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頓悟?

周志群

頓悟可以從「理不可分」來理解。


所謂「頓悟」,即一悟全悟,不是先悟一部分,然後再悟另一部分。不是那樣的。要麼全不悟,要麼全悟。所悟之理,是一整體,它是不可分的,所以只能是一悟全悟。


所以,如果悟,那便是瞬間悟到全體。而不是今天悟到一部分,明天悟到一部分,逐漸累積而成。


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平時的工夫又算什麼呢?有什麼意義呢?


平時的工夫,皆屬於未悟的狀態,而不是說平時的工夫就是悟的一部分了。


比如,我們學習一個高難度的動作。需要練習才能學會。那麼很顯然,就一個動作嘛,「會」,只能是一會全會,而不是今天會一部分,明天會一部分。


平時所有的練習,都屬於「不會」的狀態。你不能說平時的練習就是「會」。只有在你練會的那一瞬間,你才是真正的會,可稱之為「頓會」。


頓悟亦是此義。一悟全悟。在你悟的那一瞬間才可稱之為「悟」,之前的工夫都不稱為「悟」。


孫虛白

頓悟大概是佛教禪宗的專有名詞,“悟”的是什麼?

悟的是打開了自己的秘密寶藏見到本性,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關於開悟,禪宗又有“三關”之說。

既初關、重關、末牢關,這三關之說涵蓋了頓悟、漸修全部之事,不但理上行,亦有事上修。

修道人於初見性後,並非即了,還須時時觀照,歷境練心,除了習氣,方能了脫生死。

否則,見境生心,妄念心識依然動盪不安,是謂悟後迷,生死依舊不了。

雖間或也有頓悟、頓修、頓證者,無須做保任功夫,但畢竟為數不多,不可一概而論。

一、破本參明見真性,為破初關。

二、綿密保護,長養清淨心性,於一切境緣上自在無礙,乃至不用保而毫無走著,是為破重關。

三、放任而為,無所不是。能入佛間,亦能入魔窟,來去自如,是為破末後牢關。

1、初關:即悟道;

就是明心見性,是頓悟。

這是明心見性之人已經看透了世間的功名利祿、三界的無常變化。

乃至修行的路途也經明瞭,了知什麼是真如、真心及祖師語錄。俗稱見地。

悟道功夫的成就全靠見地的正確與否,明心見性的人在理論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沒有驗證而已。

2、重關:即修道;

就是踏踏實實做功夫(離妄歸真,迴歸自性),認識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親履本地風光,見到了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

然後靠的是自己定力,實實在在去修證。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晝夜六時皆在受用中。

3、牢關:即證道;

也即打破生死的藩籬牢籠,能生死做主,來去自由,不再受業力的牽引,到此方能稱得上智慧無礙。

若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證道。

悟道之人如果肯下功夫,很快就能眼見佛性。

親見佛性以後,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進入世間紅塵,對境練心;

六根對六塵,時時觀照佛性,如此保護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轉,隨見隨在,方可無觀無照、任其自然。

據佛教史料記載,二祖慧可付法給三祖僧璨後,即前往鄴都,韜光養晦,變易形儀,隨宜說法,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一音演暢,四眾皈依,如是長達三十四年。

曾有人問二祖:“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父,你是個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麼可以出入這些不乾不淨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調心,何關汝事!(我自己觀察和調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麼相干)”

看來,關於紅塵煉心,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給我們作出了最好的榜樣。

明心見性以後,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會很快失去.

所以,不要大話頭,亂說頓悟,沒那麼簡單的!

每一個佛,每一個菩薩,每一個祖師,每一個大禪師都吃過苦頭來的。

比如六祖慧能大師呢?

他在街上聽到人家念《金剛經》,忽然有所領悟,那時候還沒有徹悟。

後來到了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大師,五祖弘忍一看,這個人根性“好”!

好東西!馬上讓他做苦工,折磨他,叫他去做最苦的苦工——舂米。

舂了三年米,然後頓悟了。

悟了以後,還要跑到獵人隊中漸修,默默無聞度過十二年。

然後,再出來弘揚佛法。看似頓悟這麼簡單!不漸修,行嗎?


