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痛批《梨園春》欄目五大問題,網友:條條款款說的都對!

《梨園春》是河南省的戲曲欄目,創辦至今已有十多年曆史。開播最初幾年,對戲曲的發展產生過有利影響,如藝術流派的展示、戲曲劇目的推廣、演員知名度的提高等等;尤其是設置戲迷擂臺賽,給廣大普通戲曲愛好者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梨園春》卻顯示出日漸衰微的趨勢,尤其是近幾年來,場地越來越大,陳設日趨豪華,節目質量卻每況愈下,奢侈華麗的外表難掩春光已去的荒涼,看似繁華的背後卻已陷入苦苦支撐的危機。何以使原本深受歡迎的《梨園春》走向如今這般境地呢?其中不乏主客觀因素,但主要還應歸咎於其工作人員自身。屢次置廣大戲迷的意願和呼聲於不顧,長期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是導致此節目沒落的主要原因。具體來說,可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評論痛批《梨園春》欄目五大問題,網友:條條款款說的都對!

一、顧此失彼,兩極分化。《梨園春》從開辦之初就存在一種令人遺憾的現象,即只對某些演員偏愛有加,對另外的則不聞不問,最明顯的就是以旦為大。在其舞臺上經常出現的,是豫劇“五大名旦”的傳人和省三團的幾個女演員,男的除了為數不多的一些之外,基本上就很難見到,尤以豫東紅臉備受冷落。同時又將旦角劃分為三六九等,以常派獨尊,其次是馬派,再次是崔派、閻派、桑派,對陳派最為忽略;豫東紅臉中只青睞於劉忠河,其他則一概不理,於是在常派和劉忠河以外的豫東紅臉之間形成嚴重的兩極分化,給人的感覺是常派代表了整個豫劇,豫東紅臉只有劉忠河一人。於是有些演員輪番上陣,風光出盡仍不覺過癮;出場也必唱同一唱段,觀眾兩耳起繭仍不肯罷休,以致讓人形成錯覺,好像河南只有這幾段戲,這幾段戲只有這幾個演員能唱,這幾個演員只有這一個唱段拿得出手。於此相對,一大批在民間深受歡迎的藝術家和廣為流傳的劇目卻從未見於《梨園春》舞臺,如豫東紅臉的張枝茂、於福禮、付克功、汪振堂、索文化、朱坤芳、陳傳明、馮留智、張家訓、謝慶軍、洪先禮、付青松等演員,及《反徐州》《鍘太師》《鍘西宮》《回北京》《二下南京》《困南屯》《兩狼山》《地塘板》《困黃陵》《火燒紀信》《狄青徵北》《諸葛亮弔孝》《八賢王說媒》《趙匡胤登基》等劇目。《梨園春》甚至在戲曲小品中把小貓小狗都搬上了舞臺,卻仍不為上述藝術家和劇目提供一個展示的機會。再如給參賽選手指定唱段,《大祭樁》必唱“婆母娘”,《秦香蓮》必有“三江水”,《卷席筒》必定“小蒼娃”,《收姜維》必是“四千歲”,無形中歪曲著人們的認識,導致了河南戲曲的畸形化發展。還有對流派傳人的界定,好像唐派只有賈廷聚,常派只有虎美玲,崔派只有張寶英,桑派只有苗文華,牛派只有金不換,申派只有申小梅,有幾次見過流派的其他傳人登上過《梨園春》舞臺?可能節目導演認為某些傳人水平不夠,但經常露面的那些人就完美無缺嗎?演員正是因為存在不足才需要相互交流,以通過取長補短來共同提高。此外,為何戲迷對經常在《梨園春》露面的演員和唱段並不買賬,而對極少或從未在此舞臺上出現的藝術家和唱段厚愛有加呢?其明知這樣做不妥,卻仍對群眾的呼聲不予理睬,在頗令人費解的同時又讓人深感失望。既然不把廣大觀眾放在眼裡,那麼人們群眾對你不聞不問也理所應當。

評論痛批《梨園春》欄目五大問題,網友:條條款款說的都對!

