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朝16個皇帝都苦尋張三丰,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

A晨心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整個明朝,所有的皇帝都在尋找張三丰,這個說法很有意思。

人人都想長壽,個個君王都想長生不老,於是“方士”、“丹藥”、“長生不老藥”、“道士”這些詞總是莫名的讓君王們為之動心,說起道教的發展,明朝是一個不得不提的朝代。

明代皇室大力扶持道教,道教深入到社會生活和文化風俗的方方面面,之所以扶持道教,一是出於政治需要,證明“君權神授”,二是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

明朝究竟有多少皇帝在尋找張三丰?

在明朝,武當道教進入鼎盛階段,而明代最著名的道士非張三丰莫屬。張三丰,字君寶,出生於1247年,武當派的創始人,內家拳的創立者,活躍於元明兩朝。受到了明朝皇帝的廣泛追捧。

但要說明朝十六位皇帝都苦尋張三丰,似乎說不過去,明朝自建國到滅亡,統共就十六位皇帝,有史可查的就是朱元璋和朱棣派人尋找過張三丰。

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明朝後,於1391年曾派人去武當山尋找張三丰,希望見一面,討教一些長生不老之術,只是沒有見到他。不過據說元朝首富沈萬三見過張三丰好幾次。

明成祖朱棣繼位後,派胡廣數次去尋找張三丰,甚至下了死命令,後來胡廣回來說張三丰去赴太上老君的約了,總之,明成祖也沒有見到張三丰,但明成祖對道教的扶持力度相當大的。

1411年開始,朱棣役丁夫三十餘萬,歷時十五年修建武當山道教宮觀,包括淨樂、玉虛等九宮,太玄、元和等八觀。規模宏大,世所罕見,朱棣將武當山封為“大嶽太和山”,自稱真武大帝下凡。又敕封張三丰為“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

之後明朝皇帝紛紛效仿,張三丰的封號越來越多,其中明英宗給了“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給了“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給了“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給了“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的發展在明世宗以後,受到了抑制,之後的皇帝對道教不再那麼尊崇。

張三丰究竟活了多少歲?

關於張三丰的年齡,只有出生時間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那就是1247年,至於張三丰什麼時候去世的,那就真是一個謎了。

張三丰神出鬼沒。每當人們以為他死了,就會出現某地出現他的蹤跡的消息,但到底誰見過他,很難說。所以他的年齡我們只可以猜測一下:

122+

  • 張三丰很可能只活到了洪武初年,之後關於他的事蹟都是他的徒子徒孫們刻意為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那一年,張三丰122歲,所以他應該沒過幾年就去世了。能活到這個年紀的人還是有一些的,比如陳摶,生於871年,死於989年,活了119歲。

212歲

  • 《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中,李師融先生根據張三丰的零星記載,考證出張三丰死於1458年,這樣就是212歲。

218歲

  • 還有一種說法是張三丰死於1464年,應為218歲。

然後還有活到三百歲,七百歲之說。

《明史·方伎》記載:終莫測其存亡也!

其實不必糾結他活了多少歲,知道他很長壽就行了。

有一個道士,他不修邊幅,形狀邋遢,身材頎長,虎背熊腰,大耳圓目,精神矍鑠,一衲一蓑歷盡寒暑,他已慢慢的走遠,留下無數的傳說。


蕭曉四姑娘

只要是活生生的人,縱使天天養生,也跳不出做為一個物種壽命的天花板,比如貓狗壽命就是十幾年,斷不可能活到五十年,如果你說你家狗五十多歲了,那麼只有兩種可能,要麼你瘋了,要麼你說謊。

ok,咱說說這位傳奇道人張三丰,他是遼寧人,聰明異常的道教發揚人、同時也是太極拳的創始人,用一己之力創建了武當派,其武功拳法十分了得,極為擅長武術,在當時是響噹噹的大V,幾乎世間都飄揚著他的傳說故事。尤其在近代的小說狂人金庸在寫了世人皆知的幾部小說後,張三丰又特火大火起來了。

為什麼明代皇帝們都偏愛張三丰?這和他的出身道家有直接關係,道家一直強調個人修為,終極目標是長生不老,羽化昇仙。世人皆怕死,何況九五之尊的皇帝們,他們想找三豐大師,自然是想討教如何長生,如果更大可能的提升自己的壽命,讓自己多多享用在人世間的榮華富貴,而傳說中的張三丰是活了幾百歲,並且已經成仙,是眾人口中的得道人士,自然被皇帝們說追捧。

