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桂系真實表現如何,可以堪稱狼兵嗎?

好人原先生


桂系將士我相信是愛國的,是抗日的,但是桂系兩個首領李宗仁和白崇禧真的是私心太重,用白崇禧桂系部下的話說“消極避戰,實乃民族罪人”。


之前我已經說過桂系大佬白崇禧是如何消極避戰的,這裡我注重講一下桂系另一位大佬李宗仁。


首先,抗戰時不僅僅是蔣介石的勢力得到了發展,桂系的勢力也得到了不小的發展,反應到軍隊人數上就,桂系從抗戰前的20萬人發展到抗戰結束時的100萬人。


其次,從地盤上說,在抗戰前桂系與蔣多次衝突,最後只能偏居廣西一省,而抗戰時,桂系藉助抗戰,幾乎完全掌握了安徽。


抗戰期間桂系兩大老李宗仁和白崇禧各管一攤,李宗仁就負責安徽,軍事方面李宗仁主要交給李品仙負責。白崇禧曾向出任皖省民政廳長的陳良面授機宜,要他“把廣西的經驗拿到安徽去”,“政治上作長遠打算”。李宗仁也強調:“安徽是中原腹地,政治好壞影響甚大”,希望“將廣西經驗加以推廣”。


所謂的“廣西經驗”事實上就是即假地方“自治”之名,實行廣西“自主”之實。


從1938年李宗仁兼安徽省主席、省保安司令起到1949年安徽解放為止,新桂系在皖統治近12年。他們對安徽的統治,是“把安徽造成廣西第二”。


這從白崇禧等人的講話、報告和電報中就完全可以看出來,他們總是把“桂皖”或“皖桂”聯在一起。


抗戰時安徽已經完全是桂系的地盤,別說其他人,就是蔣介石嫡系也不能染指。


1941年春,湯恩伯以奉重慶命令統籌蘇皖魯豫邊區軍政為名,設立了淮北貨檢所。湯恩伯此舉立即遭到李宗仁指責:“你不能干涉安徽的事情!委員長的命令也不行!我回重慶向委員長說要不想抗戰,我就把軍隊撤回廣西去。皖北貨檢是五戰區的經濟命脈,任何人莫想染指,別的省可以由你處理,安徽的事你不能管!”


桂係為了把持住安徽,甚至不惜在安徽與日軍合作。


而負責與日軍談判的就是桂系核心部隊第七軍副軍長漆道徵,而日軍則希望桂系“互不侵犯、聯合攻擊N4軍,最後要求桂系供應日方革麻、花生、雜糧等,日方供應食鹽和其它日用工業品。”


參與了這次談判的伍煥松回憶,為了不擔“漢奸”的名聲,漆道徵沒有在協約上簽字,但桂系與日偽軍在事實上達成了默契。據當事者回憶,桂系的一〇五二團入侵N4軍駐地被擊潰後。逃經淮南北部日軍防地的桂軍傷兵,都由日軍收容進碉堡去醫治,傷愈後又送到桂軍駐地。


不但如此,桂系李品仙這些高級將領也乘機在安徽大肆斂財,他曾對副手張義純說:“到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政治走上軌道,即不能亂搞錢了。”


正是秉承了這個思路,李品仙在安徽公開派出三個運輸連,到壽縣盜挖楚懷王墓,盜墓事件遭到了各界猛烈抨擊。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版《民國高級將領列傳》上有明確記載。


李品仙還直接出面,夥同其屬下第七軍軍長張淦、副軍長李本一組織成立了“三合公司”,利用巢湖地區豐富的農副產品和李本一部隊駐守和縣江邊的有利條件,專門與日偽統治下的南京貿易。


而桂系官兵在安徽穩定下來後也很快腐敗起來,軍官們不是忙著撈錢就是忙著娶小老婆,桂系176師有一個團,家屬特別之多,都編成一個旅了,影響非常壞,就連桂系大將廖磊都不忍不住大罵手下這些軍官:軍官要錢,討小老婆,不用心帶兵,如此下去,大別山根據地要完!


桂繫上下在安徽這麼亂搞,當然引起安徽人的強烈不滿,安徽甚至流傳一個順口溜“廣西人來安徽,一要升官,二要發財,三要女人,四要安徽人說廣西人好。”


綜上所述,桂系在抗戰時期簡直把安徽打造成了“廣西第二”,上至省主席到省府廳長、處長,下至行署專員和各縣縣長,大部分是廣西籍人,有的部門甚至是清一色的廣西人。控制局面的軍隊更是使用廣西桂系部隊。還美其名曰“桂人治皖。”


蘭臺

桂系軍隊分舊桂系和新桂系,新桂系就是由名將領李宗仁和白崇禧領銜的廣西軍隊。

廣西兵在明朝時就有“廣西狼兵,雄於天下”的說法。所以又稱廣西兵為狼兵。在抗戰中,廣西兵是公認全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七七事變抗戰爆發之前,李宗仁已經表現出一個愛國領袖的氣節,他全力主張抗日,並提出了“全國寧願化為焦土,也絕不屈服”這一著名焦土抗戰主張。這也是桂系集體的抗日態度。桂系抗日傾向於全國結成統一戰線,同我黨態度比較接近。



七七事變後,李宗仁白崇禧立即在廣西進行抗日總動員。隨後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總司令。在淞滬會戰中,桂系的第二十一軍參加了會戰,廣西兵作戰勇猛,悍不畏死。

1938年3月,日軍戰爭機器開向李宗仁第五戰區徐州,臺兒莊爭奪戰爆發。李宗仁白崇禧指揮桂軍和其他友軍配合作戰,國民黨軍隊共投入29萬人,日軍投入5萬餘人,歷經一個月浴血奮戰,取得了我國抗戰歷史上第一次戰役級別勝利,共殲敵2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5萬多人傷亡代價。這次會戰極大增強了我國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意義極其深遠。


此後的武漢會戰 ,桂軍幾乎投入全部主力部隊,前赴後繼,英勇殺敵,有效達到了阻擊日軍前進的目的。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進入相持間段,桂系仍然堅決抗日,和蔣介石的消極抗日態度形成鮮明對比。隨後的棗宜會戰,崑崙關血戰,桂南會戰,桂系軍隊均表現不俗,對日軍有負有勝。

1940年以後 由於蔣介石的消極抗日態度,桂系軍隊出於保存自身力量的目的,抗日態度雖然堅決,但戰績已大不如前。

抗戰八年中, 桂系傷亡120萬餘人,高級將領陣亡9人。與其他地方派系相比,桂系參與的戰鬥次數和殺敵戰績,明顯超出其他派系,不愧狼兵之稱。主要原因就在於桂系在國家大義面前,拋棄私利,堅決抗日。由於他們的這種態度,也帶動了其他一些地方派系,比如四川劉湘,雲南龍雲。同時李宗仁白崇禧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也是其他派系不能相提並論的。所以桂系能成為一個與蔣介石抗衡的主要地方政治力量,是與他們在抗戰中的傑出表現獲得大量支持相關的。


滄海歷史春秋

北伐兩大主力,四軍和七軍,可以說當時國軍江山有桂系一半功勞或不少功勞。但是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便一般了。鋼七軍沿用軍閥混戰時候的戰法對日軍實行衝鋒,以為日軍和軍閥馨帥等一樣,一衝就跨,就沒想到自己遭到重創。這個抗日戰爭,桂系鋼七軍等戰績都一般,主要是以老蔣中央軍為骨幹的,給予過日軍大的殺傷和戰績頗多。



桂系的頭號王牌是鋼七軍和48軍,張淦是曾鋼七軍長官,他還真是可以的,部隊還在,司令部就被解放軍端了,而他自己也被活捉做了俘虜。而他當時在幹嘛呢?算卦,預測吉凶...這就是曾經鋼七軍的主官。抗日戰爭鋼七軍損失是有些的,但是在解放戰爭中到49年為止,7軍和48軍損失並不大,家底很厚。1949年7月統計,7軍現有山野跑35門,迫擊炮204門,50炮530門,機槍0134挺,手槍1268支。(這家底可真是可以,只是後來我軍西南進軍,追擊桂系千里,家底再厚也沒用)



總結一句話,鋼七軍甚至都不如19路軍,北流之戰就是證明。實際上,桂系名將除了白崇禧,其餘別人都一般。7軍也就是初期守泗縣比較牛一些,所以抗日戰爭時候的表現也一樣是一般般。



說句題外話,當年抗日戰爭前,桂系與老蔣也交過手。老蔣也真是個人才,每次和桂系開打都不正面硬幹,金錢.肉彈.各種分化瓦解,搞的李白(李宗仁白崇禧一臉懵)還沒怎麼打,就敗了,有時李白也得含淚跑路啊...


