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夢想 29名成都雙流援藏幹部奮鬥在高原

守望梦想 29名成都双流援藏干部奋斗在高原

韓國樑(前排左一)和援藏工作隊在巴塘最偏遠的波戈西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雙流對口支援工作指揮部供圖

守望梦想 29名成都双流援藏干部奋斗在高原

援藏幹部在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言。

守望梦想 29名成都双流援藏干部奋斗在高原

從山東引進的智能蔬菜大棚已初具規模。席秦嶺攝

7月1日,週末。

下午3時許,在甘孜州巴塘縣城內,援藏幹部邱鋒攔下一輛出租車又上山了,他要去督戰該縣甲英鄉3個村莊87戶、392人的易地搬遷的項目。

巴塘縣是四川45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甲英鄉的普達村又是四川的深度貧困村之一。為徹底解決甲英鄉的普達、甲英、波戈西村“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援建的成都市雙流區和當地政府共同決定將這三個村納入易地搬遷計劃。

根據規劃,新村計劃於2018年7月31日前完成房屋主體建設,11月全面完成建設,確保群眾可以搬進新家開始新生活。

邱鋒,是雙流第三屆援巴工作隊29名成員之一。這支援藏隊伍,分別來自雙流區黨政、規劃、農發、科經、文旅、教育、醫衛等部門,93.1%的成員是黨員。

或許,他們是一名醫生,成為高原的一名白衣天使;或許,他們是一名警察,守衛著高原的一方安寧;或許,他們是一名扶貧幹部,即使是週末,依然奔波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幫鄉親們拔窮根,帶領鄉親們奔小康……他們成為盛開在高原上的一朵朵格桑花,守望著“脫貧攻堅,共同奔小康”的夢想。

面孔1

白淨書生變康巴漢子

他總騙女兒“爸爸快回來了”

“我把自己比作紅景天,不管是老百姓還是組織上,需要你的時候都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趙浦

趙浦,掛職巴塘縣脫貧攻堅辦副主任、扶貧移民局副局長。

援藏兩年,他這個原本皮膚白淨、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書生,已被高原的陽光與風沙打磨成了一名“康巴漢子”。

趙浦牽頭負責的地巫鄉、甲英鄉兩個整村搬遷項目,共涉及6個村、206戶、982人,這是巴塘縣的頭號民生工程,也是雙流的重點援建項目。

為把雙流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產村相融、產景相融”的理念,更好地與巴塘整村搬遷的實際有機結合,他不顧山高路險、滑坡飛石、高原反應,經常往返數百公里,進村入戶瞭解群眾搬遷訴求、調研產業現狀、宣傳援建政策。

地巫鄉是巴塘縣最南端的一個鄉。2016年,趙浦一到巴塘,就帶著項目組的同志一路顛簸4個多小時到地巫鄉進行現場調研。路上遇到了山體滑坡,滾落的巨石在短短几秒內就切斷了去路,他與當地群眾一起手刨肩扛,清除完路障後又繼續前進。到了村裡已是下午,他顧不上休息,啃上幾口乾糧,灌下幾口水,就馬上開展入戶走訪。經過多次實地調研,終於形成了符合巴塘實際、群眾滿意的規劃方案,確保了項目按計劃順利開建。

甲英鄉普達村、甲英村、波戈西村是巴塘縣位置最偏遠、路途最險、貧困程度最深的3個村。2016年10月,當看到波戈西村貧困群眾的生活現狀時,趙浦為之動容流淚,傾囊相助。

“讓貧困群眾搬出大山,過上好日子,共享更多改革發展成果。”這是趙浦作為一名黨員的信念,也是支撐他不畏艱險走遍巴塘山山水水的動力。

好幾次,趙浦的領導覺得他辛苦,主動提出來批准他回雙流休息幾天,都被他以“項目建設時間緊、任務重走不開”為由推辭了。援藏兩年,他對女兒也充滿愧疚,每次女兒打電話問他什麼時候回家,他總是騙女兒“爸爸快回來了”。

