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識:婆娑起舞影中人,看者觀之心幽幽——皮影戲

1

文化簡介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戲劇,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文化常識:婆娑起舞影中人,看者觀之心幽幽——皮影戲

2

精彩故事

中國皮影戲起源於何時呢?現有多種說法。

最早之說與周武王伐商紂有關,據傳早在殷商時代,黃龍真人身為闡教教主元始天尊手下的玉虛十二弟子之一。在一次為周武王守城戰中,城中沒有兵可以抵擋,他便設下空城計,用紙糊住了城門,點上燈燭,在紙上晃動影人。外部敵人疑似城中兵多將廣,都害怕地逃之夭夭。後來,黃龍真人還與他的外甥剪獸皮成人形在窗前自娛自樂,後人據此剪成紙窗影人,這才有了後來的紙窗影戲。過去山西晉中一帶的皮影藝人,的確就是供奉黃龍真人為祖師爺。

這個戰爭起源說有些趣味,但是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還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

漢朝因為皮影戲,還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首《佳人歌》中唱到的就是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這位李夫人出身低微,但是卻有沉魚落雁之姿又能歌善舞,深得漢武帝獨寵。只可惜為漢朝誕下龍子後,李夫人卻染疾久治不愈。自此,漢武帝的探望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李夫人拒之門外,李夫人說:“陛下寵我,無非是因為我美貌,如今我面容蒼白,容貌已變,色衰而愛馳,恐陛下會心生厭惡,最後又怎麼會照顧我的哥哥呢?”李夫人也真是用心良苦。

天妒紅顏,不久後,李夫人去世了。武帝整日思念心切,以致於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會占卜之術的齊人李少翁一天出門,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孩手裡拿著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布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到了夜裡,圍起了一個方形帷幔,點上燈燭,恭請武帝端坐帳中遠遠地觀看。

武帝看到美女在帷幔上舞動,特別像是李夫人的身姿,不覺站了起來,像往日一樣與她一起跳起了舞,卻又不能近處觀看。思念愛妃的痛只有武帝心中明瞭,於是作詩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婀娜,何冉冉其來遲!”隨後,他還命令樂府的各大音樂家作管絃樂為影人伴奏。從此,漢武帝對影子戲愛不釋手。文化常識:婆娑起舞影中人,看者觀之心幽幽——皮影戲

3

“我”的解讀

簡簡單單的皮影戲,在中國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中流傳了很久很久。只可惜,由於現代影視藝術的衝擊,看皮影戲的觀眾和演出市場日益減少,皮影戲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與保護。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除此之外,我們應該在皮影的劇目上多一些創新,讓它與時代潮流有所結合,才能在這個時代再次煥發生機,成為喜聞樂見的娛樂節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