李三萬的三萬裡

現在的廣西人給大家的印象是落後,可是大家知道廣西人性格的另一面嗎? 知道秦始皇在長城只放了30萬軍隊對抗匈奴,卻在廣西放了50萬人對抗西甌(壯族祖先)嗎? 知道漢朝守長城用了20萬軍隊,卻在西越(廣西)留30萬軍隊嗎? 知道明朝戚繼光對抗捼寇用的狼兵大部分是廣西來的嗎? 知道袁崇煥在寧遠用一萬多廣西兵對抗20萬滿族八旗兵嗎? 知道馮子材帶領廣西軍隊打敗法國人嗎? 知道劉永福帶領廣西的血性男兒們在越南、臺灣屢次打敗法國人嗎? 知道孫中山反清朝的起義幾乎都是在廣西嗎? 知道共產黨工農紅軍長征路上最艱難的幾次戰鬥嗎?(紅軍長征的時候,著名的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就有11個人廣西人,其中之10人就是廣西東蘭縣人。) 知道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和日本人打得最激烈的幾次經典戰鬥嗎? 知道廣西兵團1937在淞滬會戰中80%將校軍官戰死不屈嗎? 知道八百勇士嗎?知道第一次出兵東南亞戰死的戴安瀾和廣西兵嗎? 不是要抬高廣西人,而是廣西人被歷史忽略太多。 抗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將軍史迪威說過:廣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從兩千多年前西甌國君譯籲宋帶領五萬嶺南土著士兵,令秦軍伏屍數十萬開始,廣西兵一直是廣西軍隊戰鬥力強悍的標誌。廣西土著士兵的勇悍令其所有中外對手感嘆!一個地方出精兵的傳統歷經數千年而不變實為中國所僅有. 朱德元帥不是說過嗎:湖南人最霸氣,廣西人最蠻橫。我個人感覺,說是“兩廣一家親”,但其實由於環境和經濟的極大差異,廣西人和廣東人的性格簡直是天壤之別,廣東人待人比較冷漠,還有一點說得難聽點就是缺少些血性;而廣西人大多則十分的豪爽好客,而且個性很強。 在明朝,曾經有過“廣西狼兵雄於天下”的稱號,廣西部隊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之一,曾經在明朝快滅亡的時候,在寧遠大戰中力挫當時天下無敵的清八旗軍,廣西兵的戰鬥力之強可見一斑。 清末,當時太平天國開始的時候,太平軍在剛開始只有3萬人,這3萬人是清一色的廣西兵,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多厲害。在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士兵以安徽人和江浙人為主,這些地方的人戰鬥力根本不能與以前的廣西兵相比,曾國藩就曾說過:“長毛(太平軍)中後期之30萬之戰鬥力,遠遠不如剛出廣西之3萬”,廣西兵得到了他這麼高的評價。 另外還有劉永福的黑旗軍在越南抗法和在臺灣抗日,馮子才的萃軍創造了鎮南關大捷,這些都是廣西兵打的,以至於有不少人都說,清朝末年對洋人的戰爭中,全國人幾乎都在打敗仗,只有廣西人打勝了。 在民國時期,李宗仁的桂系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悍,特別是桂軍的第七軍,有“鋼軍”的美譽,第7軍在國民政府北伐戰爭、軍閥混戰的時候幾乎從來沒有吃過敗仗。在桂唐戰爭中,素以彪悍著稱的湘軍十幾萬人被桂軍幾萬人打敗並被收編。在中原大戰開始的時候,十萬湘軍在面對不到3萬桂軍的時候,又是一敗塗地。在中原大戰後,桂軍撤退回廣西,湘軍、滇軍、粵軍一共集結了近12萬兵力力圖戰勝桂軍並佔領廣西,但是桂軍2萬多人兵分兩路,一路1萬多先是擊敗了超過3萬人的滇軍,隨後又戰勝了近3萬粵軍,把滇軍和粵軍趕出廣西;另一路也是1萬人在桂林一帶戰勝了近6萬湘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對桂軍和廣西民團的評價也相當高,桂軍的表現也被國內歷史學家認為是“雜牌軍中的王牌”、“戰鬥力可以和中央軍最精銳的部隊相比”等等。 在國內戰爭時期,劉伯承元帥在大別山制訂了殲敵順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隊,次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後打最強之桂軍。”粟裕等相當多的解放軍將領在解放戰爭時期對國民黨軍曾經有過這樣的話:“要分清國民黨軍中那些是精銳部隊,一要看裝備,美式裝備的肯定是精銳部隊;二要看口音,廣西口音的部隊一定也是精銳部隊。如果是既有美式裝備又有廣西口音,那絕對是國民黨軍中最精銳的。”(粟裕大將回憶錄記載有這些話,很多解放軍其他將領回憶錄中也說過) 在1979年對越戰爭中,廣西兵是最多的,現在有不少四川人說是四川出兵最多,這是不對的,在《中共黨史》和文史檔案中都有介紹的,出兵最多的是廣西,而不是四川,至少第一批那十幾萬人都是廣西兵居多。 所以我覺得說起中國各省的人的個性特徵,不應該漏了廣西,這是一塊出血性漢子的熱土。 錢鍾書先生說:中國有三個半人,湖南人算一個,兩廣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但是後來很多人又改正了這句說是:中國有四個人,湖南人算一個半,廣西人也算一個半,山東人算半個,江浙人算四分之一個,廣東人也算四分之一個。 彭德懷元帥在紅軍時期也說了: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

瓦氏夫人抗倭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中國沿海頻頻遭受倭寇侵擾,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討都是以慘敗告終。後來不得已徵調廣西壯族土官所屬的“俍兵”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部隊前往東南沿海抗倭。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請命應徵,率廣西田州、歸順州、南丹州、那地州、東蘭州等各州組建的軍隊六千八百餘人,奔赴東南沿海剿倭。四月,倭寇出動三千餘人侵犯金山衛(今上海金山),瓦氏夫人率隊迎擊,首戰即扭轉東南抗倭戰局。四月二十日,倭寇四千多人進犯嘉興,瓦氏夫人在其他友軍的配合下,一舉殲滅三千餘人,取得了抗倭戰場上轉折性的勝利。六月,在陸涇壩(今江蘇蘇州境)戰役中,瓦氏夫人率領的“俍兵”又斬獲倭首三百餘級,燒燬海盜船隻三十餘艘。俍兵連連告捷,屢建奇功,大大鼓舞了沿海人民的鬥志,“花瓦家,能殺倭”的民謠在江浙沿海廣為傳頌。因瓦氏夫人抗倭“三戰三勝”,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群眾贊為“石柱將軍”。浙江巡御史胡宗憲撰《籌海圖編》中稱瓦氏夫人用兵“能以少擊眾,十出而九勝”,“可死而不可敗”。

寧遠大捷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藤縣籍)以廣西兵一萬二千人為骨幹,在寧遠城對抗努爾哈赤率領的三十萬後金八旗攻城,是役殲敵一萬七千餘,贏得寧遠大捷,後金被迫繞道山海關南下。努爾哈赤自稱“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討諸處,戰無不捷,攻無不可,惟寧遠一城不下”(《清高祖實錄》)。

鎮南關大捷

欽州籍解甲老將馮子材,請命朝廷就地組建萃軍(馮號“萃亭”)十八營,開赴憑祥參加中法戰爭。法軍,全線崩潰,被追殺二十餘里,丟下一千多具屍體和無數輜重,倉皇南逃。馮子材乘勝反攻,揮軍追擊法軍,於26日收復文淵,29日襲取諒山,重傷尼格里,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陸上戰場轉敗為勝,轉守為攻。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外國打仗幾乎從來就沒贏過。但1885年中法之戰則是清朝唯一打贏的一場反侵略戰爭。

太平天國

1851年—1864年,太平軍橫掃半個中國,幾乎動搖清廷。1855年11月石達開在江西湖口大敗湘軍,1860年李秀成擊破清軍主力江南大營。太平軍起兵時男女老少2萬多人,在全盛時期的兵力則超過一百萬人(包括女兵十餘萬人)。因太平天國首義發生在廣西桂平,故有大量壯族人民參加了太平天國起義。

