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专家告诉你:用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用什么样的活动促进学习

刊于2011年07、08《教师月刊》

此处有改动

有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学生参与的活动,一旦放开了,学生是活跃了,但是却很难收回来,秩序都乱完了。如果教学中没有任何的活动,课堂又会很沉闷,学生听了也很无趣,昏昏欲睡。怎么办?

干货!专家告诉你:用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我的回应: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修改中,这样定义教育:“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该文件修订,教育的定义变成了:“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可以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教育不能没有活动。但活动又不全然等于教育,能导致学习、引起改变的交流活动才算教育。

那什么样的交流活动能够导致学习?怎样组织和调控交流活动以更好地导致学习呢?这里说说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有效教学活动的内在实质

这是我观察过的一个教学片段:

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四个计算题,然后在四个大组中个抽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这几个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时间。台上同学演算的开始几十秒,台下的同学大多在认真观察;时间一长,下面同学等得不耐烦了,就有了自己的动作和声音。老师看课堂纪律不好,于是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们,现在你们组的同学在上面比赛,你们该怎么办?”

老师本意是要让同学们认真观察的,但在说出“比赛”两个字后,就有同学说:“给他们加油。”

老师没有认真考虑:“对,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

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

在紧张的加油声中,有三位同学做错了题。执教老师又叫四位同学检查,两位同学没有发现错误所在。

“刚才为什么不认真看,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教师生气了。

这两位同学挨了批评,低下了头。

课后我和老师交流,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安排,这位老师说:“我觉得课堂上太冷清,下面的学生没有什么事做。不是说没有学习活动就不会有学习的效果吗,《数学课程标准》也说要在活动中进行数学教学。我觉得喊‘加油’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的课堂活跃吗?应该是肯定的。但这样的活跃有价值吗?这就需要讨论。就我看来,这里的“加油”只是一种体力的耗散,是一种体力劳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它对促进交流、促进学习的效果十分有限。

课堂上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呢?就大多数学科而言,我以为需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情意活动,是智力活动促进和实现智力发展,是情意活动让情意受到熏陶和感染。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曾经建构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

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合理教学内容的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时间/教学投入时间

干货!专家告诉你:用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如果我们同意课堂上能够促进学习的活动是“同学们围绕合理教学内容的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淡化课堂上的某些形式追求,不要追求表面的活跃。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就一定不能讲;学生就一定要书声朗朗,一定要小组合作,一定要满教室跑。

我认为,如果一个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起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就是有价值的促进交流的学习活动;书声朗朗是活动,沉思默想也是活动,有声为读,无声为阅,都在与文本对话和交流,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满教室地跑,跑的是什么?心智和情意跟着跑没有?如果没有心智和情意跟着跑,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的跑只能算体力劳动,算不得促进学习的交流活动,算不得真正的活跃。

说到这里,需要多说一句,我们要追求有效教学,但又不能盲目追求高效教学。一方面,高效教学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度紧张,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所谓文武之道,要一张一弛。另一方面,过分紧张和高强度的智力活动可能留下后遗症,使紧接下来的下一课教学深受其害。

干货!专家告诉你:用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组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以为,几种方式的共同特征在于重视学生的参与,在于强调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这几种学习方式。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这几种学习方式,应该是有先用与后用,多用和少用的选择与取舍的。

就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有效的活动是要先安排自学的,自学的意义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知道,对于学习的任务,先要自己动一番脑子的,不能等待和依靠他人;二是可以使未来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基础,经过自学,有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至于参与合作和探究时无话可说,无观点可以表达,成为纯粹的听众;三是可以在合作和探究的时候更专注,自己不知道的,或是别人比自己懂得更多、更深刻的,就可能更加专心地听,更专注向他人学习。

干货!专家告诉你:用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自学以后,有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他人帮忙,这时需要合作学习;或者自己和他人可能想法不一样,可以分享和交流,这时也需要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四人一组,可以多人一组,但在教室里座位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同桌合作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同桌合作不仅可以节约组成合作小组所花费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同桌合作是一种面对面的合作,说的对象、听的对象都是具体明确的。经验告诉我们,指向明确的说和听效果会更好。

合作学习以后,通常有全班的交流分享,交流分享中,可能出现歧见和新的问题,对于歧见和新的问题,如果重要而有价值,值得花时间探究,而且又适合采用探究的方法,这时就可以安排探究的活动了,对于这样的问题,多花一点时间也值得。

干货!专家告诉你:用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有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还是他主?我以为,学生在教室里的学习是很难真正自主的所谓自主学习不过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很难自主,首先在于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很难自己做主,其次在于不同年段的学生自主能力有差异,才进入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自主。这就意味着,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负起责任来,做或深或浅、或周致或大略的指导。比如“请同学们读课文第5到第11自然段”,这是明确学习对象;“请大家默读”,这是学习方法的要求;“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问题略)”,这是学习任务的的明确;“你可以把你的想法批注在书的傍边”,这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一会把你的想法在全班说一说”,这是告诉学习活动的检查方式;“时间5分钟”,这是让学生知道时间要求。这样的指导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后面的学习。对于这种比较长的学习指导,我的建议是,不要只在嘴上说,而是把它准备在PPT课件中,或是预先的小黑板上,学生可以边阅读边看学习要求和建议,这可以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干货!专家告诉你:用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活动方式是需要指导的。很多老师心里承认,但在课堂上却忘记了这一点,他们渴望遇到会学习、会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对于班上的学生在自己课堂上不会学习、不能有效参与活动常常表现出抱怨和着急的情绪来。这样的情绪和抱怨无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无助于有效教学的实施。面对学生,我们不能抱怨和着急,而是接纳学生不会学习的现状,同时要把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作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一点一点做起。对于学生的改变又不能太着急,教育意味着促进生长,生长本就是慢的艺术。

退一万步,就是我们自己,已经几十年了,我们也不能说我们的学习方式、学习活动一定成功和有效,何况还是学生?特别是在面对刚进校门的小孩子的时候。

除了活动样式的选择、活动方式的指引、活动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需要关注,教师还要主意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活动节奏的变换和活动过程的调控。

“单一性是生命活力的杀手”,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活动能包医百病,也不会有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永远乐此不彼(对于一个区域、一所学校以一种模式推进教学改革的,我是心怀疑惑的)。变则通,变化有利于保持活力。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变换;教师讲解、学生表达的选择可以变换;出声朗读、沉思默想的读和阅也可以变换;动和静可以变换,紧张的智力活动和适度的休闲放松也可以变换……。变化使课堂有了轻重缓急,有了高唱和低吟,也就可能使课堂表现出一种节奏的美来。有了“变”的意识以后,我们还要说明的是,变则通,“通”才是目的,“变”本身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变而变,课堂上眼花缭乱、变换的样式太多,节奏过快,使节奏成了噪杂,这就做过头了。

如何变?变的度如何把握?这还要看教学材料的特征,以及课堂上实际的情形。

干货!专家告诉你:用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再说学习过程的调控。首先,还是要在教学设计时想清楚,比如备课时就要考虑为活动留下多长的时间,考虑教师如何引导、控制和收回。其次,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时老师不能站在一边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参与和旁观,在积极参与中,要理解活动的效果和进程,思考如何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地达到学习的目标。

从观课的情况看,我发现,优秀教师和学生是心心相印的,他们大多能心领神会的,优秀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可能起到指引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他们像磁石一样影响和推动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许,这就是我们需要加强专业修炼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