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創耒教民耕作|耒陽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我國古代地理命名有一個通用規則: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耒陽,就是因縣城在耒水之北而得名。那麼。耒水又是因何而得名呢?這與一個傳說有關。

神農創耒教民耕作|耒陽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耒水源頭在羅霄山脈萬洋山之萬王城的三官山。萬洋山景色瑰麗,峰巒層疊,溝壑深邃,茫茫林海,鬱鬱蔥蔥。其屏水山頂叫三官山,是一片大草原,相傳遠古時神農常來這一帶採集山稻和藥草,在大草原中央忽然發現有一小塊溼潤的地方,一株山稻生長得與眾不同,稻杆粗壯而穀粒果實飽滿。他想,如果山稻能移植在有水的土中,稻穀產量不是會更高嗎?於是,他將手中的“耒“朝地下用力一插,整個草原突然凹陷下一大片,一股仙泉從草原中間噴射出來,水柱高達數百丈,草原瞬間形成美麗而奇妙的百畝天然湖泊,這就是耒水之源。

神農創耒教民耕作|耒陽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羅霄山脈

作為神農創耒教民耕作之地,耒陽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數千年來,勤勞樸實之古老民風一直影響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子民。

在傳統社會,職業分途主要有:士、農、工、商。地處內陸腹地,耒陽之工商業不甚發達,耕讀傳家一直以來的傳統。有錢人家,設立私塾,謂之“夥同”,聘請塾師,教授子弟在耕作之餘識字讀書。同一宗族的寒門子弟也可來旁聽學習。“學而優則仕”,考取了功名即可作官。沒有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在鄉村社會也是受尊重的,謂之“士人”。

神農創耒教民耕作|耒陽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我們家族可以做一個例子。清朝同治年間,我曾祖父的祖父考取了進士,鄉下的祖宅就是這位老先生手上修建的。大大小小有數十間房子,以迴廊、過道相連,天井五個用來採光通風,迴廊欄杆以雕花為飾,門前大理石座上立一對大獅子,清石鋪砌的甬道數十米,旁有石馬左右各一。我就出生在這座老宅的私塾裡,解放後私塾停辦,房子分給了我的曾祖父。由於重視子弟教育,我們家族一直到我祖父這一輩,兄弟二十五人,大多受過較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大概在三十年前,記得有一次過年,排行十一的“十一爺”喝酒後,拉住我講《論語》,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神農創耒教民耕作|耒陽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受耕讀傳家這一民風影響,耒陽人至今對子弟教育都很重視。

太平盛世,耕讀民風盛行;遭逢亂世,則耕戰尚武。這兩者看似相反,實則相成。聯繫到湖南士子的普遍傳統,就不難理解到這一點。湖湘士人從來不讀死書,而是崇尚經世濟用,以天下為己任,報效國家民族。耒陽也不例外。此風氣影響所及,在國家遭遇動盪、民族深處危難時期,尤為明顯。

“秋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耒陽人才鼎盛期出現在風雲激盪的20世紀上半葉。

翻開黃埔軍校學生名冊,可以發現在北伐戰爭前的前6期學生中,耒陽籍的有數十人中之多,國共兩黨大概各佔一半,共產黨員中,除上文提到的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2師34團團長鄺墉之外,還有紅軍早期將領紅一軍團第12軍軍長伍中豪。在井岡山,毛主席曾經多次講到:“中豪同志能打仗,會做群眾工作,是個文武全才。”

神農創耒教民耕作|耒陽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伍中豪

此外,還有紅一方面軍獨立第3師師長劉鐵超、湖南省軍委書記李漢藩、湘贛省委軍委書記兼湘贛軍區副總指揮李天柱、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19師政治部主任段子中、湖南赤色遊擊總隊隊長譚衷、工農革命軍第4師參謀長徐傳琨、工農革命軍第4師3團團長資桂林等,幾乎全部在井岡山時期犧牲。此前的東征、北伐、南昌起義也犧牲了一批,包括黃埔一期的伍文生、譚鹿鳴等人。

在國民黨方面,總人數比共產黨員略多,比如凇滬抗戰時任78師468團團長的抗戰名將謝義鋒,後任國民黨第69軍中將軍長,其餘三十餘人皆被授予中將或少將軍銜,有的犧牲在抗日戰場上,也有解放戰爭後期參與起義的。比如,網絡上有名的黃埔軍校十大帥哥之一谷黎光將軍,三期畢業後任六期的馬術教官,後任蘇州城防司令,1949年參加雲南曲靖起義。

黃埔軍校以外,1928年參加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暴動後,耒陽有數千人上了井岡山,包括朱德夫人伍若蘭,井岡山有名的“雙槍女將”,以及王紫峰、譚冠三、伍雲甫等將領。

神農創耒教民耕作|耒陽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伍若蘭

1949年,王紫峰任第二十兵團66軍政委,解放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66軍政委,參與抗美援朝戰爭,後任山西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副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譚冠三,曾任紅一方面軍團政委,後任第18軍政委,1950年進軍西藏,參與指揮昌都戰役,完成和平解放西藏任務。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後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長。

神農創耒教民耕作|耒陽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譚冠三

伍雲甫參加秋收起義和湘南暴動後,任中央軍委三局政委,受命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無線電總隊,擔任政委,成為紅軍無線電通訊事業的創始人。長征後任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

原題:耒陽民風略考(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