黑旗軍抗法抗日

上思籍劉永福(1837-1917),率300人組建黑旗軍出鎮南關駐越南二十餘年,因成功抗擊法國的侵略而名聞中外。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8月劉永福率兩營黑旗軍赴臺北,後又奉令移駐臺南,將所部增至八營,仍稱黑旗軍,主持抗日衛臺。臺灣抗戰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劉永福領導臺灣軍民在外無救援、內缺糧餉的極其困難局面下,堅持4個多月的浴血奮戰,英勇地抗擊日軍兩個近代化師團和一個海軍艦隊的進攻,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侵臺日軍共5萬人,因傷亡和疾病減員達三萬兩千人,其中在臺喪命者4600人。侵臺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能久親王、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成也被臺灣軍民擊斃。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時,將近80歲的劉永福聞訊後義憤填膺,要求重上戰場。

現代桂軍 第七軍 雜牌軍裡的王牌軍,擅長山地作戰,以近戰夜戰出名,戰鬥力強,戰術靈活。第七軍是新桂系的起家部隊,1924 年,李宗仁(臨桂籍)、白崇僖(臨桂籍)、黃紹弘在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統一廣西省政,所屬廣西部隊成為北伐軍第七軍,下屬七個旅,總兵力兩萬人。隨即出兵北伐,由廣西打到山海關。在北伐戰爭中,最具戰鬥力、戰果最豐的是第四、第七兩軍,第四、第七兩軍的鐵軍、鋼軍的稱號就是由此得來。 在著名的“賀勝橋戰役”中,第七軍與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並肩血戰,大敗吳佩孚精銳之師。吳佩孚大刀隊共砍下7顆團長、2顆旅長的頭,吳也手刃幾名逃兵,也擋不住北伐軍的衝鋒。到下午,殺紅了眼的第七軍竟齊向吳軍槍聲最密集處發起衝鋒。面對著兇悍不懼死的對手,吳軍終於大潰,幾萬人竟對督戰隊發起反衝鋒,一鬨而過,奪路逃命。 轉自鐵血社區 在另一場著名的“龍潭戰役”中,也是第七軍拼死連續猛烈衝鋒,不惜傷亡代價慘重,攻佔了南京城制高點棲霞山。隨後發起反擊,以少勝多, 把背水一戰的孫傳芳部隊壓迫於八卦洲及其以東地區聚殲,血戰7天7夜,孫傳芳六萬大軍屍橫遍野大敗而逃,孫傳芳從此退出舞臺,“鋼七軍”自此享譽全國。北伐後,鋼七軍擴為第四集團軍,兵力也擴為40餘萬,使桂系成為當時四大派系之一,幾乎桂系的高級軍官全部出於該軍。蔣桂戰爭中四集團軍潰敗,唯有鋼七軍退回廣西。抗戰時期,該軍投入淞滬抗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隨棗會戰等戰場,立下赫赫戰功。1946年7月泗縣戰役,華野山東部隊將鋼七軍172師(1937年該部一個團參加桂林的出桂抗日閱兵儀式,號稱“桂軍之花”)包圍在泗縣城裡,打了二天而不得,華野損失慘重。鋼七軍171師也突破阻擊逼近泗縣,內外夾攻,華野不得不撤圍。其中華野核心主力之一的魯南第8師遭受重大損失,22團(原為鼎鼎大名的鐵道游擊隊)傷亡過半。 1949年8月17日,四野號稱“猛虎將軍”鍾偉的第49軍146師進入了桂系鋼七軍和第48軍在湘南青樹坪的埋伏圈,造成重大損失,146師元氣大傷,這就是有名的“青樹坪戰役”。這是所向披靡的四野入關後唯一的一場敗仗,是淮海戰役以來從未有過的一次最大失利(也是我軍九次大失利之一)。在電影《大進軍-南線大追擊》中僅僅一筆帶過,鏡頭裡只是一匹馬逃回來。四野從東北到湖南,全殲了蔣系五大主力中的王牌新一軍和新六軍,29小時攻克天津,此時大意輕敵,受損於桂系主力。隨後的衡寶戰役,鋼七軍指揮所屬171師、172師和第48軍的176師、138師奉命擔任阻擊任務,掩護其餘桂系南撤,在靈官殿地區被耽誤了整整一天一夜,桂軍這四個主力師被四野主力十三個師團團圍住,沒有糧彈補給,建制全亂,失去聯絡,但依然未被全殲,172師一個建制團以及138師師長率師部和一個團突圍成功,被圍剩下的29890人被殲滅。到了廣西戰役時,鋼七軍只是由剩下的一個未被圍的師和衡寶戰役突圍出來的部隊加一部分其他桂軍劃撥過來的混編而成的,戰鬥力已不能和老七軍同日而語了,即便如此還是被四野部隊視為剩下國軍中的主力。 鋼七軍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廣西人,戰鬥力頑強。在歷次戰役中,經常是團級幹部帶隊發起衝鋒,在國軍中極為少見。從軍官到士兵在封建體系的維持下,忠於李、白。歷任軍長:李宗仁、白崇僖、夏威(容縣籍)、張淦(桂林籍)、李本一(容縣籍)。 劉伯承在大別山制訂的殲敵順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隊,次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後打最強之桂軍。”粟裕等相當多的將領曾經有過這樣的話:“要分清那些是精銳部隊,一要看裝備,美式裝備的肯定是精銳部隊;二要看口音,廣西口音的部隊一定也是精銳部隊。如果是既有美式裝備又有廣西口音,那絕對是國民黨軍中最精銳的。”

其它 1931年7月,何柱國將軍(容縣籍)率部在山海關參加抗日。1933年日軍在山海關挑起事端,坐鎮山海關的臨永警備司令兼獨立第九旅旅長何柱國將軍又一次率部奮起還擊。 1932年1月,清一色兩廣子弟組成的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陳銘樞將軍(合浦籍)等人的指揮下,向登陸上海的日海軍陸戰隊堅決予以還擊。十九路軍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一二八凇滬抗戰時期戰鬥力極為強悍,在第三次圍剿蘇區時,十九路軍是唯一能和紅軍主力打成平手的國軍部隊。 老蔣發動100萬大軍圍剿紅軍都未成功,1934年11月,紅軍長征在湘桂交界處湘江渡口與桂系遭遇後一場血戰,8.6萬人剩下3.6萬人才過了江,成為五次反圍剿以來最大傷亡。期間值得一提的是,一向能征慣戰的桂軍以7個團加6架飛機反覆衝擊,卻拿不下灌陽、新圩一線陣地。白崇禧非常奇怪,是紅軍什麼部隊在阻擊,他們長途跋涉哪來那麼強戰鬥力。回報說是彭德懷三軍團的紅五師,自師長李天佑(臨桂籍)以下,大多是參加過紅七軍百色起義的廣西人,白崇禧這才恍然大悟。 飛奪瀘定橋

有說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中就有11個人廣西人,其中之10人就是廣西東蘭縣人但另有報道這22勇士中,只有5個留下了名字,他們是紅四團二連連長廖大珠,二連指導員王海雲,二連支部書記李友林,抽調支援的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副班長劉梓華。其餘無從可考,遺憾。另外,從廣西出去的紅七軍到達蘇區後,編入紅三軍團建制,而飛奪瀘定橋的是紅一軍團。無論這些勇士籍貫在哪,在1935年5月25日,比起紅軍此前強行軍創造一天240華里的世界奇蹟,22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蹟中的奇蹟。

平型關戰役

1937年的中,由原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為骨幹改編組成的八路軍115師686團,在李天佑團長的率領下擔任主攻,奪下老爺廟,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臺兒莊大戰

參加臺兒莊戰役的桂系部隊,有李品仙(蒼梧籍)率領的第11集團軍的第31軍和廖磊(陸川籍)率領的第21集團軍的鋼七軍、第48軍等三個軍。1938年10月,進攻的日軍部隊分為兩路,一路為磯谷廉介率領的第十師團共三萬多人沿津浦路南下。另一路為以板垣徵四郎指揮的第五師團為主力的三個師團由南京、鎮江沿京浦路北上。桂軍第31軍軍長劉士毅(江西都昌籍)率部從海州進駐津浦路南段徐州、明光一帶,作縱深配備,防守目標是北上之有'鋼軍'稱號的板垣師團。該師團遭到劉士毅指揮的桂系第31軍奮勇堵擊,血戰數日,幾經拉鋸後31軍趁敵不備,於明光前線一個反撲,給日軍以重大殺傷,殲滅日軍兩千餘人。135師師長蘇祖馨(容縣籍)一戰奠定了抗日名將的榮譽。由於桂系31軍的頑強阻擊,北上之日軍板垣師團始終不能與南下之敵磯谷師團匯合。4月2日,對臺兒莊之日軍發起總攻,全線出擊。處於孤立之中的磯谷第十師團陷入中國軍隊包圍之中幾近全殲,包括板垣師團的損失在內,此戰日軍共損失二萬多人,臺兒莊之戰是日軍進攻中國以來遭到的最大失敗。此戰中,桂系軍隊從總指揮李宗仁到參戰各軍密切配合,奮勇作戰,取得一場大勝利。

