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源自詩中出——專訪《唱支山歌給黨聽》詞作者姚筱舟

感恩源自詩中出——專訪《唱支山歌給黨聽》詞作者姚筱舟

圖片說明:自左至右依次為:相華、王闡勝、姚筱舟、張鷹。

一首歌,飽含深情地傳唱了半個世紀,堪稱經典。提及姚筱舟,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他寫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卻是家喻戶曉。五月的一天,我們未央作協的幾位朋友慕名拜訪了他。在銅川礦務局機關家屬院,姚老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說明來意後,姚老便打開了話匣子,向我們談起了他坎坷的人生以及《唱支山歌給黨聽》的幕後故事。

感恩源自詩中出——專訪《唱支山歌給黨聽》詞作者姚筱舟

姚筱舟

姚筱舟1933年出生在江西省鉛安縣石塘鎮。1949年5月,年僅16歲的他便投筆從戎,考入了中人民解放軍二野軍政大學第五分校,畢業後被分配到二野十七軍五十一師政治部。1951年他加入抗美援朝大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異國鏖戰3年,1954年底回國在陝西銅川礦務局從事宣傳、秘書工作。1956年調到焦坪煤礦任技術員。1957年元月7日,焦坪煤礦發生瓦斯爆炸,14名礦工遇難。姚筱舟當時雖不在現場,但身為技術員還是受到牽連,被撤職下礦採煤,月工資由58元降到40元。因礦工們大都是文盲,寫黑板報和材料、稿件就自然落在姚老的肩上,正因為此,礦工們不讓他乾重體力活。在礦井下的摸爬滾打中,他發現這些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群體,愛憎分明,對黨的感情極深,雖沒文化但他們善於編順口溜,如:“黨是媽,礦是家,聽媽的話,建設好自己的家”、“鞭子是窯主的槍桿子,煤窯是礦工的棺(材)板子”等。由於受礦工的感染,姚筱舟便有了創作的衝動。1958年初春的一個晚上,他在煤油燈下一口氣寫了3首詩歌,其中就有《唱支山歌給黨聽》。他回憶道:當時寫了3段共12句,除現在傳唱的兩段外,後面還有4句:“母親給我一顆心,暴風雨中一孤萍,億萬紅心跟著黨,乘風破浪齊躍進。”詩中把黨比作“母親”,是出自礦工們對黨感恩的原話。他說,剛開始的初稿是“舊社會三座大山壓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但他反覆斟酌,總覺得不夠味,但又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代替。期間,他不經意地翻閱一本小人書,偶然看到一個胖地主拿著鞭子打長工,他突發靈感,覺得用“鞭子”來形容舊社會比“三座大山”更形象更貼切,於是,便改成了“舊社會,鞭子抽我身,……奪過鞭子揍敵人。”詩寫好後,姚筱舟以“蕉萍”為筆名,寄到陝西省民歌整理小組,很快被登在1958年6月26日的《詩傳單》上,並得到2元稿費。1959年,又被陝西春風出版社收錄在《新民歌三百首》一書中。

一首《唱支山歌給黨聽》飽含了對黨的熱愛,對舊社會的憎恨,極富思想和鮮明的情感,使雷鋒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為此雷鋒便將這首詩摘抄在自己心愛的日記裡,並對詩進行了3處改動:將原詩中“母親只能生我身”改成“母親只生了我的身”;另一句“黨號召我們鬧革命”改為“共產黨號召我鬧革命。”雷鋒又刪掉了第三段有關“大躍進”內容的最後4句。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次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全國立刻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學雷鋒熱潮。《雷鋒日記》也隨之傳遍了神州大地。上海歌舞劇院曲作家朱踐耳看到剛出版的《雷鋒日記》時,被《唱支山歌黨聽》這首詩深深打動了,他當即為這首詩譜了曲,取名《雷鋒之歌》,並註明摘自《雷鋒日記》。也就是說,這首歌由朱踐耳作曲,雷鋒作詞。

再回到陝西銅川焦坪煤礦。1963年5月,姚筱舟初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驚呆了,他不明白自己的一首小詩竟會被譜上曲並廣為傳唱,而詞作者又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雷鋒。經過再三考慮,他決定給朱踐耳寫信,說明《雷鋒的歌》歌詞是他發表的一首小詩的前八句。朱踐耳是一位嚴謹的作曲家,為了弄清真相,他給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黨委書記趙炳儒寫信尋找“蕉萍”,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姚筱舟。於是,從1964年12月起,這首歌的詞作者才正式署名為姚筱舟。2001年,姚筱舟開始享有《唱支山歌給黨聽》的音樂著作權,每年有千元以上的收入。

1997年5月9日,是姚老終生難忘的日子!他應“上海東方電視臺”之邀,赴滬參加第17屆“上海之春”音樂會開幕式。導演與主持人精心為他安排了一場意想不到的驚喜:在演播大廳,姚老見到了作曲家朱踐耳和首唱者、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在雷鳴般的掌聲和照相機閃光的簇擁中,三位老人忘情地擁抱,三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那首傳唱了半個世紀的優美旋律,在南京路上海電視臺演播大廳久久迴盪著,令在場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姚老告訴我們,2012年3月初,他赴湖南電視臺錄製“我們都是活雷鋒”專題片,再次和才旦卓瑪、雷鋒的戰友、雷鋒小學的同學、長沙雷鋒紀念館館長以及雷鋒初戀的女友等相聚湖南臺,再現了那激動人心的瞬間。

訪談即將結束時,姚老動情地說,雷鋒在這首歌的問世和傳播上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把這首詩收集在自己的日記裡,就沒有朱踐耳的發現和譜曲;如果沒有被人們誤以為是雷鋒的作品,這首歌就不可能流傳得如此廣泛和久遠。是啊,這肺腑之言既是姚老的謙辭,也是對雷鋒的感恩與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