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峙有「逃跑將軍」之稱,爲何蔣仍重用他?

渭水一青萍

站在不同角度看一個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站在不同時點看一個人,同樣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尤其遇到命運像拋物線的歷史人物,更是如此。

客觀地說,說劉峙是逃跑將軍,這是一個特定角度的看法,也是一個特定時點的嘲諷,算不上公正理性的蓋棺之論。

事實上,這位國軍“五虎上將”之首在歷史待遇上有些憋屈,這種憋屈還不是後來我們強加給他的,抗戰後,他就戴上了這頂不堪的帽子。

人的命運有時候就是如此殘酷,兩三個汙點就能把之前所有的“閃光點”全部抹殺。

劉峙,字經扶,小名蠢子,聽這小名就不難想像,打小他要麼是真傻,要麼大智若愚。

當然,這樣一位民國軍界的風雲人物是不可能真傻的。

1892年出生的劉峙是悲慘人家的窮孩子,老爹死的很早,老孃屢次改嫁,他自己就像個拖油瓶。因為這些,7歲讀私塾的時候,劉峙就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因為貧窮才知道,知識也是需要花錢買的。”

讀了一段時間的私塾後,劉峙曾幸運地被人帶去日本留學,不走運的是,在日本屁股還沒坐熱,他就被迫捲鋪蓋回來了,倒不是他不想在日本用功,是當時的清廷要強制取締留學生。

從日本回來後,劉峙先上湖南陸軍小學,再上武昌陸軍中學,1913年又上了河北保定軍官學校,但直到1924年進入黃埔,之前他的運氣始終不好。

在那十幾年時間裡,劉峙最大的“收穫”就是四處碰壁。當連長遇到過無糧無餉,當中校副團長遇到過冷遇羞辱,更遇到過身染瘟疫、生命垂危以及遭敵兵追擊、死裡逃生的危險,尤其在從軍途中幾易其主,一會在滇軍,一會在粵軍,起起落落,進進退退,混亂不堪。

但這段漫長的碰壁經歷也造就了劉峙性情上最大的一個特質——渾厚容物。

但自進入黃埔之後,屬於劉峙的運氣就來了,而且來的還很兇猛。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官學校舉行盛大開學典禮,因為資歷在那裡擺著,又和蔣介石有粵軍共事的淵源,所以他很順利地謀到了戰術教官以及參謀處科長的職位。黃埔成立教導1團、2團後,憑藉綜合條件,劉峙又順利地幹上了教導1團第2營的營長。

在後來的排資論輩中,這個佔位無疑是很重要的。

大半年之後,屬於一代黃埔軍人的鐵血征戰到來了,置身其中,這時候的劉峙幾乎可以這麼形容,能力沒得說,運氣好到爆!

所謂“福將”之名就是從這階段來的。

1925年2月,劉峙率部參加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在淡水、棉湖兩戰中戰績顯著,接著又在平定劉震寰和楊希閔的叛亂中建立戰功,因為戰場表現很拔尖,是年8月他接替何應欽升為了第1團上校團長。

9月二次東征開始。劉峙的表現更牛,華陽一戰苦戰大勝,為此蔣介石讚賞他說:“華陽一役,為成敗最大關鍵,其重要性不下於棉湖之役,今劉團長能出奇制勝,轉危為安,誠革命前途之大幸也。”

就此,升為第1軍第2師師長的劉峙成了蔣介石的嫡系大將。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劉峙作為打手,將對老蔣的忠誠呈現的很堅決、很徹底。

接下來就是北伐,劉峙的人生拋物線仍在朝上猛拋。眾多舊軍閥將領紛紛敗在劉峙腳下,其中包括孫傳芳。

屢戰屢勝,逢兇必化吉,在蔣介石眼中,這階段的劉峙絕對是一員悍將、福將。

在隨後的蔣桂戰爭、中原大戰以及討伐唐生智、石友三的戰場上,劉峙的表現依舊在線開掛,轉危為安、轉敗為勝的事在他那裡幾乎就是家常便飯。

基本平息新軍閥間的爭鬥後,蔣介石的槍口隨即轉向紅軍。1932年6月,蔣介石發動對鄂豫皖的第四次圍剿,劉峙指揮中路軍7個縱隊採用並列推進、縱深配備、步步為營、邊進邊剿的戰術相繼攻佔大別山根據地中心新集、金家寨,迫使紅四方面軍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離開根據地。

