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今天晚上,2018年世界盃將在俄羅斯拉開大幕,來自5大洲的32支球隊將在1個月多的時間中,奉獻64場足球的饕鬄盛宴,廣大球迷又將迎來一個瘋狂開心的初夏,哪怕不是球迷也會多多少少看幾場比賽。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雖然沒有荷蘭、意大利等傳統強隊參加,但世界盃的魅力不會因此而打折,作為全球第一運動,足球的魅力是獨特的。當然,世界盃的最大懸念仍然是誰能在一個月以後捧起大力神杯,是德國、法國、還是巴西、阿根廷……但無論是誰最終奪冠,有一項能力是冠軍隊伍必須具備的——那就是體能,具體對於足球這個項目來說,耐力也許是最終重要的體能素質之一。

弱的球隊也許只有資格參加3場小組賽就被淘汰,而奪冠隊伍要在一個月內連續參加7場比賽,並且比賽對手一場比一場強,比賽難度一場比一場大,如果一支隊伍不具備良好的耐力,那麼其良好狀態也就無法延續到最後,世界盃冠軍不是比哪場比賽誰踢得最酣暢淋漓,而是比誰能夠笑到最後,而良好的耐力不僅可以保證運動員在場上90分鐘高效奔跑,也能幫助球員在一場高強度比賽後迅速消除疲勞。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一、靠耐力獲勝的典範——2002年日韓世界盃上的韓國隊

2002年日韓世界盃,主場作戰的韓國隊出人意料的打入世界盃4強,當年韓國隊的最大優勢就是他們的跑動能力。尤其是在荷蘭名帥希丁克的帶領下,擺出361陣型的韓國隊有著連歐洲傳統強隊都望塵莫及的耐力。雖然有明顯的黑哨、以及原國際足聯副主席鄭夢準賄賂裁判等事件,韓國隊打進四強看起來有些勝之不武,但將韓國隊的勝利全部歸結於黑幕和運氣,顯然也是不夠客觀的。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當時韓國隊荷蘭籍主帥希丁克,其實很明白一個道理,韓國隊球員的個人能力在短期內不大可能有實質提升,他能做的就是在賽前瘋狂地訓練韓國隊員的體能,說白了就是技術玩不過你,我跑死你!的確在日韓世界盃上,但凡有韓國隊的比賽,球場就是颳起一股紅色旋風,韓國球迷的加油助威加之韓國隊員如同打了興奮劑般對歐美球員實施瘋狂的搶、逼、圍戰術,還跑不死,甚至將歐洲球員跑到抽筋,韓國隊的超強耐力可見一斑。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在2008年歐洲盃上,俄羅斯隊主教練希丁克如法炮製,那就是賽前兩週苦練體能,希丁克覺得,短時間內技戰術提高基本不可能,但體能可以,而且效果明顯。這個經驗,來自他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執教韓國隊的超強體能訓練法。希丁克枯燥艱苦的體能訓練,讓俄羅斯隊隊員的體重在兩週內減少了2到4公斤。希丁克1998年率荷蘭隊殺進世界盃四強,2002年率韓國隊衝進世界盃四強,2006年率澳大利亞隊進軍世界盃十六強,2008年率俄羅斯晉級歐錦賽八強,希丁克保持著帶隊小組必出線的神奇紀錄。

二、中國足球的血淚耐力訓練史

1、“恐韓”讓我們認識到中國早期足球運動員體能的羸弱

1986年9月28日,韓國首爾,亞運會男足比賽,中國2-4韓國。

1988年,第9屆亞洲盃在卡塔爾舉行,由高豐文掛帥的中國隊成為了參賽的十支球隊之一。最終,闖入四強的中國隊在半決賽上加時以1-2不敵韓國隊,慘遭淘汰,也從此落下了“恐韓症”的病根。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1989年六強賽,國足0-1韓國,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國隊面對日韓處於明顯的下風。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在早期中韓對抗中,常常有中國球員在下半場出現抽筋的情況,顯示中國球員與韓國球員相比體能明顯處於下風,跑都跑不動,這球還怎麼踢?這也引起了中國足球管理者的重視。

