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爲何還不肯救市?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在股票交易中同樣有決定投資命運的內在因素。在心理學上講,性格的改變雖然很難,但還是可以通過後天影響慢慢改變的,而氣質往往是不能改變的。這也正應了目前有些人是“富而不貴”這一說法。回到交易中來,我們不一定要有貴族氣質,我們是要先富起來。所以我們要重塑交易性格,從而實現交易命運的轉變!把賺錢變成我們每位投資者的精神特性!

來看一個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做過的有趣試驗:

他們在兩個玻璃瓶裡各放進5只蒼蠅和5只蜜蜂。然後將玻璃瓶的底部對著有亮光的一方,而將開口朝向暗的一方。幾個小時之後,科學家發現,5只蒼蠅全都在玻璃瓶後端找到出路,爬了出來,而那5只蜜蜂則全都撞死了。

蜜蜂為什麼找不到出口呢? 通過觀察他們發現,蜜蜂的經驗認定: 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們每次朝光源飛都用盡了全部力量,被撞後還是不長教訓,爬起來後繼續撞向同一個地方。同伴的犧牲並不能喚醒他們,它們在尋找出口時也沒有采用互幫互助的方法。

如果說蜜蜂是教條型、理論型,而蒼蠅則是探索型、實踐型。它們的思維中,就從來不會認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 它們撞的時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 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在被碰撞後知道回頭,知道另外想辦法,甚至不惜向後看; 它們能從同伴身上獲得靈感,合作與學習的精神讓它們共同獲救。所以,最終它們是勝利者。對這個試驗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會說蜜蜂是烈士,而蒼蠅則苟且偷生。有人說蒼蠅非常聰明,而蜜蜂有些愚蠢; 有人乾脆把目前社會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蒼蠅型”,二就是“蜜蜂型”。如果先摒棄原先的對於這兩種昆蟲的道德附加和好惡感,你需要考慮的問題是: 看看自己在投資中,你到底是“蜜蜂”還是“蒼蠅”? 你想做“蜜蜂”還是“蒼蠅”?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中國股市到底經歷什麼?

1990年~1996年:散戶江湖時代

一說起上世紀90年代初的股市,很多人可能會想起1994年那部電影《股瘋》——上海街頭,洶湧的人流提著板凳去排隊等待第二天證券營業部開門,開門的一剎那,因為擁擠,很多張臉被擠貼到玻璃上而變形……

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股市的投資主體主要為中小股民。有調查顯示,25歲到55歲的適業人群構成了個人投資者的主體;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

“楊百萬”是這批投資者中成功的典型代表,他憑藉著對政策的敏感、善於利用不對稱的市場信息,能吃苦耐勞,從而在當年國庫券倒賣風潮中發家。1990年,“楊百萬”在別人還對國庫券大感興趣的情況下轉戰股市。1990年12月19日,他購買的500股電真空股票,成為交易所的第一筆交易。

1996年~2002年:機構坐莊投機時代

在“327國債期貨事件”後,國債期貨市場被關閉,大量資金流向股市,直接導致了1996年大牛市的出現。

可以說,1996年到2002年是中國證券市場上最為沸騰的歲月,與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股市相比並不遜色,內幕交易、莊股文化盛行。這段時期內,“垃圾股”得到了極大的追捧,ST股票甚囂塵上。這段時期也是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以及諸多形形色色的資本系最為活躍的年代。

2002年~2007年:內外資機構群雄爭霸時代

這一階段,可謂是中國證券市場上群雄爭霸的年代,QFII、險資、社保基金、陽光私募、“漲停板敢死隊”紛紛崛起。

我國在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加入WTO後,證券業開始進入對外開放全新階段。2002年7月,中國證券市場引入了QF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作為先進投資理念的導入者,QFII在A股多次扮演跑在市場曲線前面的角色。讓市場稱奇的是QFII屢屢精準的抄底技術。

2003年1月,新修訂的《保險法》開始實施,國內保險資金運用開始進入快車道,保險公司購買證券投資基金佔保險公司總資產比重由10%上升到15%。2004年10月24日,中國保監會和中國證監會聯合批准保險資金可以直接進入股市。

2007年至今:產業資本、金融資本雙格局時代

2008年的股市大跌,早已遠去,但究竟緣何大跌,其實業內並沒有共識。很多人認為是受海外金融危機傳導的結果,亦有人把二級市場上大小非的解禁拋售行為作為“罪魁禍首”等等。

