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到底花了多少錢?

第一軍情

清王朝入關定鼎中原後,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三朝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出現了一段政治統一、經濟繁榮的相對穩固之發展局面,乾隆帝弘曆思慕其祖康熙六次南巡的盛況,也想效仿其“盛典昭垂” ,並於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年)先後六次巡遊江南。

乾隆第一次南巡始於1751年正月,5月結束遊歷返回京城。1757年正月開始第二次南巡,4月返回京師。1762年正月開始第三次巡遊江南,5月北返回到京城。1765年發起第四次南巡,數月後結束。第五次南巡於15年後的1780年正月才得以成行,5月份興盡歸京。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這位以好大喜功、生活奢侈著稱的老皇帝開始了第六次、也是其人生的最後一次南巡。乾隆一行浩浩蕩蕩,3月到達浙江海寧,巡視海塘後返回。

乾隆在位期間不厭其煩的一次次南巡,給國家財政、人民生計都增加了難以承受的沉重負擔,文獻記載,他6次南巡,次次花錢如流水,事後計算各項花費,總數達2000多萬兩白銀。各地官府、鹽商為接待他而不惜工本打造行宮、龍船、修橋鋪路、徵調民夫、維護沿途警戒治安,以及提供一行人吃、喝、拉、撒的鉅額花費更是多的難計其數。因而從廟堂到江湖,都激起了不同程度的怨憤。

史載,乾隆第一次南巡出發後不久,全國許多省份的官場即開始流傳一份假託工部尚書孫嘉淦之名擬就的奏摺底稿,內中直言不諱的斥責乾隆帝有“五不解、十大過”之罪狀,而擾動最大的南巡位列第一。清廷在追查這份偽奏摺的真正撰稿人時拘捕了上千疑犯,歷時兩年,還是找不到此文的真正作者。

《清史稿》載:浙江湖州知州趙某,聞聽乾隆將至湖州,心急如焚,實在無計可施,只得令人趁夜鑿沉船隻於航道中,以阻擋乾隆的龍舟,乾隆只得作罷退回。後趙某辭官,湖州百姓哭送數十里而不忍離去。

當然,剛愎自用、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對民間疾苦不聞不問,依然不管不顧地一次次南下找樂。直到晚年,他才有所省悟,亦頗有後悔之意,對左右親信大臣說:“朕六次南巡勞民傷財,實作無益害有益”。然而,他六次南巡所造成的經濟惡果以及影響整個社會的奢侈糜爛之風,已經無法挽回。

史載,康熙時,清廷國庫裡有五千多萬兩存銀;到雍正六年(1723)庫銀增至六千餘萬兩;乾隆初年,國庫存銀達到八千萬兩,而到乾隆在位末期,所謂的盛世急轉直下,國庫存銀僅剩200萬兩。乾隆死後,其子嘉慶繼位,他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表面花團錦簇,內裡已經朽爛,大清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一條衰落之路了。

【寫作碼字不易 嚴禁剽竊】【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說起乾隆下江南,這樁野史裡經常簡樸到微服私訪地步,還經常惹風流債生還珠格格的浪漫事,正史上的糟錢場面,卻可用一句天津方言形容:海了去了!

究竟有多“海”?接下來就一筆一筆,給“十全老人”乾隆帝好好算算賬。

首先要算的,那就是“動機賬”——乾隆下江南是為什麼?雖說這事在乾隆自己的解釋裡,簡直各種冠冕堂皇,比如有考察河工和整頓吏治等多個高大上目標。但最終極目標,卻恰是乾隆帝兩句原話:

“江南名勝甲天下”,“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說白了,就是為了玩個痛快。

本著如此重大目標,乾隆皇帝自1751年起,先後六次南巡江南。而比起祖父康熙帝的行程來,他的這幾場盛大旅行,準備就更加細緻。每次都是啟程前一年,就早早派親王負責打前站,這可不是簡單考察一下路線,而是提前一頓大興土木,沿途各色道路橋樑全修遍,單供應乾隆帝起居的行宮,前後就提前修了三十多座。甚至為了修路蓋宮殿,良田土地都一路佔一片,鬧得沿途農民流離失所。還沒開動行程,就是各種民不聊生。

