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做自媒體還有前途嗎?

踏月行跡

我自認為不算是什麼自媒體,只不過是輸出比較多罷了,尤其是在知乎平臺。因為工場是知乎的投資方,我很早就認識知乎的創始人,也瞭解過他們創辦知乎的初衷。我個人非常認可知乎這樣的平臺,所以很早就開始在知乎寫作了。我每次一閒下來,就要抒發點什麼,也許是表達欲過剩、表現欲過剩,或者可能僅僅是想“躲進小樓成一統”。


很多人說隨著互聯網發展,大家越來越不願意閱讀。其實閱讀並沒有消失,只是獲取信息的方式被打散,網絡海洋中一片片的信息像是樂高積木一樣,讓人可以自由拼湊想知道的世界。



針對我的寫作愛好而言,封號倒是無傷大雅。如果你非要把我當成“自媒體”看待,沒有經營多平臺可以算是一個失誤。我接納社區規則的判罰,也選擇了離開知乎不再以個人身份分享。


回想起自己這些年扮演的文藝青年角色,看過那麼多看不懂的書,電影什麼的,似乎擺出來分享給大家,感受到成就感,也算是一個小小的虛榮,這種感覺就相當於在閒談或者寫文章的時候拋一些術語啊,引用一些名人名言的句子,這個習慣維繫了很多年的。


這種表面的學識倒還真的是讓我覺得有一定騙人的效果。會讓人覺得我學問淵博,其實不是,作為一個文青癌(我過去自嘲的說法),我覺得自己都不是說存心去騙人,而是真的以為自己有點懂。這也是文藝青年的一些典型的弊端。其實就我自己而言是被騙了,覺得看書看多了以後就是真正的作用還是覺得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懂,我覺得這是算是當年看書留下了一個後遺症。


話題扯遠了。回過來說自媒體。其實廣義來說,不管是網絡媒體、沒有紙本的媒體、或是任何新的形態(包括表現方式、商業模式、傳播載具),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如果想通過自媒體賺錢,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類似的運營能力、興趣意願或者是時間精力;但如果想通過自媒體讓更多讀者與自己發生觀點碰撞或是瞭解自己,機會從來都沒有減少——前提是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和熱情。


很多人說,自己瞭解的事物有限,寫兩天就沒有什麼可寫的。其實就算專職的作家,也是在不斷跨越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作為普通人,我們怎麼辦?其實回憶起當年自己最開始想學編程時,因為等不及想趕快看到自己有所“成長”,所以東拼西湊、短時間內生成一個看起來有點樣子的會動的網頁,但實際上卻也不瞭解、也不願花時間瞭解其中的觀念,但隨之而來的只是空虛感。後來發現這只是在欺騙自己時,下定決心放慢速度,從最基礎的觀念開始學起,但也因為在這過程中有不少因素延緩學習成效,當看到自學大神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時,心裡又變得很著急,在缺乏耐心與實際產出的情況下,就又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


如果在生產自媒體的過程中一遇到挫折就想放棄,多半是因為一切都以結果論為導向。我們應該擁有“成長心態”,在面臨困難時,仍然繼續喜愛做這件事,重視自己所做的事,不論結果,不一定是為了成功,而是認為這件事值得努力。


總結一下我這麼久的寫作過程,並沒有多少能力上的提升,收穫最大的其實是訓練了自己主動覺察的能力,能更認識自己一點。通過文字,作者可以將其感情思想保存下來。感情思想雖然是抽象的,但每個人其實都是藉由自己所熟悉的語言在感受、在思考,然後將其定型於自己所熟悉的文字裡。


我認為寫作就是這樣,有話想說,便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在這幾年的寫作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部分人覺得很有價值的東西在另一部分人眼中猶如糞土,所謂“己之蜜糖,彼之砒霜”。因此也有人問我寫的時候,有沒有預設的讀者,這倒是我沒有想過的;或者說,在寫之前,或寫之中,很少想這問題。


但我真的從未想過讀者結構的問題嗎?似乎也未必。凡雞湯,多半是掉一些書袋,把自己瞭解的內容轉述出來,或是寫一寫自己的經歷,出出風頭,因此潛意識自然會有“預設”的讀者,也就是“經歷比自己淺的讀者”。有了這樣的前提之後,便不能不顧及是否通順易讀。凡行業內容,多半存了自己做個記錄的念頭,但想到為了避免誤人子弟,免不了行文較長,並且儘量避免蓋棺論定。


