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觀書有感》:關於讀書求知的生動比喻

朱熹《觀書有感》:關於讀書求知的生動比喻

丁啟陣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

這首詩作於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

2

如詩題所言,這是《觀書有感》,即讀書時產生的感想、感悟。當然,這個感想、感悟跟讀書治學有關。

從今天的立場看,朱熹發表讀書的感想、感悟,簡直是不二人選。

蓋棺論定,朱熹頭上桂冠不少。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朱熹不是浪得虛名之輩,他是一個真的有學問,有思想之人。不去說他當時到處開書院,收徒講學,慕名聽講者有時多達千人。單是列一下他的平生著作目錄,便足以令人肅然起敬。

朱熹存世的著作共25種,600餘卷,總字數在2000萬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四書或問》、《論語集註》、《孟子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楚辭集註辨正》、《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鑑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等等。

朱熹不是一個迂腐的學究,作為教育家,關於讀書方法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他的弟子們將其歸納為“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3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縣城南鄭義齋的別墅內。朱熹父親朱松任尤溪縣尉期間跟鄭義齋交好,去官後即居住於此。朱熹也出生在這裡。朱松《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可見,朱熹這首詩的第一句,跟他父親的詞句有點兒關係。

鑑,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古代用來儲存冰塊的青銅器皿,一說是鏡子。我贊成後者。冰鑑是封閉性的容器,看不到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水中倒影畫面。

源頭活水,這個知識的比喻可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知識的源頭必須是清澈潔淨的;另一層是,為了保持儲存知識的新鮮、活力,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

4

《觀書有感》題下共有兩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是第一首。第二首如下: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一首相對而言知名度較低,因為它沒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樣的佳句。但同樣是講跟讀書、知識有關的道理的,並且,道理講得也不錯。畢竟是理學家,擅長哲學思考;加上一點詩人的才華,有理趣,有文采,又通俗易懂;因此便於傳播,膾炙人口。

5

有人認為,朱熹的兩首《觀書有感》詩的意思,跟王國維《人間詞話》借三首宋詞比喻治學三境界說“頗多可通之處”(谷一然《千家詩評註》,人民文學出版1999版)。我不太認同這種觀點。王國維講的是治學的境界,即讀書學習不同階段所呈現出來的特點,而朱熹兩首詩講的是讀書學習的方法和重要性。具體地說,第一首詩講的是要讀好書,常讀書——活到老學到老;第二首詩講的是人只有積累了足夠多的知識,優異的稟賦才幹(艨艟鉅艦)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應用裕如。朱熹跟王國維,說的基本上不是一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