第二個問題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咱用科學的方法分析一下,老張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他在長壽,就像開始說的,也不可能活幾百歲,最多一百來歲,而且這已經是非常極限的狀態了,為什麼坊間謠傳他的幾百歲,自然是為了道教添加更多的神秘性,玄乎事兒,讓人們覺得道教才是修為,信道教得永生嘛,張三丰從元代一直到明代,一直傳說偶爾漏面,證明我還活著,為什麼會這樣?自然是某些人玩的貓膩,利用張三丰已經闖出來的名聲,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張三丰一整就消失好多年,甚至快百年後又在某一個鄉間野山出現刷存在感,還口口聲聲的解釋說自己這麼多年久是閉關修煉去了,給自己的長時間不出現找足的合理的理由,如果古代有DNA檢測技術,那張三丰活了幾百年的謠言一下就會被點破。

當務之急,還是多學一些科學文化知識來武裝自己,別被社會上那些跳大神,玩玄乎,利用裝神弄鬼扯淡給騙錢了。


老豬的碎碎念

咱們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常說長命百歲,其實,人人都希望長生不老,西遊記裡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為了吃人參果犯了戒,秦始皇為了得到長生不老藥,派遣方士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前往東海求取,結果被騙了,但是,從此,幾千年來,不少帝王為了永保長生,榮享富貴,而求之若鶩。

明朝的張三丰很有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神仙一樣的存在,是武當派的開山始祖,創立了太極拳。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張三丰很感興趣,當然也是為了能討教長生之術,便派人去請,但兩次去兩次沒有見到張三丰,因為張三丰外出雲遊去了,可惜朱元璋到死也沒有見到張三丰)

朱棣當上皇帝后,同樣對張三丰很感興趣,他吸取了父皇的教訓,派了更高資格的老臣胡廣去請,但是去了不少次,愣是沒有找到,朱棣急了說找不到張三丰,你就別活著回來見我。

被逼無奈的胡廣開始胡言亂語,對朱棣說了瞎話說見到了張三丰,但是張三丰要去太上老君那裡赴宴去,沒空來。

朱棣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被騙了,但他給張三丰寫了一封信,說很仰慕張三丰,很想見張三丰一面,張三丰很是感動,便見了朱棣一面,這一年朱棣封169歲的張三丰為武當真人。

可能是有了朱棣的前車之鑑,明朝後來的皇帝對於尋找張三丰一直樂此不疲。而且給張三丰封了什麼通微顯化真人等一大堆的頭銜。

為的就是希望能夠從這位老神仙那裡得到長壽的秘訣。

那麼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呢?

根據《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和《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記載,張三丰應該卒於明天順二年左右,大概就是1458年。張三丰的壽命應該在212歲左右。這也是目前普遍公認的一個數字。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紅潮導語: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從諸多的資料分析,確是證實了張三丰的生卒考,確實是享年212歲。 也是非常罕見,歷史上少有的超長壽,所以令人刮目相視。

武當教派開山祖 太極拳法第一人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有一個神奇的邋遢道人——張三丰。小說中,張三丰武功蓋世,超凡脫俗,神龍見首不見尾。他開創了武當派,發明了太極拳,以死讓周芷若幡然悔悟。卻又起死回生,領著一幫垂髫少年雲遊四方,從此不知所蹤。

金庸寫的是小說,可張三丰卻是真有其人。歷史上,留存了許多關於張三丰的記載。終南山、武當山一帶,至今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神奇傳說。然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張三丰的同時,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忘記了他的出生地。甚至有的人明明知道也裝不知道,他們不想接受的是,這樣一個橫亙古今的大人物怎麼會出生在“人也不傑地也不靈”的化外之地?

出生時神乎其神

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村靠近101國道處,有一座佔地一百多畝的“張三丰仙居”。這座仿古建築由大殿、偏殿、鐘樓、鼓樓組成,廟宇中,張三丰的銅像高高矗立,仙風道骨,令人肅然。

塔營子村是古懿州所在地,至今還殘存著一段百米長的城牆遺址。懿州當年是北方重鎮,遼代時,蕭太后曾把它作為陪嫁送給自己的三孫女。

張三丰就出生在這裡。

但凡名人的出生地都稱之為故居,可為什麼張三丰的出生地卻被冠以仙居呢?