近乎整年的市場大跌,各方面的因素必然有之。但我更傾向於從市場的參與者角度來分析——以大小非為代表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雙向博弈是主要原因。

2007年10月到2008年4月這6個月中,以大小非股東減持為代表的產業資本,不計成本拋售解禁股,話語權驟然增加,成為參與中國證券市場價值重估的新生力量。而金融資本則被迫通過殺跌來壓低整體估值,使得產業資本在拋售過程中收益大幅降低。最終,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雙向博弈加速了市場的尋底過程。

經過2008年的大跌,以大小非為代表的產業資本力量並非是減弱了,其實是增強了,而那場大跌的最終勝利者其實是產業資本。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6.19股市暴跌,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今年是2015年股災風波爆發三週年的重要時間點、然而,三年前的中國股市,曾經上演了一輪轟轟烈烈的去槓桿化、去泡沫化過程,期間市場還上演了暴漲暴跌的走勢,千股漲停、千股跌停乃至千股停牌似乎也成為了當時市場的常態化現象。

然而,時隔三年時間,在A股市場熊市行情運行三週年之際,今年6月19日A股市場再度演繹千股跌停的走勢,而滬市還一度跌破2900點,創出了2871.35低點。至於深市市場,更是創出了9336.70新低點,盤中跌幅超過了5%。

經過了端午節後的第一輪暴跌走勢之後,A股市場的多項指標均再度刷新了新的紀錄水平。

其中,滬深兩市破淨股數量迅速飆升,並一度達到200家以上的水平。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6月19日收盤,滬深兩市破淨股數量為209家,這一破淨數量已經創出了歷年來熊市破淨股數量的高峰數值,而前一輪最為極端的暴跌行情,A股市場的破淨股數量為214家左右。

再者,滬深兩市平均市盈率驟減。截至6月19日,上證指數平均市盈率降至14.31倍;深市平均市盈率降至24.93倍,深市主板平均市盈率降至17.42倍。至於中小板與創業板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則分別跌破了30倍以及40倍的水平。

此外,市場中絕大多數的股票價格已經創出了2638低點時所對應的價格新低,甚至創出了歷史新低水平,市場去泡沫化的過程驟然提速。

對於619股市暴跌,引發市場恐慌性暴跌的因素不少,包括高速IPO發行模式、外部不明朗因素壓力等,但核心所在,莫過於以下兩點。

其中,這些年來上市公司“無股不押”的問題愈發明顯,而這一輪暴跌走勢,也是對A股上市公司“無股不押”壓力的集中引爆。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請輸入描述

實際上,A股市場已經有超過97%的上市公司存在股權質押的問題,而質押市值高達5.81萬億,佔比A股市場總市值規模近10%。然而,對於股權質押而言,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方面則反映在提升資金利用效率、增強資金流動性,提升利潤最大化預期。但,弊端之處,則在於股價非理性暴跌,往往加大了大股東補充保證金與質押物的壓力,而一旦大股東無力補充質押物或保證金,那麼上市公司股價的閃崩風險會驟然增加,甚至不排除存在大股東易主的風險,這直接關係到上市公司大股東話語權、控股權的命運問題。

不過,對於A股市場無股不押的問題,近年來似乎並未得到實質性的減緩,反而還有進一步升溫的預期。然而,對於這一問題始終需要解決,而依靠上市公司大股東主動解決,熱情與效率並不高,反而通過一輪股市暴跌,才會引起大股東的高度警惕,而這也是對上市公司“無股不押”問題敲響了警鐘。對於近期股市的暴跌,或多或少來自於股權質押平倉盤的衝擊影響,而資金踩踏乃至部分上市公司陷入流動性危機,卻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波動風險,甚至逐漸產生局部性的系統性風險。

此外,另外一點,則受壓於金融市場多領域的去槓桿化預期。站在當前的時間點出發,目前A股市場的資金端去槓桿過程已基本上步入尾聲,但資金端去槓桿逐漸步入尾聲,並不等同金融市場去槓桿的完全終結。實際上,對於國內金融市場而言,近年來的政策落地顯得非常謹慎,而金融市場已經不僅僅侷限於資金端去槓桿,而且有逐漸延伸至資產端去槓桿乃至多領域、全方位去槓桿的趨勢。

然而,對於金融市場全方位、多領域的去槓桿過程,本身就會加劇金融市場的波動風險。其中,對於A股市場多數上市公司長期處於“無股不押”的狀態,本身就是存在高槓杆不確定風險的問題,而對於近期的股市表現,更可能屬於強力的去槓桿化動作,如同三年前的股票市場一樣,當金融市場政策收緊,金融市場強力去槓桿模式的加快開啟,反而加劇了股票市場的大幅波動,而通過強力去槓桿的舉措,往往也迅速降低金融市場潛在的高槓杆風險。

