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三湘|長沙米粉,易中天讚不絕口!做個吃貨是件幸福的事

尋味三湘|長沙米粉,易中天讚不絕口!做個吃貨是件幸福的事

原湯蓋碼,滾燙的熱、濃濃的鮮、醇醇的香。如果再放點剁辣椒,鹹鹹的辣,吃得一身舒爽,生津活絡。這說的就是當年長沙坡子街乾元宮的羅三米粉。因為是一位人稱“羅三”的師傅做的,大家習慣稱之為“羅三米粉”。原湯做碗,原汁原味。

在20世紀30年代,乾元宮的羅三米粉、北正街的和記米粉、蘇家巷的半雅亭米粉,堪稱當時“長沙米粉三絕”。

長沙的原湯粉還真是一種美味,值得我們像追女朋友一樣鍥而不捨!

絕招也就是原汁原湯手工粉。

粉白、柔韌。說的是手工粉的要求。取早稻米用冷水浸發,摻入冷飯,用石磨磨漿,蒸成一張張的粉皮,切成稻葉寬的粉條即成。緊實而有韌勁,色澤潔白晶瑩,久煮不碎。這就是流傳至今仍為湘人喜愛的米粉。長沙粉館裡習慣地稱之為“扁粉”,以區別於常德的“米線”。常德的米粉是線狀的,而且是乾貨。據湘菜大師聶厚忠介紹,常德人將米粉曬乾,是因為常德地處洞庭湖,為防漲大水,以備逃荒時帶在路上吃。吃時先將其浸泡漲發後下鍋烹製。

湯清。這是制湯的標準。這湯,是用來做碗的底湯,一般用豬雜骨、土母雞、香菇熬成。這樣熬出來的湯不僅清,而且鮮。為了湯清,湯燒開後要細心地撇油打沫,文火慢熬。有的粉館為了使湯味更醇厚,常包一包瀏陽豆豉一起熬湯。

水開。用來煮粉的水一定要清、要開沸,而且水面要寬。用它煮出來的粉才清爽、熱燙,好吃。如果你去粉館看到煮米粉的鍋是敞口的大鐵鍋,俗稱“牛三鍋”、“牛四鍋”,就說明這家店是內行開的。

油碼熱。這是制好粉碼後蓋碼的要點。粉碼分炒碼、蒸碼、燴碼和煨碼。炒碼體現一個“快”字,現叫現炒,熱度肯定沒有問題。常取比較嫩脆的鮮活原料熘炒而成。炒碼一般帶汁,新鮮,口味較重。蒸碼,講究碼子的爛而不碎、嫩而不老。燴碼,講究“和”中出鮮,如“三鮮粉”的“三鮮”因燴出鮮。煨碼,是湖南米粉的重頭碼。品種多樣,口味多種。煨碼,講究細功慢火不離火。“細功慢火”是保證煨碼子的火功深透出鮮,而“不離火”是強調“油碼熱”。精心煨出來的碼子放在火上保溫,有兩個作用,一是保證碼子的熱度,二是高溫下保證碼子不變質、不變味。湘人喜歡的著名煨碼有肉絲、牛肉、醬汁、排骨等。煨碼由於是細功慢火煨,煨碼煨出來的湯濃、味鮮、香醇。煨碼中的湯稱之為“原湯”。用原湯做出來的粉最韻味。粉館裡給它的稱呼很雅:“原湯蓋碼”。“原湯蓋碼”較之普通碼粉是要多收錢的。在長沙,如果您要吃這原湯粉,只需說聲“原湯蓋碼”,店小二一聽便知曉您的口味要求。會吃粉的,就吃原湯蓋碼。經過這些工序,一碗地道的湖南米粉就做成了。粉白、柔韌、湯清、水開、油碼熱,說得精準、地道。這就是湖南的米粉文化。

湖南,魚米之鄉。千百年來,米粉便是湘人早餐的主要飲食品種之一。湘人的主食是大米飯,湘人為了變換口味,開動腦筋發明了米粉,流轉千年,越做越精,滋養著代代湘人。

長沙流行一句俚語:趕得北門的粉,丟了南門的包子。說的長沙兩樣有名的早點:德園的包子、和記的粉。德園在南門口,和記在城北的湘春路。一個“趕”字說出了早上的長沙人為吃一碗米粉的匆忙和虔誠,一個“丟”字卻道出了未能吃到德園包子的遺憾。這是短缺經濟的記憶。

其實,歷史上的羅三米粉在南門很著名。羅三米粉有分煨碼和炒碼。有名的炒碼有“腰花”、“豬肝”、“蝦仁”、“椒脆”等。煨碼有肉絲、牛肉兩種,尤以牛肉菜心著名。以湯出鮮,席上除配上醬、醋、辣椒外,還有酸菜、剁椒、蒜泥、芹菜末,根據自己喜愛調味,方便隨意……哪一種更好吃全憑個人愛好。2006年11月14日中午,長沙老鄉、著名學者、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在火宮殿品味時親自題詞:“用火,是人類進步的里程碑。火神功德無量。”他還感慨:“長沙米粉湯好、粉好、澆頭好。吃粉就一定要牛肉的。”易中天教授話音一落,我就馬上安排服務員端來一碗熱騰騰的牛肉粉,開心一嗍,一解鄉愁。

尋味三湘|長沙米粉,易中天讚不絕口!做個吃貨是件幸福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