武漢保衛戰

1938年6月上旬,日軍攻佔徐州,直指華中重鎮武漢。在歷時四個多月的武漢保衛戰中,桂系四個主力軍浴血奮戰,給予日寇以極大殺傷,自己也損失巨大。至1938年8月底,桂系第84軍和第48軍損失均已達半數以上,戰至10月25日,中國軍隊全線撤退,武漢失守。武漢會戰後,桂軍一分為三,廖磊率第21集團軍(轄鋼七軍、第48軍)留守大別山;李品仙率第11集團軍之第84軍,轄鍾毅(扶綏籍)173師、張光瑋(永福籍)174師,凌壓西(容縣籍)189師駐防鄂西北;因第31軍、第48軍傷亡士過大,白崇禧把第31軍剩餘士兵撥給第48軍,其餘官佐由韋雲淞(容縣籍)帶回廣西,重新徵兵補充。補充後的第31軍轄賀維珍(江西永新籍)第131師、蘇祖馨第135師、魏鎮(湖南邵東籍)第188師。同時,又在廣西新編成第46軍,為使46軍儘快形成戰鬥力,從安徽調鋼七軍主力師170師回廣西編入第46軍,與補充後的第31軍合編成第16集團軍,由廣西綏靖公署參謀長夏威(容縣籍)任總司令,韋雲淞(容縣籍)任副總司令兼第31軍軍長。第11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何宣(湖南桃江籍)任第46軍軍長,46軍轄黎行恕(陽朔籍)第170師、馮璜(容縣籍)第175師、黃固新編第19師。 崑崙關大戰

又稱桂南會戰,是桂軍與日軍第5師團的第二次交手。崑崙關距南寧東北部56公里,地勢險峻,是北上柳州桂林的險要之地。1939年12月18日,中國陳兵30多萬,與10萬日寇展開桂南會戰,一場崑崙關戰役血拼十四天。杜聿明第五軍是第一支機械化主力新軍,擔當了正面主攻任務,中國抗日攻堅戰最終取得首次勝利,崑崙關大捷一時震撼四方。重創了號稱“鋼軍”的日軍一流精銳第5師團,全殲日軍第21旅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日寇將士死亡五千多人,我方一萬四千多中國抗日將士和援戰百姓犧牲。參戰的桂軍第31軍是在第五戰區打殘後,調部分軍官回廣西重整而成,第46軍也是新成立的部隊。主攻崑崙關的第五軍雖然是蔣的嫡系部隊,但士兵大部分是廣西人,被日軍稱作“廣西少年兵”。因此桂南會戰也算是是廣西人與日軍對打。( 1944年落成的崑崙關抗日將士墓園牌坊至今仍在,犬子出國之前,曾帶其前往祭奠衛國英靈。)桂林保衛戰

1944年,衡陽保衛戰打了一個多月,衡陽陷落,日軍主力從北面進犯廣西。守桂林城的是桂軍31軍131師、46軍170師及地方民團約2萬人,圍攻桂林的是日軍13、40、58師團和34師團一部約1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懸殊。從10月29日到11月10日,桂軍在被絕對優勢的日軍層層包圍下奮勇抵抗,戰鬥異常慘烈,桂林城內城外,到處是炮火聲和喊殺聲。及至桂林陷落,城防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岑溪籍)突圍途中中彈重傷自殺殉國,131師師長闞維雍(柳州籍)堅守不退自殺殉國,31軍參謀長呂旃蒙(湖南零陵籍)、團長吳展(恭城籍)等桂軍將士五千餘人壯烈犧牲。其中,著名景點七星巖內800餘守軍寧死不屈,被慘無人道的日軍施放毒氣毒死。戰後清理該巖洞時,死難官兵的屍體尚未腐爛,在離洞口一丈餘的地方,發現死難官兵的屍體仍在利用地形地物持槍做臥倒、坐射、立射等姿勢,而且均怒目咬牙,可見其犧牲之壯烈,後稱“八百勇士”。“三將軍”及七星巖“八百勇士”的遺骨殮葬在桂林霸王橋,由後人憑弔先烈之忠勇。

抗戰貢獻 據1945年統計,抗戰時期廣西征募士兵及勞工450萬,佔全省1200萬人之近40%,居全國之最。廣西共徵調了100萬兵員補充部隊和組建新兵,出兵之多在中國僅次於四川省,而按人口比例則居第一位。徵調的兵員中,近30萬將士戰死在抗戰前線。而且廣西子弟兵沒有出過一支漢*jian部隊,這在全國來說是絕無僅有的。美國名將史迪威也承認“廣西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日軍戰史裡曾評價道:“桂系第七軍是中國軍隊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軍隊”。 當時精銳部隊中,廣西士兵都佔了很大的比例,如全部由廣西士兵組成的精銳桂系第7軍,在徐州、武漢會戰中表現出色的桂系第31軍都是幾乎全部為廣西士兵。在中*央軍中,不少精銳部隊中廣西士兵也佔有很大比例,比如第5軍(其中有近7成是廣西士兵)、第10軍(廣西士兵佔近4成,湖南士兵也佔4成)、第74軍(即整編第74師,嫡系王牌軍,師長張靈甫,廣西士兵有1成半)、第11軍(即整編第11師,師長鬍璉,廣西士兵也有近2成)。 廣西民族團結,融合徹底,古代流放文人武將的後人只視自己為中國人,而少數民族更是以中華民族為傲。當初桂系最大的理想就是進軍全國,取代蔣,這是桂系跟其他滿足於當土皇帝的地方軍閥的最大區別,所以桂系全力建設廣西模範省,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比起其他那些見風使舵的傢伙來說,要有骨氣的多。直到今天,廣西在五個民族自治區中應算是最穩定、最擁護大一統的省份。


八桂人士

說到抗日戰爭中的廣西狼兵就不得不提到以李宗仁為首的新桂系地方軍。本文將秉承著用數據與史實說話的最基本原則,不偏不倚,還原歷史真相。謹以此文緬懷先烈英靈,尊重歷史才能把握未來。

新桂系的由來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打敗了舊桂系軍閥陸榮廷,勢力覆蓋整個廣西,並維持了25年之久,輝煌時期曾擊敗湖南軍閥唐生智,包括廣西湖南湖北在內都曾在桂系勢力覆蓋範圍內,並且曾聯合廣東李濟深,將觸手伸展到平津等地,大有問鼎中原之勢,堪稱民國軍閥第二.李白黃勢力崛起之後,黃紹竑認為白崇禧的才能遠在李宗仁之上,就與白崇禧密謀推翻李宗仁,以白取而代之。白聽後如是說:廣西人事業做的最大的乃是洪秀全、楊秀 清,而洪楊之敗,非敗於曾左而是敗於洪楊自身。我們今日勢力遠不如洪楊,就欲效洪楊自相殘殺乎?李宗仁知道後十分感激,二人關係更加親密,成就李白佳話。 抗戰伊始桂系嫡系部隊數量並不多,抗戰前有170師、171師、172師、173師、174師、175師、176師共計7個師。抗戰初期,增編131師、135師、 138師、188師、189師、N19師共6個師,桂系部隊抗戰中的全部主力即以上13個師。 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了許多講述桂系軍抗戰史的文章,將桂系描述成國軍抗戰中戰功赫赫的主力,實際情況又是否能印證這一點呢?接下來我們會一個不落地列舉全面抗戰前以及抗戰中桂軍的實際表現,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1936年6月1日,桂系勢力聯合廣東陳濟棠勢力,以抗日為名,起兵反蔣,然而僅僅在全面抗戰爆發前的兩年前,

兩廣軍閥卻先後派信使前往日本,並通過談判達成聯日反蔣的合作默契。 1934年10月,清華大學教授蔣廷黻受蔣介石之命訪問蘇聯,就中蘇聯合對日的可能性同蘇聯進行了會談。次月,胡漢民就在廣 東向日軍情報部門官員透露這個消息,提醒日方蔣介石有可能和蘇聯合作。他建議日本對此多作宣傳,還提醒日方:貴國朝野對滿洲事變三年來的中 國認識不足,至今還以為蔣介石勢力和事變前無大區別而輕視之。實際上,蔣現在通過同國聯合作及同英美蘇等握手,其基礎之加 強已超過一般想象。作為國民黨元老的胡漢民在民族危難時刻卻“提醒”三年前剛剛侵佔東北的日本侵略者,側面告訴我們國民政府內部 派系林立且混亂,為各自私利益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的現實,面對當時紛亂的中國政局和派系林立各自為政的局面,蔣介石也是焦頭爛額無力應對。 廣東軍閥陳濟棠為鼓動廣西桂系反蔣,勸說李白二人的同時提到了日本方面的支持。“至於友邦(指日本)方面,我們可以再派人去聯 絡,基於過去幾年日本軍方曾與我們有過聯繫,又曾向廣西派過軍事顧問和教官,並曾售賣過軍火給我們,我們此次舉事,相信他 們一定會同情和幫助我們的。”陳濟棠之胞兄陳維周與日本駐粵總領事接洽後稟報道:“我們的策略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已取得日本軍方諒解,願意支持我們的行動。”
(參見《陳濟棠史料專輯》第2輯,李潔之:“陳濟棠統治廣東的始末”)

