠,但杭州市畢竟是中國的大城市,各種基礎設施雄厚,舉辦亞運會沒有什麼問題,基本不用重複投資。不過2022年中國當了亞運接盤俠,那未來的亞運會呢,會不會因為沒有人願意舉辦而停辦呢,這也不是沒有可能。

舉辦起來牽扯麵太廣的綜合性運動會目前陷入困境,反倒是是像足球、籃球這樣的單項大賽越來越火,未來包括奧運會這樣的綜合性運動會有可能會走到盡頭。


健體強軍

作為近幾年一直在浙江杭州工作,自然知道杭州籌備亞運會,但是平常同外省的其他人以及自己的親朋好友的交流情況來看,馬上要召開的杭州亞運會似乎知名度不是很高,甚至很多人壓根兒就不知道今年要舉辦亞運會,而四年後的亞運會,更不知道會在咱們自己的國家舉辦。

其實出現這樣的結果也不算意外,在經歷了幾十年商業運作和開發的情況下,亞運會的商業以及各方面價值已經越來越小,甚至他的投資空間也越來越低。



在早期尤其是在幾十年前信息度不高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國際上彰顯本國國家的氣質與面貌,也是很多國家在外交和國際層面需要做的一項重大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舉辦國際賽事,也成為了國家彰顯國際面貌的重要方法之一。

舉辦國際體育賽事,就意味著全世界的目光和媒介都會集中在這個舉辦國的頭上,舉辦國自然可以通過舉辦這項國際賽事來展現自己的國家實力,比賽投資越大規格越高,越能展現舉辦國的強大經濟能力和硬實力,所以在早期舉辦國際比賽是很多國家重點搶奪的目標。

但現如今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很多世界大國已經不需要借用體育平臺來傳播自己,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完全可以通過更多的低耗費的媒介來讓外界瞭解自己,在這樣的背景下耗費巨資去舉辦一臺國際比賽,從性價比方面來看已然不高,而且也隨著國際比賽的過度開發,即便本國市場對國際比賽的熱度也越來越低,例如中國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之前還未舉辦過國際綜合大賽,因此國民熱度很高,但隨著亞運會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成功,本國市場對國際比賽的熱度和關注度也在逐年下降,對能否繼續舉辦國際比賽的興趣自然也是越來越低。

如果說例如奧運會世界盃這種頂級國際大賽目前還能具備很大的市場之外,像亞運會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國際大賽,亞洲區域國家對此的敏感度已經不多了,說亞運會高不成低不就,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競爭力太低,除了東亞幾個國家外,西亞南亞等國家除了足球等少數運動還具備一定優勢之外,對於其他體育項目的建設長期以來興趣度都不是很大,因此競爭能力有限,最近幾十年亞運會幾乎就成了東亞幾個體育國家的名次爭奪戰,加上東亞幾個國家連續過度開發和舉辦亞運會,國內觀眾的關注度也是越來越低,早年舉辦亞運會是為了彰顯國家形象,而現在舉辦亞運會完全成了國內個別城市為了發展自己而向政府要錢的藉口。


遼寧資深球迷

這一點早就能看出端倪了,4年前的仁川亞運會,賽場隨處可見大片空座。馬上要進行的2018年亞運會,也是在越南河內放棄舉辦權後,印尼雅加達作為唯一申辦城市接手的,亞運會的沒落,顯而易見。

咱們來說說原因。

亞運會的衰落,首先是賽事之間的競爭激烈了,1951年首屆亞運會舉辦時,所有項目還都沒有“亞洲錦標賽”這麼一說,但現在,每個單項時隔兩年都有自己單項亞錦賽,亞運會和亞錦賽就重複了,而且很多項目的亞錦賽,還是奧運會或者世錦賽的預選賽,重要性要高過亞運會,所以很多項目往往會派出一隊打亞錦賽,二隊打亞運會,而作為體育迷,當然喜歡水平高的比賽。

第二點,大國、大城市不願意玩了,舉個例子,最開始的時候,如果是東亞三國辦亞運會,會由東京、漢城(首爾)和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來,但現在,這些大城市如果想辦運動會,肯定也是辦奧運會,亞運會人家根本瞧不上,所以近年來的亞運會,一直是廣島、釜山和仁川這些小城市舉辦。

如果是小城市辦,那就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儘管亞運會的水平、商業價值遠不及奧運會,但賽事規模卻不小,上屆仁川亞運會有36大項439小項,比倫敦奧運會26大項302小項還要多,可因為是小城市,比賽規模一大,難免出現各種紕漏。

第三點,沒有懸念,1986年漢城亞運會,中國最後一天才以1枚金牌的優勢力壓韓國登頂,很刺激,但自從中國在1990年亞運會上狂攬半數以上金牌之後,亞運會金牌榜就失去了懸念,中國第一、韓國第二、日本第三,連續四屆都是這樣的排名。沒有懸念,當然激不起大家的興趣。

各種因素之下,亞運會成為了“雞肋”,也就不足為奇了。


閒話籃球

補充一點看法:

現在各國對競技體育各項目的發展水平和成績評定,幾乎都是以奧運會為最高目標(足球項目除外),各個項目的人才培養、訓練、比賽,以及教練遴選、成績考核,均以奧運週期來進行計劃和時間安排,亞洲國家亦是如此。而亞運會舉行的時間恰好都是在兩個奧運年中間,充其量亞運成績也只是對球隊或運動員成績的階段性評測,所以亞運會也經常被喻為“中考”,真正的較量還得看“高考”—奧運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