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M的第一台是M3好不好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大名鼎鼎的徠卡相信大家並不陌生,M系列相機也應該是耳熟能詳,不過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徠卡的第一臺M相機是M3並不是M1。

M3的歷史

1954年在當時的西德科隆舉辦的照相器材博覽會上,Leica公司發表了日後取得歷史性榮譽的照相機,那就是至今依然人氣值很高的旁軸名機“Leica M3”。當然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具有AE功能的M7和帶測光的MP,但我們畢竟不能忘記M型初代機的歷史。

轟動一時的徠卡M3可以說是當時的“劉海屏”了,大大改進了之前的設計。下圖就是1932發佈的徠卡ii,可以看到上面非常小的取景器,可以傳統的旋鈕式過片。不過這個造型看起來雖然古樸(在現在也非常受歡迎),但是相比之前的相機可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早期的攝影師並沒有現在這麼便攜的相機系統,想要拍個照就需要扛著這麼大個機器到處跑。所以一位攝影師就想要是有個便攜一點的相機就好了,於是他付諸了行動。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1914 年,Leica 相機的原型機「Ur – Leica」誕生,由 Oskar Barnack 所設計。它為風景攝影使用的攜帶型相機,也是第一臺使用 35 mm 電影軟片的相機,並且成為攝影歷史的原始機。—— 全金屬打造、可伸縮鏡頭,是一臺能夠避免重複曝光,並在相機裡結合快門與轉動膠捲的相機。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M3的設計

這個經典的系統和造型大約持續了40年左右,直到M3的發佈。也是相機設計的一個轉折點,從下圖可以看到這個造型簡直可以說是引領了時尚。轟動的不光是外觀的設計,即使在現在看來也非常時尚,內部結構也幾乎超越了那個時代應有的水平。M3做了非常多的改進,從原先的螺口卡口改為了沿用到現在的徠卡M卡口,使得鏡頭的交換更加便捷,雖然由於取景器的限制,M3只能使用50mm鏡頭,其他焦段鏡頭需使用外部取景器,比如眼鏡八妹。

取景窗也由雙眼式改成了單眼式,內裝有50MM、90MM、135MM取景框,有視差自動補償系統。取景窗的構成是由細微的三稜鏡用膠粘合而成,在所有Leica照相機的取景器中光學結構是最為複雜。正是由於此特點,才有值得自誇的0.91倍的取景倍率,如此的高倍率使得取景器中的被攝體看起來明亮、對焦精度高,這正是M3所具有的最大魅力。

非常大的取景視窗使得M3在使用的時候非常的舒適,這個看似簡單的聯動測距取景器,確是集徠卡技術之大成,全世界幾百種仿製徠卡的相機,甚至幾十年後復刻的旁軸相機,也無法達到這個水平。改進的把柄式過片也讓拍攝效率提高。快門速度也變成了等距間隔,在此之前的快門會分成慢門(1/30以下)轉盤以及快門(1/30以上)轉盤。M3的很多設計都是有非常大的劃時代意義,此款相機的推出對當時業界產生了非常大的衝擊,也更加奠定了徠卡在旁軸相機上的地位。有利也有弊,在其他廠家放棄旁軸轉而研發單反系統的同時,徠卡也因為把所有技術展現在了M3上而遭到了瓶頸。M3衝擊波對相機行業影響十分巨大,完全可以結合各個廠家的發展史來細細說明。

可以說M3在充分展示Leica所具有的技術水平的同時,也把此後Leica經營陷入困境的繩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因為Leica從此再也沒有推出過能超過M3的機器了。

