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問,爲什麼看不到我朋友圈

我妈问,为什么看不到我朋友圈

搖晃的啤酒杯,夜市的燒烤街,A 拿起一根羊肉串,唇齒利落撕拉,肉汁和竹籤背道而馳,孜然和辣椒麵在口腔裡爆炸,好在一杯冰啤酒強勢制住了它們的張狂,“呼!爽!”A 性情畢露,“我得發個朋友圈放放毒。”

手錶指針指向凌晨一點,A 突然驚叫:糟了!剛那條朋友圈忘了屏蔽我爸媽!

前一秒意氣風發的 A ,後一秒慌成了小倉鼠,她害怕的是自己“墮落”的夜生活被爸媽看到,勢必招致雙重炮擊,更害怕自己維護的自律養生乖乖女形象會土崩瓦解,也害怕他們過於牽掛自己大半夜還沒回家,睡覺都不得安寧。

以往為了讓爸媽放心,A 會在媽媽叮囑自己千萬不要吃小龍蝦、燒烤、麻辣燙時滿口應承:“天吶,那些東西,我都好久沒吃過了。” 也絕不會在半夜兩三點讓爸媽有看得到這條朋友圈的可能。

但是千年等一回煲了個靚湯一定會發拍照給爸媽,以示自己也是有生活能力的。

不止是 A,在朋友圈選擇性屏蔽父母是不少年輕人社交生活的共性。

騰訊社交廣告發布的《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顯示,52% 的年輕人朋友圈對父母設置屏蔽。

回望朋友圈相冊,我們迴避父母的遠不止“墮落”而真實的肥宅生活,甚至可以說是我們離開原生家庭獨自闖蕩後的另一種他們不甚瞭解的人生,這其中有太多代際造成的矛盾、距離、疏離,也有太多我們拙於處理的成長掙扎和親情關係。

父母對於我們存在一種“舒適期盼”,尤其當他們一年也見不著我們幾次,不能像小時候一樣參與我們的生活,只能希望我們像小時候一樣乖巧懂事。

我妈问,为什么看不到我朋友圈

然而年輕人熱愛的符號很大程度上是父母觀念裡的離經叛道、惶惑不安。

“怕他們發現另一個我,沒他們想的那麼好,也沒他們想的過得那麼好。”

不懂網絡詞彙、表情包梗的含義也讓父母與我們的對話啼笑皆非。

我們在朋友圈馳騁全靠“浪”,而父母卻是根正苗紅的耿直化身,用樸素價值觀糾正我們思想和行為上的謬誤。

“我只是曬了下四個野男人和蛙兒子的照片,我媽就一個電話打過來,問我什麼時候同時交往了四個男朋友,一個兒子又是誰,讓我協調好個人感情生活,不要亂來,並且嚴正強調刪掉這條朋友圈,以後這種事也不要發在網上。”

誤會多了讓人疲於應對,碰上執拗的爸媽,要就某個梗解釋是不可能解釋清楚的,這輩子只能在不驚擾他們的地方偷偷地“浪”,暗暗地“騷”。

只是,偶爾想到曾經教你說話的人現在已聽不懂你講的話,而你因為疲於解釋、不願解釋甚至乾脆切斷了兩個人對話的路徑,這是代際斷層的悲哀還是個人的悲哀?

不想讓爸媽看見的,還有我們的脆弱。小時候受傷了,哭兩下爸媽就會應聲趕來;成年人法則裡卻不容許這樣的依賴和軟弱,打碎牙就著血也要往肚裡咽,不僅因為想成為更獨立的大人,更因為太過明白距離這種介質可以讓擔憂放大百倍。與其讓爸媽知道擔心,不如告訴他們我過得很好。

至於那些破碎或冰封的親子關係,屏蔽或許只是在冷冽的心上加了道鎖。既然從父母處得不到尊重和理解,他們選擇了迴避溝通來擺脫控制。

我妈问,为什么看不到我朋友圈

“只要我發任何帶一點吐槽、心累情緒的朋友圈,他們都會在底下評論指責我當初沒有聽他們的話去考公務員。”

“前幾天聽到李宗盛大哥的寫給他父親的歌,‘兩個男人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有幸運的成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我把這首歌發給了我爸,距我們上一次說話已經過去半年。”

越長大,我們的秘密也越來越多,但父母是更有故事的過來人,我們可以通過社交動態吐槽、宣洩情緒,從沉默年代走過來的父母們則傾向於自己消化,或者幾個老閨蜜、老棋友之間嘮嘮嗑,朋友圈反倒更多的是他們瞭解我們的窗口。在一年也見不到幾次的拮据事實下,這樣的窗口顯得單薄。

為了成為讓人放心的大人,大家都在盡力咬牙、剋制,報喜不報憂,都在篩選自己認為“安全無害”的信息,以期讓父母和自己都能舒坦。

至於那些破碎而飄零的心也不知道如何還能修復、返回故土。

只是一想到我們和父母的時間,從生命的交匯開始如沙漏累積,也從累積的背面開始倒計時,無論見多少面,都是見一面少一面,而我們還有不能讓他們知道的事,這件事本身就有些傷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