對此,蔣介石這麼嘉獎劉峙,將河南新集命名為經扶縣,這可不是一般的待遇。

1935年4月,劉峙升為二級陸軍上將,兼河南省政府主席。對於43歲的劉峙而言,這算是他人生拋物線的頂點了,蔣介石、何應欽之下,五虎上將之首,這幾乎就是國軍第三人的概念。

不過,盛極之後,劉峙很快就迎來了他人生拋物線的下墜時刻。

西安事變就是那個分界點。

因為在西安事變中露骨地緊隨何應欽,事後劉峙遭到了蔣介石的猜忌。有些人的命運就是這麼奇怪,就像一個氣球,一旦被刺出一個孔洞,剩下的就是持續漏氣,直接乾癟難堪為止。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司令的劉峙,在平漢路戰役中被日軍打的一潰千里,從此長腿將軍、逃跑將軍的稱號就扣在了他的腦門上。

是銳氣勇氣沒了?是真的江郎才盡了?是真的遇強敵就沒戲了?

可能都有。

因為在第一戰區的掉鏈子表現,劉峙隨後遭到了蔣介石的降級任用,這位曾經的統兵大員變成了後方的一個勤雜工,美其名曰請負責漢江兩河警備,把收容殘兵、搶運物資、構築工事、封鎖河道的工作做好。

為此,劉峙曾感慨:“保定戰敗後,由洛陽到宜昌,手中無權,我任人在蔣公面前擺佈,備受欺凌,但總是以忍讓為先。畢竟,我們都不過是中國歷史過程中的一分一秒,又何必如此認真,自尋煩惱。”

從這感慨其實能看出來了,劉峙頹了。

之後,劉峙改任重慶衛戍總司令,什麼樣的表現呢?

庸得很,貪得很。

在這有必要提一句,劉峙的大老婆是個悍婦,沒少仗著劉峙的名號貪汙受賄。

解放戰爭期間,處處被動挨打下的蔣介石還是在老圈子裡找人撐局面,這裡有氣魄的問題,更是慣性使然。

就這樣,劉峙復出了,但很像趕鴨子上架。

1946年,國民黨向中原解放軍發動進攻,劉峙率部到駐馬店、南陽圍攻中原解放軍。

結果,李先念突出重圍;劉部趙錫田第3師被劉鄧大軍全殲。

得知這一消息,蔣介石一怒之下又擼了劉峙。

1948年5月,坐鎮徐州的剿總司令顧祝同升任國防部長兼參謀總長,剿總一職難以兼顧,沒有辦法,老蔣又想到了劉峙。

結果一上任,劉峙即遭到了部下暗地嘲諷:“徐州乃南京大門,應該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虎將,也應該派一狗看門。今天卻派了一隻豬,大門如何還能守得住?”

話音剛落沒幾天,河南開封就丟了。

接下來就是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杜聿明所部悉數被殲——

被解放軍全殲22個軍、56個師,共計55萬人後,劉峙從蚌埠逃到南京,責任雖不能由劉峙一個人負,但鍋他必須揹著。

值得一說的說,劉峙在背鍋的時候還特意來了個剃光頭明志,但卵用沒有。

之後這個已經徹底衰了的人就逃向了九龍。在九龍,劉峙因遭土匪搶劫,十分狼狽,差點連跑路盤纏都沒了。

隨後,劉峙“流浪”去了印尼,當了兩三年的中小學教員,直到1953年才等到蔣介石的示諭:即速攜家眷返臺。

到了臺灣,劉峙不再有所求,安心當了一名寓公,直到1971年去世。

人生低谷時,劉峙有句座右銘:“智者勞,而仁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在人生拋物線一路向下的時候,他或許認為自己就是那個無所求的無能者。

