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高速、高鐵、公共運輸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區域經濟的競爭,關鍵是交通樞紐的競爭。現在,常德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開放強市產業立”的發展戰略,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

組織綜合交通大會戰,增創區域發展新優勢。

為切實落實好這一舉措,常德市規劃局成立了由局相關領導、相關科室和單位工作人員組成的常德綜合交通課題調研組。自3月上旬起,先後到市發改委、市鐵路辦、市交通投、桃花源機場等部門和單位進行了認真調研,並與國家有關部門及周邊兄弟市州進行了有機銜接。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研、會商、分析、討論,形成了這份調研報告。

一、常德現狀交通體系的主要問題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1、對外運輸通道不暢。常德市對外交通現狀總體上看,路網總體結構呈一環六射, 分別為常嶽高速(G56)、常吉高速(G56)、常張高速、常長高速、二廣高速,其中二廣高速(G55)北接G50滬渝通道,南連滬昆通道(G60),常德與國家各主要通道雖然形成快速聯繫,但與城市群缺乏直接通道,聯繫可靠性不強。與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都市圈僅有一條通道相連;港口布局分散,規模較小,航道通航能力有限;桃花源機場目前僅為4C級機場,航線數量和航班頻次不足,機場集疏運條件較差,年旅客吞吐量僅28萬人次,與周邊其他機場差距較大。

2、市域交通聯繫不便。中心城區與市域縣市之間的聯繫通道少、等級低,主要依靠省道和國道,分別是G319、G207,S227、S226、S205、S306、S304、S302。中心城區與北部的通道僅依靠G207和S306。G207向北連接臨澧和澧縣、津市;S306向東北接入津市;石門與中心城區缺乏高等級公路的聯繫。城鄉公交服務模式比較單一,僅有短途客運巴士服務,運能低、運速慢,難以適應市域快速聯繫需求。

3、中心城區綜合交通設施銜接不暢。

常德市中心城區綜合交通設施齊備,但地理自然因素和交通設施對城市空間分隔明顯,跨各類交通設施通道和跨河通道不足,不同交通系統銜接不暢。

  • 高速穿城:常張高速南段穿越德山城區。
  • 公路穿城:中心城區共有三條公路穿過, G207南北向穿越中心城區,S306東西向穿越主城區,呈“X”型穿越江北城區,G319呈“幾”字型穿越江南城區,部分區段與G207存在共線。
  • 鐵路穿城:石長鐵路南北穿越常德市中心城區,中心城區過石長鐵路已有通道共12處。其中公路2處,G207在中心城區南部與北部兩次跨越石長鐵路;主幹路跨鐵路共6處,分別為朗州路、紫緣路、環湖路、洞庭大道、常德大道、桃林路;次幹路過鐵路共4處,分別為朝陽路、青年路、人民東路、政德路。支路跨越一處。中心城區跨鐵路總容量為48車道,合計36000pcu/h。總體上看過石長鐵路通道規模偏小,與接線道路不匹配。
  • 沅江分割:沅江航道貫穿常德城區,將常德市區分割為南北兩岸。常德市現狀過江通道共有三處,其中武陵大橋連接紫緣路和善卷路,為雙向4車道;德山大橋連接常德大道和蓮池路,雙向4車道,桃花源大橋連接桃花源路與鼎城路,雙向4車道;過江通道總容量12800pcu/h,難以滿足現狀過江交通量,三個通道間間距過大,平均間距5.5公里。其中武陵大橋與德山大橋間距約7公里。
  • 機場集散:常德桃花源機場緊鄰江南城區,由主幹路桃花源路接入高速環線和常德中心城區,現已開通部分大城市航線。由於高速穿城、公路穿城、鐵路穿城、沅江分隔,城區與城區之間、各交通節點之間聯繫不暢。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4、中心城區道路網分佈不均。常德市中心城區主幹路網密度1.17公里/平方公里,次幹路網密度1.24公里/平方公里,均滿足國家相關規範中的要求,但支路網密度僅0.92公里/平方公里,遠遠低於規範中的規定。路網分佈不均勻,江北老城區路網相對發達,江南城區路網分散,不成體系,江北與江南城區間缺乏貫通性幹道,未形成整體路網,尤其缺乏必要的快速路通道提供長距離快速通行服務, 同時“微循環”不暢。

