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孫武、孫臏是同一個人嗎?

昆客2014

孫子即孫武,著有 《孫子兵法》,孫臏是孫武的後人,著有《孫臏兵法》。

歷來,孫武這個人的爭議很大,有說孫武就是伍子胥;

有說孫武就是孫臏;

還有說孫武這個人並不存在。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孫武在春秋時期的存在感很低,甚至在《左傳》中完全沒有提及。孫武原是田齊的宗族田書的後代。後來隱居,與伍子胥結識,惺惺相惜,伍子胥成為吳王闔閭的行人後,屢次向闔閭推薦孫武,在第七次的時候,闔閭終於有了點興趣,答應見孫武,於是孫武帶著自己為闔閭寫的《孫子兵法》去見了闔閭。

闔閭看完十三篇後,問孫武能不能指揮軍隊,孫武說可以,闔閭又進一步問能不能用婦女做試驗。孫武再次說可以。

於是闔閭將自己宮中的姬妾和宮女一百八十名交給孫武。孫武將她們分成兩隊,分別讓闔閭最寵愛的兩個姬妾做隊長,然後每人手裡拿一支戟,然後給她們講清楚規則,又拿來刑具擺那裡,“三令五申”其中的規則,然後擊鼓下令,所有的婦女都沒有執行命令而是在那裡笑,孫武認為這是將領交代的還不夠清楚,於是再次“三令五申”。結果,婦女們還是再笑。確實好笑,她們認為很好玩,誰也沒有真的當真。但孫武卻是認真的,他下令殺死兩個隊長,闔閭本在臺上觀看,一聽那還了得,趕緊阻止孫武,說自己離了這兩個姬妾就食不知味。孫武則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於是堅持把兩個隊長殺死,又重新認命了兩個隊長,再次下命令,這次,所有的婦女都乖乖聽令。

孫武認為達到了叫她們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的程度,就向闔閭交了差。於是闔閭“卒以為將”。但值得注意的是,孫武只是個軍事理論家,他提出了完整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但他並沒有擔任過軍事統帥,吳國發動的數次征戰,他有參加,但沒有指揮權。

所以太史公在《史記》中記載:

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在柏舉大敗楚軍,吳軍五戰五勝,攻入郢都,後來吳國內亂,闔閭回國平亂。伍子胥和孫武等繼續對楚作戰。

楚國申包胥哭訴七天七夜感動秦國,出兵救楚,吳軍戰敗。

這之後,孫武再也沒有了消息。有說孫武功成身退隱居了起來,有說伍子胥被夫差所殺後,孫武也被夫差所殺。


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其間大約隔了百年光景。孫臏出生在齊國的阿、鄄之間,原名不可考。原先和龐涓在一處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到了魏國做了將軍,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誆騙到魏國,私自施以臏刑,這便是孫臏名字的由來。斷了孫臏的兩條腿,又在孫臏臉上塗墨刻字,想讓他無法入仕。

但孫臏不甘心,後來想辦法和齊國的使者取得聯繫,被帶回了齊國,成了齊國田忌的門客。然後運用策略幫助田忌在賽馬中獲勝。田忌遂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

後來,魏國攻打趙國,圍攻邯鄲,趙國向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想讓孫臏為將救趙,孫臏認為自己受過刑罰,不該露面拒絕。齊威王遂讓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趙。孫臏建議佯攻大梁以圍魏救趙,果然龐涓回師救魏,在桂陵與齊軍遭遇,龐涓大敗。

十三年後,魏趙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田忌和孫臏去救,孫臏採取偽怯減灶的策略誘敵進入馬陵,龐涓再次大敗。而孫臏之名天下顯。留下《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

因為《孫臏兵法》失傳,很多人認為孫武和孫臏是一個人,直到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孫臏兵法》得以重見天日。


蕭曉四姑娘

孫子就是孫武,即《孫子兵法》的作者;而孫臏則是孫武的後人。

孫武是春秋後期的齊國人,他生卒的確切年代有爭議,但大致在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5世紀初,因為在此期間,他從齊國到了吳國,與心懷大恨的伍子胥一起為吳王闔閭所用,並在吳軍攻破楚國郢都的柏舉之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地位極高,尤其在軍事著作中更是享有至高無上的尊榮。他本人則被後世尊稱為孫子、孫武子,乃至兵聖。