最後說重用的問題,改成老蔣其實是在拋著用可能更準確。


黑句本

劉峙和蔣鼎文一樣,他們在成長的路上遇到了國軍的高速成長,自然會走得太快。在面臨新的大的戰爭的時候自然難以適應。他們更多是為形勢所推動,並非推動形勢的人。

1、南下廣州尋真理

劉峙、蔣鼎文、衛立煌都一樣,從參加辛亥革命學生軍開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劉峙參加了江西督軍李烈鈞的“二次革命”。後南下護國,護法,參加南方軍閥混戰。

在1924年,何應欽引薦其進入黃埔做戰術教官,這應該是其命運的轉折點。當然這和之間在大元帥府的履歷也有關係。

在年底組建教導團,起步就是一團一營營長,同僚有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等。東征後,接任何應欽為團長。

在1926年擴編後,任師參謀長兼旅長,很快就任師長。北伐前到了師長,那註定是方面大員。要知道薛嶽此時只是一個團長。蔣鼎文、陳繼承都是劉峙下面的團長。

2、北伐的升遷

南昌戰役,王柏齡基本退出了軍界,劉峙接替了他的職務,負責指揮一二師作戰。

在龍潭之役結束後,劉峙已經升任種子軍第一軍軍長。

在二次北伐中,劉峙為第一集團軍第一軍團長,下轄楊勝治第一軍、繆培南第四軍、顧祝同第九軍。已經承擔起方面作戰

(龍潭之役立功)

在新軍閥混戰中,劉峙不負眾望,為蔣介石立下了赫赫戰功。

1935年,劉峙晉升上將,還兼河南省主席。文武通吃。

在之前的鄂豫皖作戰、之後的討伐軍東路軍,其都已經榮升戰略方面作戰。是國軍裡面最耀眼的星。

3、為何成為“逃跑將軍”?

抗戰初期,劉峙負責平漢線方面作戰,保定、石家莊一路潰敗。和在山西作戰的衛立煌形成鮮明對比。

(平漢線作戰)

其不利原因在於:

一、成長太快缺乏戰爭歷練,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五年內從低級軍官到方面大員,很大程度上不是軍功,而是來於形勢與人事。

二、向下經營不足,沒有自己的小派系。在蔣介石五虎上將中,有自己派系的也就陳誠,在戰爭中,自然如臂指使,且有源源不斷升起來的將才。

三、平漢線的準備確實倉促,兵力不足。鄭洞國在回憶錄中就明確寫這個。

總結:

劉峙像一個職業軍官,他有自己的理想,也為之奮鬥過。在遇上貴人,努力奮鬥,成為方面大員。他缺乏經營派系的能力與心,在對日與解放戰爭中難以如臂指使,且久疏戰陣,自然顯得作戰不行。

參考文獻:

黃道炫.密縣故事:民國時代的地方、人情與政治[J].近代史研究,2017(04):4-23+160.

張小波.劉峙主豫時期治理匪患的策略[J].蘭臺世界,2015(22):159-160.

胡若晨. 論抗日戰爭四次襄陽會戰[D].武漢理工大學,2014.

崔躍峰.劉峙主豫時期縣長管理制度探析[J].史學月刊,2013(07):77-87.

郭昌文. 蔣介石對地方實力派的策略研究(1928-1936)[D].浙江大學,2011.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劉峙乃蔣介石心腹,號稱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解放戰爭中的“豬頭將軍”,還被稱為“斂錢司令”,軍事水平可見一斑。

蔣介石的用人原則是任人唯親,而非任人唯賢

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蔣介石為鞏固地位無所不用,最重要的一招便是“任人唯親”。他麾下親信眾多,有所謂五虎將、八大金剛、十三太保,其中劉峙既是“五虎將”之一,又是“八大金剛”之一,不可不謂深受器重。

蔣介石利用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之機會大肆收買人心,培植個人勢力,很多黃埔軍校的教官和學生都拜入他門下,但後來是否受到重用且掌握實權,跟能力沒有必然關係,關鍵要看是否忠於蔣介石倡導的所謂“黃埔精神”,即“服從校長、盡忠黨國、精誠團結、成功成仁”。

這種任人唯親的模式必定導致一些無能之輩,靠著對蔣介石的忠誠竊取高位,手握重權,最後成功“坑校長”,劉峙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