面孔2

滴灌技術入高原

他為巴塘引來首個智能蔬菜大棚

“我願自己化作一條路,希望通過這條路,架起藏漢友誼的橋樑,實現藏區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夢想。”

——韓國樑

山東人韓國樑是雙流區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援藏第一年春節前,他去當地菜市場調研,發現買一棵大白菜需要花50元錢。

“在雙流,一棵大白菜也就是幾塊錢,這裡的老百姓吃蔬菜太貴了!”那一棵昂貴的大白菜在他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回去後,他一直在思索,有沒有機會幫巴塘老百姓的菜籃子裡裝點什麼。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與山東老鄉交流過程中,找到了一個招商引資項目,把山東的智能蔬菜大棚引入巴塘,幫助巴塘老百姓吃上更便宜的蔬菜。

說幹就幹,為此,他跑了幾趟山東,巴塘這邊有任何進展他都第一時間與對方溝通。他的誠意打動了山東壽光高科溫室工程有限公司的李廣彩,對方同意帶著技術與資本到巴塘建一座智能蔬菜大棚,把先進的滴灌技術引入高原。受地質條件影響,當地的平地不多,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片平地,裡面也是亂石嶙峋。為此,李廣彩租來機器、請來工人,翻耕了8次土地,撿了8次石頭,又從陝西拉來了大量雞糞改造土壤,才播下種子。

面孔3

“黑妹兒”兩次援藏

為藏區孩子發起愛心基金

“我願意把自己比作團隊中的一匹狼,有狼的奮進精神,狼的團隊協作、開拓進取的精神。” ——王宏

王宏,一名援藏的“女漢子”,掛任巴塘縣教育局副局長,任巴塘縣金弦子小學校長。

高大的個子,響亮的嗓門,走起路來腳下生風,豪爽的性情,黝黑的皮膚,再加上飄著兩朵“高原紅”,初次見面,如果她不作自我介紹,你很容易認為她是巴塘本地的藏族姑娘。因為皮膚黑,援藏幹部們都親切地叫她“黑妹兒”。

王宏說,她第一次走上高原的時候,就想為巴塘的孩子們做一些事情,但因為時間短,只幫助了幾名貧困學生。第二次到巴塘,王宏發起“蒙泉愛心”基金,倡導身邊的朋友為巴塘的貧困孩子奉獻愛心。受到她的愛心影響,她的很多朋友都持續捐錢捐物,為藏區的小朋友送去關愛。

在高原巴塘,王宏掛任巴塘縣教育局副局長,同時也是經巴塘縣委常委會任命的金弦子小學校長。在援建指揮部,她還是教育惠民組的組長,負責教育援建項目的實施。

從教育管理到管理教育項目,王宏積極轉變著角色,為了確保援建項目的順利推進,她白天察看項目,晚上與同事一起研究項目存在的問題和推進情況,並積極向身邊的同事請教。

兩次援藏,王宏的身影已遍佈巴塘的山山水水,從海拔不到三千米的縣城,到海拔近五千米的格木草原,處處都有她的身影。

援藏幹部的自我比喻

譚永生:

這個世界很現實,我們要努力做身上有光的人,這個光是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一種情懷、一種擔當,不到最艱苦的藏區去歷練,就不能成為一個有擔當有情懷的大寫的人。

李尚武:

我願意把自己比作一塊木炭,在援藏期間燒燒自己的光與熱,去溫暖別人、照亮別人。

李智:

我願意把自己比作眾多縴夫中的一員,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帶動這邊的發展。

邱楓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匹老馬,能陪老鄉們上山下鄉,幫他們分憂解難。

程鵬:

我是一匹磚,援建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希望我這匹磚能打個好基礎、打開個好局面,為以後援建提供更好的幫助。

彭睿:

我願把自己比作白楊樹,它堅韌不拔,在任何惡劣的情況下都能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