七七事變爆發 後,兩廣軍隊高舉抗日旗幟,進入湖南,沿途發佈公告,“立即與日斷絕一切關係”,喊出了“對日經濟絕交”的口號。 表面看來兩廣對日作戰態度極其強硬,而日本用默許的態度沒有激烈的回應。日本電訊則一口咬定是地方派系對國民政府中央的鬥 爭,“對於這種大吹大擂的抗日論調一點也不驚訝”。上海日文報紙公開稱讚兩廣是“順應民意”的。但從側面暴露出其兩廣高層 已與日本勾結的本質。陳濟棠失敗後,李白收縮回廣西,迅速將日本顧問等驅逐,‘以破釜沉舟之計,作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 打算,抓住抗日救國的旗幟不放,用持久戰和蔣介石糾纏到底,即使失敗,也是為了抗日救國,雖敗猶榮。”(參見《文史資料選 輯》第3輯,劉斐:“兩廣‘六一’事變”)’ 對於佔領道德制高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李宗仁 白崇禧等人,蔣介石無法犯眾怒將其徹底剿滅,迫不得已只得與桂系和解,商談共同抗日。抗戰之初,李 宗仁雖然頻頻做高姿態,高唱“焦土抗日”,事實上其目的僅僅是打算駐守廣西,只看護自家宅院。白崇禧告誡李宗仁:“如再遲遲不發, 年來吾人抗日救國主張何以見諒於國人?”這樣,李宗仁才決定帶兵出桂,並擔任五戰區司令。

桂軍參與的淞滬會戰

淞滬戰場中桂系投入投入完整建制的師有170.173.174三個師,和171師511旅,172師516旅,176師1051團,共計四個師1個團。 大場之戰是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淞滬會戰國軍傷亡三十餘萬,其中大場戰鬥國軍傷亡就達二十餘萬,可見戰鬥之慘烈,桂系參加大 場戰鬥已經是淞滬開戰的兩個月之後,此戰白崇禧急於打出桂軍威名,指揮桂系四個師不切實際地發起夜間反擊,陳家行,頓悟寺一線用六個旅一線平推,只一天,桂系參戰部隊傷亡過半,一名旅長陣亡,全線潰敗還導致友軍戰線幾乎崩潰,導致大場鎮被日軍包圍,局 勢更加嚴峻,胡宗南第一軍緊急頂上去才穩定戰線。由於桂軍此戰表現不佳,48軍軍長韋雲淞被第一次撤職。實事求是的說此戰桂軍盡力了,但是錯誤的指揮導致四萬多參戰的桂軍兵傷亡過半,甚至發生了陣前一個團等待團長訓話,被日軍發現後用炮火急襲,全團還沒 上戰場就犧牲殆盡。而此戰之後,桂系軍開始奉行保存實力,消極避戰的策略。

徐州會戰

桂軍投入171D 173D 174D幾個師等,此戰就是桂系消極抗戰保存實力的有力明證之一。桂系部隊參與了池河保衛戰等外圍戰鬥,戰鬥表現遠元不如於學忠的東北軍51軍。桂軍171師師長楊俊昌以臨陣膽怯棄守被軍法處置10年監禁。徐州會戰慘烈的臺兒莊戰役,雖然是桂系李宗仁指揮,可 是李宗仁用職權便利,調動佈置一線參戰部隊是西北軍(孫連仲2集團軍、張自忠59軍、龐炳勳3軍團)、東北軍51和57軍,川軍( 孫震22集團軍王銘章部兩個師殘部5000人)、中央軍(湯恩伯20軍團)、魯軍(孫桐萱3集團軍),自己的嫡系部隊反而派到蚌埠一 線打外圍。171師還臨陣棄守陣地,不戰而退導致接防陣地後並不知情的51軍被突襲損失一個加強營,這個51軍曾經有文章詳細介紹過,是和67軍並列的東北軍頭等王牌主力,被稱為抗戰付出犧牲最大的軍建制部隊,徐州會戰掩護全軍撤退後深陷重圍的也是這個軍,51軍此戰四個旅長傷亡三人,八個團長傷亡七人,以傷亡7000 多人的代價和日軍正面頑強應戰,隨後在西北軍59軍張自忠親自率部支援下取得淮河阻擊戰的勝利,這一戰是安徽抗戰7年以來取得的殲敵數量最多的 一次戰鬥,而安徽在抗戰中卻是桂系主力的勢力範圍!淮河阻擊戰勝利之後桂系第7、31軍繞至敵後,51、59正面反攻,收復失地。說桂系保存實力還有一個證明就是當東北軍51和西北軍59戰後未及休整。李宗仁一紙電令又將之派到到北線打正面,而桂系則繼續和日軍13師 團隔河對峙……

臺兒莊戰役之後李宗仁告了湯恩伯的狀,指責湯恩伯不聽指揮,保存實力,見死不救,陷王銘章於死地。然而事實卻是 孫震集團軍抵擋不住日軍,留王銘章5000人死守藤縣,自己先撤了,李宗仁命令湯部頂上去,湯派89軍第4師支援藤縣,結果川軍不利,很快就垮了,一個團被日軍堵在車站,還沒展開就被日軍吃掉了(孫震謊報軍情說陣地還在,實際上已經丟了)! 李宗仁命令湯恩伯救援死守臺兒莊的孫連仲第2集團軍,湯恩伯的確沒有直接救援,而是先肅清嶧縣、棗莊等地的日軍之後才救援孫部 。如果直接救援,湯部會被嶧縣棗莊的日軍夾擊,如果湯恩伯直接執行命令,怕是臺兒莊戰役也會變成一場敗仗。白崇禧事後曾經 如是說:“湯軍團長恩伯指揮主力軍隊,迂迴棗嶧等處,側擊敵軍,獲取勝利之基礎。”事求是的說,孫連仲湯恩伯一守一攻是臺 兒莊戰役成功的關鍵,此戰之後,孫連仲湯恩伯二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而桂軍不但沒有一塊勳章,就連四等寶鼎勳章也沒有, 以上事實可見,盲目吹捧桂系狼兵無敵的人們要反思了。

武漢會戰

桂系投入21集團軍下轄48軍、84軍兩軍,170師、 171師、 172師、 173師 、174師、176師、131師 、135師、188師等幾個師,此戰桂系參戰番號很多 ,主要在江北作戰,武漢會戰最出彩的當屬萬家嶺大捷,系薛嶽指揮的中央軍嫡系為主導的戰鬥,與桂系部隊基本無關。 實事求是地說,此戰李宗仁還是很想有所作為的,指揮桂系嫡系部隊和西北軍對抗日軍第六師團,白崇禧甚至想全殲第6師團,結果卻被日軍打 敗,桂系84A軍傷亡慘重,戰線再次崩潰,李宗仁白崇禧二人此時還是存在輕敵思想,此戰桂系已經盡力,但是並不出彩。

桂南會戰

桂軍投入135師 131師 175師 170師四個師。此戰是在桂系老家作戰,大敵當頭,桂系李白二人等依然不願意讓中央軍進入廣西,但是桂軍留守部隊戰鬥力十分低下,難堪大任,最後也不得 不遵命行事。桂系部隊前期守城失利,日軍只用了十幾天就輕易就攻下南寧,而攻擊南寧實際日軍僅一天便攻破城,原因是桂系46軍新19師師長黃固扔下部隊獨自逃跑導致該部潰散,黃固撤職,廣西當地土匪組成許多便衣隊作為日軍嚮導使得日軍11月22日順利抵達邕江南岸,23日日軍開始強渡邕江,桂系135師兩個團不戰而逃,戰後該師師長蘇祖馨撤職,逃跑團長伍宗駿軍法審判,判刑五年,致使南寧正面門戶大開,日軍次日攻城,下午南寧陷落。