M3的家族

M3一共生產了12年共23萬臺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改進或者特別版本,這款經久不衰的相機到如今也還是非常受歡迎,純機械的機身(裡面也有塑料件和布)帶來了非常高的準確性,工藝及操作感讓他既有顏值又有內涵,半個世紀的機器,只需稍作保養即可讓你體驗到德國工藝的味道。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或許是因為M3實在是太好了,接下來推出的兩款反而對於功能有一部分的刪減。在M3推出了4年之後,徠卡推出了M2,取消了135mm的線框,接收了用戶的反饋增加了35mm的線框,並且通過鏡頭的變換可以隨之變化。缺陷可能就是取景倍率降低到了0.75倍。過片也改為了一次(M3的早期為兩次,過片和上弦分開,不過在後期也改為了一次)。增加了快門剎車機構,此機構的增加減輕了過片間隙不穩的現象。於是M2就似乎變成了簡略版的M3,當時並不受到人們的喜愛,不過現在看來,M2或許更加的優秀?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又過了一年徠卡又推出了M1,刪減了測距儀,其實筆者並不太能理解這樣的做法,或許如剛剛我所說的,M3實在太強大了,集所有技術理念於一身,強大到導致很難以推出更強大的機型超越他。從網上了解到M1是為科技攝影所開發的機型,也是之後MD機型的前身,MD也更加特殊,刪減了取景器,或許是特殊用途的機型吧。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1976年,徠卡M4,發售,基本來說可以看作徠卡M2的改進機型,採用了花瓣形固定膠捲裝置,以及回片結構從旋鈕式改為了轉軸式,並且是傾斜的,過片把手也從弧度的改成了有角度的把手。幾個看似小的改進,卻讓拍攝操作更加便捷,後面的幾個機型也繼承了M4的有點。可以說是終於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1971年,在ttl測光方式(光線通過鏡頭測光)恰逢鼎盛,起源於1964年的測光方式被大肆運用,徠卡M5於此時登場,可謂是驚豔,只不過由於安裝了ttl測光結構,導致了機身變大,並且可以看到下圖的M5的設計和之前的幾款完全不同,收到了很多褒貶不一的評價,當時的群眾並不能接受這樣的徠卡,不過也有一些人因為這個不同的設計並且還有測光,而選擇這臺徠卡。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與眾不同的造型卻讓全世界的徠卡迷們不開心了,於是還聯名寫了抗議書給徠卡公司,為了不得此失彼,徠卡最終妥協,M6還是參照M3的機身大小重新設計,依舊安裝了ttl測光。可以看到M6的機身設計也迴歸了經典。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從1984年-1998年的M6以及1998年到2003年的M6ttl,差不多20年,徠卡已經沒有出機器了,放在現在看來簡直是無法想象,但是徠卡就給大家醞釀了一個大招,徠卡M7。這一次的徠卡又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擁有AE功能(光圈優先)的徠卡M7轟動一時,雖然AE功能很早就有,可是M7有了AE功能還是讓大家驚喜了一把。因為誰也沒有想到如此傳統的徠卡居然發佈了一臺電子快門的相機。不過徠卡還是保留了兩檔機械快門已確保沒電的時候也能急需使用。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徠卡旁軸膠片機的道路基本也就止步於此了,之後的mp以及之前的mda等改進型號在此就暫且不提了,一路看下來或許會覺得外觀基本就沒太多變化嘛。的確,徠卡相機的機身設計基本就是延續了第一代的M3的設計直到現在,但是在這個幾乎相同的外表下,卻蘊含著近百年的智慧結晶。

購買建議

一不小心從講歷史變成了一個種草文,徠卡是一個大坑,無論是鏡頭還是機身。由於相似的設計,徠卡M系列的配件很多都能通用,於是也出現了很多拼裝機,當然也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很多機械部件有所損壞,所以在選購相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機身的幾個編號是否相同,不要介意是不是有拆開過,誰也不能保證一個幾十年的機器不保養也一直沒有問題,具體哪個型號就看個人了,從情懷來說我選擇了徠卡M3,從理性來說我選擇了徠卡M3的單撥版本。

關於鏡頭,徠卡M接口能轉接所有39螺口的鏡頭,國產或者俄羅斯也有很多M口的鏡頭,還是要看個人經濟實力來選購鏡頭。徠卡的鏡頭固然好,誰都想擁有一個50mm f0.95,但是何必呢?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文的內容用f8左右的光圈反而更好。

最後隨便找兩張樣片給大家看一下,用的是國產50mm f1.1的鏡頭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徠卡M的第一臺是M3好不好

下一次我們來聊一聊徠卡的單反,而不是旁軸。本文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也歡迎大家留言聊聊自己手上的膠捲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