待到乾隆帝的旅行隊伍,浩浩蕩蕩啟動後,前面這些大折騰,卻是全變了小兒科。每次都是皇太后皇后貴妃齊出動,外加文武重臣大批隨行,車馬儀仗護衛一線平推,總數竟多達兩千五百多人。且配有大車四百多輛,精壯馬匹六千多匹,外加一千多艘精美遊船,更有數萬名民夫隨行,簡直豪華旅行天團。其豪華程度,頂著“暴君”帽子的隋煬帝明武宗,瞧見都得連呼不如。

而比起當今好些旅行團的一路暴買,乾隆率領的這支“豪華天團”,一路卻是更勁爆景象:所過之處,沿途的地方官,紛紛逮住機會爭相拍馬,經常是乾隆人還沒到,地方官們就提前一天在路口恭候,擺上各種美食佳餚迎接。甚至為了讓皇上吃好住好玩好,不但準備好的行宮要再次砸錢翻修翻蓋,就連為了叫乾隆帶的獵犬們吃飽,好些地方官竟都驅使百姓捕捉鳥雀。沿途好些州縣境內,野兔野雀幾乎全部逮光。

而且必須補充說明的是,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途徑之處,都是這樣“尋常”的燒錢折騰,且折騰掉的每一分錢,全是地方官員百姓的“孝敬”,也就是白吃白拿,跟拉動地方經濟毫無關係,反而是走一路吃一路,吃到所過之處窮困潦倒。套清朝官員們奏摺裡的悲憤大罵說:所過之處,怨聲載道。

但放在乾隆年間,敢說這話的官員,都是極少數的良心人物。絕大多數的沿途地方官,卻是十分歡欣鼓舞。比起拼命也要抵制正德帝南巡的明朝官員,清朝官員相當看得開:勞民傷財又如何?反正又沒傷我家的財。還能借這機會拍個馬屁發個財。於是沿途招待“豪華旅行團”的開支,全數都是百姓攤派,數額更是層層扒皮,照著既定開支的幾倍橫徵暴斂。本就水深火熱的民力,簡直火上澆油。

那乾隆皇帝知道不?乾隆三十年南巡時,就親眼瞧見了,看到好些官員們拆毀民屋房舍,給他蓋豪華行宮,當場就樂得合不攏嘴,不但熱烈表揚了官員們的“孝心”,加官進爵全不含糊,且甩手就打賞了兩萬兩白銀。如此敞亮鼓勵,當年乾隆老爹雍正帝嘔心瀝血打壓下去的清朝腐敗歪風,這下就像打了強心針,各地官員紛紛效仿,甩開膀子勞民傷財。

待到乾隆晚年時,已經腐敗到氾濫程度。

所謂規模空前華麗盛大的“乾隆下江南”,野史演義裡各種八卦傳說的背後,卻是每時每刻,對大清朝民脂民膏的貪婪壓榨。看過這六次燒錢鬧劇,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乾隆登基初時還國庫儲備充裕的大清朝,會到了乾隆晚年時財政窮困潦倒的地步。為什麼雍正年間那令行禁止的吏治風氣,卻變成了乾隆年間變著花樣貪汙腐敗的醜態。盛大的下江南場面,就是一根冷冷的引線,扯出大清朝的百態衰敗。

也就是在這急劇衰敗間,“下江南”的財政消耗,更是空前的天文數字。僅以清朝官方的數字說,就有兩千萬兩白銀。這個數額,已經遠遠超過了後來大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的官方賠款數。但事實上,僅是乾隆“旅行天團”的隨行人員,一路敲詐勒索的財富所得,就遠遠不止這數。而沿途官員搜刮民脂民膏的財富,以很多清朝筆記的說法,更是這個數字的十倍。

對比近代史大清朝落後捱打,一次次屈辱賠錢的慘樣,這個數字,更叫人感慨一句寒磣話:近代西方列強玩命洋槍洋炮狠打,最後從大清朝身上刮來的錢,可能還不夠乾隆皇帝出幾趟遠門。

可笑的是,對這惡劣後果,當時享受著旅途舒適奢靡生活的乾隆皇帝,真是渾然不覺。當看到有官員痛心揭露一路的民生疾苦,卻還氣呼呼的反問:“汝謂民間疾苦,試指何人疾苦?汝謂怨聲載道,試指何人怨言?”這番記載於《清代通史》裡的“自信”模樣,幾百年來叫人每每讀來,無不一聲嘆息。