憑藉兩次忠心的賣力表演,劉峙成為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

劉峙畢業於河北保定軍官學校,又到黃埔軍校當教官,有一定理論功底,國民政府東征和北伐戰爭中,他所部也曾屢立戰功,後來的兩次忠心表現更是讓他贏得了蔣介石的信任。

1926年3月的“中山艦事件”中,劉峙忠實地執行蔣介石的命令,率部扣押第二師和海軍中的所有黨代表及黨員。1927年4月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劉峙充當了蔣介石的幫兇,鎮壓革命運動,殺害共產黨人。

憑藉軍閥混戰中的搶眼表現,劉峙成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首

後來的軍閥混戰中,無論是在蔣桂戰爭,還是中原大戰中,劉峙都竭盡全力,為蔣介石賣命,立下赫赫戰功,蔣介石甚至把河南新集命名為經扶縣(劉峙字經扶)以示表彰。

劉峙任贛粵閩湘鄂“剿匪”軍北路總司令,晉升二級陸軍上將,兼河南省政府主席,高居“五虎上將”(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之首,登上人生巔峰。

人到巔峰,必定滑落,劉峙很快開始了自己的“坑蔣”生涯

抗日戰爭中,劉峙被委任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司令,率部進駐保定,防守平漢路沿線,結果日軍大舉進攻,只用1天便突破防線,直插保定。

劉峙驚慌失措,率軍沿平漢線不戰而逃,一口氣逃到石家莊,把兵權交給商震、黃紹竑。事後,劉峙因不戰而逃,一潰千里的表現,人送外號“長腿將軍”,譏笑他擅長逃跑。

解放戰爭中,劉峙曾因指揮失誤被蔣介石撤職,但在極為關鍵的淮海戰役中,再度被蔣介石委以重任,出任徐州剿總司令,負責全權指揮徐蚌會戰。

劉峙當即表示對黨國的忠心:“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義不容辭!”

這一任命遭到國軍將帥強烈反對,邱清泉公然說:“徐州乃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一虎,也該派一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會守不住”,這裡的豬指的便是劉峙,因其長相肥頭大耳,屢戰屢敗,因此得名。

但對老蔣來說,能不能打仗是次要的,必須要用對自己絕對忠心的人

這一舉動卻受到人民解放軍的熱烈歡迎,解放軍發出動員:“打到徐州去殺豬”!

不出意料的是,劉峙到任後不到1個月,國軍就全線垮臺,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劉峙早早逃跑,留下杜聿明兵團全殲,杜聿明被活捉,有力加速瞭解放戰爭進程,功勞可比劉伯承。

劉峙的成敗折射了蔣介石畢生如一的用人理念——任人唯親,他寧用忠心聽話的慫包,也不用能打的“貳臣”,像衛立煌、薛嶽、白崇禧、孫立人這類當世名將,都不為他真正重用。如此任人唯親,最終的失敗結局也就不難預料了。


狄飛驚

劉峙其實挺厲害的,是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逃跑將軍”和解放戰爭中的“豬將軍”這種糟糕的表現是有其原因的。

劉峙算是很早的國民黨黨員了,黨齡不比蔣介石短,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和熊式輝、陳繼承等人是同學,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等大事。1924年經何應欽介紹到黃埔軍校當教官,從此劉峙與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等結成一團,是最早一批投靠蔣介石的人。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劉峙忠實執行蔣介石的命令扣押共產黨人,從此受到蔣介石信賴。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劉峙充當了蔣介石鎮壓革命,殺害共產黨人的幫兇,成了蔣介石的心腹和“八大金剛”之一,從此官運亨通。