5、停車難問題突出。中心城區尤其老城區停車供需矛盾日益嚴重,停車泊位嚴重不足,佔路停車造成交通擁堵。

6、公交欠發達。客流主通道缺少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服務,公交線路不太合理,公交整體吸引力不強,城區居民公交出行比重不足20%。

7、交通運輸方式銜接與空間銜接不夠。全市缺乏綜合性交通樞紐,各種客貨交通方式之間相對獨立,鐵公水之間缺乏有機銜接,城際、城鄉和城區之間換乘不便,綜合交通整體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8、綜合管理水平不高。交通管理職能相對分散,統籌協調存在難度;市場化運作水平低,交通投融資能力不強。

二、構建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意義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構建綜合交通體系是貫徹市委市政府開放強市產業立市的首要需求。

常德作為湘西北匯入長江經濟帶的必經通道,具有連接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和成渝經濟區的作用,同時又是“3+5”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株潭經濟增長極向湖南西北部輻射的重要節點,發揮和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彌補區位劣勢,在國家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交通城鄉一體化的基礎,有利於促進人口的自由快速流動,有利於物流資源的快速配送,有利於農村居民便捷的享受城鎮優質的公共資源,有利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城鄉融合、促進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

構建綜合交通體系是常德產業發展的需要。產業是常德建設發展的根基。擁有良好的綜合交通體系,將可以支撐市域內各個園區之間的溝通聯繫,有利於高度整合資源,促進產業發展,推動於產品輸出。良好的交通體系對提升園區競爭力、帶動旅遊產業發展、農業現代產業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是實現產業立市的必要途徑。

三、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的

目標定位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建立高效、安全、節能的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把常德建設成為泛湘西北現代化交通樞紐城市。

1、對外交通定位。有步驟地完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立體交通網絡,到2030年,實現“123”目標,即1小時對接長株潭城市群、2小時對接武漢城市圈、3小時對接成渝經濟區,逐步形成常德對外高速快捷的立體交通體系。

2、市域交通定位。加快推進沅澧快速幹線及以縣鄉公路為主體的公路體系建設,結合既有高速公路,到2030年,實現“1530”目標,即所有鄉鎮15分鐘內能上國省幹道,市城區30分鐘內可對接各縣城。

3、中心城區交通定位。路網與公交併舉、動態靜態交通結合、各個子系統協調、高效暢達的城市交通體系,到2030年,實現“2020”目標,即城市內部各組團之間的車速不低於每小時20公里,出行時間控制在20分鐘內。

四、構建綜合交通體系的具體路徑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1、搶抓高速公路建設機遇。加快推進常安、安慈、宜常等高速公路建設,力爭到“十三五”中期常德市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600公里,在各區縣(市)均建設便捷互通口,形成連通周邊省市的“一環六射、一縱一橫”的高速公路網絡體系。所謂“一環”即以市城區為中心的80公里高速公路環,“六射”即向長沙、岳陽、荊州、張家界、吉首、邵陽6市輻射。

2、搶抓高速鐵路建設機遇。常德未來幾年將建成國家區域性高鐵樞紐城市,為“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提供強大支撐。規劃建設常德高鐵樞紐站,儘快建設渝廈高鐵、呼南高鐵。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3、突出空港建設。積極推進常德桃花源機場4D級改造,確保飛行區等級達到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同等水平,開通國際航班,力爭到2020年,建成年旅客吞吐量22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6萬噸、運輸起降2.1萬架次的客貨混合空港,遠期2030年規劃等級4E,往南延長600米至3200米。近期場內用地增加到238.74公頃;遠期場內用地面積381.99公頃。主要任務進行以下幾方面工作:

  • 優化機場集疏運體系,加強鐵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與機場之間的銜接,提升機場對泛湘西北地區的吸引力。
  • 積極發展通用航空。對澧縣、安鄉2個通用機場進行改擴建,新建石門、漢壽2個通用機場。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4、加快內部交通網絡建設。建設完善三個公路體系。突出建設好四縱四橫的沅澧快速幹線體系,完善通鄉通村公路體系,建立一個完善的城鄉交通網絡。

5、堅持以改善路網布局、優化交通模式為重點,加快主城區交通體系建設。

①明晰各類道路等級層次,規範各類配置控制。進一步明確主城區的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等級及功能,同時,根據技術規範,利用規劃手段,對各類道路的周邊配置進行控制或優化。要突出解決現有道路等級不明確,周邊的商業、小區、物流配置混亂的問題。要通過道路性質及功能明晰,規範周邊商鋪設立、規範人車出行。要嚴格控制馬路兩邊商鋪林立問題,促使店鋪向市場集中;要解決好人流、車流擁堵問題,通過技術手段緩解主幹道交通壓力。

②進一步暢通主血管、完善微循環。完善一個快速體系、建設一批過江通道、優化一批神經末梢。

  • 完善一個快速體系。構建功能互補的常德三環快速交通系統。即:高速公路外環,主要是市域過境交通環,快速路環(中環),為城區長距離交通環,快速公交環(內環),為城區核心區公交優先通行環。
  • 建設一批過江通道。為推進江南、江北整體同步發展,兩岸交流將更加密切,根據跨江交流分析,至2030年,高峰期跨江機動車交通需求為18000pcu/h,目前的通行能力為13600pcu/h,現有通道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尤其是沅江一橋和沅江二橋是公路橋樑,並不是城市橋樑,上下橋樑很不方便,削弱了其溝通兩岸的能力;所以在推進城鎮群建設過程中,需加大過江通道建設力度,尤其應積極推進陽山過江隧道和沅江四橋建設,過江隧道是重塑城市主軸線,促進一江兩岸、協調發展的需要;是發揮擁江優勢,帶動兩岸產業發展,提升周邊地塊價值的需要;更是兩岸群眾加強聯繫,促進城市融合的需要。此外,還應逐步加快其他過江設施建設,增加過江通道能力。
  • 優化一批神經末梢。暢通微循環。加大對城區一批次幹道、支路、巷道的提質改造,提升通行能力,緩解城市主幹道的交通壓力。對於北部新城、西部新區等未開發區域,要採用規劃控制等手段,增加支路佔比,加大街坊內巷道數量。促進微循環暢通、街坊大小合理,增加城市的友好度、親切度。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③優化佈局停車區。按照短缺供給、適度供給、寬鬆供給三原則,對照配備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區、其他區域的停車場。大力控制核心城區的停車泊位數,減輕核心城區的車流量。加大綠色出行。提高城市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的安全和品質,形成連續暢達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網絡;要規劃提供一定舒適、悠閒的慢行街區,如規劃中的大河街、小河街等,既傳承文化,也豐富人們出行的交通選擇,促進路權平等、促進社會公平,構建和諧城市交通。

④優化交通模式,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城市交通體系。公共交通是人均佔有道路資源最少的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為主導是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加快構築快速公共交通主骨架,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快速公交與常規公交為基礎的公共交通體系。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為居民提供均等、便捷、舒適的出行服務。2020年公交出行分擔率達到30%,2030年力爭達到40%。要做到一整合、兩優化、三完善,實現均等、便捷、舒適目標。