關於孫臏的身世,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捎帶提到過:他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子兵法》作者孫武的後世子孫,生於阿、鄄之間,屬齊國。對於這個有些模糊的地點,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在今山東省菏澤北部。

孫臏的一生十分傳奇,他和龐涓的友誼被廣泛傳播,但實際上有很多並非史實;孫臏在軍事上的最大成就,是在馬陵之戰擊敗了當時由龐涓領兵的強大的魏國的軍隊,由此改變了戰國前期的列國格局。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孫臏由兵法傳世。

(銀雀山漢墓)

雖然史書中有記載,但在很長時間內,有許多學者認為《孫臏兵法》根本不存在,而孫武和孫臏本是一人。這些爭議在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發掘之後得以平息——銀雀山墓中出土了《孫臏兵法》,一舉解決了諸多了歷史疑問,也證明《史記》對孫臏的記載當為信史。


蘭闍讀書

古人對那些有名望、有成就的人,往往姓後加子,以為尊稱。例,孔丘稱孔子,莊周稱莊子。

同樣,孫子也是對孫武、孫臏的尊稱。為區別,稱孫武為吳孫子,孫臏為齊孫子。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孫武的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存在傳承關係。

孫武,春秋齊國樂安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世稱兵聖。在齊國受排拆,經伍子胥引薦投奔吳王闔閭,助吳首滅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留下自已精心所著兵法十三篇與吳王,隱退山林而去。至今兵法十三篇仍是高等軍事院校必修之課,連美國西點軍校也奉為典籍。

孫臏,生於今山東荷澤一帶,同後魏國大將龐涓同為春秋大師鬼谷子的學生。後下山隨龐涓效力魏國,為龐陷害,被施臏腳之刑。世稱孫臏。齊國密謀孫臏來齊拜為軍師,助大將田忌在桂陵、馬陵兩次大敗魏國主力,龐涓被射死在馬陵道上。

兩千年來,雖然有司馬遷史記: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的記載,但因未見孫臏的兵法著作,一直存疑,孫武孫臏是不是一個人?兵法是否就這一部兵法?

直到一九七二年,終於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墓中發現了散落的竹簡,經清理,竟是孫臏兵法。從此,謎團解開。


晚亭與落霞同暉

有個成語叫“三令五申”,意思是指再三地命令和告誡。這個成語就出自於孫武。《史記》記載,孫武在吳國應吳王之邀以吳國宮女為士兵進行訓練。“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宮女以為這是遊戲,不聽孫武號令,都哈哈大笑。這樣重複了好幾次,於是孫吳以軍令斬吳王最寵愛的兩位姬妾,剩下的就都老實了。

孫武,春秋時期客居吳國的齊國人,由伍子胥舉薦給吳王闔閭而成為吳國大將。孫武曾率吳國軍隊大敗楚軍,攻至郢都讓楚國幾乎滅亡。

除了武功赫赫之外,孫武還留下了不少論兵、論政的理論。後人將孫武的理論輯錄成書,就是《孫子兵法》,此書是孫子一派軍事思想的記錄。

“子”是春秋時期對著名學者和老師的一個尊稱。“孫子”則是對孫武的尊稱。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及古代軍理論的代表性著作。《孫子兵法》不只講到戰爭,以非常完整而全面的視角講到戰爭和政治、經濟、文化的種種關係。唐太宗李世民曾評價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孫臏,按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來說,孫臏是孫武的後代,曾經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後來被龐涓騙到魏國施以酷刑,“斷其兩足而黥子”。“臏”的意思就是指斷足。

孫臏逃到齊國,齊將田忌把孫臏介紹給齊威王。齊威王問孫臏兵法,孫臏講了他富國強兵的主張。孫臏及他的兵法在戰國及秦漢影響很大。


沅汰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代回答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1973年之前,很多人就認為孫武就是孫臏。比如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就公開的說過,孫武就是孫臏。還有人認為孫臏就是孫武。很多人甚至公開質疑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對孫臏的記載是錯誤的。

原因很簡單,《孫子兵法》流傳於世,但是《孫臏兵法》失傳了。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古人是沒有看過《孫臏兵法》的,同時再加上孫武是春秋末期的人。孫臏是戰國初期的人。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所以歷史上對於孫臏的記載並不多。

但是太史公說得很明白,孫武死後,過了一百多年又有孫臏。孫臏出生在阿城、鄄城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子孫。可是歷史上由於孫臏兵法失傳,再加上年代久遠,缺乏充足的證據證明孫臏確實存在。

