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土豆哥
其實這個用一個另類的抽屜原理就可以解釋了。
有人一次次的分析,第一次花了8塊,就是-8,第二次賣了+9,第三次10塊買回,-10,第四次11賣出,+11。這樣所有的加在一起,-8+9-10+11=2,這就一目瞭然了。這樣算屬於過程性算法,是物理學上的數學思維,比較繁瑣,就如同動能動量守恆一般,需要把過程思考一番,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有點難。
我就說個簡單的方法。AB抽屜
A抽屜:作為支出,但凡付錢出去的都算到這個抽屜裡,不管買幾次,都是支出,加到這個抽屜中,然後再把所有的加和。
B抽屜:作為收入,但凡進入自己口袋的錢都算到這個抽屜,不管幾次,最後進行加和。
A抽屜作為支出,總體來說就是付出的,應該減去的。B抽屜是收入的,應該要加上。所以總體的計算就是B-A,得到的數字是正的就賺了,得到的是負的就虧了。
這樣算是不是簡單些呢?
老王偵查記
據說這是哈佛經典面試題,哈佛只錄用了那個回答賺3元的人,其餘答案的人都被淘汰了。
為此,職場火鍋為解開這道題,曾經寫過一篇爆款文章,裡面給出多種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數字、哲學、財務、金融、投資,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沒有標準答案,反映了思維方式的不同。總的來說,凡是賺不到3元的人,都是失敗者。
1.數學思維。8元買一隻雞,9元賣出,這次交易純利潤1元。又拿10元買回來這隻雞,再以11元賣掉,手裡又多掙1元。兩次交易賺2元錢,沒毛病啊。
2.金融思維。出賬8塊,入賬9塊,淨增1塊。再出賬10塊,入賬11塊,淨增1塊。一共賺2塊,賬還是平的。
3.銀行思維。原始資本8塊錢,累積資本11元,中間支出1元,所以,11元減去8元再減去1元等於2元。
4.會計思維。8元成本,9元收入,記賬;10元成本,11元收入,記賬;總成本18元,總收入20元,盈利2元。
5.基金思維。如同買賣股票,8元買進,9元賣出,這筆交易盈利1元;9元賣出,10元買進,這次交易虧損1元。10元買進,11元賣出,這次交易盈利1元。一共三次交易,累計盈利1塊錢。
6.私募思維。炒股票就要做到利益最大化,該賺不賺就是不對,賺少了都是吃虧。這隻雞如同股票,明明可以從8元一隻持有到11元再拋棄出,明明一次輕鬆賺3塊錢,何必中間瞎折騰呢?那些只能盈利1塊錢的基金經理,等於賠2元,都是不稱職的。
綜上,職場火鍋比較欣賞私募思維。這不是數學題,也不是邏輯題,而是商業題。這是做生意的頭腦,能否使利益最大化。明明可以從8元持有到11元,一次投資就可賺3塊,凡是中間多次交易的,不但有交易成本,還增大了虧損概率。本來可以賺3元,賺2元的就等於虧1塊錢,賺1元錢的就等於虧2元。
但是,也有反對的聲音,他們認為私募經理的思維風險性很大,如果一隻雞從8元一直持有到11塊錢再拋售,就像在國內搞價值投資,中間的各種波動風險很大。多次交易,保持現金流動,難道不是一種安全性高的交易行為嗎?你說呢?