這是因為在家鄉人的眼中,張三丰不是凡人,是神,是仙。

史書記載,張三丰的祖父自稱是道教創始人之一的張陵的後人。如果此言不虛,那張三丰可說是大有淵源,因為張陵的先祖就是協助劉邦奪得天下的漢留侯張良。張陵祖籍江西龍虎山,東漢順帝時,張陵創立“五斗米道”,人稱張天師。張陵死後,其孫張魯在漢中三十餘年,傳播“五斗米道”。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漢中,張魯避走巴中,不久歸降曹操,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五斗米道”取得合法地位,得以公開傳播,影響日大。

張三丰的祖父於宋朝末年攜家遷入遼東,其父在元太宗時曾經入仕,後歸隱懿州,張三丰就是在此時出生。

張三丰的母親姓林,早年生過四個兒子,可惜全部早夭。年過四十,林母又生了兩個兒子,小兒子就是張三丰。

關於張三丰的出生,懿州一帶有很多傳說,最為神奇的是這樣一種說法。說1247年農曆四月初九子時,將近臨盆的林氏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她急忙推醒身邊的丈夫張居仁。說是夢見一隻仙鶴從東海飛來,落到了咱家的房頂上。張居仁聽了,喜上眉梢,說:“這是個好兆啊,是不是咱們的兒子要出世啦?”話音剛落,林氏突然覺得腹中一陣劇痛。張居仁急忙喊來接生婆。約摸一頓飯工夫,一個體形碩大的男孩出生了。隨著男孩嘹亮的哭聲,院子裡突然傳來一聲鶴鳴。張居仁跑出屋子,見一隻仙鶴從房頂飛起,繞院子飛了三圈,長鳴一聲,一飛沖天,消失在茫茫天際間。張居仁抱起剛出生的孩子,見此子大耳垂肩,兩眼圓睜,炯炯有神,頗有異人之相,便給兒子取名“全一”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完人。林氏覺得“全一”叫著拗口,便又給兒子起了個小名,叫君寶。在《倚天屠龍記》中,年少的張三丰剛剛步入江湖時,用名便是張君寶。

患眼病結下道緣

張三丰從小聰明過人,三歲時已能看四書五經,且過目不忘。四歲時,唐詩百首倒背如流。張居仁見此子可堪造就,便延請名師,盡心教授,希望其精研儒學,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半年之後,張三丰翳目漸明,而且對所學過的道經能“過目便曉”,“隨手披閱,便會通其大意”。張雲庵見張三丰如此聰明,認為其為不世之才,便將他收為徒弟。張三丰從此便開始鑽研道宗、儒業,少年時就打下了道教、佛教及儒家學說的深厚基礎。

在碧落宮學習七年後,張三丰回到懿州家中。一邊讀書,一邊苦心研讀道教經典——老子的《道德經》和張陵所著《老子想爾注》,才學更加出眾。

三峰挺秀得名三豐

中統元年(1260年),元朝實行“舉茂才異”的政策,張三丰時年十三歲,便以文學才識出眾,被當地官府列名為奇才上報朝廷。 1264年秋,張三丰遊燕京,正趕上忽必烈下詔延攬人才。於是,張三丰被任命為中山博陵(今河北定縣)令。張三丰在任中山博陵令期間,得知當地有一道觀,廟觀中有一道教名家葛洪山。於是,便利用閒暇之時經常到葛洪山廟觀修煉處,探訪流連。與葛道人共同探究道教真諦。此間,張三丰在葛洪山道觀中閱覽了《玉函方》、《抱補子內篇》、《抱補子外篇》、《神仙傳》、《隱逸傳》等醫、道類書籍,對天地萬物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第二年,張三丰因父母染病先後故亡.於是,便辭官返鄉,親自將雙親的靈柩送回遼東衛(今遼寧遼陽市)安葬,並在故里為雙親戴孝守墓數年。其間,張三丰在家每日誦讀道經。

有一天,一位姓邱的道人,慕名來訪。邱道人同張三豐一起談論道教理論,使他思路頓開。遂產生了出家修道斷絕一切塵緣的意念。正如他在詩中所云:“此間好覓長生路,人世休言出世難。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