相對而言,隨筆寫作是無須預設讀者的,其實是在跟自己交談,寫作時心中湧動著喜怒哀樂各種不同表情。與自己的交談完成後,直到另一個人讀到,才會又一字一句還原為充滿情緒思想的聲音。於是,原先作者跟自己的交談,便很自然地轉變為與另一個陌生人的交談了。


不過,堅持不一定是美德,也可能是一種罪過。如果你內心沒有足夠強的抒發欲,並不一定非要做自媒體不可。我們需要分清楚什麼事情值得用三年甚至十年的時間去嘗試,而什麼事情只值得一小時、一週的時間去嘗試。


想通過做自媒體來養活自己,很容易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受眾不會因為你投入的“成本”很高,就願意用超出他心中價值的代價買單。他在乎的始終是那些能讓他愉快或者認同的部分,他是為了這些他最在意的地方。很多時候除了工具性的內容(比如知識)以外,人也需要一些情感上的刺激。不管你創作的類型或者媒介是什麼,如果你覺得你可以給某一群人一種期待或者帶給他一些東西,那讓他把對你的支持和他對作品的喜愛轉成一些讓你可以繼續創作的實際支援(和資源)的話,無論你是寫文還是畫畫,只要能帶給他生活上的樂趣、能成為一種他認同的存在的話,是能獲得回報的。

但是要記得衡量成本──因為很有可能消耗掉你太多精力,反而讓寫作受到影響,至於這個界線要怎麼把握就看個人了,希望大家都可以把握自己的理想比例。


孫志超說

自媒體也好,媒體也好都是為了傳播你內心的想法,或者是對某件事件的解析,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工作,行為,機會都是存在的,街邊賣茶葉蛋的大媽不也一樣生活的很好嗎?

現在大家都是把現在的這種傳播方式叫做,自媒體,好像聽起來挺順耳的,那就這麼叫吧!

目前我們的傳播方式有三大塊。

一,視頻傳播(小視頻)(短視頻)

二,圖文傳播

三,文字傳播

往往流量來說,據我觀察,視頻流量是最快獲取的方式,當然各有各的優勢,但是結合現今誰會的發展,似乎大部分人喜愛用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視頻,還可以聽音頻不是嗎?他(她)還可以幹其他事,真正坐下來閱讀的人不是沒有,是覺得麻煩!要不然聽書功能為什麼那麼火呢?

在你決定要做這一行,你需要尊從自己的內心,不要硬著頭皮一開始就做你不瞭解的事,只會讓你沒東西可寫的,你沒必要去考慮別人的想法,我認為是不正確的,你真正懂讀者是在你寫作或者做視頻的過程中,慢慢去發現的,所以,先做好自己。

我也是這方面的小白,只是說說我自己的看法,肯定有很多地方是不完整的,大家可以指正。

最後,機會很多,但是不要走的太快!


正宗的程子

聽過這樣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如果十年前開始種樹,那麼現在或許已經亭亭如蓋,可以坐享蔭凉。如果沒有,那麼就立刻開始,這不僅是一種彌補,更是為了不重蹈覆轍,讓十年後又淪為十年前的模樣,面對滿目荒涼捶胸嗟嘆。


當你覺得某件事情快要來不及的時候,恰恰說明希望尚存,與其垂淚悔恨,倒不如放手奮力一搏。


就像問題中問,自媒體現在還有前途,還來得及嗎?


雖然說進入自媒體行業的最佳時間已經錯過了,但是現在開始也不算晚,我們可以看到不乏有很多後來居上的自媒體賬號,所以說,將前浪拍在沙灘上是可能的,只要你能力夠。


大家覺得呢?


金投網

前途有大有小。但建議從自我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短中長3個目標,要貼合實際,然後去努力。即便最後目標沒有達成,只要付出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就不會有什麼損失。

而在整個過程中,勢必會有很多收貨,比如技能方面的寫文案、追熱點、排版、剪輯、後期等等,還會進入很多圈子,結交很多圈裡圈外的朋友。

認識的人多了,機會也就多,或許是工作崗位、或許是創業合夥、或許是終身大事,誰說的準呢。

所以,從來沒有來不及,只有來沒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