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了10個月,日產與中國財團電池大單最終告吹,背後真相是啥?

7月2日,日產汽車稱,該公司取消以10億美元向中國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GSR Capital)出售旗下動力電池公司AESC (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oration) 51%的股權,理由是金沙江創投缺乏收購資金。

但這或許不是問題的全部,雙方或許還有其他的考慮。畢竟,當前的動力電池行業只不過是“看起來很美”,在整車廠、原材料企業的夾擊之下,其利潤率已被壓得很薄。

談了10個月,日產與中國財團電池大單最終告吹,背後真相是啥?

當下的動力電池產業,國產三強的格局尚處於膠著態勢,產業鏈上的強敵也在四周環伺,相互間的搏殺稱得上刀刀見紅。

整車廠伸出一隻手,原材料企業伸出另一隻手,悄然扼住了中間電池企業的咽喉。電動汽車補貼退坡,主機廠承擔著巨大的成本壓力。佔成本1/3的動力電池廠家名字,年年出現在採購部的降本清單首位。

當電池成本降至1元/瓦時, 電動汽車成本將首度低於燃油車。所有業內人士都希望這個拐點來得越快越好。面對整車廠採購部門提出的今年降本20個點的要求,動力電池企業該怎麼辦?

電池的成本來自於正極材料(鎳鈷錳三元或者磷酸鐵等材料),負極材料(石墨),電解液和隔膜材料等。目前在正極材料應用成本中,鎳、鈷、錳成本已經佔到正極材料成本的90%。正極材料的成本在整個電芯中佔比在35%左右,但這一數字現在已經上升到50%。也就是說,三元材料成本,已經高達電池成本的45%,而且隨鈷價走高,這一比例還在持續走高。

鈷,業內親切地稱之為“鈷奶奶”。2017年鈷金屬從32美元/公斤上漲至75美元/公斤,年增長114%。2018年一季度價格再創新高,達到95美元/公斤,漲幅達26%。

現今動力電池企業的廝殺,早已上升到供應鏈的垂直整合,誰擁有了上游礦產資源,誰就擁有了定價權。鈷礦、鋰礦,無異於電動時代的石油儲備,誰能掌握,誰就有希望贏得戰役。

談了10個月,日產與中國財團電池大單最終告吹,背後真相是啥?

當更強大的競爭對手帶著更先進的技術、更低廉的成本殺入城門的時候呢?

正在國內電池巨頭殺得昏天黑地,產業鏈上下夾攻之時,悄無聲息地,外資電池已兵臨城下。2018年5月2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示了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令人震驚的是,LG和三星SDI已經赫然在列。

一石激起千重浪。

2020年補貼大限將至,外資列強摩拳擦掌,紛紛在今年高調佈局新一輪在華投資。華友鈷業擬與LG共同投資40億元成立合資公司;SKI與北汽的電控愛思開也準備重啟,隨著特斯拉在華的投產計劃,松下也在近日啟動中國產能擴張計劃。強大的日韓系電池廠商有備而來,即將對剛站穩腳跟的中國電池廠商發起圍城之戰。

動力電池三領域上演國殺,群雄逐鹿,鏖戰正酣。而圍牆之外,群雄環伺,誰又敢穩坐釣魚臺?即使強大如寧德時代,2017年也享受了4.09億元的財政補貼,佔到歸母淨利潤的10%左右。當遭遇補貼歸零,毛利率在上下游的夾擊下驟降時,今日的風光還能持續多久?沃特瑪,或許就是前車之鑑。

技術為王,成本為輔,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客戶群的落錯搭建……這一切是動力電池企業必將經歷的生死考驗。

談了10個月,日產與中國財團電池大單最終告吹,背後真相是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