邱道人離去之後,張三丰決定束裝起程,雲遊天下,參訪道教名師。於是,他將家中田產交付給族人,囑咐代其管理經營,並代已為雙親掃墓祀祭。之後,他便帶著銀兩及衣物,身披道服離家,遍遊南北名山大川,進行拜師、學道、修煉。行至寶雞金臺觀時,見此地山澤清幽,松濤蒼潤,又有三尖山,三峰挺秀,實為仙境之地,他便在此住下,也因此他自號三豐居士。

自言當死棺中卻鼾聲如雷

1314年,67歲的張三丰離開金臺觀入終南山,遇道教大師、火龍真人陳摶。陳摶早年舉進士不第,開始隱居武當山九室巖,後來到華山雲臺觀隱居,與隱士李琪、呂洞賓為友。陳摶向張三丰傳授了《無極圖》、《先天圖》和六十四卦圖式,又向其傳授了“天下第一玄”睡功,使張三丰大道豁然貫通。於是,更名玄素,自號玄玄子。張三丰跟陳摶學道、修煉、研讀道宗經書四年之後,奉陳摶之命,南行到武當山繼續進行修煉。

1324年春,張三丰踄山涉水南行到武當山,結茅舍而居,在武當山苦心修煉了九載。所謂“九年無事又無詩,默默昏昏不自知”。他在不自知之中卻達到了化境,使其道法始成。此時的張三丰,相貌奇絕,史書記載:“風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鬚髯如戟,頂作一髻”。“手執刀尺,寒暑惟衣一衲”。據傳他飲食驚人,“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其行蹤神秘不可測,有人說他“能一日千里”,登山如飛,或隆冬臥雪中,鼾聲如雷。

1341年,張三丰從武當山還遼陽故里為父母掃墓。之後,他復至元大都(今北京),又遊歷秦蜀荊楚吳越諸地。一日,他“陽神出遊”,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當縣人為其備棺收斂,正在臨葬之際,眾人忽然聽到棺中鼾聲如雷。於是急忙將棺開啟,發現張三丰又活了。當地人都認為他是真神修煉之身,逐驚歎不已。

開創武當道教一派

明洪武初年(1368年),張三丰返武當山。他在武當山廣招門徒,闡揚全真道教。武當山峰巒疊翠,景色奇絕,氣象萬千。他對門徒們說:“此山他日必大興”。遂同諸徒一起“去荊榛,闢瓦礫,創草廬居之”。草廬宮觀建成後,他讓弟子邱元靖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巖,劉古泉、楊善登住紫宵,而張三丰自己則“結草廬於展旗峰北居住,此處曰遇真宮。張三丰和弟子築草菴於土城,曰會仙館,令弟子周真得守之”。於此,他的後生專心精研道法,為進一步推動道教理論學說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張三丰思路深邃,一生著作甚多。他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扁》、《道言淺近說》、《天口扁》諸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引經據典,深入淺出,闡發道義。書中提出的見解,可謂旗幟鮮明,開創了武當道教一派。他提出以真武大帝為武當派的祖師加以崇祀,他講孝行、講忠恕、講窮達、講人品譭譽。他說:“忠孝信誠,全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也。 ”他揭露並批判一切邪道:“至於旁門邪經,御女採陰,服煉三黃,燒耳八石,是旁門無動也”。他注重修煉內丹,即內功。“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他提倡練功時要堅持做到“凝神調息”,也就是說,要排除雜念,一心練功,方能達到目的。

鵲蛇爭鬥悟出內家拳

張三丰不僅創建了武當派道教的一系列理論,還創立了武當內功、武當劍術。關於張三丰創建武當內家拳有一個傳說,說張三丰在武當山“邋遢崖”修煉時,看見一隻喜鵲與一條蛇在打架。喜鵲上下飛擊,而蛇避其鋒芒,輕身閃躲。相持時久,喜鵲筋疲力盡,蛇瞅準機會,一擊而中。張三丰見了,大受啟發,悟通了太極妙理。最後經反覆研練,創造出了風格獨特的武當內家拳。此拳術酷似蛇在攻防時採取的姿勢,“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制人,辨位於尺寸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

最為可貴的是,張三丰在創造拳法時,將道家理論和道教修煉融會貫通,使內家拳的定名、路數、打法和特徵無不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張三丰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張三丰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享譽有明一代

由於張三丰武功蓋世,對道家學說影響之大,不能不為當時尊崇道學的明朝皇帝所矚目。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請張三丰赴京師傳道講經。