加之,1985年5月19日,剛剛奪得亞洲盃亞軍的中國隊,在世界盃預選賽小組賽最後一場輸給了中國香港,引發在場球迷的公憤。這意味著中國足球被賦予了沉重的社會使命。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之後的1989年,對陣阿聯酋和卡塔爾的兩個“黑色三分鐘”,中國隊只差一步到羅馬。這種戲劇性的結果,使足球在中國社會受關注的程度達到了空前的高峰,並一直持續至今。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2、改變中國足球運動員體能從12分鐘跑開始

1994年,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全面啟動,全面推行俱樂部制,那時的聯賽被稱為“甲A聯賽”。其實早在1992年,為了改變中國隊國際大賽每每最後時刻體能不足,進攻上不去、防守回不來,只能看著、走著、喘著粗氣的現狀,由中國足球“教父”年維泗倡導,足協副主席王俊生力主推行的“12分鐘跑”——賽季前體能測試全面實施,標準為12分鐘跑必須達到3100米(配速3:55左右),不及格者不得參加聯賽。中國足協的初衷是,以一個硬指標來制約隊員訓練中的軟懶散、提高最基本的奔跑能力。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12分鐘跑可謂大名鼎鼎,它是指竭盡全力,測試12分鐘內跑動的最大距離。這項測試是有氧運動之父——美國軍醫庫伯發明的,庫伯最早提出了有氧運動這一概念,到今天以跑步為代表的有氧運動風靡世界,庫伯的貢獻不可磨滅,庫伯先生創立了世界聞名的庫伯有氧研究院,他的足跡遍及全球,推廣“與庫伯一起跑”的公益活動,他也曾多次到訪中國,是目前仍然健在的國際運動科學頂級大師。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12分鐘跑”在實行了7年後,因部分球員、媒體及球迷的強烈反對而取消。2002年,退休後的王俊生在一本書中描寫了中國足球第一次測“12分鐘跑”之慘狀。“約400名甲A甲B球員在廣州、重慶參加測驗,近1/4沒過關。跑過關者很多躺倒在地,痛苦地喘、呻吟,臉上是豆大的汗珠。沒過關100多人,多人因用力過猛,身體不適,早飯全噴出來了,慘不忍睹。稍懂運動訓練的人都會想:他們平時沒大運動量訓練嗎?一名裁判毫不客氣地說:“白吃國家飯,白拿國家錢!我都比他們快。”

從現在來看,12分鐘跑測試是伴隨職業聯賽而生的一種不太職業的操作方式,功過兼有。功在於,讓那些體能羸弱的球員以及教練重視最為基礎的心肺耐力訓練,因為足球比賽畢竟是要踢90分鐘的,沒有基礎耐力,90分鐘都難以跑下來,因為一場職業聯賽球員跑動距離平均為9~12km,甚至有的運動員能達到14km。當然,12分鐘跑的問題也很明顯,12分鐘幾乎都是勻速跑,這跟足球場上運動員需要不斷加速、衝刺、急停、變向以及不恆定的場上移動速度相去甚遠,12分鐘測試純粹耐力項目,比如中長跑是可以的,但其無法準確反映足球運動員的專項耐力。因此,隨著足球運動的發展,其退出歷史舞臺也是必然。