所以錢穆先生才會認為孫武就是孫臏,原因是因為《孫臏兵法》只是傳說,同時古人把孫武和孫臏都稱為孫子。

但是1973年,銀雀山漢墓竹簡發現於1972年4月,由山東博物館和臨沂文物組組織發掘。近五千枚漢簡寫於公元前140至公元前118年(西漢文景時期至武帝初期),此外還有一些殘片。漢簡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曆譜》《地典》等古籍及古佚書,其中尤以兵書為大宗。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同時出土。這就證明了,歷史上孫武跟孫臏其實是兩個人。

由於孫武又被稱為“吳孫子”,孫臏被稱為“齊孫子”,但其實是兩個人,子是古人對男性的尊稱,類似的還有老子,孔子和鬼谷子等。

所以孫武和孫臏都被稱為孫子是沒問題的,但是孫武和孫臏確實是兩個人。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孫子、孫武、孫臏是一家子,兩個人。孫子真名孫武,孫武尊稱孫子。孫子和孫武是同一個人。孫臏是孫武的後裔。

聽說早些年,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流行互稱同志。尤其是對地位高,威信高的長者,姓氏加同志是一種比較尊敬的稱呼。

我們生活的年代,最流行的尊稱是老師。對學識水平高,技術職務高的尊稱老師,對一般的同事也尊稱老師。還是姓氏加上老師。

很久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類似的尊稱就是子。那個時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為子,至少必須是學科帶頭人,甚至是開宗立派,自己有一套學說的大腕。例如儒家有孔子,道家有老子,墨家有墨子,法家有韓非子。所以無論當時還是以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把中國最偉大的軍事家,世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孫武尊稱為孫子。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因為齊國內亂,就到了南方的吳國去發展,受到重用。在吳楚大戰中,他指揮一隻3萬人的小部隊千里遠襲,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蹟,為吳國稱霸春秋立下了汗馬功勞。

孫武的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們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兵書。全書分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共十三篇。《孫子兵法》揭示戰爭的規律,論述戰爭論,治軍論,制勝論等多種法則,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論思想,被尊為「兵經」,「兵家鼻祖」。

現在,《孫子兵法》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譯本。這些國家大多是喜歡戰爭的,可見確實有用。國際上公認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實際上,孫子兵法的原理不僅可以用於戰爭,還可以用於商業、企業管理和體育等各方面。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的後裔。曾與龐涓從鬼谷子學習兵法。魏國大將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華,對其施以臏刑,使之殘廢。孫臏逃往齊國任軍師,根據趙國和韓國的要求,兩次打敗魏軍。在戰爭中創造了圍魏救趙,減灶破敵等計策。馬陵道一戰,龐涓被殺,魏太子申被擄,魏國一蹶不振。

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有的說是孫武,有的說是孫臏,還有人說是曹操,100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了兩座漢墓,出土了大量竹簡,同時發現《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場爭論才有了結果。

孫臏認為戰爭是有規律可循的;認為戰爭貴在佔據主動和優勢;提出了持久戰的思想;強調戰爭要適應經濟的發展;認為覆軍殺將才算全勝。孫臏還闡述了車壘的運用,陣法的運用和對將領條件的要求。

在演義《東周列國志》中,孫武的「吳宮教戰」,孫臏的「馬陵道殲敵」都是非常精彩的篇章。


柳如嫿

肯定不是啊。

準確的說是孫子即是孫武,跟孫臏完全是兩個人。他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左右,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就跟孔丘被尊稱為孔子,孟軻被尊稱為孟子一樣的道理,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後經過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的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而因此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使楚國亡國。

孫斌則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據說是孫武的後人。孫臏曾經與龐涓為同窗好友,因為在和龐涓共事時受龐涓迫害而遭受臏刑故名,由此身體落下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任命為軍師,並輔佐齊國大將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


追光Boy

孫子和孫武是同一個人,他生活在春秋時期。其中那本兵家之聖經[孫子兵法]就是他老人家寫的。

孫斌是孫子的後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

我們來說說,關於這兩人的傳奇經歷吧。

孫子侍奉的主人是吳王闔閭,他和大名鼎鼎的伍子胥是同事。吳王闔閭就是因為得到了這兩個人,才能夠在春秋五霸之中立於不敗之地的。

孫子齊地人,當初他去投靠闔閭的時候,已經寫好了孫子兵法十三章。而且這些比較有見解的兵法,孫子也是讓吳王闔閭看過的。

吳王闔閭對他的軍事見解是讚不絕口,想重用他。但是,轉眼一想,帶兵打仗並非兒戲,孫子畢竟沒有上過戰場,他這些戰法也僅僅是紙上談兵而已。具體好不好使要試探試探他才行。