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平息蒙古叛軍後,揮師回朝返回南京。此時的朱棣,由於徐皇后故去,蒙古軍叛亂等一系列煩心之事,心情極差。侍讀學士胡廣奏言,稱武當山道人張三丰“深有道法,廣具神通”,不如請他赴京講道論經,可解聖上不悅之情。於是,朱棣即命給事中胡瀅偕內侍朱詳“齎璽書香幣往訪”。已經飽閱人世滄桑的張三丰,當然清楚“伴君如伴虎”,便避身出遊。胡瀅和朱詳遍歷山野,“積數年不遇三豐”。

永樂十年(1412)二月,明成祖朱棣下詔,命道士元虛子往武當山見張三丰,並以御製詩賜之,其中有“若遇真仙張有道,為言佇俟長相思”之句,向其表示渴慕之情,但張三丰還是避而不見。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對張三丰始終不露面大失所望,怒謂胡廣說:“朕屢次三番相邀,張三丰緣何拒而不見? ”胡廣見皇帝真生氣了,星夜趕赴武當山,焚香泣禱,請張三丰現身。張三丰“見胡廣情切,乃許以陛見入朝”,並以七律《答永樂皇帝並書》相贈。其詩中雲“臣居草莽原無用,帝問芻蕘若有情。敢把微言勞聖聽,澄心寡慾是長生”。朝見之後,張三丰便飄然而去。

後來,朱棣為表達對張三丰及武當道教的重視,在北京興建徐皇后壽陵和北京新都紫禁城的同時,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率丁夫三十餘萬人於武當山大興土木,“費以百萬計”,先後重建和新建了淨樂、遇真、玉虞、紫霄、南巖、朝天、太和等九宮九觀、七十二巖廟、三十六座庵堂,總建築面積達一百多萬平方米。武當山的宮觀廟庵建成後,朱棣特賜名為“太和太嶽山”,並“設官鑄印以守”。可以說,武當山現存的主要宮、觀、廟、庵建築,都是永樂帝興建的。其中的金殿,乃是在北京用銅鑄好鍍金後運抵武當安裝而成的。

武當山宮觀廟庵興建竣工後,張三丰便開始雲遊四方。正如他在《瓊花詩》中所云:“瓊枝玉樹屬仙家,未知人間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標長帶古煙霞。歷年既久何曾老,舉世無雙莫浪誇。幾欲載迴天上去,似從博望借靈槎”。此詩堪稱張三丰隱論遁世、潔身高蹈的自況。

此後二百多年間,明朝歷代皇帝都對張三丰崇敬有加。1459年,明英宗天順三年朱祁鎮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1486年,明憲宗朱見深封張三丰為“韜光尚志真仙”;1563年,明世宗朱厚聰封張三丰為“清虛元妙真君”;1623年,明熹宗朱由校封張三丰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其時,張三丰早已“莫測其存否”了。

張三丰不僅是個道學大師、武學大師,還是一位成就卓然的文學家,一生留下許多詩文佳作。他逝世後,其門人編有《三豐文集》、《三豐詩集》和《三豐煉丹集》等書,流傳至今。


CK65184111

關於張三丰的生卒年,有些百科和問答大家說《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載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生於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卒於公元1464年,享年218歲。

這是不嚴謹的,以下是明史原文關於張三丰的全部記載,可參照對比: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盡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闢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硃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

明史記載得很清楚,“或言三豐金時人,,,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終莫測其存亡也。“就是說明史也不能確定其生卒年。

所以,關於張三丰的生卒年,只能按民間傳說來推測,由於他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人物,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張三丰大約是金朝時人,經歷金、元、明三個朝代,大約在明英宗時去世,也就是說張三丰生於1234年金朝滅亡之前,卒於1427年明英宗繼位前後,大約活了200歲。

至於為何明代初期幾位皇帝都會派人尋訪張三丰,原因應是明朝皇帝想借助道教幫助其穩定基層社會。全真道因與元室關係密切 , 基層社會影響力很大,而明室起自南方 , 很器重道教的社會功用。 明初全真教在民間最有影響力、最著名的是張三丰 , 民間流傳很多張三丰的傳說,包括嶗山修行,終南山得道,結庵武當山、開創丹武合一,寶雞金臺觀時死而復活“陽神出遊”,傳道沈萬三等故事。甚至今天的貴州福泉市福泉山也有張三丰的道場。

