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前一陣,巨石強森主演的電影《RAMPAGE(狂暴巨獸)》在國內消無聲息的上映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FC遊戲《RAMPAGE》,劇情本身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巨大怪獸破壞城市這樣直白的故事,但海報卻引人注意。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狂暴巨獸(日版)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狂暴巨獸(2018)

相比較國內海報突出主演的設計,日版海報完全圍繞怪獸進行描寫,似乎更能展現怪獸的破壞力和強大的壓迫感。

日本在科幻海報的設計上似乎遵循了某種特殊規律,讓我們一眼就能認出是“日本製造”,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始自昭和的怪獸の魂

日本第一部科幻電影黑白默片《百年あるいわの世界》(百年後可能的世界)誕生於1936年,但日本科幻電影的黃金年代卻是在昭和時期。

在這個時代,日本科幻電影開始走向世界,同樣,昭和時期的海報藝術也深深影響了之後日本的科幻審美。

20世紀5、60年代的日本,大量科幻電影開始公映,內容多是各色怪獸片,這些特攝電影也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巨大反響。

上個月,東京舉辦的“SF· 怪獣映畫の世界(科幻·怪獸電影世界)”的展覽中,用“怪獣の花盛り(怪獸之花盛開)”來形容這個時期日本的怪獸電影。

而在維基百科“科幻電影”的詞條中,“怪獸電影”這一分支條目則直接使用了日語的kaijiu(怪獣)作為類型名稱。

但怪獸電影並不是日本人創造的。1954年,美國電影《原子怪獸》在日上映並大受歡迎,人們爭相觀看,由核爆喚醒的怪物在城市間肆意破壞,儼然成為二戰後日本人核恐懼的化身。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第五福龍丸事件”爆發,美國在太平洋秘密進行核試驗,一艘名為第五福龍丸的漁船恰巧進入危險範圍,被輻射塵所汙染,大量船員死亡。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負責製片的田中有幸先生

為了抗議美國的核試驗,同時也受到《原子怪獸》的啟發,東寶公司的田中有幸決心拍攝一部怪獸電影,於是找到了圓谷英二和本多豬四郎,啟動“G企劃”,這就是日後成為日本象徵的《哥斯拉》。

電影拍攝完畢,進入宣發階段,《哥斯拉》不僅僅凝聚了圓谷英二的期望,還承擔了與歐美怪獸電影分庭抗禮的重任。

但在那個年代,媒體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一部電影想要獲得票房成功,出色的海報必不可少,這個重擔就落在了渡邊明的肩膀上。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黑澤明《七武士》(1954年)

那時候,日本的電影海報大多繼承自大正時期的傳統——“大正浪漫”以拼貼,大色塊和幾何設計為主。

到了昭和中後期,又融入了極強烈的寫實風格,黑澤明的電影海報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黑白照片後期上色”的擬真效果。

哥斯拉誕生

1954年,《哥斯拉》的海報出現在日本各大影院的門口,畫面中央是一隻猙獰的怪物,舉止異常,蓄意破壞城市,金屬質感的皮膚和原始的身體形態極其違和。

海報底部和側面還描繪了驚慌失措的人群,渺小的人和巨大的怪獸形成鮮明的對比,撩撥著觀眾焦慮不安的情緒。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哥斯拉》海報(1954年)

直接塗繪以及手工上色的硬朗筆觸創造了非常特殊的效果,充斥著一種神秘氣息。

也許,這些東西之所以給觀眾帶來不安和恐懼,除了核戰題材,還源於一種“熟悉世界的反轉與劇變”。

後來,《哥斯拉》在日本乃至海外都廣受好評,圓谷公司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拍攝了一系列怪獸電影,其海報設計也和《哥斯拉》一脈相承。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魔斯拉》(1961年)本多豬四郎監督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大怪獸決鬥 加美拉對巴魯剛》(1961年) 田中重雄監督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科學怪人的怪獸 山達對蓋拉》(1966年)本多豬四郎監督,《潛龍諜影》系列監督小島秀夫和最近獲得奧斯卡獎的德爾•託羅導演對它愛到要死

畢竟,“史前大怪獸”根本不存在可以用來填色的黑白照片,所以這些日版海報雖然延續了昭和時期流行的形式,但並未完全照搬。

從版面設計來看,海報突出表現了怪獸猙獰的身體,腳下的高大人造建築和頭頂一閃而過的飛機,都在極力提醒怪獸的巨大。海報整體使用了較為昏暗的色調,背景大多是漆黑的夜色配上熊熊燃燒的大火。

