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國到人間的一次壯行

展覽: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

地點: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發端於佛羅倫薩,迅速擴展,開始於15世紀早期,延續到16世紀末。在藝術領域,一項重大創新和發現便是運用數學方法在二維平面上展現空間關係,畫家對真實世界高度關注,要求用科學的方式再現人們所見。從15世紀開始,繪畫藝術便與中世紀決裂。

文藝復興時期的高科技:線性透視

佛羅倫薩的天才建築家布魯內萊斯基不僅為教堂建造了巨型穹頂,還發明瞭全新的線性透視法,這無疑是當時最大的繪畫創新。詩人但丁曾評論:“依靠名為透視法的方法,還有算術與幾何學,人們自然而然地以理性的方式觀察事物。”正如我們所見,15世紀畫家有關透視法的基本原理十分簡單:平行線從畫面的假想平面後退,交會於地平線上一點,即視覺消失點上。畫家如何運用這些原理創造畫面空間,體現於拉斐爾的老師佩魯吉諾繪製的《聖塞巴斯蒂安殉難》一圖中。

从天国到人间的一次壮行

《聖塞巴斯蒂安殉難》(1518年) 木板蛋彩畫

在基督教早期受迫害年代,身為羅馬皇帝近衛隊長的聖塞巴斯蒂安寧可被綁在樹上亂箭射死,也義無反顧地成為基督教的信徒。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1月20日設立了聖塞巴斯蒂安節。於是,在瘟疫暴發時,人們常去求助其神像。畫面中可以看到他站在古羅馬式樣的臺座上,畫家佩魯吉諾利用線性透視,在畫中構建了精準的空間。中心前景中的臺座與地面上呈現長方形圖案的石面形成視覺中心區域,隨著地面長方形石面逐漸後退,尺寸也成比例縮小。

另一位文藝復興時期“透視學”的開拓者阿爾伯蒂稱此現象為“路面”。從理論上講,這是一個按規律後退的棋盤。在許多繪畫中確實如此,在類似棋盤的正方形上,畫家設定並計算其作品的尺寸。原理雖然十分簡單,但在真實的繪畫中,如何安排好複雜物體之間的合理關係,仍有待艱苦實踐。達·芬奇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為當時的畫家處理畫面透視效果時,提供了全面而完善的示範。循此做法,的確大大簡化了藝術家以往需要絞盡腦汁的物體位置問題。

在15世紀畫作中產生了比自然或之前中世紀作品中更多的合理角度、更多的直線、更多的有規則物體。建築繪畫無疑最能體現透視,在《佛羅倫薩大教堂廣場上的宗教遊行》中,市中心高聳的教堂巨型穹頂正出自布魯內萊斯基的設計,壯觀宏偉,至今令人讚歎。處於城市任何一個角落,都能一眼觸及。這本是一座宗教的豐碑,但在15世紀政治與社會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這座建築再次證明人對技術和材料的高超駕馭能力,使人重新認識到自己才是宇宙中心的象徵。

从天国到人间的一次壮行

《佛羅倫薩大教堂廣場上的宗教遊行》16世紀(布面油畫)

無法忽略的“聖母子”畫法變革

本展中的“聖母子”展現了一條人像繪畫藝術的發展脈絡。與中世紀相比較,造型語言發生了奇蹟般的變化,根本原因在於三點:一、畫面形象自直接觀察而來,肯定了人的真實視覺經驗;二、畫傢俱備了把控可見形體一切細節的能力,使人物豐富、飽滿,從而為表達感受鋪平了道路;三、視覺經驗的表達有了可以委託的具體技法。

請看繪製於14世紀的《聖母子》,儘管此畫作者不明,但可以看出其構圖非常接近杜喬。這幅金色襯底畫描繪了瑪利亞和小耶穌,立刻讓人聯想到拜占庭風格的聖母形象。美麗的光輪用衝壓器壓制而成,這種工具常被用來在金色背景上壓制花朵和裝飾性圖案。這時的人像顯得呆板,二維平面感和裝飾感強。

而到了15世紀早期的《聖母子與聖徒巴多羅買及哲羅姆》一圖中,人物形象呈現出柔和的趨勢。作者的畫風接近拉斐爾老師佩魯吉諾的風格,對錶情和情感的描繪追求真實自然。畫面上的小耶穌越來越像一個真實生活中受到母親呵護的嬰兒。他伸出右手,正準備玩弄母親的面紗,聖人被賦予了人性化的表現。

風格應歸屬於佛羅倫薩畫派的《聖母子和兩聖徒》中,體現出達·芬奇的多樣手法,畫家顯然受到迪奧吉奧諾的重要影響。聖母以及她懷中按捺不住的小耶穌,還有兩側一男一女兩位聖徒的面容均直接來自達·芬奇的素描和對人物臉部的研究。同樣創作於16世紀的《聖家族與小聖約翰》顯然在表現手法上又推進了一大步。小耶穌與聖母被描繪為極親密的樣子。對形體的把握十分準確,是有體積感和重量感的真切呈現。在此基礎上,這位畫家已經非常嫻熟地運用光影來塑造形象。這正是“文藝復興三傑”的作品中呈現出的一種朦朧的光影。母親俯身懷抱愛子的姿態,深入普通人的內心。這時的宗教繪畫作品,體現出畫家對人物情感的深入研究與強烈的表達訴求。古典寫實繪畫的造型與色彩之間,在“朦朧的光影”與“真色”之間,建立了一種內在的聯繫,達到了精神上的相通。雖然那時的畫家和雕塑家很少在其作品上署名,但其作品越來越具有個人藝術創作的特徵。

从天国到人间的一次壮行

《聖母子和兩聖徒》16世紀木板油畫

文藝復興通過接受、利用和改造古典文化傳統,即希臘羅馬文化精華,實現了文化革新。在文化、藝術、政治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引發了深刻而持久的轉變,開啟了西方文明史上的一個新時代。本次展覽不僅包括繪畫,還有服裝、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築影像,藉此探究那個時代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的獨特之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藝復興運動。

文| 王建南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報B2版

从天国到人间的一次壮行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