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聞」讀懂這本書,就讀懂了咱滎陽地名文化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滎陽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71—64662129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京城村夫文集》近日由廣陵書社出版。該書彙集張明申先生史地文章、碑銘、序跋、故事等內容,是讀懂滎陽地名文化的一把金鑰匙,可以說,讀懂這本書,就讀懂了咱滎陽地名文化。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京城村夫文集》由陳萬卿、李豫州選編,收錄張明申史地文章30篇,序跋6篇,碑銘30篇,詩歌25首,對聯15副,故事14個,雜文11篇。附錄有張明申年表、張明申研究內容、張明申交遊及紀念文章11篇。

《京城村夫文集》鉤稽歷史積澱,闡述尋根指向,陳述人文底蘊,是新時期滎陽地名研究成果、反映滎陽地名文化水平的惟一專著,堪稱一部滎陽地理、文化教育之讀本。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地名文化溯源是反映一個地區地理面貌、歷史發展和思想文化的龐大工程。滎陽由於自然環境優越,人類生產活動、聚落地名形成的時間也較早,再加上每次改朝換代變更地名,又造成了地名的混亂,若要正本清源,難度之大可想而知。1980年初,張明申任滎陽地名辦公室主編。在當時國內有影響的七大地名辭書(不含《辭源》)中,共收有滎陽地方的地名詞目約70餘條(不計重複),其中三分之一存在錯誤。鑑於此,張明申查古籍、翻家譜、走老街、叩古宅、詢耆老,尋根求源,鉤沉探微,廣徵博採,精研細究,釐清其前世今生。焚膏繼晷,堅持不懈,諸多地名迷霧得以掃除,他對滎陽方誌、滎陽地名、滎陽古代交通、滎陽碑銘、滎陽方言爛熟於心,信手拈來,娓娓道來,前世今生,如數家珍。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這本書這樣論述滎陽山水。一是認為滎陽北部的山不應該叫邙山,而叫廣武山,他曾上書領導,阻止在城區命名“邙山路”。二是糾正了索水非溹水問題。根據《水經注》記載的“一源兩發,分流瀉注”,三山南邊的砂石蓋(在崔廟竹園)西者為東關水,其東者為旃然水,實為索水(河)之上源。為了澄清謬誤,他在《山海經》找到了答案,滎陽索河這個名字源於殷商遺民索氏(是製造大繩的商人)所居的索地。《山海經·北山經》中有“敦與之山,溹水出其陽”,原來溹水在今河北省臨城縣西南,邢臺白馬河古稱溹水。三是發現 “旃然”的具體位置。《左傳》“楚師侵鄭,次於旃然”。過去只注說是鄭地,沒有指出確切的地理位置。通過幾年調查研究,弄清楚了滎陽南部三山腳下是旃然河的發源地,為過去滎、河、汜三縣都有旃河的爭論作出了結論。四是枯河就是礫石溪。他研究枯河,說顯然枯河不是它當初的名字,是在乾涸斷流的情況下的俗名。過去汜水、河陰一帶把它叫做旃然河,顯然名不符實,引起許多爭論。他考證出枯河就是《水經注》提到的礫石溪。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這本書這樣闡釋滎陽古城。一是滎陽無大索城、小索城之名。早在1980年代他就認為滎陽有大索、小索亭,而無大索小索城。後來文物部門徵集到1970年代出土於惠廠村東隴海鐵路南側的唐代《董禮墓誌》,志文記載“遷神於古索城東南一里”,此地正在張樓村古城東南一里。出土文物發掘的證據可斷定唐時張樓村之城尚稱索城,無大索、小索之名的觀點得以印證。二是滎陽在滎澤之西。他認為滎陽這個地名源於滎澤之陽,但滎澤之陽實指位於滎澤之西,而非通常意義上的水之北岸。

三是京襄城應是京縣城。他推定鄭國古京城佈局為“井”字形結構,主城門至少有八座,地名“京襄城”應系“京縣城”之誤。

這本書這樣剖釋滎陽遷民。他利用滎陽境內金元之際壬辰年的《長春觀地畝文憑》、賈峪鎮白操崗村劉窪的《劉氏祖宗銘》、喬樓張村廟的“滎陽縣孝義鄉張村廣禪侯廟祭幾銘”三塊碑刻加以詳解,認為 “壬辰括民”使滎陽一帶幾乎成為荒野區長達一百多年,造成滎陽由宋代至明代之間的文化斷代,是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向滎陽遷民的主要原因。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這本書這樣論說虎牢關古道。他首先提出以鞏義河洛鎮官殿、高山穆溝交界的老犍脊為點,向東北散出的幾條大溝,均為古代道路之所經。自老犍脊一直向北可直達虎牢城、成皋城,自穆溝向右轉走潘窯向北走新溝出虎牢,自穆溝潘窯至嶽陣頭(當年岳飛屯兵的嶽陣圖),自老犍脊向右下盤道至石洞溝、老君堂,均是一古道。出虎牢後,黃河北滾時,出汜水口子入黃河灘,沿廣武山東去,可達明代以前的河陰縣城;亦可自虎牢東過宋代以後的汜水縣城向東南至滎陽,向東至明代以後的河陰縣城,向東北至牛口峪走廣武山北至明代以前的河陰縣城。虎牢關隨黃河南北滾動和虎牢城、成皋城的興衰而有變化,現在的虎牢關為明清的虎牢關關口。虎牢是東方第一門戶,是大關,當黃河北滾時,大伾山北之黃河灘可直通伊洛,人們不再翻越大伾而走黃河灘塗之地,於是便在黃河灘塗之地上設關盤查行人,故稱之為“灘小關”,意即河灘上的小關,小關是相對於虎牢關這個大關而言。同理,沿汜河而上,虎牢以南之山中亦有小路可通鞏洛,特設一關盤查行人,因在山上,又比虎牢大關為小,故稱之為“山小關”。當年徐達北定中原,就是走的山小關。而今灘小關、山小關地名尚在。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策劃:徐法林|統籌:張海霞

「微新闻」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咱荥阳地名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