同時,還應看到,道教作為本土宗教,在哲學、養生、風水等方面有其它宗教無法比擬的優勢,推崇道教有其積極的意義。

張三丰是道家內丹祖師和道家拳術祖師,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張三丰創造了道家太極拳式,所創武學至少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十七支。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來飄去不自由。
無岸無邊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遊。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一起讀史,分享心得,請您關注我。)


六甲番人

明朝皇帝修仙求長生者極多,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嘉靖皇帝。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應該記得劇中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一門心思修仙,也一定記得最後芸娘用一封真偽莫辨的張三丰血書救了齊大柱的命。故事雖然是演繹而來,但也是空穴來風,歷史上有相應事件的影子。

明朝皇帝熱衷於追尋張三丰的蹤跡,要從明朝皇帝推崇道教開始說起——如果只是為了修長生,為什麼不追達摩追彭祖甚至雙修呢?明朝崇道,是從永樂帝朱棣開始的。永樂年間兩次大興土木,“北建紫禁,南修武當”,氣勢雄渾的紫禁城自不必說了,武當道觀規模之龐大同樣令人咋舌。建築期間耗白銀百萬,役工匠三十萬,前後耗費了十二年時間才修成,背後朱棣對道教的推崇不言而喻。

為什麼朱棣推崇道教呢?這是因為朱棣自北京起事,將自己視為北方之神玄武大帝的化身,尤其道教文化中的武當以“玄武大帝”為主神,這便順應了朱棣的自我定位。在此之後,道教在明朝日趨尊貴,皇帝們修長生,自然也要按道教的基本法了。

而張三丰,正是道教長生傳說中最為傳神的人物。歷史上的張三丰生年有兩種說法,一是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二是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兩者相差不太。元朝末年,張三丰重現“江湖”結庵武當山,此時無論採納哪一說,張三丰都已逾百歲。明朝成立後入,張三丰屢次出現,甚至還傳聞與蜀獻王見過面,那時他自稱“大元遺老”,朱元璋聽說此事後兩次詔見張三丰,均未得。永樂年間,朱棣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張三丰,終究“遇而不識”。

從此,明朝皇帝尋訪張三丰成了一個歷史情結,明朝幾代皇帝紛紛對張三丰加封,不僅僅是為了修真尊道,也是寄託先帝的在天之靈。此外,這還是一個“政績”:大家都修真,洪武帝、永樂帝都見不到的張三丰,誰能見到呢?瞭解到此,就能理解《大明王朝1566》嘉靖得知張三丰顯聖時的激動心情了。


三觀粉碎機

中國武學史和《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載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生於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卒於公元1464年,享年218歲,張三丰32歲北遊寶雞,自號三豐,67歲進終南山拜火龍真人為師,後入武當山,開創武當派,收了武當七俠,就是大家在《倚天》中看到的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 莫聲谷7個弟子了,公元1368年明太祖建立明朝時,張三丰121歲,張衛健主演的《少年張三丰》上說張三丰活了149歲(本人就得是這麼說的:相傳張三丰死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享年149歲),對於這種沒有歷史根據的糊編瞎改歷史依據的,實際上,公元1384年張三丰137歲還活在人間啊,要不然公元1416年明成祖永樂四年封169歲的張三丰為武當真人,做何解釋啊,還有明天順三年(1459),詔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朱祁鎮 的《御剛張三丰銅碑》之誥命為依據,因為誥命是為活人而寫,說明張三丰那時還混跡人間。所以本人認為張三丰卒於天順末年(公元1464年,享年218歲)較為符合實際情況。


北斗有帝名無始

張三丰(生卒不詳),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稱,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在各種張三丰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裡,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自稱張天師後裔。傳說其丰姿魁偉﹐大耳圓目﹐鬚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遊止無恆。居寶雞金臺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丰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誌》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裡有“張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菴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於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於張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丰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丰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併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波135198918

張三丰,原名張君寶。武當派開山祖師,創建了太極拳。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張三丰的延年益壽之道和代表長生不老之法的道教思想!

之所以明朝皇帝都想找到張三丰,無不是想學習其長壽之道!中國武學史和《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n \n方伎》載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生於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卒於公元1464年,享年218歲。218歲是個什麼概念?!鄙人暫且不論這個年齡的真假,因為有些事實是超乎我們認知的,而且也沒有其他的歷史資料對其進行佐證!