本來,對於金融市場而言,適度槓桿利於盤活股市流動性,增強股市活力。但是,鑑於歷史原因的影響,A股市場對高槓杆工具的恐懼度較高,而從近年來資本市場的系列舉動來看,也似乎對高槓杆工具存在一票否決的態度。然而,如果要把金融市場的槓桿風險大規模降低,必然會牽涉強力去槓桿的問題,而在強力去槓桿的過程中,無疑也會傷及流動性較強的股票市場,甚至由此引發市場爆發局部性的系統性風險。

由此可見,對於股市非理性急跌走勢,要想獲得實質性緩和的表現,或許更需要看政策回暖的預期。然而,如果高速IPO與強力去槓桿政策導向壓力並存,那麼對股市而言,難免還會加劇大幅波動的風險,而股市暴跌走勢,或多或少倒逼過度偏空的市場政策逐漸迴歸理性,給予市場適度的喘息空間。

3000點之下還有多少下跌空間?

回顧端午節前行情,3000點成為守住不發生系統風險的底線!股民情緒是否穩定,利空是否進一步發酵引發本週大規模恐慌拋售,全看本週走勢。億起學認為,本週也可以作為A股6絕的最後轉折點。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黎明的出現或許就在本週。上週五大規模拋售,從集合競價20多隻跌停開盤到收盤臨近100多隻個股被死死釘在跌停板上,殺跌個股超過500家之多,可以預見市場殺跌之慘烈已經進入技術性熊市。億起學回顧三年前A股出現千股跌停,三年後的今天又出現千股爆倉,超400家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超過90%,股價警戒線即將面臨強平與被動減持風險。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總結上半年A股走勢,可用滬指創新低、深成指創新低、創指創新低來概括。反觀納斯達克卻屢創新高,A股與美股走出截然相反走勢,引發市場對A股未來的擔憂!上半年的股市風雨飄搖,劇烈震盪不在少數,3000點之下還有多少下跌空間?億起學認為,成交量是不會騙人的,市場持續地量反映人氣低迷,短線空頭之勢也已經接近尾聲。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回頭看,市場任何人都無法精準預測A股大底,歷史規律告訴我們,優質公司短期可能被大盤拖累,但一旦市場回穩,這類股往往能夠率先引領指數恢復元氣超低反彈至高點。億起學分析,跌下來就是最佳的低位補票機會,只是能夠冷靜下來逆市思考的投資者太少。因為倉位決定了投資者從眾思路,當多數人被恐慌矇蔽,後市市場都將為他們上一堂經典的案例課,股票投資沒有什麼比吃虧後吸取教訓更能進步。


中國股市為什麼喋喋不休?

中國股市,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推出,從世界股市上來看,是一個很年輕的新興市場。可就是這麼一個市場,卻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妖的市場,妖風橫行。關鍵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2018年。A股市場僅僅是長到了三千多點,仔細看一下大盤的日線圖,就好像是把菜養上幾年,突然拔高,然後就開始了源源不斷的跌跌不休,難怪A股股民都形容自己是韭菜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要說A股的另一大特徵,那就是妖股橫行,給大家看一下當年有名的妖股特力A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還有當年轟動全國的大遊戲內側--熔斷,那叫一個慘,你不是要退出熔斷機制麼,老子就斷給你看,一天交易時間十五分鐘一天半個小時。直接導致A股損失了幾千億。最後這個政策推出四天就夭折了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中國股市的三大頑疾兩大軟肋

從A股市場誕生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這20多年來,我們的股市給社會帶來了太多的喜、怒、哀、樂!管理層、經濟學家、證劵人士、廣大股民給予這個市場極大的投入,但是乎總是回報的太少太少。當然,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簡直就是聚寶盆,尤其是對於上市的企業和部分權利尋租者。

方方面面的市場參與者都在分析和探索,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哪些是阻礙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頑疾。如果從證劵市場的角度來探索,一定感覺很難很難,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如果從股權買賣市場的角度分析,就不是很難了。在我看來,這20來年的股市主要有三大頑疾。