史記sj

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都和禪宗有一定的聯繫。而禪宗又和頓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六祖惠能大師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此後禪宗則進入晚期。

從六祖慧能開始,禪宗分裂為提倡頓悟的南宗和主張漸修的北宗。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併為之剃度。次年,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

在禪宗的各種公案中,常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古怪動作,有面部的,有手部的,有足部的,有全身的,有靜態的造型,有動態的行為,有微妙的姿勢變化,也有劇烈的打鬥運動。因為語言無法企及,只有藉助於動作才能這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龍豎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天龍和尚用一根指頭比劃一下,就點化了高僧。這種拈花指月,或當頭棒喝,都是在被點化者達到一定的人生積累、思想積累之後的突然感悟。


倪說歷史


六祖慧能大師像

“頓悟”是很奇妙的一種境界,一種感受,怎麼可能用語言來表達呢?能用語言來描述,能用文字來表述就不是“頓悟”。

一、禪宗誕生,“佛祖拈花,迦葉微笑”是禪宗的緣起,佛祖囑託大迦葉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後禪宗在天竺誕生,初祖大迦葉,傳衣缽到達摩祖師時已是第二十八祖。達摩祖師的師父對他說,你應當到震旦(中國)傳法。達摩祖師按照師父囑託帶著四卷《楞伽經》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歷經磨難在廣州登岸。


達摩祖師一葦渡江

當時中國處於南北朝時期,梁武帝(464-549)是最信佛的皇帝,人送外號菩薩皇帝,一生中三次捨身出家,建寺廟,度僧尼眾多。梁武帝時佛教盛行,有詩為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梁武帝聽說達摩來到廣州,親自派人將達摩祖師接到宮中,以最高禮節相待,二人經典對話耐人尋味。以下內容記錄了達摩祖師和梁武帝話不投機的禪語機鋒,原文摘自六祖《壇經》:


梁武帝蕭衍


“原文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

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這段話很長,其中心思想就是,梁武帝向達摩祖師邀功請賞,達摩知道梁武帝貪念還沒有斷除,就用話懟了梁武帝,二人不歡而散。對話裡談到福德和功德的概念,大家必須理解,福德和功德傻傻分不清,如何開悟!不認識自性就不能“頓悟”。

二、幾乎是同一首詩,區別在哪裡?以此為依據傳禪宗衣缽是否令人信服?


中國禪宗五祖弘忍

中國禪宗自初祖達摩西來傳二祖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時禪宗所奉持的佛經不在是《楞伽經》而是《金剛經》,《金剛經》教人頓悟成佛的方法,六祖慧能因為聽到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開悟。五祖弘忍公開選拔接班人,讓眾弟子寫偈子明志。


北派禪宗神秀大師

首座教授師神秀寫道: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五祖給他的評價是“尚未入門”,身為行者(寺廟裡沒有出家的雜役)的慧能也寫了一首偈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五祖給他的評價是:“亦未見性”,五祖用鞋底將慧能的偈子擦掉。晚上五祖來到後院碓房,問慧能米熟了沒有?慧能答米已經熟了,就差篩了。於是五祖拿柺棍敲了三下,慧能會意三更來到五祖丈室內,五祖用袈裟遮擋住門窗,將禪宗心法口傳心授慧能,傳禪宗衣缽交給慧能道:“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佈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摘自六祖《壇經》。

這段話是五祖囑咐六祖不要再傳衣缽了,快點跑吧。你現在開悟了不假,但根基不穩,小命難保,還要經歷生活磨鍊。佛法只有等待機緣成熟了才可以弘揚。

神秀和慧能的偈子區別在哪?神秀的偈子是“漸修”的層次和境界,他還沒有悟到自性,五祖說他是門外漢。神秀創立北派禪宗,後世稱其為“北漸”。慧能的偈子是“頓悟”的境界,他已經悟到了自性。六祖慧能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慧能創立南派禪宗,後世稱其為“南頓”。

“頓悟”不能通過閱讀學習佛教經典來實現,也不能通過高僧大德或者上師醍醐灌頂加持來實現。堅持不懈的“漸修”不一定開悟見性,但是沒有“漸修”的過程就不可能“頓悟”。

如何“頓悟”?學習佛經是基礎,對於佛經的學習要做到,理解、領悟、求證、了脫生死直到超凡入聖,就能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就能真正的到“頓悟”的境界。


