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臊子麵

慶陽臊子面

慶陽臊子面在經過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也已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味和傳統,因其太辣,吃在嘴裡不斷髮出噓噓哨聲,又被稱為“哨子面”。慶陽臊子面做工精細,製作獨特,吃法有趣,堪稱一絕。其實仔細研究起來也是很簡單的,關鍵掌握好兩個步驟即可:

慶陽臊子面

一、擀麵。先選用上等小麥優麵粉加灰水(新時代多用鹼水或鹽水),反覆揉搓好,用面盆在案板上扣放兩個小時左右,待面醒透筋出,拿到案上七揉八滾,翻三十二個軲轆,再來九九八十一個團團轉,揉透了,面光了再擀成薄面張摺疊後,用刀切成細麵條,長三至五尺,入鍋煮熟,潔白細長而柔韌,俗語“揉的面銀團團,幹的面紙一般,剁的面千條線,下到鍋裡蓮花轉,撈到筷子上打鞦韆,盛到碗裡賽牡丹”就形容的極好。當加臊子湯即為臊子面,加蔥花酸湯亦為酸湯麵,做工精細,味道鮮美。

慶陽臊子面

二、攬臊子。臊子湯製做,十分講究,原料包括豬肉(略帶皮和肥肉),韭菜、西紅柿、豆腐、胡蘿蔔、木耳、黃花菜、雞蛋、幹木耳適量,蔥花、薑末姜、料酒、醬油、鹽、八角等。做時先用植物油或大油潑好細辣面放入蔥花、肉丁、豆腐丁、蘿蔔丁、黃花節、木耳等,熱油爆炒,再加入各種調料兌水成湯,燜熟後,再放入熟油辣子,顏色鮮紅,湯煎好後打人雞蛋即可。

詳細做法如下:“臊子面”調湯很講究:其要點是“一清、二白、三紅、四綠”,把所用的白蘿蔔,切成小薄片,或丁塊,用開水煮一下,去掉蘿蔔的“生蘿蔔”味,選好上等的豆腐,切成片或丁、塊備用,另加黃花菜和木耳等,在鐵鍋內倒入清油,另加一些大油(豬油)一同下鍋之後,馬上把準備的辣麵粉倒入鍋內,攪拌幾下,隨後倒入蘿蔔、豆腐和所用的調料及青鹽一同調入鍋內,進行品味,品嚐等調好湯之後,開始煮麵(下面),同時盛臊子湯,跟隨收拾一個木盤子,筷子若干雙,盤子四角放上四小碟菜:鹹韭菜、泡菜、油潑紅白蘿蔔絲、三大王(辣子、蔥、蒜)等,鹽和醋,清油潑的辣子一併端上。

慶陽臊子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