(1)股權分制頑疾:這個問題在05-08年,已經基本解決了,解決後的中國股市有個最好的回報,就是A股的經濟晴雨表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了,尤其是這次由熊轉牛的過程,以及2010-2012年的陰跌,都非常準確的反應的中國經濟的現狀。這次的牛市,可以說是有A股以來,最健康的一次,在沒有針對股市的特別政策,股市在經濟的推動下,開始來牛了。大小非的全流通,完全打通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互流動。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2)審批制頑疾:一個公平和相互信任的社會,是不需要審批的;還有就是社會還不太公平、不太相互信任的環境下,審批也會使企業上市更加不公平,產生更多的猜疑,腐敗會更加猖獗!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股市,我們就知道,再好的審批委員會也判斷不出未來的優秀企業(牛股)來。政府的作用,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場體系:備案制的完整程序、完善的法律監管、處罰體系等,維護股市的“三公”。至於股權的價格高低,完全交給市場去,自由買賣。牛股是優秀企業家和優秀投資人,共同的結晶,當然更多的是時代的產物!

(3)國有企業頑疾:政府開始辦股市,最初的出發點就是不到位的---為國有企業尋找資金,而不是為了建立一個股權交易市場。嚴格意義上說,國有企業不具備上市條件,因為大股東手裡的股份,就沒有打算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這樣國有企業的股份就沒有辦法合理市場定價;還有國有企業的股東大會是沒有意義的股東大會,一股獨大,其他股東沒有一點作用。整個股份企業的完善監管就是聾子耳朵---擺設!但現在的問題來大了,幾乎所以的重量級的國有企業全上市了,成為中國股市短、中期幾乎不能解決的頑疾了。

A股市場投資難、監管難,根本原因只有兩個:一是上市公司質量;二是投資者質量。

從表面上看,所謂短牛、快牛、瘋牛,慢熊、長熊、死熊;炒小、炒新、炒差,新股不敗;炒殼、賭殼、借殼、買殼、垃圾股死不退市;短線暴炒、快進快出、高頻率換手、十炒九虧;信息造假、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屢打不絕;因為上市難,所以退市更難;“散戶市”與“政策市”的惡性循環,相互綁架監管層,共同阻擾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進程等。

這一切亂象的背後,根源只有兩個:一是缺乏保質足量的上市資源;二是缺乏足夠強大的機構投資者群體。

我國A股上市資源單一而短缺

上市公司的質與量,是一國股市的基石與生命線。

目前,我國A股市場IPO審核仍執行傳統“工業版標準”,它僅適應大型成熟企業上市需要,而無法滿足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經濟企業上市的需要,這將無法適應新時代、新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此外,我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類上市資源短缺,而且我國A股市場暫時尚不肯接納境外優秀企業來華上市,因此,A股上市資源無法保質足量。

A股投資者結構“散戶化”

目前,我國A股市場散戶交易額佔比接近90%,這是一個典型的“散戶市”。

“散戶市”的主要特點是短炒、短線投機,他們更偏好於追漲殺跌、追逐短線收益率,散戶沒有價值投資理念,也沒有長線投資習慣,他們總是頻繁換手,不斷買進賣出,這會導致反向操作、出錯概率大增,這也是大多數散戶“炒股”虧損的主要原因。

相反,機構市在機構之間展開博弈,機構具有資金優勢、專家優勢、信息優勢,機構具有較強的估值定價話語權,而且它們大多崇尚價值投資和長線投資,因此,強大的機構投資者群體是市場運行的穩定器或壓艙石。

“散戶市”必然導致“政策市”,而散戶市與政策市的“惡循環”,極大地阻止了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進程,也讓A股市場亂象叢生,似乎永遠無法成熟長大。


股市為什麼會大起大落?

機制不成熟:

中國股市已經成長28年,真正全民共贏年份區區只有三四年時間,而三四年賺錢效益兌現後沒有及時鎖住利潤,肯定加倍的吐出去,怎麼漲上去就怎麼跌回來,導致中國股市10年過去指數還倒跌沒了3000指數,這樣的市場股民沒有怨氣才怪,不罵都不正常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中國股市主要還是散戶市場,散戶為主體角色,但往往主體角色卻把主力機構當韭菜收割,而且是一批一批的收割,有時候就連都配合他們想要連根拔起(去散戶化);這樣散戶化怨氣更加濃,罵聲更加大,是不是可以理解呢?

