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範文先生的長篇小說《紅門樓》有感

讀範文先生的長篇小說《紅門樓》有感

歲月蹉跎中的那一抹記憶

——讀《紅門樓》有感

苗汀

翻開範文先生寫的《紅門樓》,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卻是那麼地真切而且感人。閱讀思維的空間中便浮現出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的而且是父輩們諄諄告誡給我們講述的故事情節,熟悉而又陌生。於是眼前便浮現出我們以及父輩們生活的環境:黃土丘陵,大青山,皋蘭山,黃河岸邊,在記憶猶新的現實生活裡撲面而來,留下濃厚的鄉土氣息,在萬川河,金州城的土地上述說著往日的繁華與苦難。歲月如痕,春秋更替,卻阻礙不了一個愛恨情仇的芸芸眾生情節。縱觀古往今來,一個小說家的重大貢獻就向世人講述了一個特殊時代的歷史事實情節,而在這情節中或多或少地體現了一個小說家的人生觀點,在情節中包容了對人世浮點的讚頌與針貶。以及對人性中表現出來真善美都淋漓盡致地在一種傳統文化的薰陶下得到完美昇華。中國的文化情節究竟是什麼呢?是什麼傳承了紅門樓永遠有魅力的形象?這就是範文先生的獨特之處,這也是範文先生的小說藝術更加有了一種力的高度。一個民族意識形態的呈現,即如何呼喚道德與良知的完美迴歸。是《紅門樓》寫作藝術的經典篇章。

《紅門樓》小說的故事情節開始是由解放前萬川河的官道上拉開帷幕的,小說的主人公田根旺以孤苦伶仃的流浪兒出現,以田福元巧遇並收養為引娃子,從而將一箇中國式的非血緣的家庭組建而成。然後以萬川河為歷史背景的農村生活切實可行地鋪墊起來,並以田氏家族的興盛衰敗為回溯線索,描寫田茂生抽大煙,玩骰子的敗家子行為將故事情節引入佳境,然後以祁廣祿輸錢拿女兒玉玉頂帳還人情揭開了一個兒女婚事的農村習俗。田福元和玉玉就這樣組成了一個家庭。並生育了一女名叫月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中國傳統觀念。植入這一具有以人為本的觀念因素以後,這種渴望也符合情理。那麼,便為收養田根旺留下伏筆。其後又以田根旺遭搶,又遇抓兵,與山豹子奇遇,脫險後在山鄉巧遇避兵荒馬亂的另一個主人公——傅敬儒。從而順理成章地遂跟傅敬儒回到歷史大舞臺——金州城。在金州城的紅門樓裡演繹出了人世間的愛恨情仇與悲歡離合。這是《紅門樓》小說藝術世界裡標榜著一個尋根文化者對鄉土觀念情節的最佳地域化真實描寫。

讀範文先生的長篇小說《紅門樓》有感

縱觀《紅門樓》小說的敘述重點是以解放後的事件為主。做為一名沒有與共和國一同成長起來的讀者來說,特殊年代的經歷也是一種寶貴財富。公私合營,計劃經濟,吃食堂,放衛星,大鍊鋼鐵,三年饑荒,紅衛兵,寫大字報,武鬥,批鬥運動,也許是沒有這樣特殊經歷的原因,《紅門樓》小說便吸引了年輕讀者探求過去昔日生活的興趣目光。把歷史的沉澱回憶定格在經歷太多塵埃封存的今天,以一種小說的形態展示給世人,這就是一個人認識閱歷的最仰目的生命高度。小說又以解放後紅門樓大院為歷史背景,傅敬儒當上了商會長,在政治運動中又極力保護文化遺物,命運也起伏跌宕難以形容的處境為輔導描寫開始,以田根旺當了幾年相公又經公私合營便成了工人為主線,並被時代政治的運動熱潮評選成了勞動模範。成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樹立時代榜樣的知名人物。並後與廠花鄭玉娥談了一場有始無終的愛情經歷,最終與月月結婚生子過起了平淡的樸實無華的平民生活。其經歷了社會主義合作化建設和特殊年代的饑荒以及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生存之道尤其讓人喟然長嘆和憐憫,可謂是生活經歷坎坷不平。《紅門樓》小說只所以讓讀者產生共鳴的原因在於:把人物的生存放置於特殊的年代,讓苦難磨礪其意志,從而彰顯出人性的醜惡與善良。於是,在蹉跎歲月中,把一種經歷以回憶的方式來記錄,用文字記述,用心情表達,也算是一種對往日生活的回顧與總結,由此也有了“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的處世哲學。這也許是範文先生特意強調的寫作態度和寫作目的。

時勢造就人氣。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在《紅門樓》後記中範文先生這樣交待結局:十多年以後,一位文化人把傅青主的書法作品出版成冊,引起文化界的一片譁然,這也傅敬儒的最終美好願望。這也是歷史的最終認可文化重要的力證。然而二十多年後,田福元的兒子三娃成了萬川河畔“半仙”級的人物。這讓讀者的心從喜悅中又一次墜入陌名的疼痛。有俗話說的好:邪不壓正。難道所謂有正必有邪才能構成和諧社會?時代的風雲中,大浪淘沙千萬次,這興亡盛衰也是芸芸眾生中唯一一成不變的主題。而這紅門樓的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卻也良莠不齊地被傳承了下來,是喜是悲,留與後人評說。結局的點睛之筆,喜與悲相輔相成,構成了小說的矛盾更加突出。讓讀者在現代社會中留有餘地展開想象力,品味與思考。這也是範文先生寫作《紅門樓》藝術思想的高明之處。 (苗汀)

讀範文先生的長篇小說《紅門樓》有感

讀範文先生的長篇小說《紅門樓》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