職場火鍋
簡單的問題不要複雜化。這才是永恆的真理,在這裡也不例外。
8元買只雞,9元賣出去,那麼他就是賺了9-8=1元;
10元買回來,11元再賣出去,那麼就是又賺了11-10=1元。
1元+1元=兩元。也就是這個人賺了兩元。
這裡外沒有4元錢,只有3元錢:11-8=3元。其中這個人賺了兩元;這兒還有另外一個人9元買進,10元賣出,也賺了10-9=1元錢。
也就是這個人原始資本是9元,第一次投入8元;第二次回購加倉1元,動用的總金額是9元。最終的利潤是2元,總金額11元。
也有人說,9元賣出,10元買進。這種思路是錯誤的。因為9元賣出對應的是8元買進,也就是原始資金是8元,這過程是增值的。10元買進對應的是11元賣出,這過程也是增值的。
就像股票買賣一樣。
一隻股票3元/股買進,然後4元/股拋出去,毛利就是1元/股。賣出之後,認為這隻股票處於上升通道,還會繼續漲,就在5元/股撈回來,這時候如果4元/股賣出去,那就是虧本的;6元/股賣出去,那就是繼續盈利。
這個問答很像我們在學校時光裡的“應用題”,以小見大,而且含有規律。果然,生活,以追求富足的生活,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波士財經
所謂買賣,至少得兩個人。
我們就假設是張三和李四吧。
張三花8元從李四那裡買了只雞,張三9元又賣給李四,別問為什麼李四要買回來。
過了幾天,張三有花了10元把雞買回來。
再過了幾天,張三又11元再賣給李四。
我們來算算張三和李四。
對張三來說:
-8+9-10+11=2元,張三賺了2塊錢。張三最終手裡也沒有雞,但是通過倒騰,白白賺了2元,這其實就是炒股的邏輯。
對李四來說:
+8-9+10-11=-2元。
最終雞又回到了李四手裡,所以李四是白白虧了2塊錢。有沒有這樣的事?當然有,那就是典當,抵押。因為李四需要急用錢,於是把雞賣出去,後面又想再買回來,不過雞已經漲價了。
如果李四賣出雞以後就沒有再買回來,而是其他人在買賣呢?
那麼張三還是賺2元。
李四不過是8塊錢賣了只雞。
中間那個9塊錢買了張三的雞,又被張三10元買回的人,賺了1塊錢。
最後一個11元買雞的人,是賺是賠不知道,但雞在他手裡,等他賣出去才知道是賺是賠。
這樣一輪以後,雞的市值已經從8元,變成了11元。
你看懂了嗎?
傅一聲
對於這個題,可以用這麼一種假設的思路來做,
假設,這個人本來有10元錢,
第一次,花8元錢買雞,那麼,現在還有10-8=2元錢,再加一隻雞;
第二次,將雞以9元價格賣出,那麼,現在只有錢2+9=11元了;
第三次,又以10元的價格把雞買回,那麼,現在有11-10=1元,再加一隻雞;
第四次,再以11元的價格賣出這隻雞,那麼,現在就只有錢1+11=12元了。
至此,經過四次交易,原先只有10元錢,現在有了12元錢,那麼就說明賺了2元錢。
或者也可以這麼理解,第一次買雞從口袋掏出8元,因為第二次收入了9元,所以第三次再次買入的時候,只需要再從口袋裡掏出1元,加上第二次收入的9元,一共是10元,那麼從口袋裡一共掏出了8+1=9元,而第四次賣出之後可以得到11元,收入的減去掏出的就是利潤,2元。
或者用初一的正負數知識來解答,因為在開始時和最後時雞都不在這個人這。
以最開始的錢數為標準量,記作0,收入為正,支出為負,最後的結果如果為正,就說明收入的多,最後的結果為負,就說明支出的多,
計算,0-8+9-10+11=2,結果為正,則說明收入的多,比原先多了2元,這2元就是利潤。
數學胡哥
一個問題,2000多人回答,可見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了,是吧,我這個也算搞經濟工作的再不回答一下,有點說不過去了!
我得一步步的捋著往下算!
1:他的本金是8元,用8元的本金買了一隻小雞雞。
2:他買回來一隻小雞雞後,想賺點零花錢花,他就把這隻小雞雞又賣了出去,賣了9元錢,這樣,他就賺了1元錢。
3:他感覺賺1元錢有點少,還想再折騰折騰,就又把這隻小雞雞買回來了,多少錢買回來的,10元錢買回來的,這樣他就得又從褲兜裡摳出來1元錢。
4:這樣的話,他拿出的本金就增加了1元錢,就是8元+1元=9元了,對吧,哈!
5:他還要賺錢哪,所以他就又折騰了,就又把小雞雞賣了出去,這回可賺了,他把小雞雞賣了11元。
6:再問他還折騰不折騰了,他說不折騰了,那就最後算賬吧,他最後把小雞雞賣了11元,他的本金是9元,那就列個減法題吧,則是:
11元—9元=2元
答:他賺了2元。
所以,他的一隻小雞雞賺了2元錢,那我為什麼說他的這隻雞是小雞雞呢,因為我們市場賣的雞每隻都賣幾十元錢,而一隻雞買來賣去的也就這十元八元的,那這隻小雞一定是小的了,我估計這隻雞連一市斤也不到,也就七兩八兩的了,你們說是不是呀!