有別於大家,我一聽到股市“牛”這個詞,不管什麼牛市、慢牛,我都心裡很不舒服。因為牛市並不意味著賺錢機會來臨,而意味著大規模的絞殺到來。越是牛市,普通散戶越是虧損慘重。反而熊市中,慢刀子割,還沒那麼慘。這裡不需要統計數據,不信大家可以問問身邊的朋友,套的慘的,賠大發的,基本都是在牛市。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原因很簡單,牛市就是現實版狼來的故事。牛市基本是上漲加回調再上漲。每次回調打一巴掌,再上漲給顆糖吃,久而久之,人們忘記風險。當“牛”猛然結束,該下刀時,普通散戶只會覺得它還只是一巴掌,後面還會有糖。

而這牛轉熊的變化,是普通玩家短時間內無法做出決斷的。最後大刀落下,之前糖全虧光,炒股變股東。

牛市更容易虧錢,本質還是財富分配速度大於熊市。股市上漲,尤其是牛來了,泡沫在加速放大。一開始新來者轉移後來者錢,俗稱抬轎子;到最後無人可接,大家一起拼手速。在這短短時間內,財富完成一輪大轉移。很不幸,普通人就是被轉移那個。


中國股市為什麼這麼爛

筆者曾經指出中國股市其實是世界上最差的股市。這是因為中國股市有以下的十大缺陷:

第一,中國股市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不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全世界股市都是,中國不是。中國實體經濟在前二十年一度非常好,有時也有調整,但股市總是跟跌不跟漲。1977年GDP是3221億元,1990年上交所、深交所成立時GDP是1.87萬億元。現在GDP是52萬億元,是1977年的161.4倍,是1990年的27.8倍。儘管經濟現在正在調整,但是搞實體經濟的人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是成功的。但是,股市就不同了,1992年5月26號,上證指數曾經到過1429點,1993年2月16號,到過1558點。現在是2007點,僅僅是當時的1.4倍左右。在這種很差的情況下,85%以上的投資者虧損,苦不堪言,就可以理解了。

現在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股民在股市中摸打滾爬,虧損累累,痴心不改,雖然本意也是為了賺錢,但客觀上對中國股市和經濟貢獻極大,他們現在實際上是中國最可愛的人。

第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中國股市多數企業是國有企業,產權不清,責、權、利益相分離,效益低下。目前全國的上市公司有2491家,20多萬億市值,其中國有企業1000多家,佔了45%,但國有企業的股份佔總市值的80%以上。

第三,由於相當多上市企業效益低下,所以不肯分紅,分不出紅,也不想分紅。改革開放30年來,每年GDP增長9.5%,而大部分公司不分紅,這在西方發達國家成熟市場是難以想象的。例如南航,它有一年的利潤達到58億元,但它當時就是不肯分紅,其它還有愛建、廣鋼、比亞迪(002594,股吧)、TCL、長城汽車、航天通訊等等。最近這些年來,A股累計分紅2萬億元左右,分到老百姓、公眾投資者手裡的不到30%,而且近年的融資規模已經達到4.5萬億元左右。到2011年,上市5年的不分紅的公司有400多家,10年來從不分紅的極品鐵公雞有30多家,真是不可思議。

第四,無論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中外合資企業都有強烈的“投資飢渴症”,不論牛市、熊市,都非常渴望圈錢,在這裡圈到的錢都比搞實業掙得的要快、要多。

在2013年,我國的上市公司已達到2491家。美國股市100年時候上市了800家公司。中國股市從1990年到1998年8年上了800多家。2011年,我國一年發新股240多家,其中有70多家當天跌破發行價,破發率達30%。正如大經濟學家亞努什所說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機關、地方領導都存在著嚴重的投資飢渴症。在中國股市裡面,它表現得更加充分、更加淋漓盡致,無論是牛市、熊市,它都要不停地圈錢。

第五,中國股市沒有實質上的做空機制。中國股市雖然有了股指期貨,但對幾千萬中小散戶投資者來說,其實是很難做空的。個人投資者只能買進,或者離場(拋掉),很難賣空,這樣就很糟糕。在美國等其它國家,股市下跌,就可以做空,有一部分人就可以盈利,一部分人虧損,而中國是一下跌就全國人民都套牢,特別痛。為什麼沒有做空機制呢?起初,中國股票市場的一大宗旨是為國有企業服務,讓國有企業的股價高一點,對發新股有利,現在情況依然沒有大變。

第六,沒有合法的做市商制度。在美國納斯達克等市場每個股票有幾個合法的莊家,也叫做市商,這樣中小投資者就可以通過做市商高拋低買,也穩定了市場。但是在中國股市中,沒有合法的做市商,但始終有非法的、半明半暗的大批莊家。其中最典型的是當年的中科創、銀廣夏,不停地上漲,不停地填權,但是後來東窗事發,幾十個跌停板跌倒1元錢,對中小投資者傷害極大。