為了刁難孫子,吳王闔閭就派了自己宮中的宮女讓孫子來演練。要知道這些宮女可都是闔閭比較寵愛的,嬌貴的很。

在吳王闔閭看來,孫子想把他們訓練為能作戰的士兵,簡直是難如登天。

當吳王闔閭把這個想法告訴孫子時,孫子竟然是坦然的接受,並且一句怨言都沒有說。這讓吳王闔閭倍感意外。

孫子領命後就開始訓練這群宮女了,起先,孫子是讓吳王闔閭最喜歡的兩個人當了對頭,排在第一位,然後孫子告訴他們,什麼口令是立正,什麼口令是前進,什麼口令是後退.......

都交代完後,孫子問他們明白了嗎?

這些宮女全是嬉戲打鬧,還說全懂了。

看到這個情況,孫子也不著急,於是,他又告訴這些宮女,你們不按我的要求來演練,這不怪你們,是我沒把紀律講清楚。

我現在說下紀律,我再喊口號,不按照要求做的就會推出去殺頭。

這些宮女根本不相信孫子說的話,等孫子在喊的時候,他們仍然是我行我素,不按常理出牌。

沒辦法,孫子只能把排頭的兩個吳王闔閭最喜歡的女人推出去殺頭了。

吳王一看,孫子竟然想殺自己的小甜甜,當時差點是嚇尿呀。於是他跑到孫子面前來求情。讓孫子網看一面,饒恕他們一命。

孫子肯定不答應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果斷的把那兩個人給殺了。

其它宮女一看,不得了呀,原來是真的會殺頭呀。

看到這種情況,這些宮女都規規矩矩的跟著孫子練了起來。

吳王闔閭一看,這個孫子確實是個人才呀,他連女人都能馴服好,我若是把軍隊交給他,肯定沒問題。

就這樣孫子通過了考驗,後來驗證,他確實是個軍事奇才,只要他出場的戰役,基本上是不會失敗的。

得到了這樣的將領吳王闔閭感覺很值,但是想想自己的小甜甜被殺又覺得很痛,只不過江山和美人不可兼得,這個道理他是懂的。

孫子的後人孫武也是一個奇才。

當年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全部都是他打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他最擅長的。可惜的是,他只打了兩場戰役,就退隱山林,去著書立說去了。


史學達人

孫武和孫子是同一人,孫武是原名,孫子是尊稱。孫子是春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

就像孔子,原名叫孔丘,孟子原名叫孟軻。“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地位的人的尊稱。

孫臏是戰國人,也是著名軍事家,以田忌賽馬和馬陵之戰聞名於世。


環球青雲說

1、至少在《史記》中,孫武和孫臏不是一個人。《孫子吳起列傳》先後記載了兩人的事蹟。“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可見,司馬遷認為孫臏是孫武的後人。但既然是《孫子吳起列傳》,似乎兩個人都可以叫孫子。實際上在《漢書·藝文志》中,確實有《吳孫子》和《齊孫子》的稱呼。這裡的子是先秦諸子的尊稱,不是兒子的意思。

2、不過,《齊孫子》(即《孫臏兵法》)在古代就失傳了,而孫武本人的事蹟又非常模糊,在記載春秋歷史的重要文獻《左傳》《國語》都沒有提到。所以錢穆先生就懷疑孫武不存在,而《孫子兵法》實際上是孫臏的作品。不過在1973年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其中《孫子兵法》與傳世本大體相同,《孫臏兵法》則記載孫臏事蹟,專家認定它們的身份是合適的。

3、所以學者普遍認為錢穆質疑不成立,這應該是孫武和孫臏分別寫的《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不過,深究起來,似乎也沒這麼簡單。因為這既然是西漢的書,怎麼保證就是春秋戰國的人寫的呢?實際上,先秦秦漢的文獻流傳非常複雜,往往不成於一人一時。所以這兩部文獻存在,不代表兩個人物就存在。當然不是子虛烏有的人物,或許只是其他人物的分化。本人就曾考證孫武原型為伍子胥。

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