桂南會戰之崑崙關大捷

很多人說去看過崑崙關戰役紀念碑,說臺兒莊戰役是桂系打的,還言之鑿鑿崑崙關戰役也是桂系打的。崑崙關戰役紀念碑碑文寫的什麼?陸軍第五軍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

這就是崑崙關大捷後中央軍第五軍將士的照片,標準的中央軍嫡系,不是桂系託尼盔,話說回來英國託尼盔也不是桂系獨有,臺兒莊戰役西北軍帶的也是託尼盔,常德保衛戰74軍餘程萬部也是託尼盔,部分川軍也在用,第五戰區的補充裝備就有託尼盔,打殘了的中央軍很多也裝備了託尼盔,原因是德式鋼盔一共就進口了三十萬頂,中日開戰後斷貨,而託尼盔還有個好處就是便宜。 桂南的一系列潰敗如此之神速,日軍如入無人之境的情況下,蔣介石實在看不下去了,從戰事激烈的長沙戰場抽調精銳部隊 中央軍5A 36A 99A四個軍入廣西反攻。第五軍是全國唯一機械化主力王牌,其建軍核心是200師,剛好駐防廣西境內。25日第五軍200師600團在二塘獨戰日軍21和42兩個聯隊,團長邵一之和副團長吳其升陣亡,戰況不利200師和170師黃昏後脫離戰場撤退。因此著名的崑崙關大捷就是 之前廣西境內的一系列潰敗後的反擊作戰,擔任正面強攻任務的自然就是第五軍鄭洞國的榮譽第一師和戴安瀾的200師,邱清泉的新編22師右翼迂迴小路繞過崑崙關攻佔五塘和六塘打擊日軍南寧援軍,200師副師長彭壁生率領兩個團左翼迂迴攻擊七塘和八塘,側擊崑崙關阻擊北上日軍並堵住崑崙關守敵退路。崑崙關上第五軍成千的士兵在戰車的引導和掩護下端著刺刀冒著密集的彈雨衝上崑崙關,並付出巨大代價擊潰了日軍三次反衝鋒,傷亡異常慘烈。邱清泉指揮戰車部隊向被圍之敵發起猛烈攻擊,在中央公路上如入無人之境向日軍衝撞掃射,使得日軍潰不成軍,此戰成就了邱清泉將軍邱瘋子的綽號!此時側翼桂系170師在崑崙關西側發起高峰隘戰鬥,東路桂系175師破襲邕欽公路,西路側翼桂系170師攻佔高峰隘後遭到日軍反擊敗退,致使阻敵增援的任務無法實現。但桂系131師阻截了回援的伊藤部,188師阻擊了金村派出的南寧方向僅有的兩個中隊和兩個機槍小隊。正當日軍援兵陸續趕來,八塘方向國軍在200師副師長帶領下奮力阻擊日軍臺灣旅團的援軍時,第五軍200師甚至投入了警衛部隊發起了總攻,戴安瀾師長身負重傷,連克重要據點,最終攻克崑崙關,此戰擊斃中村正雄獲得全勝也是慘勝,第五軍休整數年才恢復戰鬥力。戰後白崇禧的桂林行營失去指揮權,白崇禧和監軍陳誠降薪並從一級上將 降為二級上將,取消葉肇、徐庭瑤兩個集團軍番號;桂林行營不再指揮各部隊,按戰鬥序列歸第四戰區指揮;第四戰區司令部由韶 關遷移到柳州。一大批桂系將領面面相覷,受處罰卻無人做聲。 廣西文史選輯引用了桂系少將參謀陸學藩回憶說:“桂南會戰中,夏威集團軍在白崇禧親自指揮下,有權使用部隊,儘量用別的部隊,不動用自己的 部隊。夏威集團軍始終....打些風流仗,看著敵人,可打可不打,因此未受絲毫損失。爭奪激烈,死傷慘重之崑崙關,是第五軍和 其他部隊,這些都是白崇禧保存實力的做法。”“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實力,勝敗始終置諸度外,實乃民族罪人。”

隨棗會戰

桂系投入84軍下轄173師、174師、189師三個師。隨棗會戰日軍由岡村寧次指揮,主要目的在於尋殲中國軍隊主力,即五戰區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湯恩伯31集團軍。 此前蔣介石曾經下過明令,將湯部作為五戰區總預備隊使用,雖有護犢子的嫌疑,但是也是合情合理的,因為湯部戰鬥力的確遠超 五戰區其他各部,將戰鬥力較強的部隊作為預備隊是指揮員最常見的舉動。李宗仁已經判斷出崗村寧次的意圖,但是依然把31集團 軍擺在第一線,反而選擇最弱的川軍22集團結作為總預備隊,此舉非常危險,如果開戰之後,來自第一戰區的增援孫連仲第2集團軍不能及時 趕到,湯部只有撤往山區一途,在日軍圍剿之下,勢必元氣大傷。湯恩伯此戰不僅要擋住當前日軍,還要南下支援桂系84軍。但是 左右兩翼均已崩潰,眼看日軍圍殲31集團軍的目標馬上就要實現,李宗仁告訴湯可相機撤退,但只把日軍目的告訴了李品仙(桂系 將領,湯的頂頭上司),卻沒告訴湯恩伯。湯對兩翼不知情,更不知道日軍此戰目的就是要圍殲他,表示戰況良好,為什麼要撤?李宗 仁在這種情況下,下令讓桂系84軍撤退。而84軍直接丟下湯部潰逃,軍長與兩個師失去聯繫,異常狼狽。湯意識到情況不對之後,向 五戰區司令部求證,李宗仁此時也在撤退,程潛代為指揮,就把情況通報給了湯,湯立即請示李要求北撤,李宗仁竟然不許,只讓 湯撤往山區,湯直接拒絕聽令。實際上,即便是早於湯部撤退的桂系84A都差點沒撤出來,李宗仁此舉真是用心險惡。幸運的是負責 合圍的日軍騎兵戰力不高,又碰上了南下支援的二集團軍,最終合圍失敗,湯部才逃出來。李再次告了湯一狀,如果李宗仁在臺兒莊告 湯恩伯的狀是誤會的話,那麼這次就真是居心叵測,此戰後面的反攻作戰中,湯部對李宗仁恨之入骨,導致多次拒絕聽令。二人矛盾激化不可調和。 棗宜會戰 桂系84軍下轄173師174師 189師。此戰日軍目的仍為打擊國軍有生力量,以戰促和,基本上達到了作戰目的。國軍方面損失極大,簡單來說是一場敗仗,桂系84軍,張自忠33集團軍,中央軍75師均遭受重大打擊,張自忠壯烈殉國。日軍此戰各以一個師團兵分三路(北 第3師團 中39師團 南13師團)突破,國軍方面負責防守的2集團軍(北)、11集團軍(中,下轄84軍)、33集團軍(南)很快就被突破陣地。各集團軍紛紛後撤, 桂軍84軍173師被日軍捕捉,遭受重大打擊,師長陣亡。84軍基本上缺席了後面的戰鬥,國軍撤出包圍後全線反擊。 張自忠親率74師渡河反攻 ,由於密碼被破譯,位置暴露,日軍13師團、39師團南北夾擊,包圍了33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南瓜店,使得張自忠這位百戰當先的名將壯烈殉國。張自忠將軍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于徐州,四戰於隨棗宜,終換得馬革裹屍還。同時張自忠將軍是整個二戰同盟國反法西斯戰場犧牲的最高級將領,時任上將軍銜的陸軍中將,其後追認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讓我們記住這位只求犧牲,四戰明志的愛國將軍,我堂堂中華英烈!其夫人聞訊亦絕食七日而死,令人感概至深,蔣親自批准入忠烈祠,國民政府為張自忠頒發榮字第一號哀榮狀! 還時北線國軍集結重 兵包圍日軍第3師團,準備殲滅之,但是由於缺乏重火力,日軍邊打邊撤,拉近了與南線日軍的距離,中國軍隊追擊,反被日軍重創。日 軍攻下宜昌,威脅重慶,但是由於此時歐戰已經開始,日軍不想繼續在中國浪費兵力,最後撤退。此戰後國府高層雖然看到了日軍此戰的目的 ,但是誤判日軍主要動向,加上洩密等嚴重問題,損失慘重。也能從側面看出,日軍具備攻克重慶的能力。反過來再看看桂系,李 宗仁帶兵出桂的時候,帶了11、21兩個集團軍,下轄7A、31A、48A、84A四個軍,歷次戰役參與的都是掉頭就跑的84軍,31軍回到廣西 整編,桂南之戰之後31軍就再也沒出廣西。 問題來了,那麼作為桂系主力的整個21集團軍去了哪裡?答案是盤踞大別山,而大別山區在抗戰8年裡除了日軍血洗立煌縣再無大的戰事,立煌縣是桂系在安徽的臨時省會,繁華一時,桂軍第七軍副軍長漆道徽和日軍達成了互不侵犯的協議,製造摩擦勾結日軍打擊新四軍,但後來發生了一個事件就是桂系高炮部隊意外擊落了日軍高級將領冢田功的座機,引發日軍報復,事件發生時李品仙並不在防區,回來後大發雷霆要處罰高炮營長,但仍然引來日軍報復,結果就是桂系三個軍被日軍一個聯隊追著屁股打卻不敢交戰,日軍一個聯隊焚燒立徨縣後揚長而去,輕易擊破了大別山,桂系在安徽可謂是悠哉遊哉。於是桂系就剩下了個84軍跟著5戰區到處晃悠,李白二人保存實力的努力可謂處心積慮。 豫南會戰 桂系84軍又出現了 棗宜會戰之後,5戰區部隊遭受重創,日軍為進一步鞏固戰果,發動豫南會戰,繼續打擊5戰區作戰部隊。此戰乏善可陳,棗宜會戰 ,國軍元氣大傷,只能輕微抵抗後,以空間換時間,大步向後撤退,待日軍收縮時,再反攻。桂系84軍是棗宜會戰的重傷員,此戰也 只是在日軍側後嚇唬一下日軍,作用可忽略不計。這仗基本上是浪費時間。