第七,國家一度的調控能力極強。但現在市場太大了,國家的調控影響正在減小。例如匯金公司最近買進四大行,作用就不大。 在股市中基本分析大大重於技術分析,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都很重要,但我認為基本分析要佔到70%,技術分析佔30%。

第八,中國股市與貨幣政策關係極其密切。利息漲,股市跌;利息跌,股市漲。實行寬鬆貨幣政策,股市可以直上6000點,實行從緊貨幣政策,股市可以從6100點跌到1660點。

第九,中國證券市場過去有“兩化”:上市公司國有化,證券交易所行政化。現在,世界上大多數證券交易所是公司制,整體上是向公司制方向改革、發展;而我國是會員制,交易所總經理等都是管理層任命的,都是國家幹部,因此,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會員制,即行政會員制,它有點像國有企業。最典型的例子是,深交所的總經理莊心一曾經擔任深圳市管金融的副市長,現在是中國證監會副主席。他的能力還是很強的,但從總經理到政府官員,身份大變,這在國外是難以看到的。

第十,中國證券市場的最大特點是股權分置。所謂股權分置,是中國股票市場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從1990年成立中國股市的那天起,中國的所有上市公司都實行股權分置,國家股、法人股不可以流通,允許流通的只是佔33%左右的公眾流通股。經過2005年以來的股價分置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還是有20%的國家股、法人股沒有完全流通。現在還在不斷地有非流通股被放出來兌現,它們的成本極低,有的僅幾毛錢、一元錢,但上來兌現幾元,十幾元,幾十元,收益達到幾十倍。現在創業板、中小企業板的原始股東們實際上做的事情也是一樣,不停地逢高套現、套現,他們放棄了創業精神,拋棄股票,拋棄企業,逃離股東,這樣下去中國股市怎麼會好呢?


如果被套牢怎麼辦?主動解套才有先機

1、跌破長期趨勢線(均線)個股操作法。

一般講,長期趨勢線(均線)跌破的個股,意味著情況向壞,那麼,在跌破這些技術位,且反彈無力收復的時候,必須清倉,具體清倉位見下圖一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在隨後的時間裡,必須耐心等待股票見底,比如圖一表明的,出現持續三個低點走高,可以沿下方低點買回前期清倉籌碼。A-D點都是買回的機會,不過前兩個低點只能夠試探買進,畢竟探底趨勢還在進行,以防再次下行。

一般這樣的方法可以賺取前期更多的籌碼,扭虧解套不需要等到前期賣出位置,就能夠實現。

2、持股,波段高拋低吸法

這一方法對我們個人炒股技巧要求比較高,雖然這一方法我們不需要割肉,但是持股時間比較長,時間成本比較大。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在 上圖中,向下的跳空缺口會將很多人套牢在上面,如果我們按照波段高拋低吸法來做波段解套。那麼1-6點就是我們的高拋點,而A-G點就是我們的低吸點。這 一方法對操作的要求比較高。其實內在邏輯很簡單,就是利用波段的盈利來降低我們的持倉成本,從而達到解套的目的。這一方法需要頻繁的操作,並且要求我們對 分時圖也要有比較好的把握。

3、波段解套法

以主力成本為線,當股價出現一波高點的時候賣出一部分減倉,然後等跌破主力成本線 的時候低點接回緩和股價,等待再次出現高點的時候再次減倉,每次減倉手中只留總數的五成左右,這樣反覆賣出買進幾次,進價也會隨著每次高點賣出和低點買進 的價格而得意調解,操作五波左右大概會賺回十幾個點。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在 深套20個點以內的散戶通常會選擇繼續持有這隻股票,因為他覺得反正這些錢也拿不出來,一旦以後這支票在漲上去呢,那樣是不是就解套了?有這樣思想的股民 完全是錯誤的,我打個比方,一旦這支票量能還是跟不上,或者主力不再繼續對它進行資金的追加,那股票會繼續下跌,那這是個時候會被套的更深,而這個時候就 是我們應該操作跳出來的時候了。


莊家總是在你意想不到的位置出貨!

很多投資者只重視市場分析,並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事實上,市場分析只是股票交易中的一部分。因為市場是“死”的,是被動的,市場的大趨勢可以預測,而小的波動是無法預測的,而人在這個交易中是靈活的,是隨時會改變看法和主意的,所以投資者在實戰操盤前一定要了解如何管好自己,以及做好股票交易管理。

新股民最容易進入哪些誤區?