之後的蔣桂戰爭、中原大戰中劉峙都有上佳表現,作戰勇敢、屢建奇功,擊敗馮玉祥、傅作義等人,在蔣介石最危急的時候助其反敗為勝。

1932年6月,蔣介石發動對鄂豫皖的第四次圍剿,劉峙率領7個縱隊迫使紅四方面軍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離開根據地。1933年,劉峙任贛粵閩湘鄂“剿匪”軍北路總司令,戰無不勝給紅軍造成大量傷亡。1935年4月,劉峙因功升為二級陸軍上將,與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一起被稱為五虎上將,劉峙是五虎之首,聲威一時無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劉峙被任命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司令,在在平漢路戰役被日軍打的一潰千里,被譏笑為“逃跑將軍”。這裡面有個問題,盧溝橋事變後馮玉祥聯絡西北軍舊部想東山再起,當時第一戰區集中了西北軍宋哲元的部隊,宋哲元算是對馮玉祥最忠心的了,劉峙的這次潰敗雖然汙了自己的名聲,但卻給了蔣介石對付宋哲元的藉口。蔣介石趁機奪了宋哲元的兵權,將宋哲元的二十九軍拆分,從此西北軍算是徹底成了歷史。也即是說劉峙這場敗仗對於蔣介石來說是功勞,這從之後劉峙被任命為重慶衛戍總司令就可以看出來,劉峙要真是愚蠢無能之人,蔣介石敢把身家性命交給他保護麼?

解放戰爭時間,劉峙在1946年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率兵圍攻中原解放區,打得也是有聲有色,但1946年9月受定陶戰役趙錫田整編第三師被全殲事件牽連被撤職。其實趙錫田被全殲真不賴劉峙的指揮,趙錫田仗著是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外甥、手下整編第三師是全美式裝備不聽號令,孤身進軍將自己陷於死地,怪不了別人。

到了1948年淮海戰役的時候劉峙再獲起用,但國民黨大勢已去、喪盡人心,不是靠一兩個精兵強將能夠挽救的了。

劉峙早期也算是個革命青年,指揮作戰敢打敢拼,只不過後來陷於國民黨體系的派系爭端、各路軍頭的勾心鬥角,讓曾經的戰將蹉跎了後半輩子。


當狗容易做人難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五:陸軍二級上將、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說起國民黨將領,有李宗仁、白崇禧、薛嶽、杜聿明這樣的帥才,也有胡璉、張靈甫、邱清泉、陳明仁、黃伯滔這樣的將才,唯獨有一位位居國軍五虎上將之一,指揮國軍七個兵團、三個綏靖區90萬大軍的總司令官,卻因副司令長官不在,居然不大言不慚的說,負責指揮作戰的副總司令官不在,大家按兵不動等他回來再說;又因自己販賣私鹽賺錢需要,臨時修改主力兵團編制和行動,致使淮海全局被動、處處捱打,這位國軍“名將”就是官拜陸軍二級上將、徐州剿總司令長官、最後逃亡馬來西亞擔任小學老師的的蔣介石愛將劉峙。



被譽為豬的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

1948年國軍節節敗退,從重點進攻轉入了重點防禦,東北衛立煌集團、華北傅作義集團、西北胡宗南集團都進入防禦態勢,國軍唯一還有進攻作戰能力,是華中、華東兩個剿總司令部,編有黃維兵團、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黃伯滔兵團、孫元良兵團、宋希濂兵團、張淦兵團等機動作戰兵團。蔣介石本著守江必守淮的理論,準備將國軍步步南撤,在江淮間進行機動作戰,面對華野和中野兩大野戰軍,國軍編成大量野戰機動兵團,分屬武漢、徐州兩大剿總司令部,一開始蔣介石希望白崇禧統一指揮華東華中國軍,但白堅辭不受,不得已蔣介石啟用劉峙為帥統領華東軍事,杜聿明為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前進指揮所主任。一時間國軍將領戲言:徐州是南京門戶,應當派一員虎將鎮守,不派一虎,也得派一隻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守不住。



淮海戰敗突圍的第12兵團副司令官胡璉。

劉峙,字經扶(民國以將領表字命名的縣有兩個,一是衛立煌的立煌縣,另一個是經扶縣),江西吉安人。1905年隨繼父赴日本留學,07年考入湖南陸軍學校小學三期,11年升入武昌陸軍中學三期,12年進入陸軍第一預備學校,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15年畢業後加入粵軍,歷任連長支隊長營長,1922年任北伐軍第二遊擊支隊長。24年出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後參加北伐,27年因戰功升為第一軍軍長兼第二師師長,28年升任第一集團軍第一軍團軍團長兼第一軍軍長,劉峙在北伐、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立下赫赫戰功。這一時期是劉峙的成長期,從學霸到悍將、福將,深得蔣介石賞識和信賴。



