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專家告訴你:用什麼樣的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

用什麼樣的活動促進學習

刊於2011年07、08《教師月刊》

此處有改動

有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有學生參與的活動,一旦放開了,學生是活躍了,但是卻很難收回來,秩序都亂完了。如果教學中沒有任何的活動,課堂又會很沉悶,學生聽了也很無趣,昏昏欲睡。怎麼辦?

乾貨!專家告訴你:用什麼樣的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

我的回應:

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的修改中,這樣定義教育:“教育是有組織、有目的地傳授知識的工作”。1997年,該文件修訂,教育的定義變成了:“教育是能夠導致學習的交流活動。”可以說,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教育不能沒有活動。但活動又不全然等於教育,能導致學習、引起改變的交流活動才算教育。

那什麼樣的交流活動能夠導致學習?怎樣組織和調控交流活動以更好地導致學習呢?這裡說說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有效教學活動的內在實質

這是我觀察過的一個教學片段:

在一堂小學數學課堂上,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了四個計算題,然後在四個大組中個抽一名同學在黑板上演算。這幾個題目有一定難度,需要一定時間。臺上同學演算的開始幾十秒,臺下的同學大多在認真觀察;時間一長,下面同學等得不耐煩了,就有了自己的動作和聲音。老師看課堂紀律不好,於是向同學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孩子們,現在你們組的同學在上面比賽,你們該怎麼辦?”

老師本意是要讓同學們認真觀察的,但在說出“比賽”兩個字後,就有同學說:“給他們加油。”

老師沒有認真考慮:“對,可以為本組的同學加油。”

同學們一下來了勁:“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

在緊張的加油聲中,有三位同學做錯了題。執教老師又叫四位同學檢查,兩位同學沒有發現錯誤所在。

“剛才為什麼不認真看,這麼明顯的錯誤都沒有發現?”教師生氣了。

這兩位同學捱了批評,低下了頭。

課後我和老師交流,問老師為什麼這麼安排,這位老師說:“我覺得課堂上太冷清,下面的學生沒有什麼事做。不是說沒有學習活動就不會有學習的效果嗎,《數學課程標準》也說要在活動中進行數學教學。我覺得喊‘加油’可以讓學生動起來,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這樣的課堂活躍嗎?應該是肯定的。但這樣的活躍有價值嗎?這就需要討論。就我看來,這裡的“加油”只是一種體力的耗散,是一種體力勞動,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活動,它對促進交流、促進學習的效果十分有限。

課堂上需要什麼樣的活動呢?就大多數學科而言,我以為需要圍繞教學內容進行適度緊張的智力活動和情意活動,是智力活動促進和實現智力發展,是情意活動讓情意受到薰陶和感染。基於這樣的理解,我曾經建構這樣的教學效率“公式”:

教學效率=同學們圍繞合理教學內容的適度緊張的智力活動時間和有價值的情意活動時間/教學投入時間

乾貨!專家告訴你:用什麼樣的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

如果我們同意課堂上能夠促進學習的活動是“同學們圍繞合理教學內容的適度緊張的智力活動時間和有價值的情意活動”,那麼我們就應該淡化課堂上的某些形式追求,不要追求表面的活躍。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就一定不能講;學生就一定要書聲朗朗,一定要小組合作,一定要滿教室跑。

我認為,如果一個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引起了絕大多數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思考就是有價值的促進交流的學習活動;書聲朗朗是活動,沉思默想也是活動,有聲為讀,無聲為閱,都在與文本對話和交流,都是有價值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滿教室地跑,跑的是什麼?心智和情意跟著跑沒有?如果沒有心智和情意跟著跑,我們也可以說這樣的跑只能算體力勞動,算不得促進學習的交流活動,算不得真正的活躍。

說到這裡,需要多說一句,我們要追求有效教學,但又不能盲目追求高效教學。一方面,高效教學可能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高度緊張,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所謂文武之道,要一張一弛。另一方面,過分緊張和高強度的智力活動可能留下後遺症,使緊接下來的下一課教學深受其害。

乾貨!專家告訴你:用什麼樣的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

有效的學習活動如何組織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我以為,幾種方式的共同特徵在於重視學生的參與,在於強調要通過學生的學來實現學生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採用這幾種學習方式。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對於這幾種學習方式,應該是有先用與後用,多用和少用的選擇與取捨的。

就自己的觀察和經驗,有效的活動是要先安排自學的,自學的意義一是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知道,對於學習的任務,先要自己動一番腦子的,不能等待和依靠他人;二是可以使未來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基礎,經過自學,有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不至於參與合作和探究時無話可說,無觀點可以表達,成為純粹的聽眾;三是可以在合作和探究的時候更專注,自己不知道的,或是別人比自己懂得更多、更深刻的,就可能更加專心地聽,更專注向他人學習。