1:沒有交易計劃

2:非系統性交易

3:滿倉操作

4:不懂資金管理

5:離市場太近

6:疲勞交易

7:不思進取

8:無交易風格

9:不設止損

剋制自己的貪慾

1:知足者長樂,貪婪者可悲。股民進入股市之後最大的敵人就是貪婪。要時刻保持清醒,只有兌現才算真正賺錢。

2:拒絕心裡誘惑,股民們應給自己設置底線,保留30%或40%底倉,用70%或60%進行每日的交易。遇到大漲及時清倉,轉戰下一隻股票。不可戀戰,謹防套牢。設置盈利標準、損失底線,做到自我監督,自我約束。

3:不可依賴股市“專家”,不聽信他人謠言。過分依賴他人會導致自身分析能力下降,多研判K線圖,鑽研股市政策、技巧等,並且與生活相聯繫,觀察市場動態,以自己分析為主,同時多與他人交流股評。

通常情況下,止盈位的設置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靜態止盈;二是動態止盈。

1、靜態止盈

靜態止盈是指預先設定固定的點位作為止盈條件,一旦股價上漲到止盈位附近就主動選擇賣出止盈的方法。

靜態止盈的點位選擇一般有兩種:(1)固定比率點位。例如,投資者可以設定上漲20%、10%作為止盈位,這樣股價一旦上漲到止盈位附近,投資者就需要賣出止盈了。(2)某一特殊點位。例如,投資者可以設定前期高點為止損位,也可以設定某一整數價位為止盈位等等。

下面來看長春高新的案例。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如圖所示,長春高新的股價從2015年3月中旬開始啟動了一波上漲行情,假如投資者以100元的價位在3月17日當天買入,這時,投資者就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靜態止盈位,如止盈位設定為120元。那麼,當股價在2015年3月30日上漲達到120位時,投資者就要堅決地執行賣出操作,不能因為感覺股票還會繼續上漲而猶豫不決。

2、動態止盈

動態止盈是指將某條均線或者趨勢線等作為止盈的標準線,一旦股價下跌到這條線以下時就賣出止盈的方法。動態止盈的點位選擇一般有兩種:(1)選擇某一條均線。在短線操作中,一般會選擇5日均線或10日均線作為止盈線。(2)選擇趨勢線作為標準線。當股價下跌到趨勢線以下時,投資者就可以賣出止盈了。

下面以索芙特為例進行說明。

中國股市面臨“彈盡糧絕”,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為何還不肯救市?

如圖所示,索芙特的股價從2015年年初下旬開始啟動了一波上漲行情,短線投資者可以在股價上漲啟動之後,買入該股。投資者在買入該股時,可以同時將股價跌破10日均線作為止盈點位。這樣,當2015年4月24日股價跌破10日均線時,投資者就可以進行止盈操作了,從而保住到手的利潤。

投資建議:止盈的目的,就是及時鎖定收益。具體操盤過程中,若大盤出現劇烈變盤,投資者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及時鎖定收益,而不是機械地等待止盈信號發出。


炒股票的本質是玩概率

我們都知道股票的預測是很難的,一般來說沒有真正的股神呢,有的話基本都是我們中國的網絡上面瞎忽悠的,微博再一刀流量,股神很多就出來了。那麼既然這樣,特別是中國的股市該怎麼投資比較好,有筆者提出炒股用概率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炒股經驗還頗有道理。

對股市有點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股價走勢是具有較大隨機性的,即便是純粹的技術派分析人士也承認股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隨機性,技術派分析鼻祖查爾斯·H·道也認為日間雜波受人為影響最大、最無意義。並且假如存在可預測的方法,由於所有人作出一致的預測,那麼預測本身也會影響股價的波動而導致預測失敗。從古今中外公開的資料看也沒有人或方法能完全地預測股市走勢。以上推理得出股價波動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測的。

其實,股市是一場概率的遊戲,不論是基本面分析、技術面分析還是資金管理、心態控制,都是在評估某一次出手的獲勝概率,就像戰場上將軍對一場戰爭、一次戰役的謀劃和部署,沒有百分百的事情,都是綜合評估各方面對我對比,得出一套最有利於自己取勝的作戰方案。有些人認為股票的運動是可以預知的,有些說是不可以預知的。這兩點都不對,股票遊戲是概率的遊戲,沒有百分之百這回事。股票的盈利預測能做到幾成把握?企業基本面的分析能做到幾成靠譜?行業基本面的把握能看到多遠?財務報表你能相信幾成?技術面能看出上漲和下跌到幾成把握?不要說資本市場的二手、三手信息,就是企業自己管理層對業務發展和行業動態也做不到精準把握,影響企業發展、行業變化的要素十分複雜,更不要說受此影響的股票定價了。