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劉峙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在平漢戰役中被日軍打的潰逃千里,被人譏笑為長腿將軍,但絲毫不影響蔣對其信任,39年被任命為重慶衛戍司令,直到45年日本接近投降,接替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明顯搶功勞),並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並獲得國軍5虎上將的稱號。


淮海化妝逃跑的第16兵團司令官孫元良(臺灣演員秦漢生父)。

一是無人可用,軍隊歷來講資歷和出身,華東國軍幾個兵團司令均是驕兵悍將,一般人壓制不了,有資歷也就那麼幾個,又要蔣介石充分信任。蔣鼎文日賭夜嫖無法領軍,杜聿明是救火隊長,不能限制於華東(東北還等著他救火),最合適的白崇禧又在鬧罷工,只能退而求其次任用聽話的劉峙,至少關鍵時刻還能蔣介石執行命令,這多少也是一種慰藉吧。二是劉峙一直是福將,其作戰沒有特別之處,但是從北伐開始,劉峙一直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箇中原因不明瞭,但是你若身邊有個辦事吉利的手下,說不定也會重用,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三是劉峙的絕對忠誠:與顧祝同陳誠白崇禧傅作義不同,劉峙沒有野心,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基幹部隊,這是國軍中很罕見的現象。蔣介石吃了軍閥割據的苦,不想徐州戰局再受擺佈。事實上淮海戰役是蔣介石真正能指揮得動之會戰,但是也失敗在蔣和劉峙的指揮下,我們來看看劉峙是怎麼把戰局攪壞的:
淮海戰死的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


  1. 淮海戰役前,蔣介石想在徐州蚌埠一帶與華野決戰,並制定了作戰計劃。杜聿明看過後認為沒有問題,但是要求將徐州附近7個兵團靠攏,以免被各個擊破,然後劉峙藉口杜聿明不在,沒有命令各兵團向徐州靠攏,被粟裕抓住戰機。
  2. 海州的國軍44軍,本來應該從海路撤退,由於該軍為劉峙販賣私鹽,劉峙將該軍臨時劃入黃伯滔第7兵團建制,從陸路撤往徐州並命黃伯滔接應,44軍攜著大量商人、地主、官員走了2天。結果黃伯滔在新安鎮被華野部隊追上,寶貴時機白白浪費。
    淮海戰敗突圍的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

  3. 黃伯滔第7兵團渡過運河,向徐州防線撤退,而應該在曹八集掩護黃兵團撤退的李彌兵團,劉峙擔心徐州被攻擊,急調李彌兵團移兵徐州北面不老河,致使黃兵團被圍距徐州50公里的碾莊。
  4. 黃伯滔兵團被圍消息傳來,杜聿明回徐州召開緊急會議,提出2個方案:1是徐州主力與12兵團先攻擊中野,再救黃伯滔兵團;2是以孫元良兵團守徐州,邱清泉、李彌兵團去救黃伯滔,劉峙以徐州安全為由反對2個計劃,直吵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支持杜聿明計劃,劉峙這才同意,但浪費了整整一天,被華野3個縱隊趕到建立了防禦陣地。
    淮海被俘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

  5. 黃伯滔兵團被殲滅後,徐州三個兵團要求突圍,蔣介石同意30日撤退。劉峙將計劃提早洩露給經商的侄子,結果造成徐州大亂,市民和各部隊爭先逃命亂成一團。

劉峙自顧自己發財和安全,不顧部下死活,指揮無能之極。1949年劉峙先跑去香港,遭遇九龍土匪搶劫,淪落到無法生存地步,而臺灣以劉峙遲遲不報道理由,取消其總統府戰略顧問資格。10月流浪印尼,以堂堂陸軍上將身份,做了個小學教師餬口。1953年經何應欽等說情,終於拿到臺灣出入證,任國策顧問虛職,從此深居簡出,過上隱士生活。1971年1月15日,劉峙病逝臺北,享年71歲。


