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李寶君:梨園春漫程村塬|

李寶君:梨園春漫程村塬|

梨園春漫程村塬

程村塬上,愛看戲的人多。各種版本的時裝戲,特別是古裝戲看得多了,各個村便湧現出幾個或十多個嘗試著唱戲,玩弄器樂的男男女女。但幾個大一點的村子,真正成立戲班子,嘗試著登臺演出,應該追溯到文革以後。彼時,迫於破四舊,立四新,全面建立無產階級文藝陣地的大形勢,大方向,各個村的戲班子都命名為‘’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並且徹底取締摒棄了古裝戲。八大樣板戲和一些反映階級鬥爭,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劇目風靡全國,那時真可謂是神州大地一片紅。

程村村率先成立了宣傳隊。宣傳隊的基本班底是程村二隊幾個熱愛器樂,喜歡唱戲的青年。有一個青年叫南華正,熱情度特高,數九寒天,大雪封門時在家練習打板(班鼓)功夫,幾年勤學苦練,終於學成出師。在以後幾十年的日子裡,南華正成了程村塬熱愛戲曲的代表人物。當時,在靈寶蒲劇團畫布景的嵇志俊,不知犯了啥錯,被下放回家。程村村文藝宣傳隊不失時機地聘請嵇志俊來搞舞臺設計。沒承想,嵇志俊不僅有繪畫天才,而且對導演這一行,也很富於激情與創意,宣傳隊出演的十多個劇目都是他和南華正導演的。在原先程村公社老舞臺多次演出,給塬上每一個村的窮苦鄉親帶來了一時半會的快樂,使他們在昏暗荒蕪的壓抑中萌發了生活信心,在沉凝的霧霾裡,感知了生命的鮮潤。

李寶君:梨園春漫程村塬|

土地下戶,大集體解散沒幾年,大多數莊稼人走出了衣食溫飽的困境,南華正以業已解散的原靈西蒲劇團為基本班底,又召集塬上各村的文藝愛好者,成立了‘’靈寶縣眉戶劇團‘’。組團不到半年,便赴洛南一些貧困山區嘗試了第一次演出,達二十多天。因為不是專業劇團,方方面面的條件受限制,幾年來,劇團只能巡迴於方圓百十里一些邊遠山區演出,但當時,確實是給山裡人陰暗的生活罅隙裡注射了陽光,給山裡人苦寂的心靈世界,引入了新的生活理念。

幾年以後,程村塬幾個峪裡發現了金礦,人們的心亂了,眼紅了,發財致富的慾望燎灼著每一個人的心。緊接著,市場經濟鋪天蓋地而來,劇團微薄的收入已經養活不了這些赤心拳拳的梨園弟子。南華正潮紅著眼,戀戀不捨地送走了劇團的每一個人,但七八個戲箱,他一直完好存放在自已家裡。他很不甘心,多少年一直做著 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的美夢。

南華正的夢終底沒有做成。

但二十年以後,塬上卻有人替他圓著夢。程村塬官莊三霄廟會傳承人李林正、孟煥夫婦,年輕時就熱衷戲曲文藝,當看到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平時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的境況,就利用三霄廟的場地,召集塬上的戲曲愛好者,聘請專業劇團的退休師傅,經過文廣新局註冊,率先成立了‘’靈寶市三霄戲劇演藝有限公司‘’。農閒時節,說拉彈唱,排練小劇目。塬上好多人家婚喪嫁娶,老人過壽,小孩滿月,常常邀請他們助興演出。公司戲班給農家單調的日子,增添了太多的熱鬧與祥和。這幾年他們在塬上,在故縣、陽平做過無數次演出,並且為靈寶老幹局做過專場演出。連著三年的二月十九日,他們還要奔赴冰雪尚未消融的棗香峪,為觀音堂僅有的幾戶人家,為常年累月孤獨鎮守在深山裡的觀音菩薩演出兩天 。初春的大山裡可真寂靜,不用擴音器,胡琴,笛子,班鼓,和演員纏綿委婉的唱腔,如天籟一般,迴盪的 很遠,很遠……大山裡晚上寒氣逼人,山裡有的是粗壯的硬柴,山民憨厚地燃起幾堆篝火,火光映照中,可以看到山樑上皚皚厚厚的積雪和同樣泛著白光的石崖。

啊 ! 一個多麼美妙,流淌著詩意,盈動著原始情趣的夜晚。

令人振奮的消息總是接二連三。一年一度的官莊‘’三月三‘’廟會剛結束,演藝公司又接到五月廿二日,代表靈寶市赴三門峽參加戲劇大賽的通知。公司上下積極備戰,現已進入緊張有序的彩排之中。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程村戲曲文化傳承人南華正去世三年後,程村村郭小虎先生斥資數萬元,以程村村文化大院為場地,特聘請原靈寶十一中校長,退休老教師李耀文出任總導演,又成立了‘’靈寶市程村百姓樂藝術團。‘’