國軍的奇恥大辱,豫湘桂會戰來了

國軍番號太多,太亂,又加上敗得太快太慘,不好統計,目前比較確定的是31軍與46軍兩個桂系軍 參加了桂林防禦戰。 先來一段被奉若神明的網上奇文共賞: 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陷落,守軍1萬9千餘中,1萬2千人戰死(其中一半被毒氣毒死),7000多人因為中毒昏迷不醒而被日軍俘虜 。而日軍的傷亡據日軍後來遞交大本營的戰報中說:“皇軍在桂林一役中陣亡1萬3千9百餘人,傷1萬9千1百餘人,失蹤300餘人,其 中陣亡9名大佐級別的聯隊長、31名中佐級別的大隊長,近100名中隊長和小隊長,灕江之水為敵我兩軍之血染之為赤,此役是我一 生中所經歷到的最慘烈的戰役,並非在於規模,而在於敵軍之勇猛。” 這篇奇文被眾多讚美桂軍勇猛戰力的文章引用,看起來真是氣壯山河,振奮人心啊. 桂軍高層自己都不敢這麼吹,不信可以就看看桂軍城防司令韋雲淞是怎麼說的: 據桂林城防司令部司令韋雲淞戰後所寫的《桂林防守軍戰鬥要報》記載:桂林保衛戰中,國民黨軍隊傷亡約9000人,日軍傷亡6000 餘人。 該文稱桂林保衛戰是“最令日軍膽寒的戰役”。奇文中日軍傷亡人數比韋雲淞吹得擴大了3倍,按照國軍一貫謊報戰果的做法推斷,韋雲淞的數 據十有八九是注過水的,日軍11軍實際戰報是國民黨軍陣亡5665人,被俘13151人。卻找不出日軍遞交大本營的損失巨大的戰報,因為如果奇文所說屬實,對日軍來說這就是日軍在中國戰場絕無僅有的大潰敗。而桂林攻城部隊日軍實際出動僅4.5萬人,這篇奇文大家看看就得了,錯誤百出,卻被吹捧至極,臺兒莊國軍40萬大軍奮戰一個月擊斃日軍一萬三千人不到 ,區區兩萬之前表現很差的桂軍僅僅就三天擊斃日軍一萬四千人?再看這篇神文中提到日軍傷亡近四萬人,整個抗戰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只有國軍七十萬兵力投入的淞滬會戰了,淞滬會戰日軍傷亡都僅僅不到五萬人!稍微有歷史觀和客觀態度的人都會對那篇過度美化桂軍的文章嗤之以鼻。按照這個說法,日軍所有的大佐級別聯隊長都戰死了,有的還死了不止一遍,而大隊長也同樣全部戰死,還缺少了2個,將領數字都對不上!而由桂系將領夏威擔任總司令創建的第十六集團軍此戰前由韋雲淞接任後更是被蔣介石一怒之下撤銷。 戰前,李白二人頻頻高調錶示:若日軍入桂,必將遭受重大失敗。然而實際上,李白二人並不打算堅守桂林。此戰,蔣介石命令第4戰區,桂林要堅守3個月以上。並配給了大批美式裝備到達桂林,可惜沒開箱就被日軍繳獲。四戰區司令張發奎原本的佈置是安排桂系16集團兩個軍31軍、46軍依託地形防守 桂林城,外圍由長衡會戰中敗退入桂的敗兵和93軍、79軍層層佈防。實際以當時的形勢看來,桂林不太可能守得住,蔣介石此舉可能有不厚道的想法,那就是借日軍之手削弱一直在保存實力的桂系勢力, 將桂系嫡系兩個軍放到桂林城與日軍消耗,但是命令在此於情於理,國仇家恨,桂系也要與日軍決一死戰,因為保衛的是他們自己的家鄉和人民,桂軍 責無旁貸。而且桂林地形多山多洞,利於防守,即便守不住,依然可以像衡陽一樣,給日軍以重大殺傷,遲滯日軍行動。白崇禧時 任桂林行營主任,負責4、9戰區作戰,修改了4戰區司令張發奎的作戰計劃,將46軍部及175師(師長甘成城是夏威的姨甥)、19師、135師(師長顏僧武是他忠實走卒)、188師(師長海競強是白崇禧的外甥)調出了桂林。只留下戰鬥力最弱的131師、170師加79軍一個 團守城。本來是兩個軍下轄6個師守城,直接變成2個師加1個團。此舉給守軍的士氣造成重大打擊,無異於用這兩個師的士兵來給 桂林城陪葬,守軍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氣的桂軍闞維雍師長一怒之下自殺明志。此戰桂軍表現一無是處,外圍戰中,桂系軍隊幾乎是一觸即潰,將桂林守軍扔在城內。而城內 守軍在日軍攻城之前,就有士兵劫掠民財。日軍8日開始攻城,9日守軍就開始逃竄,城防司令韋雲淞跑的最快,10日日軍佔領桂林 全城。三日城破,桂軍幾乎是不戰而潰。桂林失守後,柳州更為出奇,守軍兵不血刃奪路而逃,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柳州。日軍在攻陷桂林與柳州後說,“重慶軍第4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將軍曾豪言宣稱可以防守一 年的大戰略據點,由於我軍多謀奮戰,總攻開始僅僅10天(應該是包含外圍作戰),即歸我所有。” 而且此戰之後,桂系敗軍之將並沒有收到應有的懲罰,桂柳會戰中,守全縣的中央軍93軍棄守,軍長被槍斃。而只守了一天就逃跑的 韋雲淞城防司令也只是被撤職而已,注意這個韋司令不是第一次被撤職了,開戰之初就貪汙軍餉,桂林城防鐵絲網都不架設,代替為木柵欄,致使三天城落,實屬罪魁禍首!

何應欽《抗戰八年》一書所附錄之《抗戰期間各省歷年實徵壯丁人數統計表》,四川徵用壯丁 2578810人,位居第一,第二是河南,1898356人,第三是湖南,1570172人,然後依次是廣東、陝西,廣西以808046人,排在第六位 。 很多網上傳言廣西抗戰出兵占人口比例最高,這實在是以訛傳訛,陝西1001萬人口,出兵人數在廣西之上,廣西人口用李宗仁抗日宣言說廣西一千三百萬,抗戰後國民政府統計人口1450萬,無論如何廣西的出兵比例也不比陝西多。寫到這裡,筆者順便查閱了國家剛剛發佈了抗日英烈300人名錄,這三百人基本收錄了國共雙方的抗戰有著卓越貢獻並壯烈殉國的愛國將領和個人,在長長三百人的名單中廣西籍貫八人,而桂系地方軍卻僅僅出現三人。 用客觀公正的態度面對歷史!對於此文有疑問歡迎探討,苦大仇深者也可用史料來反駁,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應該有,十四年艱苦抗戰國軍付出巨大犧牲,到1945年之前,青天白日勳章國民政府共計頒發173枚,而桂軍抗戰中僅獲得三枚分別是李宗仁,白崇禧,李品仙。相比獲得三十四枚的東北軍,與同樣二十五枚的西北軍真是少之又少,俯仰無愧天地,青史自然留名,全文完結!