菸酒閣大學士

這就叫武大郎開店,比老闆高的都不要。相比解放軍,國軍將領乏善可陳,仍然有一些將領讓解放軍頭疼,例如陳明仁,讓林彪在四平鎩羽而歸。糾其原因,蔣水平有限,聽不懂這些優秀的將軍們說的是什麼,自然就不能進行正確的決策,水平差不多的,聊的就很投機。解放軍這邊,林彪戰神一般,可在錦州問題上卻不能做出正確判斷,一定要軍委壓著才幹,結果大獲全勝,說明中央比林彪還了解四野,知道一隻部隊的極限在哪裡,相比而言,蔣的瞎指揮就是家常便飯,張馳無度,失敗難免。縱觀歷史,中國政治清明時期,就是將星璀璨時期,武帝雄才大略,戰神衛青,可以從騎奴中產生。政治昏暗,有人才也用不了,明末,眾多良將,卻被30萬人的少數民族亡了。李雲龍曰:部隊戰鬥力取決於其首領,曰的對。


傻客氣

劉峙為什麼逃跑,就是為蔣軍保存實力,他讀懂蔣介石保存實力的心理,所以受蔣介石重用。抗戰初期,他在平漢線與日軍作戰,見勢不妙,逃!雖得了逃跑將軍的美譽,但為蔣軍保全了實力。在蔣介石看來,是忍辱負重,值得重用。一九四五年春,劉峙代替李宗仁,出任五戰區司令長官,日軍知其無能,派三萬餘人,攻五戰區長官部駐地、戰略要戰老河口,劉峙帶領裝備精良的蔣軍,撥腿就逃。留下“雜牌”川軍,守老河口。此戰,劉既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蔣軍,也借日軍之手,削弱了“雜牌”,一舉兩得,深合蔣介石心意。故劉峙雖丟老河口,還是象湯恩伯丟河南一樣,一路潰逃,丟城失地,但保全了實力,還能領到了勳章。蔣介石手下大將,無一不是以消極抗戰、保持實力、吞削“雜牌”,而大受蔣介石重用的。象陳誠、湯恩伯、胡宗南等,劉峙當然也不例外。劉峙越善逃,越能保全蔣軍,越受蔣介石重用。到蔣共內戰,這套不靈了,硬著頭皮上陣,由於蔣軍在抗戰中,沒有受戰火煉歷,什麼王牌,什麼名將,實際都是渣兒。


安平144796971

江西五上將之一的劉峙,生於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去世,字經扶,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出身,恐怕是整個國民革命軍中綽號最多的將軍,也常常被網友們“黑”,認為他是“窩囊廢”。

各種說法與傳言林林總總,一度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八大金剛之一、五虎上將之首、重慶任上的撈錢司令、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爆發初期,在平漢路戰役中被日軍打的一潰千里,由保定總部南逃石家莊,因此才被譏笑為長腿將軍—逃跑將軍。在國共內戰中,又被國民黨內一些人稱為“豬將軍”。其實,劉峙本人很有能力,早年多有建樹。他生於江西吉安,早年身世不幸,父親亡故,母親兩次改嫁給當地一個爆竹店老闆和卸任軍官黃小山。曾隨繼父東渡日本,留學未果,感慨道:

因為貧窮,才知道知識也是要花錢買的。

1907年,考入湖南陸軍小學第三期。1911年,小學畢業後升入武昌陸軍中學第三期,在辛亥革命時參與武昌學生軍。年少坎坷的經歷使得劉峙的性格相當隱忍與堅毅,也善於把握機遇。1912年前往北京,參與輔仁社。在暫時逗留的清河鎮陸軍第一預備學校後不久,次年考入了河北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步兵科學習,與熊式輝、陳繼承等人為同窗,1915年畢業。

自此,劉峙正式開始了軍旅生涯,先後參與粵軍、贛軍,但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晉升與建樹,1921年加入國民黨。但參與第一次北伐與東征陳炯明使得劉峙開始發跡,賺夠了軍中資歷。

1924年,劉峙經何應欽幫助,開始進入黃埔軍校任職,參加教導團,與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等人建立了軍中友誼。1925年,在淡水、棉湖激戰和平定劉震寰、楊希閔的叛亂中戰績顯著,開始嶄露頭角。

