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姜河谷川陝公路秦嶺展線(寶雞至鳳縣S212)

清姜河谷川陕公路秦岭展线(宝鸡至凤县S212)​清姜河發源於秦嶺之巔,順秦嶺北坡而下,流入渭河,全長43公里。至少在商周之際,人們已利用該河谷及秦嶺南邊的嘉陵江河谷開闢了陳倉道。從那時起,清姜河谷便成為關中平原通往漢中盆地及四川盆地的交通要道,延續3000餘年。


清姜河谷川陕公路秦岭展线(宝鸡至凤县S212)​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為了將西北建設成“最後的長期的”抗日根據地,開始修建西(安)漢(中)公路。西漢公路全長約401公里。其中,在秦嶺北坡清姜河谷中,從觀音堂至秦嶺頂直線距離不足4公里,高差卻達580餘米,天然坡度平均達14.3%,佈線十分困難。西漢公路工程技術人員不畏艱難,經過反覆踏勘比較,充分利用地形,提早升坡,合理佈線,使所築公路盤旋舒暢,成為當時越嶺線的典範。這段公路被稱為“秦嶺展線”。1936年底,西漢公路竣工通車。當年由國民政府出資修建的從成都至漢中的公路已經竣工。從此,現代化的公路第一次貫通了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人們將這條從寶雞到成都的公路合稱為川陝公路。在抗日戰爭中,川陝公路是溝通西南和西北兩個抗日大後方的交通命脈,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川陝公路依然是關中平原通往漢中盆地及四川盆地的交通要道。注:展線是指在山嶺地帶,當地面自然縱坡大於道路設計允許的最大縱坡時,為了順應地形,適當延伸線路長度,使線路沿山坡逐漸盤繞而上,最終到達終點的道路建設技術。( 劉希平 陳倉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