但是,隨著十八世紀晚期,大請王朝統治危機的加劇,“民財日已竭”的窘境,縱是乾隆帝也無法迴避。於是晚年的乾隆,終於對自己六次大張旗鼓的“下江南”鬧劇,發出一聲懊惱嘆息:

六次南巡,勞民傷財,做無益害有益。

但這時的他並不知道,這事的破壞力,“勞民傷財”已是客氣話,一個腐敗橫行經濟貧困的大清朝,成了他親手挖出的深坑。一聲嘆息,何止是於事無補?甚至可說執迷不悟。


我們愛歷史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乾隆乾隆,花錢花個大窟窿。

乾隆六次下江南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比如乾隆下江南的目的是什麼?乾隆六次下江南究竟花了多少錢?真的是為了尋找自己身世嗎?還是說真的只是想向爺爺康熙學習?還是單純的只是為了遊山玩水?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乾隆六次下江南都做了什麼?再來看看乾隆到底花了多少錢?

用乾隆自己的話《御製南巡記》中所說,無非是巡閱軍隊、視察水利、籠絡人心、瞭解風俗、遊覽風景、順便收藏江南美女;

  1. 視察河道;黃河河道以及江浙海岸工程。

  2. 閱兵;南京閱兵和杭州閱兵(水師)。

  3. 祭拜明太祖陵、孔廟、岳廟。

  4. 減免賦稅;體恤百姓。

  5. 遊覽風光;來幾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這六次下來,有人初步統計過用了2000萬兩白銀,據說,乾隆每次南巡,隨駕官兵一般都要到3000名左右,馬匹約6000匹,船四五百隻,役夫幾千名,花費白銀上百萬兩,當然這種統計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準確的,因為很多項目根本沒有算進去,比如攤派費用、商人捐款等,2000萬兩絕對是打了折的。

開頭說了句民間諺語,其實是不正確的,別看乾隆六次下江南,花了很多錢,但是乾隆年間的國庫一直都是保持盈利的,這還得多虧了和珅,幾乎每次下江南所用的錢財都是和珅想辦法弄的,比如乾隆初年戶部銀庫存銀為3000萬兩,到乾隆末年在6000萬-7000萬之間,而清朝國庫空虛還得是太平天國之後才逐漸入不敷出。

至於六次下江南的利與弊,我們再怎麼評論都是多餘的,不妨看看乾隆自己對此時怎麼看的。

《御製南巡記》:“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

也就是說,在一開始,乾隆認為南巡的意義和他向西北用兵是一樣的,都是有利於王朝統續的大事。

幾十年後,乾隆跟軍機大臣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這裡不難看出乾隆是後悔了的,他認為自己是勞民傷財,和爺爺康熙比起來真的是無地自容,其實好在乾隆減輕徭役、降低賦稅、恩威並施,不然和隋煬帝又有什麼區別?而具體花了多少錢,乾隆自己都不知道,只能算個大概。


羽評歷史

託很多影視劇的福,我們總能看到滿清皇帝非常的瀟灑,展示給觀眾的往往是吃喝玩樂的一面。比如康熙微服私訪,乾隆6下江南,美名其曰體察民情,上山下鄉。可真實情況真是這樣的嗎?

乾隆從41歲到74歲之間,花了33年六下江南,途中確實有視察勢力,檢查工作的事情,但主要目的還是玩樂。跟他爺爺康熙相比,雖然康熙也曾6下江南,但每次隨行不過300人,甚至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搭帳篷住宿,花費時間也很短,基本上辦完事情就走人。所需的錢財不到乾隆的十分之一。

但乾隆就很奢侈,每次出行光隨從就要2500人以上,要提前一年進行準備,在所經過的道路上還要進行亮化,還要徵用大批勞力做好準備,一般認為他留下江南總計花費了2000萬兩白銀以上。不過這些銀子,乾隆自然不會從國庫出,他直接向民間和商人攤派。要知道乾隆初年戶部的銀子為3千萬兩,末年為6千到7千萬兩之間。這種保持盈餘的財政狀態直到後期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才徹底崩潰。