三、不倫不類,雜七雜八。其負責人或是為了緊跟時代步伐,也或許是出於提高收視率的需要,費盡心機地將《梨園春》變得時髦起來,卻往往弄巧成拙,以致失去了戲曲的本來面貌。首先是大量插播其他節目。戲曲晚會並非不可上演其他類型的節目,但要適可而止,若過分播放和戲曲毫不相關的相聲小品,流行歌舞,結果就只能適得其反,《梨園春》恰在這方面有失偏頗,讓人難以捉摸它到底是戲曲類節目還是綜藝性晚會。其次,對經典劇目和唱段的隨意改動。如《朝陽溝》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現代戲,但在《梨園春》舞臺上卻常被用來胡編亂改,以致類似於惡搞炒作,讓人在失望之餘也感嘆編劇和導演藝術道德的缺失;再如選手打擂時對唱段的任意截取,將原本完整的唱段弄得支離破碎,讓人感到彆扭不說,對戲曲的流傳也造成了不利影響。既能播放那麼多累贅的片頭花絮,為何不把更多的時間留給選手演唱呢?再次,擂臺賽中的拖家帶口。或許導演實在無計可施,於是不得不想出“全家總動員”這麼個逼上梁山的辦法,但可能選手家人根本不喜歡戲,或對戲曲一竅不通呢,為何將麼多優秀藝術家冷落一旁,卻偏偏讓選手家人來湊數呢?還讓人懷疑這是在辦戲曲節目還是在搞什麼“家庭賽樂賽”。最後,無聊的戲曲小品。戲曲小品本不失為較好的題材,可《梨園春》經常播放的那些卻實在讓人難以恭維:不考慮節目質量和品味,粗製濫造;拿經典劇目說事,任意更改;又常常讓一些著名演員擔任角色,甚至搬出馬金鳳這樣的藝術大家,如此為所欲為,譁眾取寵,不僅對戲曲產生了破壞作用,也加速了其自身的衰落。

評論痛批《梨園春》欄目五大問題,網友:條條款款說的都對!

五、誇張渲染,無聊做作。近年來《梨園春》似乎樂衷於對某人某事有意放大,以頗為誇張的舉動和不合時宜的語言來烘托氣氛。如在某央視名人出場之前,必定以各種方式進行詳細介紹,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以顯示出此嘉賓的影響之深、之廣,藉以襯托出《梨園春》是多麼有品位、上檔次。如相聲藝術家侯耀文生前做客《梨園春》,被主持人稱為“外星人”,並安排他和海連池當場交換禮品,給人有意表演的感覺;再如前些年《梨園春》去臺灣演出,馬季、趙炎加盟,僅主持人介紹馬季就足有幾分鐘之多,奉承吹捧下盡顯溜鬚拍馬的奴才心理;前不久姜昆來《梨園春》做客,範軍也難掩激動萬分的心情,以致神情舉止都有些無法自控,。再如對馬金鳳的介紹:“《穆桂英掛帥》被她演繹得出神入化”“創造了豫劇史上的一個奇蹟”,馬老本人樸實無華,謙遜低調,觀眾對她也很熟悉,這樣於其思想和做派都有所不符的詞語,還是少用為好。再有就是對參賽選手的介紹,光一個片頭就佔用好長時間,主持人也往往廢話連篇,甚至不惜以揭示選手的隱私來煽動現場氣氛,不僅有礙戲迷的臨場發揮,也影響到觀眾對選手的整體評價。如果總是在這方面下功夫,就完全沒必要佔用每週日近兩小時的時間了,倒不如播放些有實在意義的節目,不用幕後設計那麼多臺詞,錄製那麼片花,也不用主持人絞盡腦汁地現場表演,免去《梨園春》工作人員的辛苦,也省得浪費觀眾的時間。

論及其沒落的客觀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文化主管部門的責任。《梨園春》有上級主管領導,卻沒有對此節目真正重視起來,未予及時有效地約束和管制,信其放任自流。其次,媒體的一味吹捧。無論電視還是廣播媒體,對《梨園春》都是隻褒不貶,甚至對明顯的缺陷也不去報道,任憑它在迷途上越走越遠。再次,戲曲理論工作者的失職。河南不乏戲曲研究者,包括經常在《梨園春》擔任評委的專家,縱觀發表的評論文章,從未見過對《梨園春》的批評,給人以有意捧殺的感覺。最後,演員自身的原因。發現了《梨園春》的不足,演員也應提出有效建議;若不被採納,則可拒絕在此舞臺露面,或乾脆集體罷演。戲曲節目失去演員,必會反省自身,只可惜這一點怕很多人都難以做到。

《梨園春》曾經深受戲迷群眾喜愛,卻因種種原因到了這般境地,更為甚者,其作為河南省的品牌欄目,無形中又對戲曲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成為導致目前河南戲曲整體畸形化又頗不景氣的重要原因。《梨園春》要走出泥潭,唯有清醒地正視現實,虛心接受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採取強有力的改革措施,而不是隔靴搔癢,換湯不換藥;主管部門和媒體、專家及演員自身也要充分認清《梨園春》現狀,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扶持和疏導,以幫助它早日走上健康的發展軌道。但願《梨園春》能夠以真正嶄新的面孔呈現世人,但願河南還能迎來奼紫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