好人原先生

並沒有那麼神,誠然桂軍是國民黨軍種裡的一支強軍,但是網上誇張得太離譜了。以崑崙關大捷為例:駐守崑崙關的日軍6000餘人確實幾乎被全殲,不過鮮為人知的是:

實際上包含周邊戰場的國軍在內,共有20萬人,其中桂軍有6個師參戰,是絕對的主力了,而且中央軍那邊還有坦克團參戰助陣(本質上坦克在那個地形參戰就是錯的……)。

先不說雙方陣亡人數(反正你要信網上說的日軍陣亡30000人,那你隨意),就說戰果,實際上是不敢提的,因為:

崑崙關的6000餘名日軍頂住了陣前的10萬國軍,陣地先後三次易手,最後一次國軍收復。但是……

僅僅過了十天左右,再度被支援的日軍奪回,所以,「崑崙關大捷」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而且,更“殘酷”的真相還在後面:

真正在這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口駐守的日軍只有2000人,另外4000其實也是整個桂南會戰的日軍陣亡人數,也就是國軍至少用了十個師輪番衝擊才幹掉這2000鬼子。

這是桂軍的真實戰績,而且還是李白組合的“壓箱底”。

桂南陷落,桂軍跑的比誰都快。


無風即風

需要給抗日戰爭中新桂系的軍隊潑潑冷水了,廣西的同學也別噴,對歷史,對軍閥,我們需要客觀的態度,而與地域無關。

狼兵之稱源於明朝,是當時壯族土司們自己組建的地方武裝,與湘西土家族的土兵合稱“狼土兵”,彪悍武勇,常被朝廷提調,是明朝軍制的重要一環。桂系軍隊的戰鬥力是可以的,問題在於李宗仁白崇禧和蔣介石的關係微妙,軍事委員會不能真正指揮它。



一,淞滬會戰桂系也曾滿腔熱血。

桂系軍隊的裝備抗戰爆發前在國軍序列中是相當不錯的,比老蔣的嫡系中央軍不差,抗戰前光自動步槍一次就進口了1000支。李宗仁白崇禧在揮兵上海前也是信心滿滿,一來確有愛國之心,二來也是在全國各界面前刷一下桂軍的存在感。

桂軍第一次踏上抵禦外敵的戰場,立馬發現對面的日軍與之前國內的各種敵人完全不同,在內戰中還算不錯的武器變得十分落後,尤其是重武器。中央軍相當一部分在長城抗戰中是積累了一定對日作戰經驗的,而桂軍從白崇禧到普通士兵都一時難以適應。陣地戰吃虧後,白崇禧又突發奇想,準備以攻為守。

桂軍在淞滬投入了六個師,白崇禧指揮其中三個主力師輕率發動反攻,以正面步兵平推的戰法突進,立遭日軍優勢火力殺傷,致桂軍重大犧牲 ,不到一天傷亡過半,幸得胡宗南第一軍頂上,才沒有發生崩潰,蘇州指揮所的白崇禧大傷體面,連日茶飯不思。



二,痛定思痛桂系決定保存實力。

李白出桂抗戰的前提,是蔣介石答應桂軍擴編,從原有的14個團增加到40個團,二個軍的番號擴編為五個軍。淞滬會戰的慘重傷亡立刻使桂系放棄了與日軍死打硬拼的初衷,轉而保存實力,李宗仁白崇禧雖都出任戰區高管,但作戰絕不用桂系老本。

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下轄西北軍、川軍和部分中央軍,臺兒莊戰役大家耳熟能詳,可有聽見戰場上有桂軍師級單位奮勇作戰?兼任安徽省主席後,桂系主力二十一集團軍收縮於大別山區,將其它遊擊或保安部隊佈置於大別山外圍,儘量與日軍避戰。1942年日軍為搜索冢田攻屍體,幾千人即可長驅直入二十一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金寨縣。

鬼子來了我就跑,反正不硬拼。



三,廣西老家也未全力應戰。

白崇禧就任桂林行營主任後,桂軍留駐廣西的夏威集團軍只打風流仗,1939年桂南會戰,白崇禧把有權使用的第五軍第六十六等中央軍全部開往一線,在崑崙關死傷慘重,而夏威部一直以騷擾作戰,幾無損失。1944年日軍二犯廣西,桂柳會戰打響,蔣介石嚴令桂系第31、46兩軍防守桂林,但白崇禧怕蝕老本將主力調離,僅留兩個最弱的師和地方武裝不足兩萬人守城,桂林失陷。

在其它方向,桂軍亦不肯力戰,導致柳州,南寧,梧州等很快淪陷,當時廣西共99個縣市,在白崇禧的統一指揮下,被日軍佔領75個。

這TM叫守土有責?

桂系高參陸學蕃後來一針見血:健公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實力,勝敗始終置諸度外,實系民族罪人。



四,八年抗戰桂軍越打越多。

1936年李白與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時,桂軍主力加民團,不超過二十萬人,至抗日戰爭結束,桂系直接和間接控制的軍隊已達百萬之眾,蓋因李宗仁白崇禧雖強調抗日和堅持抗戰,卻有意保護桂軍實力,同時大量收編雜牌隊伍。

這是兩個概念,白崇禧曾任軍委會副總參謀長和軍訓部長,參與制定對日作戰的戰略與作戰計劃,抗戰軍事戰略思想也很豐富,還寫了不少東西,從個人層面說對抗日戰爭有一定的功績。然而軍閥的小集團私心作祟,造成桂系軍隊的主力在抗日戰爭中戰績乏善可陳。

誠然,蔣介石也不是省油的燈,也確有利用抗戰消滅雜牌軍閥武裝的念頭,包括一直讓他頭疼的桂軍。李白心知肚明,保存實力也是事出有因,可是從結果看,這二人做得有點過了。


度度狼gg

淞滬會戰所謂的桂系6個師其實真實情況是5個旅還一槍都沒放撤退了。由此可見桂系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會戰都能找理由逃跑,剩下的其他戰役桂系還能有什麼驚天的戰績呢?有很多果粉都說共軍部隊越來越多是在敵後搞生產。其實他們如果客觀會發現桂系也是越打越多,如果他們不雙重標準桂系也是個敵後大生產的軍閥。真沒有任何可圈可點可吹噓的必要!


打侉子滅蠻子玩猴子

最近有一些黑子故意抹黑川湘桂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和犧牲,瞎編意淫惡改一些戰役來誤導網友,尤其是抹黑桂軍。可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對於這些黑子我只想說呵呵

秦始皇用50萬軍隊鎮守南蠻,明朝廣西狼兵雄於天下(袁崇煥用狼兵鎮守邊關數十年滿清打不進來,戚繼光用狼兵沿海抗擊倭寇發揮巨大作用),清朝對外戰爭唯一一場勝利鎮南關大捷也是劉永福帶領廣西兵打的,清朝末年3萬廣西太平軍一路打到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曾國藩:後期長毛軍30萬之戰鬥力遠不如剛出廣西之3萬)。

民國北伐時期桂軍一路連勝打到北京被譽為“鋼七軍”,抗日戰爭時期桂系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至今紀念李宗仁的雕像仍屹立在徐州抗戰紀念館。

日軍:廣西兵是中國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軍隊!美國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史迪威將軍:廣西士兵是全世界最好的士兵!

十大元帥大將都對桂軍有極高的評價:彭德懷:滇軍黔軍2只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 猛如老虎惡如狼!

劉伯承:先打最弱之保安隊,再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後打最強之桂軍。

粟裕:要分清哪些是國M黨的精銳部隊,一要看裝備,美式裝備的肯定是精銳部隊;二要聽口音,廣西口音的部隊一定也是精銳部隊。如果既有美式裝備又有廣西口音,那絕對是國M黨軍中最精銳的!等等……

——這些榮譽都是打出來的,豈是你們這些個小人黑子能輕易抹殺的?生活在和平年代連槍都沒見過,卻滿嘴放炮辱沒先烈,老夫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丨曾經滄海丨

整個抗戰期間桂軍是國軍中表現最差的。主要原因是白崇禧的保存實力的思想。如桂林保衛戰中白先答應蔣要全力死守桂林,並向蔣開出天量軍火援助大單,蔣無法滿足,白就把桂林的重兵全部撤走,僅留下桂系最差的一個師防守,結果三天日軍就佔領了桂林,日軍指揮官日記中寫道:桂林抵抗甚微。在桂東戰役崑崙關戰役中桂軍都做壁上觀,任由粵軍與中央軍與日軍血拼。至於臺兒莊戰役除了指揮是李宗仁,並無桂系軍隊參戰。現在網絡上大量吹水桂系的事蹟其實都沒有事實基礎的。想想白崇禧在淮海戰役時為保存實力連老蔣和黨國都可以賣掉,抗戰期間的不作為也就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