一整合。整合公交資源,參照城市公共交通的運營模式、服務標準、扶持政策,對城市郊區和農村客運實行公交化改造。按照分步推進原則,在2020年前,實現城市周邊500平方公里範圍內公交一體化經營管理,擴大城市公共交通線網通達深度和覆蓋面,理順城鄉客運票制票價,推進城鄉客運協調發展。2030年前,市城區500平方公里外的公交客運實行統一行業管理,以各個縣城及城市組團為建設主體,逐步實行基礎設施一體化和經營主體一體化。同時,還要整合出租車、公共自行車的出租營運,統籌和軌道交通之間關係。

兩優化。優化站點佈局和站場建設。優化站點佈局,到2030年,主城區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90%,80%居民公交出行的全程出行時間不超過20分鐘;優化公交場站建設,達到每標臺車輛200平方米停放要求,實現收鈔、保潔、加油、維修、停靠一體化管理。優化佈局一批大型客運站場,做到與人流、物流相匹配。

三完善。完善綜合換乘體系、完善現代管理體系、完善綜合公交體系。

1、完善綜合換乘體系。在主城區建設項完善一批綜合換乘樞紐,普通公交站點應與自行車換乘、步行系統相匹配;重要站點,實現與長途車站、火車站、飛機場等其他交通工具的無縫對接。可考慮將購物、乘車、休閒一體化。重點考慮在常德火車站、常德高鐵站、桃花源機場、白馬湖商務中心建設一批綜合換乘樞紐。

2、完善綜合公交體系。推行綠色公交,加大新能源汽車使用,節能、環保型等新型城市公共交通車輛的使用率逐步達到50%,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達到小康城市14標臺建設標準,公交出行分擔率提升至40%。完善公交種類,根據城市發展規模和速度,做好軌道交通前期準備,重點做好通往重要交通樞紐的軌道佈局控制;要根據城市水系改造進度,做好水上公交的規劃,逐步形成一個現代化的公交體系。

3、完善現代管理體系。

一是推行“大公交”管理理念,統一城市交通經營管理主體,對地面公交、水上公交、軌道交通、出租汽車、公共自行車實現交通規劃、建設、運營、監督統籌管理;

二是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綜合信息平臺,涵蓋所有公交形式,實現城市公交安全應急保障、城市公交綜合智能調度、公交運營車輛監控、全市統一公交IC卡收費結算、互動式乘客出行信息服務等多項功能,不斷優化公共交通系統運營管理;要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創新,提高既有公交運行速度,特別是要通過智能型信號系統或具有高差的基礎設施為BRT提供優先權。

⑤加快物流站點建設,提供產業支撐。著力把常德打造成泛湘西北物流樞紐,規劃建設好四大物流園區,即打造武陵區、常德經開區、鼎城區、臨澧為主的核心物流區,重點發展商貿、菸草、航空、製造業物流;打造以安鄉、漢壽、鼎城、西洞庭、西湖為主的湖區物流區,重點發展糧食、養殖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物流;打造以石門、桃源為主的山區物流區,大力發展礦石、茶葉、柑桔、電器、木材等大宗商品物流;打造以津市、澧縣為主的副中心物流區,大力發展商貿物流和輕紡物流及裝備製造物流。

五、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策略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一)規劃引領