愛科學說

頓悟,在心理學中叫頓悟說,由德國心理學家苛勒提出,是格式塔心理學派的重要學說。認為學習是通過對事件的模式或意義做突發性的重組而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我們所獲得的新信息和知識都像一塊塊新的磚頭,我們把它們加蓋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上。

這樣這個結構物會越來越高,但也越來越不穩定,最終會失去平衡,發生倒塌,磚頭散落一地,而這些磚頭成為新結構的基礎。這個新的基礎比之前的更寬大、穩固,能夠支撐一個更高的結構。

而當我們不斷的成長,不斷吸取新的知識,磚頭一點點往上加,直到有一天這個新的結構也變得不穩定,然後再一次倒塌。這樣又產生了更大的基礎,建造起更高的結構,以此類推。

六祖慧能在壇經裡就已提出“頓悟”的概念,實際上人類所有的創造性思維都帶有突發性,因此凡創造性思維都可以稱之為頓悟,比如靈感、直覺等等。然而距離六祖的唐代近千年,人類才開始全面關注和研究頓悟問題。

首先,在二十世紀初出現了“天才靈感論”,但這種理論比六祖的頓悟理論低一個檔次,因為這種理論認為靈感(頓悟)不是眾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

不過不久,人們發現頓悟是創造性思維的普遍形態。現代心理學家用著名的黑猩猩學習用木箱為梯子登高摘香蕉的實驗,論證了連高級眾生也具有頓悟之本能。

接下來,人類開始對頓悟思維內在的信息機制進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現“格式塔理論”,揭示了頓悟是思維中的舊的格式塔(即舊的邏輯)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邏輯)被創建的過程。同時,格式塔理論還用實驗明確指出,人的頓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無師自通的。

再接下來,現代心理學家們發現,任何頓悟必須有明確的思考問題為大前提,同時頓悟必然對此問題經過長期、認真甚至艱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現。

最後,頓悟的一系列特徵被人們發現和驗證。比如,頓悟有突發性、誘發性、偶然性、極度快樂或豁然開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現代心理學家還發現頓悟與人的非記憶性的潛意識有關。

總之,現代科學不但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提出頓悟概念或理論之非凡天才,而且真正將頓悟概念或理論從所謂“率先成佛”的宗教誤區中解放出來,成為人類“不離世間覺”的卓有成效的有為法。

--


戰拖成長學院

人與人之間,就差那麼幾次頓悟。

頓悟,其實就是突然接觸到一個概念或者一種認知,一下覺得相見恨晚,並迅速把這種概念或認知根植骨髓,隨後的為人處世全部都按照這個來,並且篤信不疑。

頓悟的內容其實早就在人的骨子裡頭,只是沒有被激發出來。不少人活的渾渾噩噩的,多數是心裡邊沒有定性的東西,今天覺得這個有理,明天覺得那個不錯,總是不知道該堅持什麼該規避什麼。

人本身是需要頓悟的,頓悟也是有方式的。有很多古話,比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語驚醒夢中人”、“醍醐灌頂”、“相見恨晚”等等,都是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遇到一個提點自己的人或提點自己的書。想發掘自己一直無法勘破的東西,首先要拓展自己的視野。你只認識一類人,那麼你的圈子就那麼點兒能量,你只看一類書,那麼你的思維模式始終就那麼幾個。

頓悟改變的是一個人的認知,一個人會通過多次頓悟獲得成長。大災大難通常會讓人大徹大悟。武俠小說裡,一個人想打通任督二脈,不是也得受盡折磨嗎?所謂薑還是老的辣,說的就是他們頓悟的次數多。

人要想活的不累,其實就是多聽多看,獲得幾個自己深信不疑的信條,然後至死方休的堅持,小心的拿捏著裡邊的分寸。久而久之就會有迅速的判斷能力和篩選能力,做事不拖泥帶水,交友不瞻前顧後。

我們看到很多淘氣的孩子長大了都很有出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頓悟這塊有天賦,天生就知道自己要堅持什麼東西,並且比較固執和膽大。他們哪怕是幹壞事兒,也在路上走的慷慨激昂,一點兒不怕別人說閒話。相反一些唯唯諾諾的人,做什麼事都過分在意外界的看法,做好人差點意思,做壞人還差點意思。

人和人的差別,根本其實不是智商,更多的是天賦和環境。這個天賦指的是認知天賦,這個環境包括了家境、父母的認知層級等等。在好的環境下,人頓悟的機會會因為良性的引導增多。