乾貨!專家告訴你:用什麼樣的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

自學以後,有的問題自己解決不了,需要他人幫忙,這時需要合作學習;或者自己和他人可能想法不一樣,可以分享和交流,這時也需要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四人一組,可以多人一組,但在教室裡座位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同桌合作是一種相對有效的方式,同桌合作不僅可以節約組成合作小組所花費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同桌合作是一種面對面的合作,說的對象、聽的對象都是具體明確的。經驗告訴我們,指向明確的說和聽效果會更好。

合作學習以後,通常有全班的交流分享,交流分享中,可能出現歧見和新的問題,對於歧見和新的問題,如果重要而有價值,值得花時間探究,而且又適合採用探究的方法,這時就可以安排探究的活動了,對於這樣的問題,多花一點時間也值得。

乾貨!專家告訴你:用什麼樣的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

有一個問題,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自主還是他主?我以為,學生在教室裡的學習是很難真正自主的所謂自主學習不過是在老師指導下的自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很難自主,首先在於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學生很難自己做主,其次在於不同年段的學生自主能力有差異,才進入學校的學生根本無法自主。這就意味著,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必須負起責任來,做或深或淺、或周致或大略的指導。比如“請同學們讀課文第5到第11自然段”,這是明確學習對象;“請大家默讀”,這是學習方法的要求;“邊讀邊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問題略)”,這是學習任務的的明確;“你可以把你的想法批註在書的傍邊”,這是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等一會把你的想法在全班說一說”,這是告訴學習活動的檢查方式;“時間5分鐘”,這是讓學生知道時間要求。這樣的指導可以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後面的學習。對於這種比較長的學習指導,我的建議是,不要只在嘴上說,而是把它準備在PPT課件中,或是預先的小黑板上,學生可以邊閱讀邊看學習要求和建議,這可以提高學習活動的質量和效益。

乾貨!專家告訴你:用什麼樣的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

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的活動方式是需要指導的。很多老師心裡承認,但在課堂上卻忘記了這一點,他們渴望遇到會學習、會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對於班上的學生在自己課堂上不會學習、不能有效參與活動常常表現出抱怨和著急的情緒來。這樣的情緒和抱怨無助於學生的發展,也無助於有效教學的實施。面對學生,我們不能抱怨和著急,而是接納學生不會學習的現狀,同時要把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作為重要的目標和任務,一點一點做起。對於學生的改變又不能太著急,教育意味著促進生長,生長本就是慢的藝術。

退一萬步,就是我們自己,已經幾十年了,我們也不能說我們的學習方式、學習活動一定成功和有效,何況還是學生?特別是在面對剛進校門的小孩子的時候。

除了活動樣式的選擇、活動方式的指引、活動能力的培養這些問題需要關注,教師還要主意活動方式的多樣化、活動節奏的變換和活動過程的調控。

“單一性是生命活力的殺手”,沒有任何一種學習方式、學習活動能包醫百病,也不會有一種學習方式讓學生永遠樂此不彼(對於一個區域、一所學校以一種模式推進教學改革的,我是心懷疑惑的)。變則通,變化有利於保持活力。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變換;教師講解、學生表達的選擇可以變換;出聲朗讀、沉思默想的讀和閱也可以變換;動和靜可以變換,緊張的智力活動和適度的休閒放鬆也可以變換……。變化使課堂有了輕重緩急,有了高唱和低吟,也就可能使課堂表現出一種節奏的美來。有了“變”的意識以後,我們還要說明的是,變則通,“通”才是目的,“變”本身不是目的,我們不能為變而變,課堂上眼花繚亂、變換的樣式太多,節奏過快,使節奏成了噪雜,這就做過頭了。

如何變?變的度如何把握?這還要看教學材料的特徵,以及課堂上實際的情形。

乾貨!專家告訴你:用什麼樣的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

再說學習過程的調控。首先,還是要在教學設計時想清楚,比如備課時就要考慮為活動留下多長的時間,考慮教師如何引導、控制和收回。其次,在課堂上,學生活動時老師不能站在一邊消極等待,而是積極參與和旁觀,在積極參與中,要理解活動的效果和進程,思考如何因勢利導、順水推舟地達到學習的目標。

從觀課的情況看,我發現,優秀教師和學生是心心相印的,他們大多能心領神會的,優秀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都可能起到指引和調控教學活動的作用,他們像磁石一樣影響和推動著學生的學習活動。或許,這就是我們需要加強專業修煉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