1、多規協調。重視交通規劃的編制以及與土地利用、城鎮佈局、產業佈局的相協調、相銜接。

  • 與土地利用相協調。土地利用和交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交通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家庭、企業的區位選擇影響,對土地利用性質、強度和價格的影響;土地利用的密度、強度、混合度影響交通形態。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過集約性,減少路網建設的盲目性、節約道路資源、減少環境汙染。
  • 與城市發展形態相協調。在與土地利用相協調的基礎上,應當將交通規劃、尤其是突出公共交通的規劃與城市發展形態相協調,確立發展集約型城鎮、集約型街坊的理念。
  • 這裡以發展集約型街坊為例:即發展規模適度的、密集的、集聚了必要功能的綜合型街坊。在交通規劃上對街坊交通匹配完善的公共交通,倡導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的模式,減少小汽車使用。總之,在各個規劃階段中倡導具有公交導向的用地形態和佈局。
  • 在北部新城等新區的開發中,應注意發展集約型街坊問題,要突出街坊功能的綜合性,突出職住平衡、商住平衡,如果僅僅是建設用途單純的新城,由於購物等導致的長距離出行,勢必影響城市的品質。在老城的改造中,應根據各街坊的不同現狀,進行合理的調整改善,提升街坊品質。
  • 與城鎮體系和產業佈局相協調。在沅澧城鎮群建設中,要認真研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四縱三橫快速幹線以及國省幹道對周邊城鎮、園區、工業帶的影響,要在規劃中考慮為重點城鎮提供交通支撐,充分發揮交通的帶動作用,特別是要為各城鎮節點提供好長距離交通支撐,使效益最大化;沅澧城鎮群各重要組團也要考慮與重要交通線路的關係,研究本城鎮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好交通功能。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2、嚴肅執行。規劃編制過程中,應充分論證、廣泛凝聚共識、徵集民意,給廣大市民美好預期;在規劃執行中,應依法依程序實施,引進嚴格可行的監督機制,確保規劃項目的完整、有效實施。

3、區域協調。建立與邊界城市的交通規劃協調機制。比如和荊州、宜昌、恩施、武漢以及岳陽、益陽、張家界、湘西等城市交通規劃的對接和相協調、相適應。重點協商沅澧城鎮群北部與湖北的水運體系、高鐵和高速路網構建;與張家界、湘西、常德三市旅遊金三角道路體系構建等問題,促進區域的協作和共贏。

(二)管理強化

應高度重視對交通運輸工作的管理,好的路網體系配合好的管理體系才能發揮最佳作用。做好路網建設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1、路網建設管理。一是提升常德路網系統整體規模。二是要在既有路網基礎上,針對城市特點、路網結構形態和交通流特徵,因地制宜,在暢通“主血管”的基礎上,重點加大“微循環”疏通力度,提升交通容量;通過技術手段,如採用單向通行、信號燈配時設計、交叉口渠化設計、交通監控等提升交通效率。

2、交通需求管理。交通需求管理主要有車輛擁有管理、車輛使用管理、出行行為方式刺激三種。

  • 一是大力支持公交發展。通過系列刺激政策,整合交通資源,增加站點佈局,提高公交效率,讓公共交通成為城市的主要交通模式。
  • 二是對私人汽車控制使用和控制擁有相結合。逐步限制小汽車的擁有量,特別是對小汽車的使用進行限制,主要是控制重點路段的停車、過境收費、徵收相關使用稅費等。
  • 三是建設具有公交導向的用地形態和佈局。從行人視角出發,加強建設集約型、服務型、綜合型的街坊建設。特別應對涉及民生的各類公共服務項目進行合理規劃和佈局,如醫院、學校、體育場、公園、綜合商場等。減少居民使用交通工具尤其是小汽車的頻率,讓居民更多的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
常德高速、高鐵、公共交通怎麼建設?規劃局這份報告告訴你→

(三)信息支撐

以智慧常德平臺為依託,建立常德市智能交通系統。通過信息手段,加強對交通工程項目、GPS定位、交通指揮、市民卡應用、交通行政許可的支撐,充分發揮規範交通行為、緩解交通壓力、支撐產業發展、方便市民出行等作用。

通過信息公佈、紅綠燈調控等手段,疏導擁堵區域的交通;通過技術手段,規範機動車行駛、控制重點路段停車、重點區域通行等。例如,可結合常德市BRT現狀,通過在公交車上安裝感應器,通過感應技術,當一定距離內的BRT公交車通過十字路口時綠燈自動延時,實現公交優先;比如,新加坡在機動車上安裝了和賬戶綁定的磁卡,對進入重點區域的車輛徵收擁堵費,緩解核心城區的交通壓力。

建立完善和周邊城市的區域通關信息、市域範圍的產業信息、物流信息等平臺,支撐工業產業、物流產業、旅遊產業等產業的發展。

來源|常德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