【社會現象,家庭問題,綜合觀察,全面解析。請您關注從善如劉的悟空問答!】
從善如劉L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難了,那麼多的人都不能回答正確,首先我們從題面上看,這是一個生意人做的賺錢的買賣,買來賣去看他賺了多少錢,我來細細的解答一下這道大學考研的數學計算應用題。我先給出答案他就賺了一元錢。'
這隻雞是這個人花8塊錢買來的,之後賣了9塊錢,先算一下這一次賺了多少錢?
9 - 8 = 1 (元)
第二次他是用了10塊錢買回的這隻雞,不過他是9塊錢賣出去的,這樣算來他的這次交易是賠錢了,沒有賺錢,那麼賠了多少錢呢?
10 - 9 = 1(元)
他又用11塊錢賣出去,
11 - 10 = 1(元)
他最後一次十元買的,十一元賣的因此最後一次是整道題的關鍵,他從頭到尾的交易就是掙了一塊錢。列出的算式是
(9-8) +(9-10)+(11-10)=1(元)
因此,得出結論他最後只賺了一元錢。
我認為這道題的關鍵在於他用9元賣出,10元買回來是關鍵這個過程他賠了一元錢,如果單從題面上做解答是有點誤導人,很多人會誤以為第一次的交易掙了一元錢,第二次又掙了一元錢,一共掙了兩元錢,我認為不對,忽略了中間賠一元錢的環節。
最後鎖定答案就賺了一元錢,你有沒有和我一樣或者不一樣的答案,請評論說出你的意見。
農民馬大哈
看那麼多人說出2塊的答案我就說說別的吧。
1這是一個投資類的問題,看上去只是加和減,其實是引人反思的好問題,為什麼不在8元的時候一直拿到11才賣,這樣就可以賺多一點。
2如果你有炒過股就會知道為什麼一般人會在8進而9出,10進再11出,因為是人性,開始認為9是頂所以賣了,後來看到還漲到10於是人性的貪婪讓他又買進。
3其實這種問題就是讓人投資要做長線,要有遠見,充分做好功課再投資,在賺錢後放手。
4題外話,投資有風險,沒有隻漲不跌的股票,就像去年的茅臺不是說要漲到800的嗎?現在還不是跪在670左右,當然如果你是能等多一兩年上800是沒問題的,所以如果你8進9出最好就收手,10進風險就會加倍,因為你不知道是山中間還是山頂,你只是貪婪的想雞還能漲上去。
安1542992
一、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算數,只是出現多個數字和兩次買兩次賣,因而讓我們的思考拉大了想像。
二、這個人開始只花8元錢買了一隻雞,然後又9元錢賣出去了,那麼這第一筆生意不用多加考慮,就是實實在在的掙了1元錢。
三、這個人第二次又花10元錢把這雞買回來了,然後以11元的價格賣出去了,那麼這就是第二筆交易,又是實實在在的掙了1元錢,加上第一筆就是總共掙了2元錢了。
江西農村歐陽
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也很明白,兩次交易,每次各賺1元,所以賺了2元。
但是問這個問題的人,意圖不在於得到答案本身,而在於回答問題的人用什麼思維去解答這個問題。
例如已有的回答中提到了什麼數學思維、金融思維、會計思維、銀行思維、基金思維、私募思維等。
也有的會加上一些輔助假設條件,如同高中數學證明題一樣,輔助條件最後會消化掉,純屬幫忙計算而已。例如假設開始這個人有10塊錢等等。
還有的人提到在,這是哈佛大學的考試題,最後錄取了回答是3元的人。不知真假,提到這有點誤導人。
不管什麼思維,什麼輔助條件,什麼學校考試題,其實大家就化繁為簡,用最基礎的算術思維解題就行。
插播一句,化簡為繁是金融慣用的手段,忽悠大眾,背後藏著不可告人的貓膩。例如保險條款,一堆描述,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精算師也是模稜兩可,反正就是讓你看暈就對了,最後理賠,那你就等著吧。
更有豐厚獎品不定期回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