而乾隆花費的2000萬兩銀子主要包括三個項目,第一個是攤派費用,比如要求路過的所有房屋全部要刷上漆,徵用的民工給予十分之一的工資,這些錢乾隆自己是不會承擔的。第二個是,商人捐款,其中安徽浙江的鹽商出了大力,據考證他們捐款達到了400萬兩左右,還為乾隆修建了40多處行宮的費用也有這些商人出。當然乾隆也不白拿這些人的錢,一方面方商人出錢,一方面又用免稅政策獎勵,比如第五次下江南時候就免除了兩淮鹽商120萬的稅銀,淮南商人200萬兩。從今天角度來看,這就是標準的貪汙行賄模式。


第一軍情

乾隆從1751年40歲開始,一直持續到了他74歲。分六次巡幸江南。明面上觀察民吏,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乾隆是豔羨江南,乘興南遊,飽覽江南的名勝古蹟和美女景色。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去都在江南巡幸出遊小半年之久。作為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乾隆出門旅遊,那必然是前呼後擁,浩浩蕩蕩。乾隆第一次出遊江南,就待了隨從2000多人。而後幾次基本維持在了3000人左右,沿途使用民夫幾千人,船隻500左右,馬匹6000左右,實際隨行人員高達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靡。



很多學者認為乾隆六下江南總共花費在2000萬以上,但是這個只是乾隆出的錢,也就是國庫裡出的錢。除了這個還有很多都無法統計進去的錢,沿途地方需要修繕行宮,徵調民夫,這些錢是需要當地官府出的,很多地方官員趁機盤剝百姓。還有江浙富商捐款出資高達四五百萬兩,並且還需要他們提供的行宮住處高達40餘座。這些無法統計進去的數據甚至超過了國庫的支出。



還有就是乾隆南巡帶動了社會奢靡享樂之風盛行,官場賣官賣爵,盤剝百姓也由此開始。乾隆甚至因為江南鹽商的捐助,結交鹽商,給他們提供了政策扶持,使他們壟斷經營,也迫使了他們盤剝了百姓。



另外侃一個八卦的事,乾隆第二次南巡期間曾經“微服私訪”。私訪的是秦淮河上的妓院。在秦淮河上徹夜不歸,導致了皇后剪斷了萬縷青絲,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斷髮皇后。


我是越關

但據史料紀載,乾隆下江南巡察,流連山水,舉止闊綽,花費的差旅費用就高達二千多萬兩白銀

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清朝中晚期 150—220元左右

2000多萬萬兩白銀≈30多億~44多億人民幣

真的是夠奢侈了!


廢品之家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鞏固他自己的政治統治的目的在裡面,更多的是為了自己遊山玩水。說是效仿康熙帝下江南巡查,但是乾隆下江南的奢靡程度卻是康熙的儉樸不能比的。

乾隆皇帝南巡聲勢浩大,隨行人員上萬,所到之處奢侈靡費,每一個路過的地方接待供給都極盡奢華,給當時造成了很重的社會負擔,也使百姓背上了很大的生活及經濟壓力。有官員勸說乾隆南巡造成很大的民間疾苦時,乾隆帝不但聽不進還很生氣地駁斥該官員危言聳聽,沽名釣譽。就是紀曉嵐都委婉地上奏乾隆說江南財政枯竭是南巡之禍時,都遭到乾隆的貶諷,說他不過因為有點文字根底,自己把他當做是娼妓般地豢養著,說他根本沒有資格議論國家大事。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南巡的花費是康熙的百倍以上,高達二千多萬兩白銀。實際上這只是官方記載,真實造成民間負擔的絕不止這個數。

乾隆年間的國庫收入基本上在一年五六千萬兩白銀之間,最少的時候也有四千萬兩左右。乾隆皇帝晚年生活奢侈浪費,全靠和珅買官賣官集聚財富來供乾隆皇帝消費,這也是乾隆寵信和珅的關鍵所在。


Satan丶玄

實際上這是一筆說不清楚的糊塗賬!因為費用中的大部分都是鹽商或者地方的所謂孝敬,比如乾隆皇帝在一次行船的時候,岸上有鹽商安排的一個巨型壽桃突然打開,其中有福祿壽三星向皇帝參拜,獻壽,結果乾隆大喜!此外皇帝一旦高興就給隨行上至親王下至走卒予以賞賜的紅包,從數百到幾兩不一而足,但是這些錢肯定不是皇帝的腰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