以A股十幾年來的發展為例,2005年開啟的大牛市,房地產、金融、有色金屬、煤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行業代表了中國過去十幾年的發展成果,企業盈利大幅度增加,股價上漲是理所當然,可是有誰能夠想到股指可以瘋狂到6124?在2005年998點的行情中,很多人還在忙著割肉,可是有誰會想到兩年後他們割肉的股票可是迅速上漲十倍二十倍?6000點之上,國人開始“趕日超印”,打呼上證指數要上8000點,一萬點,可是誰又想到一年之後股指就到了1664點?這期間許多股票腰斬再腰斬,高達48元多的中石油,一年後就剩下一個零頭,高達68.4元的中國遠洋一年後也是剩下一個零頭,有誰能夠想到預測到?2010年之後“吃藥喝酒”的行情,又有多少人認為“醫藥黃金十年”“白酒穿越週期”?這些人在2013年至今聲音何在?

股市是一個“複雜多變量”影響下的人類行為綜合體,在股市沒有什麼是百分百的,一切都是在“概率”和“可能性”上進行優化,提高自己的勝率。具體到投資,一個可行的投資計劃,不能憑空想像,它必須有理有據。“理”就是數學的概率,如果你每次出手的贏面不超過50%,那麼長期下去你必然虧損的局面居多。 “據”在於你知道怎樣找臨界點,在長期的觀察和實踐過程中,你知道這些點是出入場的關鍵點,在這些點操作,你的贏面超出0%,再加上應用“大賺小陪”的思想,你的獲勝概率其實遠遠超出了50%。在企業和行業的基本面分析中也要“有理有據”,這個“理”則是你對企業和行業基本情況的掌握和了解程度,要站在產業的角度內行地看待問題,才能提高認識準確的概率,“據”則是企業和行業發生變化和拐點的時候,有什麼蜘絲馬跡,是否能夠管中窺豹,只有如此才能夠提高“據”的可靠性。

在股市概率論的基礎上,還要認識人性對風險的偏好特徵,人類本性是厭惡風險的,下面的實驗說明了這個問題,紐約有位叫夏皮諾的心理醫生,他請了一批人來做兩個實驗。

實驗一

選擇:第一,75%的機會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機會什麼都得不到;第二,確定得到700美元。雖然一再向參加實驗者解釋,從概率上來說,第一選擇能得到750美元,可結果還是有80%的人選擇了第二選擇。大多數人寧願少些,也要確定的利潤。

實驗二

選擇:第一,75%的機會付出1000美元,但有25%的機會什麼都不付;第二,確定付出700美元。結果是75%的選擇了第一選擇。他們為了搏25%什麼都不付的機會,從數字上講多失去了50美元。

問問自己,如果你是參加實驗的一員,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股票是概率的遊戲,無論什麼樣的買賣決定,都沒有100%正確或不正確的劃分。人性中討厭風險的天性便在其中扮演角色。

一般股民愛貪小便宜,買入股票有了獲利就趕緊出手,特別是來了一個漲停板,還不拋更待何時?趕緊享受一下自己勝利的果實,這隻股票或許有75%繼續上升的機會,但為了避免25%什麼都得不到的可能性,這樣的股民寧可少賺些。結果是可能有1000元利潤的機會,你只得到100元。當然,有人說我可以在高價認錯,買回來就可以了,其實在股市玩的久的人都明白,要用比你賣價更高的價格買回來拋出的股票,其難度是何其大!看著股價一天比一天高,只能做旁觀者了,只有後悔的份,“要是我不拋的話,我掙了……”。而一旦買進的股票跌了,想法就不一樣了,便死皮賴臉不肯認錯出局,想像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說服自己下跌只是暫的,開始找各種各樣的“利好”以便讓自己堅持下來,其真正的原因只不過為了搏那25%可能全身而退的機會!結果是小虧慢慢積累成大虧,套了很長時間後,心裡的承受力到達極限,便有可能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可是通常,此時恰恰是帶血的籌碼割在了地板上。

炒股票的本質是玩概率,借用一句流行的話說,“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借用概率的思維方式,在你正確的時候,放大你的收益,在存在賺大錢的可能性的情況下,不放“讓子彈飛一會”,在看錯的情況下,要果斷及時認錯,要防止一次錯誤導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悲劇發生,這就是概率思維和資金管理的要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