好的環境指的不是舒適的環境,而是善於激發的環境。“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是環境讓孩子對承擔這個事情早期有了頓悟,富裕家境的孩子,他的朋友圈也讓他們對“強強聯合”有了更早的認識。

前兩天看到一個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方式的故事,說一個初中女孩兒因為早戀,被父親打斷了尾巴骨。而高明的父母的做法是給女孩兒請假,帶她出去旅遊,充分的見識了世界,回來之後女兒反而看不上原來的男孩兒了。其實這也是一種頓悟,告訴孩子,你的視野有多大,你站的有多高,你就能看見多好的風景。生活,遠不止眼前的苟且。


飛喔

頓悟就是人對生命,世界萬事萬物等有所參透和覺悟,明白世界一切事物的意義或善惡、美醜、對錯,都是心境的外延【心無外物,心無外理】。明白一切情境皆由心造,摒棄妄念,自我明心見性的過程。

比如你看到一朵花,心裡歡喜,覺得漂亮好看。如果當時你的心情糟糕,那花你有可能也視而不見,就算見到了,可能也會討厭。因為一切事物之好惡美醜,先是出現在你的心裡,然後意識去判定它。實際上,花還是那花,只不過你的心境轉換而已。你的心智通過大腦思考之後,對客觀世界產生的主觀認識內容。所以,思想是主觀的,但萬事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人喜歡用主觀的意願去評判一切客觀世界存在的事物,希望能夠賦予它一定的意義。而這種意義常常是對立的(心境不同)。而這種對立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從而導致每個人內心的混亂和對立。

禪宗裡面有三種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客觀—主觀—客觀】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在一切繁雜裡才能照見簡單,在一切世俗中才能照見脫俗,在一切喧鬧中才能照見寧靜。

頓悟常常是隨機發生的,可能突然就從你的腦海意識裡蹦出來,一下你的頭腦(心智)就無邪澄明透徹,看待世界萬事萬物心裡都是歡喜的。因為你認識到了自己的主觀思維在其中的作用,從而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到世界萬事萬物。

丟棄了對世界事物的主觀判斷,從而用“心”看到(覺知)平日司空見慣一向無動於衷的風景、思想、乃至樹葉的簌響,鳥類的呢喃,一朵雲的形狀,一枝花的姿態,一個音符,甚或萬籟俱寂都會使你深受感動,動輒熱淚盈眶。所有的鮮活的生命都能讓你莫名的感動。

頓悟之後,萬物突然有靈了。。。頓悟之前,你和“真相”之間隔著“妄念”。


思變隨想

頓悟是人的內心對於本感艱深的道理從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對應到活潑的實際時的狀態。

中國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什麼要“行萬里路”呢?因為讀書所得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還是經常脫節的,只有在實際行動親自體驗過了,人才能從實際的概念性瞭解,變成內心裡的真正“看到”。這種內心裡的真正“明瞭”,真正“看到”,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悟”。

“悟”為什麼常常會是“頓”的呢?因為人的思維經常會在概念上轉來轉去很久,一直始終沒能將概念與理論切實準確地對應或聯繫到實際,但是在反覆嘗試與摸索的過程中,終究會一下子對應上,這就類似我們突然間在轉角看見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那個人一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眸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都是可以比喻那種“頓悟”的感受的。

人從小到大,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經常會產生許多頓悟的,有可能是關於某道數學題的解法,也有可能是關於某個成語的恰切含義。我們小時候背過的一些詩詞,有時候可能得等我們在長大後,在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後,才可能突然領悟到其中的深意。這是因為我們自己的人生的經歷與體會,與作者本人表達在詩詞中的一下子合拍了。所以,這種“悟”的“頓”,其實也是建立在長久的漸次的積累過程中而產生的。

因此,我們不能不說這種頓悟是帶有一定偶然性,是有隨機性質的;但這當中其實也有一定的必然性,那就是反覆的探索與積累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中國文化裡所談的“頓悟”,其實一開始是從禪宗思想而來的。禪宗的“頓悟”,所明的道理,不是指通常的學問與道理,而是指對大道的領悟,研究與試圖頓悟的問題是佛法的根本問題。所以我們常見《五燈會元》這樣的典籍記載禪宗公案,常有關於“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等問題的問與答,這也是一種老師啟發學生領悟的一個過程。