提起郭小虎,程村塬上名號響噹噹,七十年代,伴隨南華正,嵇志俊,都是程村宣傳隊的主要演員和組織者。許多年前,靈寶西半縣黃金鼎盛時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此人酷愛戲曲,一生心繫桑梓,樂善好施。早些年,各村修建教學樓,有的村恢復廟會,凡大的公益事業,他都一一捐資相助。組建‘’程村百姓樂藝術團‘’是他多年的夙願,許多年前他和南華正就開始謀劃此事,但都因他供職的長宏公司諸多事務纏身,一直到他宣佈正式退休才得以實現。李耀文老師,稱得上程村塬上的‘’大才子‘’,多面手,文史理工科出類拔翠,音樂、美術、體育樣樣精通,尤其在音樂戲曲行業,造詣很深,當年為十一中譜寫的校歌,為在窄口水庫大會戰犧牲的羅米發譜寫的《羅米發之歌》,至今還有人傳唱。七十年代,程村學校出演許多精彩節目,都是李老師和強振華老師一手策劃導演。當年的許多學生演員,現都成為百姓樂藝術團 的骨幹。藝術團成立不到一年,已在文化院舞臺,許多村演出數場。每逢演戲,人們奔走相告。茶餘飯後,好評如潮。

李寶君:梨園春漫程村塬|

如此這般,程村塬風光添了新景緻,程村塬人的談資有了新內容。官莊廟上,程村文化院隔三岔五會響起班鼓,胡琴的清脆與悠揚,會傳來演員‘’吚吚呀呀‘’的婉轉學唱。去蘋果園裡勞作的人們,唱戲機或下載有戲曲的手機是必須要攜帶的,這些頭髮蒼白,滿臉皺褶的大叔、大媽們,在勞動間歇時間竟談論起武俊英、任跟心,景雪變,王天明,孔向東等,這些蒲劇名家的唱腔,徹底陶醉了他們,征服了他們。聽著戲曲,燥熱、飢渴、疲勞都 都得到了暫時的消除和緩解。

如今的鄉村,一座座高樓撥地而起,一輛輛小車開進農家小院,從表面看,家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多少人心裡總覺著缺少點什麼。人啊,這一特殊的動物,僅有錦衣玉食是不夠的,每一個人內心都渴望精神泉源的滋潤。做為農村人這一文化層次,戲曲最是他們喜聞樂見的精神寄託或情感釋放方式。李林正郭小虎們自己出資,不圖名利,傳承祖國戲曲文化,為眾多戲曲器樂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表現自我的舞臺,給塬上喪失勞動能力,垂暮之年的老人創建了一個消遣、解悶的好去處。有了看戲的地方,就有機會經常見到老親戚,老朋友,聽著戲,拉著家常,想一想年輕時的風流輕狂,不亦樂乎?莊戶人,出力流汗多半輩子,晚年能開心順意,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程村屬旱源,之所以物阜人康,人文景觀底蘊深厚,群眾性的娯樂活動氣氛熱烈,正是籍於一代又一代像南華正、李林正、郭小虎這樣的熱心人傾力倡導,慷慨斥資,才得以持續展現經久不衰的梨園春景,才贏得了程村塬人安居樂業,歌舞昇平的太平盛況。

上世紀初,意大利一個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海灣小鎮,因為庫爾蒂斯兄弟倆創作的一首歌曲《重歸蘇蓮託》而聞名世界,享譽全球。這首歌曲亦備受人們鍾愛,經久不衰。甚至成為多明戈、帕瓦羅蒂等知名男高音歌唱家的保留曲目。

如今程村塬上,擁有三霄戲劇演藝公司,程村百姓樂藝術團,南天老劉樂隊,崔曉飛樂隊諸多才藝日臻精湛的文藝團體,程村塬幸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幸甚。相信這一群矢志不移的梨園弟子們,能夠以各種文化形式展示程襯塬的魅力,奮力唱響程村人的精神品牌。眾人划槳開大船,期待有一天,程村塬能成為中國的‘’蘇蓮託‘’。

向南華正,李林正,郭小虎先生致敬 ! 向黙黙無聞,堅守著戲曲文化陣地的民間藝人們致敬!若干年後,如果有人要撰寫程村塬文化志,那裡面,肯定有你們濃墨重彩的一頁。

轉自:文化靈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