3、YOYO測試也曾經大行其道

隨後,2003年,YOYO測試取代12分鐘跑測試,成為決定中國球員能否拿到聯賽“上崗證”的關鍵。YOYO測試是由丹麥生理學專家、哥本哈根大學教授詹斯-邦斯布(Jens Bangsbo)所發明的。所謂YOYO體測,測的其實是運動員在達到體能極限的時候,持續進行加速、減速、急停、轉身時的耐力。它的主要形式是20米折返跑,也即運動員按照一定節奏(通常是嘟嘟聲響作為提示音)不斷在20米間往返奔跑,剛開始慢,後來越來越快,直至筋疲力盡。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相比12分鐘跑,YOYO測試更加貼合足球運動項目特徵,當然這種測試充其量只能反映運動員體能的某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觀地體現出球員當時的耐力狀況。但是,如果把這個測試當做判斷一個球員是否優秀的標準,甚至是判斷一個球員能不能踢球的標準,就太過誇張了。

許多球員和教練詬病YOYO測試,指出YOYO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對提高訓練質量是有好處的,但如果把它和參賽資格“綁定”,就太離譜了。一位西班牙足球經紀人曾評價中國式的YOYO體測:“如果馬拉多納沒有通過體測,難道他就踢不好球了嗎?”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4、職業化讓體能問題不再是問題

由於受到多方詬病, 2011年,中國足協正式廢除了YOYO體測上崗的制度。但是,沒了YOYO體測,中國球員的體能問題是否受到影響呢?現在看起來,並沒有受到影響,這幾年對中國足球的批評簡直不計其數,但很少有人再說中國足球運動員耐力不行,是因為中國足球重視耐力訓練了嗎?可能有關,但其實關鍵在於職業化的不斷深入,讓運動員和教練員更加自律,更加重視體能的全面發展。

目前,越來越多中超球隊運用Catapult穿戴式設備和Firstbeat團隊心率變異系統等先進訓練監控設備,測試和評價運動員的訓練水平,以此考核隊員訓練投入程度和決定隊員能否上場。其實,中國足球因為最為開放所以才能夠坦然接受批評,中超聯賽科技應用水平已經遠在體制內那些專業運動隊之上!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三、足球運動員需要怎樣的耐力?

足球運動需要在長時間比賽中不斷來回變速奔跑,其間穿插大量反覆衝刺。這既不同於一次性衝刺的短跑項目,也不同於慢速長距離奔跑的中長跑項目。足球運動需要這種間斷性的反覆衝刺耐力就是一種專項耐力,專項耐力就得通過專門方法進行訓練,這並不是說足球運動員不需要慢跑訓練,而是說中長跑式的慢跑訓練需要和足球專項耐力訓練有機結合,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足球運動員的專項耐力。另外,足球不單是一個純粹跑的運動,除了耐力,一名優秀球員還需要有對抗能力、力量、速度、爆發力、靈敏、協調、平衡能力等等。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足球運動是一項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每場比賽以中等強度跑動約9-12公里),同時伴隨著間歇性的無氧運動(平均每個球員約衝刺800-1200米,加速40-60次,每5秒鐘改變一次方向)。其中有氧供能是基礎,無氧供能是關鍵。

足球比賽中高超的技戰術和良好的體能是一支高水平足球隊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為能夠在進攻和防守時快速啟動,足球運動員需要具備優秀的無氧爆發力;為增加全場活動的範圍和踢好下半場的比賽,獲取最後的勝利,足球運動員需要有良好的有氧耐力;為達到射門、頭球和攔截的威懾力,足球運動員需要強勁的肌肉力量和爆發力。這就是足球項目的供能特徵。

世界盃的最大懸念是誰將奪冠,但無論哪支隊伍奪冠都具備這個特徵

四、總結

不管怎麼說,耐力都是足球運動員最為重要的基礎素質,缺乏耐力,一切其他身體素質都免談,但這並不是說足球運動員需要像馬拉松運動員那樣進行訓練,足球運動員需要的是足球專項耐力,這樣的專項耐力需要以普通耐力作為基礎,並且具備不斷變速且耐受和消除乳酸的能力。

我們發現,一場世界盃比賽經常爆冷,但爆冷獲得世界盃冠軍卻幾乎很難,每屆世界盃的冠軍從來都是名至實歸,這其中,球員良好的耐力素質對於保證球員從第一場比賽拼到第七場決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