建章看世界

頓悟就是突然獲得一個新理念所伴隨的“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的內心體驗。



✔頓悟是人們獲得理念的一種內生方式。

一個人獲得理念無非是兩種方式:外入和內生。從外面獲得的,就是看書學習,直接理解接受他人提供的理論觀點。內生的又分兩種,一種是在他人理論觀點基礎上創新,比如以他人理論觀點為大前提、小前提,通過邏輯思維,得出新的結論;一種是由個人的感覺出發,逐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頓悟就是理念內生過程的“頂點”“終點”“突變點”。有人會反駁說,理解他人的理論觀點時也會頓悟,其實這個頓悟必有所創新,大多數時候,此時他人的理論觀點只是你悟到的那個“理”的“替身”罷了。

✔頓悟得到的不一定是真理。

頓悟時,之所以會有“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撥雲見日”的感覺,是因為產生的新理念與自己的感官經驗、人生閱歷、內心體驗和原有知識高度吻合起來了,是與自身整個意識和心靈協調一致帶來的感覺。而這種“高度吻合”“協調一致”還只侷限在個人之內,還只為個人所確證和信服,還只是一種“個人真理”。事實上,一個人的頓悟所得很可能輕易被他人推翻,而隨著個人閱歷增長和知識豐富,人們自己有時也會發現,之前頓悟所得是錯誤的。

✔頓悟是一種理性與非理性相互交織的複雜過程。

頓悟不是純粹的邏輯思維過程,純粹的邏輯思維過程給人帶來的往往是步驟感、層次感、確定感,而頓悟具有明顯的突發性、偶然性、不可預知性。頓悟往往與靈感相伴而生,來無影,去無蹤,可遇而不可求。有時,不經意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抹清風、一個場景甚至一個夢境都可能瞬間激發一人的思維過程,帶來頓悟。一天晚上,化學家凱庫勒在書房瞌睡,眼前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鏈彼此盤繞,忽然像一條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凱庫勒由此受到啟發,發現苯環分子環形結構。



✔頓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內心矛盾的一種解脫。

頓悟雖然不可捉摸,但通過頓悟獲得的新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對意識如一張白紙的小孩而言,只有接受新知識的驚喜,不會有頓悟。頓悟產生於內心混沌之中、矛盾之中、衝突之中,如果之前內心協調一致、“一片祥和”,一個人就不會有頓悟之感。事實上正是這樣,一個人的感官經驗、人生閱歷、內心體驗和原有知識很難協調起來,有時還產生激烈的突出,撕裂著人們的內心世界,給人們帶來“精神痛苦”。而頓悟,就是這種“精神痛苦”的一種解脫。


思想磨坊

“頓悟”是悟的一種,有妙悟,頓悟,漸悟之分。悟是佛家的基本概念之一,在禪宗的教義中,更是核心問題。禪宗經典如《壇經》等反覆申說的便是對自身蘊含的“佛性”的頓悟。“悟”的基本含義是指在佛教修習的過程中,通過主觀自省,對於佛教真諦的徹底體認與把握,與真如佛性合二為一。在禪宗,又特指眾生自性中潛含的佛性,通過內省功夫,得以頓然間的顯發與實現。“悟”的主要特點在於:作為把握真理的一種方式,是直覺觀照而非邏輯思辨。佛學術語也稱“悟”為“極照”或“湛然常照”等。是一種觀照性體認。禪宗擯棄名言概念的作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是禪宗立派最為響亮的口號,旨在說明“悟”的過程不以名言概念為元素,不以邏輯思辨為構架,而是一種直覺領悟。其中“妙悟”是悟中之最上者,禪家也稱之為“妙覺”。悟有頓、漸之別,南宗禪(以慧能為代表)是以“頓悟”為其理論宗旨的,以此別於北宗禪(以神秀為代表)的“漸悟”。而“妙悟”是一種境界,其實現方式是以頓悟而致的。禪宗典籍有云:“其頓也,如屈身之臂頃,旋登妙覺”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悟”的內涵也在不斷運用於其他領域,文學領域如嚴羽提出的以禪喻詩,而其中妙悟就是其核心所在。心理學上如以科勒為代表的格式塔派的心理學家就提出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頓悟。教育學中提出的頓悟教育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悟”還能不斷豐富其內涵,得到更廣泛的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