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雜譚:戲曲史和「馬工程」的新收穫

曲藝雜譚:戲曲史和“馬工程”的新收穫

鄭傳寅主編的《中國戲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凝聚了戲曲研究領域諸多專家學者的智慧,為中國戲曲史搭建新格局,其中許多章節代表了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戲曲史的當代水平。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戲曲史述從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以來,研究領域不斷擴充,研究視野不斷開拓。《中國戲曲史》通過全新體例,直觀呈現學界對戲曲的新認識。書中不只重視戲曲文學的演進,還在各部分專設章節敘述戲曲的體制與演出形態。嶄新的框架讓戲曲作為活的舞臺表演藝術的輝煌成就,有了充分展示的空間。在文學層面,書中有對戲曲文學經典的精彩賞析,更努力把文學視角擴展至戲曲的獨特文體與舞臺表演藝術演化間的關係,既關注文人寫作,也關注清初地方戲興起後民間藝人對傳統故事的改編、創造。藝人的參與在戲曲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及文學意義,正成為當代戲曲學界的共識,本書體現了這一點。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此書儘可能汲取並有機融會歷代戲曲學者,尤其是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使其超越前人著述,切合教材的內在規限。在20世紀,南戲研究取得很大進展,大量文獻資料證明兩宋之交的“永嘉雜劇”是成熟戲曲的開端,本書將宋雜劇、金院本、諸宮調安排在戲曲成熟前之藝術準備的第一編,把南戲(戲文)與元雜劇合為講述成熟戲曲的第二編,巧妙且明確地回應戲曲誕生於何時的問題。近代以來地方戲發展迅速,徹底改變了中國戲劇整體風貌,使戲曲更具豐富性、多樣性,與中國社會各階層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聯繫。這是戲曲史中激動人心的階段,卻由於先天具備的底層與民間性,難免為學術史遮蔽。本書的敘述讓戲曲史寫作掙脫了文人視野的束縛,實有突破性貢獻。

此書是“馬工程”的成果,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治史,是其基本要求。此書敘述每一時期的戲曲現象,始終把該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放在突出位置,始終防止了脫離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背景,孤立地分析和描述戲曲的發展演進,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在戲曲史研究領域的指導作用。它不僅在戲曲領域,對今天的學者如何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具有啟發性。

當然,本書仍有許多待完善之處。戲曲劇種繁多,很難面面俱到,對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之外的戲曲發展演進,顯然還有欠缺。對歷史的評價見仁見智,當代創作的評價更難免觀點分歧。最能體現戲曲藝術之高度與水平的傳統戲演出如何進入戲曲史當代敘述、舞臺演出如何更深地納入戲曲史視野,都還有待努力。儘管有不足,但本書無疑是當代戲曲研究領域的優秀成果,也是“馬工程”的重要收穫。(作者傅謹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曲藝雜譚:戲曲史和“馬工程”的新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