張三丰,是武當派的開山始祖,創立了太極拳。關於張三丰的神奇傳說特別的 多。張三丰是遼東人,也就是今天的遼寧阜新一代的人,生於 \n元定宗二年,也就是公元1247年。至於卒於哪一年,我們一會兒再說。明朝是一個特別崇尚道教的朝代,從朱元璋開始,一直到崇禎都是極其崇尚道教的。朱棣在登基以後都把道教奉為國教。到了嘉靖年間,更是對到了對道教崇尚的新高度。連四大名著裡的《西遊記》在明朝都是禁書。\n \n原因無二,無非是想更長,更粗,更大,賈魏三個替一個恩和一二零,如你所願。西遊記尊佛抑道。因此被列為禁書。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1368年,這個時候的張三丰其實已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高人了。這時的張三丰已經121歲。張三丰帶著弟子已經在武當山圈地造房,武當山的紫霄宮已經有了原始的房子。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一直久聞張三丰的大名,於是派人去武當山請張三丰,想向張三丰討教一些長壽養生之道。但是朱元璋兩次派人去請張三丰,張三丰都出門遠遊。所以到朱元璋死也沒能見到張三丰。

朱元璋去世以後,朱棣得了明朝大統,朱棣同樣對張三丰非常的感興趣,但朱棣找張三丰則高調的多。他派胡廣去武當山請張三丰,但是胡廣來來回回十來年,愣是沒見到張三丰。隨著朱棣年齡的增加,朱棣真的急了,於是對胡廣說“找不到張三丰,你就去死”。胡廣沒有辦法,開始對朱棣胡說八道,說是見到了張三丰,但是真人要去太上老君那裡赴宴,不能來。這麼聰明的朱棣居然被騙過去了,給張三丰寫了一封信,說:“朕久仰真人,十分想見你一面;您道德崇高,超乎萬物,而我才疏學淺,德行菲薄。希望您有空的時候一定到京城來,我恭候您大駕光臨。”
第一個人取名張三丰,闖出名頭了,以後的叫張三丰的都是武當山道士定向培養的,靠化妝是包不住的,首先要練好武功,留出大鬍子,培養仙風道骨的氣質,這些都需要好多年的過程,所以好多年不見張三丰的影子,突然就又出現了,就是這個道理,你問這麼多年哪裡去?他就會說閉關修煉啊!合理吧?再縝密些,前任三豐把他自己做過和經過的大事都告訴下任,至於相貌麼,當然是要靠直系親屬基因傳承了,如此往復不走漏風聲,張三丰可活千歲!


鄔兒迎鄔

張三丰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至於他活了幾歲,這個問題還是要看看史料的。在歷史長河中,我還是相信有不少奇人存在的。張三丰肯定活過100歲以上。這也是中國歷史有記載。至於真正活多少歲無人知曉。因為百歲後的張三丰是獨自一人遊遍大陸,經常溶洞閉關與偽裝。總之,張三丰比古代大部分人活的都長。古代人大多數在30-50歲就掛了。連皇帝都是這樣、有些皇帝60-85之間。用科學解釋。人的壽命身體通過某些改變會提高百歲。但是要經常修身養性。如今社會你想修身養性,不可能。因為隨時外面就可能按喇叭。山上也有人。而且大環境已經不一樣了,空氣質量,氣候什麼都不一樣了,所以不能按現在的思維去想他能不能活那麼久。

其次,中國武學史和《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載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生於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卒於公元1464年,享年218歲,張三丰32歲北遊寶雞,自號三豐,67歲進終南山拜火龍真人為師,後入武當山,開創武當派,收了武當七俠,就是大家在《倚天》中看到的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 莫聲谷7個弟子了,公元1368年明太祖建立明朝時,張三丰121歲,張衛健主演的《少年張三丰》上說張三丰活了149歲(本人就得是這麼說的:相傳張三丰死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享年149歲),對於這種沒有歷史根據的糊編瞎改歷史依據的,實際上,公元1384年張三丰137歲還活在人間啊,要不然公元1416年明成祖永樂四年封169歲的張三丰為武當真人,做何解釋啊,還有明天順三年(1459),詔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朱祁鎮 的《御剛張三丰銅碑》之誥命為依據,因為誥命是為活人而寫,說明張三丰那時還混跡人間。

最後,言歸正傳,我覺得至少200歲以上吧,搞不定到2100年,全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活到200+這也是有可能的,何必要限制自己的思維,萬事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