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以來,西城已累計培養家庭保健員超2萬人 居民變身保健員:我的健康我做主!

擁有健康生活是每個家庭的追求,然而這並非朝夕之功,需要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時刻保持關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我們很難同時兼顧健康與生活,家庭保健員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我健康管理的作用,增強社區家庭慢病防治意識。

與家庭醫生不同,家庭保健員均是來自於社區居民,在社區家庭健康守護上,可作為家庭醫生很好的補充。我區家庭保健員培訓工作從2007年啟動,截至目前已累計將20638位普通居民培養成為了合格的家庭保健員。今年“家庭保健員培養”被市政府列為重要民生實施項目,我區還將計劃在此基礎上,再完成1000名家保員的培養,組織意願居民學習慢病防治和養生保健知識等內容,頒發統一制式的“家庭保健員證書”,並接受第三方評估,切實幫助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使更多社區居民受益。

劉大爺是新街口街道西里三區的一名普通居民,第一次聽說家庭保健員這個詞,還是在社區站開藥時聽護士們說的。自從加入到這個隊伍,劉大爺學到了很多以前都不知道的知識。

劉大爺自己有高血壓,以前降壓藥開了卻不按規律吃,搞得血壓忽高忽低,很不穩定。後來,他聽了社區組織的家保員的健康講座才知道,原來降壓藥不是血壓不高就不吃,高了再吃的,比起高血壓給身體帶來的危害,降壓藥的副作用並沒有那麼可怕,反而現在有的降壓藥還有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呢。

醫學理論難,化繁為簡趣味多

今年,培養1000名家庭保健員的任務,同樣也被納入全區2018年24項重要民生實施項目之一。

經過廣泛動員,目前,我區家庭保健員已完成初步招募,預計本月底完成基礎信息收集,區社管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制定完成本中心培訓計劃,預計10月底前完成每名家庭保健員不少於6次的現場培訓。

“開展家庭保健員的健康促進活動,讓我與社區居民之間相互認識,互信互愛。現在,每當在出診或入戶訪視的路上遇見向我微笑打招呼的居民,我就能深刻的感受到我的工作是值得的。”汪洋是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區護士,在社區從事了多年家庭保健員培訓工作。考慮到保健員都是中老年人,汪洋和他的講師同事們在實踐中也逐漸摸索規律,總結經驗,儘量在課件中多放圖片,少些文字,多製作一些容易記並且字符大的幻燈片,變複雜的醫學理論為形象的比喻,慢慢地,大多數居民變得有興趣聽、有問題問、把健康知識帶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