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行,參觀中國大運河文化特展

博物館之行,參觀中國大運河文化特展

西漢·豬形玉握

揚州博物館藏

1984年邗江楊壽鎮李崗村寶女墩新莽墓出土。玉握一對,豬形作伏臥狀,吻部突出,前後蹄皆屈收腹下,短尾。吻下及尾部各有一小穿孔。此器青玉雕琢,玉質晶瑩,造型圓潤豐滿,背部滾圓。用“漢八刀”技法雕出幾道寬陰線,簡練地表現豬的雙耳、四肢等各部位輪廊,形態生動,線刻簡潔流暢。表面琢磨精緻,光潔明亮。

博物館之行,參觀中國大運河文化特展

西漢·貼金箔漆奩

奩為古代女子盛放梳篦、脂粉的梳妝盒。此套漆奩為夾紵胎,採用貼金箔、彩繪及扣銀等工藝製成,含方形漆奩、橢圓形漆奩、圓漆奩、長方形漆奩及馬蹄形漆奩等。整器外髹黑漆,內髹赭紅色漆,口沿扣銀,內口均以黑漆繪製一圈幾何紋裝飾帶。各蓋頂心飾兩葉或三葉或四葉柿蒂不等,柿葉四周貼金箔。器身上均有3道銀扣,以金箔鏨刻成雲氣紋,輔以朱漆勾描,姿態各異的珍禽異獸和人物形象奔走於流雲仙山之間,主要圖案有孔雀、錦雞、狐狸、熊、山羊、野豬、羽人以及功夫人物等。整套漆奩造型別致、工藝精湛、佈局合理、風格獨特、浪漫綺麗,十分珍貴。

博物館之行,參觀中國大運河文化特展

唐·伎樂飛天紋金櫛

金櫛為頭飾,用薄金片鏤空鏨刻而成。馬蹄形,下部呈梳齒狀。櫛面上部滿飾花紋,中心主紋以捲雲式蔓草作地,上飾兩對稱的奏樂飛天。飛天下方飾一朵如意雲紋。周邊飾多重紋帶,分別為單相蓮瓣紋帶、雙線夾蓮珠紋帶、鏤空魚鱗紋帶、鏤空纏枝梅花間蝴蝶紋帶等。

博物館之行,參觀中國大運河文化特展

鏡為菱花形,鏡背紋飾是四名騎士,手執鞠杖,躍馬奔馳作擊球狀;人與球之間襯以高山、花卉紋,顯現出在郊外運動場比賽的情景。馬球運動源於波斯,漢代傳入我國,到了唐代,此運動十分活躍,深得皇帝和貴族的喜愛,是銅鏡紋飾中的一種題材。目前我國僅存三面有關打馬球圖案的銅鏡,一件為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品,另一件收藏於安微懷寧縣博物館,而以揚州出土的這一面銅鏡保存最好,是唐鏡中的珍品。

博物館之行,參觀中國大運河文化特展

元·鳥獸紋白玉爐頂

爐頂呈圓帽狀,白玉質,鏤空透雕工藝,主體為花草紋,鳥獸伏於頂端隔葉相對,葉片脈絡清晰,或翻或卷,凹凸明顯;鳥獸刀紋頗深,姿態生動,富有立體感。

博物館之行,參觀中國大運河文化特展

清·竹根雕人物乘船

船為傳世品。竹根船利用天然竹根,因材施藝,雕刻成舟,將支撐於船體中部盤根錯節的老根鬚作為天然船篷,更有繁茂的藤條枝葉披掛覆蓋於上,船體顯得富麗別緻。船中底座上,似正乘風破浪航行之中,充滿動感。

竹根乘船雕刻手法全面,精細,設計得體,不失為一件天然植物形態和人工精心製作的完美結合物,代表了清代揚州竹雕工藝的高水平。

博物館之行,參觀中國大運河文化特展

清·模鑄山水人物紋黃料瓶

瓶為一對,模鑄,質地黃色,平沿,唇口,長頸,鼓腹,平底。紋樣題材取山水、亭塔、樓閣、人物、花鳥、樹木為景觀,在留白處加描金花草。底款為方形,四字楷書刻款"乾隆年制"描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