劉峙真正得到蔣介石賞識,是在1926年3月20日的“中山艦事件”中的積極作為。自此,忠誠的追隨蔣介石,成為心腹,敢於賣命,堅決執行蔣的決策,成為軍中新星,這就是能被重用的主要原因。。

他歷經了二次北伐、四•一二政變、蔣桂戰爭、打垮唐生智、龍潭戰役中重創孫傳芳、中原大戰挫敗傅作義而揚名和1932-1934年對中央蘇區的罪惡“圍剿”。此時,蔣介石對劉峙很看重,甚至把河南新集改為經扶縣來嘉獎他。1935年4月,劉峙就升為二級陸軍上將,可謂一時無兩,官運亨通。

實際上,劉峙不光有一些軍事才能,成為軍界大佬,一度與何應欽平分秋色。在政務方面,善於搞關係,八面玲瓏,遇見爭議打哈哈,對此頗有心得,曾主政河南,也多有建樹。

特別是在西安事變中,劉峙表現出對蔣介石極大的忠誠,積極備戰與迎蔣迴歸,後命他整編張學良與楊虎城部隊。抗戰期間,名將與庸才各自輩出,劉峙顯示了其缺乏“大兵團作戰指揮”的能力。

抗戰之時,劉峙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會戰最能體現出水準,他表現平平,還被嘲笑為逃跑將軍。1939年,任重慶衛戍總司令,因隧道慘案被特別軍事法庭審查。1946年,就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因定陶戰役之敗,被蔣介石免職。

1948年,解放戰爭白熱化,劉峙被起用為徐州“剿總”司令,激動地宣稱: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義不容辭!但不久就

被解放軍全線擊敗,開封失守,上任前就被同僚稱作為“豬”。1949年初,陳毅、粟裕部全殲了杜聿明兵團,淮海戰役告終

之後,蔣介石徹底失望,冷落了他,本屬正面要素的嫡系將領和積極的忠誠度,劉峙隨著國民黨的失敗而自身命運也低落下來。


歷史傳訊社

人們知道並現在還會記起劉峙這個名字,是因為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中,劉峙統帥的八十萬國民黨軍隊,被中共劉伯承陳毅統帥的六十萬人民解放軍擊敗。劉峙的大名也因此垂於史冊。

但在解放戰爭中,許多赫赫有名的國軍將領,如李宗仁,白崇禧,衛立煌,傅作義,杜聿明等,也都敗給了人民解放軍,非劉峙特殊。抗日戰爭中,對日作戰,一潰千里者,也非劉峙一人。。

究蔣介石所以重用劉峙,一是因為劉峙在以前的中原大戰及北伐戰爭中,曾多有戰勝的紀錄;二是劉峙比較效忠於順從於蔣介石。這二者兼而有之。

歡迎點評。


WM曉奇

關於劉峙,最有名的大概也就是“豬”將軍的傳言了。淮海戰役時,蔣介石讓劉峙守徐州。邱清泉聽到後則說:“徐州是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一虎,也應派一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徐州難保”。

邱清泉雖然驕橫,但卻被他一語言中,果然淮海戰役時,時任徐州“剿總”總司令的劉峙,表現十分不堪,最終擁有黃維、杜聿明、邱清泉等優秀將領的國民黨80萬大軍慘敗。


但為什麼名聲如此不堪的劉峙,卻始終被蔣介石信任呢。

第一,劉峙對蔣介石十分忠誠。劉峙早在1924年黃埔軍校時期,就已投奔了蔣介石,他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更是“五虎上將”之首。劉峙始終對蔣介石的命令,百分之百的執行,從不打折扣。因此備受蔣介石的信任。

第二,替蔣介石背鍋。淮海戰役時,上有蔣介石亂指揮,下有邱清泉等人驕橫,劉峙雖然並非大將之才,但也不應該所有的黑鍋由他背。

在北伐戰爭中,劉峙被稱為“福將”,在中原大戰時,則有“常勝將軍”的名號,抗日戰爭就成為了“長腿將軍”,也就是“逃跑將軍”,再到解放戰爭時,劉峙已經成為了“豬”將軍。在軍事生涯前期,有“福將”、“常勝將軍”的名號,劉峙也不可能是一無所是的庸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