怪獸電影不斷髮展,從一開始的驚悚片成為國民電影。20世紀70年早期,哥斯拉甚至一度成為了日本的守護神。

來自西方世界的衝擊

70年代中期,怪獸電影開始在日本衰落。1975年,東寶的推出的《機械哥斯拉的反擊》(メカゴジラの逆襲)是70年代最後一部怪獸電影,日本科幻電影在世界的影響力也在逐漸下降。

但這時正值歐美科幻電影風起雲湧,從庫布里克到星球大戰,各種形式和主題的科幻作品湧入日本,既征服了日本票房,也對日式電影海報形成了新的衝擊。

最大的變化就是標題,以及隨之改變的版式。

以前,為了照顧日語的閱讀習慣,多數海報直接在畫面一側,用一行鮮豔的紅色日文作為標題,這在昭和時期的電影海報裡非常常見。

但70年代的引進電影都是英語片,譯成日語片假名後,長度太長了,並不適合豎排版,而一旦把海報上的文字變為橫向,原先的文字設計以及構圖方式也要跟著做出調整。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2001太空漫遊》1968年日本同年上映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通過《2001太空漫遊》,我們可以窺見此時日本電影海報設計上的變化。

日版海報上,標題使用的由中心向兩邊擴展的藝術字被稱作“キネマ”,其實就是英語“cinema(電影)”的日語發音。它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多數認為和二戰前德國廣告所使用的文字有關。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昭和遺產”和現代常見海報在視覺內容的中心位置上有顯著區別

有趣的是,儘管此時日版海報的標題已經變成橫排版,但圖像還是保留了豎向、視覺內容偏向一側的構圖,畢竟長期以來日本人閱讀豎行文字帶來的習慣,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扭轉的。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惑星大戰爭》(1977年)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宇宙來的消息》(1978年)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首都消失》(1987年)

受到《星球大戰》和《2001太空漫遊》的影響,70年代日本拍攝了大量太空歌劇電影,儘管此時構圖仍然有些彆扭,但海報設計已經開始逐漸向國際化靠攏。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儘管如此,1980年由海報設計大師生頼範義所設計的《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國際版海報仍然飽含古典情懷

80年代後期,由於科幻電影的拍攝成本高,日本的科幻片風潮隨著經濟危機陷入低谷,轉而投向成本較低的動畫和特攝劇,在這之後的科幻片海報,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made in Japan

說到底,電影海報不僅僅是圖像、標題、製片人和導演姓名的簡單堆砌,而是一種將電影視覺特徵第一時間轉達給觀眾的藝術。

科幻電影作為及其倚重視覺的電影類型,海報可以說是對整部電影氣質和靈魂的濃縮,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不同國家在科幻電影海報的設計上,必然會帶有各自的性格特點和美術風格。

科幻影史上,“日本元素”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著名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包含有來自日本的靈感——

其實,很難說清這些電影中看似“日系”的美學表現,究竟是歐美對東亞的刻板印象,還是日本本土文化的產物。

我們只知道,日本一直以來擅長改造外來文化,有些源自歐美的表現,反而成為了日式科幻美學的一部分。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宇宙人現身東京》(1956年)橫版海報設計比較罕見

是什麼造就了典型的“日本科幻海報”?中二的譯名,奇怪的字體,還是復古的手繪?

那麼,我們所認為的“日式”到底是什麼呢?

也許讓人產生共鳴的不是“日式”,而是60-80年代,日本怪獸和科幻電影黃金時期。

那些從童年夢境中走出來的,是咆哮的巨大怪獸,與之戰鬥的機器人,在銀河中航行的宇宙戰艦,復古Lo-Fi的電子音效……

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我們只能通過海報這個小小的窗口,進入那些想象中的世界。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法國、捷克和波蘭的《哥斯拉》海報,那時候的海報真的非常豐富多彩

看著這些電影長大的孩子們,現在已經成為新生代設計師,因此,那批海報也極大地影響著今天所謂的“日式科幻”。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日本沉沒》(2006年版)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新哥斯拉》(2016年)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攻殼機動隊》(2017年)

前些日子,《環太平洋2》的特攝風格預告片引發了一眾老粉絲的狂歡,給人一種“就該是這樣的”強烈即視感,即使毫不合理,但大怪獸就必須交給大機器人來解決。

也許我們懷念的,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刻板印象,但是,誰不喜歡呢?

一個彩蛋

最後,如果硬要說的話,日本海報確實有一個至今為止從沒變過的特色,可能部分讀者已經察覺到了,那就是“大量的說明文字”——

有時把劇情梗概寫在上面,有時會強行加上一些中二的宣傳口號。

這可能算個特點,但是絕對算不上是優點,畢竟在某些時候,這樣子的海報可能會讓人心生殺意,比如下面這個:

日式科幻海報的“中二感”是怎麼來的?

△ 劃重點:看復聯海報,不要看哥斯拉的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