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武術步法到底有多牛?原理如斯

凡實戰,都是應感出來的,想出來的,都是假的。總結拳學,要改變,按部就班的,便是假的。步法不能總結為步型,要成實戰步,怎麼變?要從人生理上來,看此人有什麼特長,出本能反應,不遵循具體人的特點,教出來的步法,便是呆勢,練成了也沒用。

王薌齋不斷改,改,說明隨時總結,理論都是教徒弟時出來的。《斷手述要》的文章,這個東西當然有,是王薌齋講拳的記錄,至於原樣起點如何?如何改的?向哪個方向改的?只有當時受親傳的徒弟才能知道。

當年出來一個“推就是斷,斷就是推”的理論,其實還是講應感。推手是為技擊服務,兩者是互聯的。

不簡單,你要把它弄簡單,讓學生能接受,複雜的在老師的頭腦中,老師教得很簡單,學生練出來的功夫很複雜——這便對了。教得很複雜——這是不對的,學生的頭腦一複雜,便成了雜念了。

一百個徒弟中肯定要出尖子,大普通的人,沒準教了也不懂。

我年輕時八卦掌盛行,最早連尹派八卦,後來改練了程派八卦。

只要把八卦步走了,什麼招子式子都可以不要。八卦步也是樁法,大成拳是定樁,八卦掌是行樁。生理上求改變,要走不穩,走穩了氣便沉了。能調人虛實,步法出來了,什麼東西都出來了。

尤其是活性,不能要個死物。什麼都是相通的,八卦是活力,只有活力才能打人。步和活力,是八卦的精華,太妙了。加上大成的爆發力和接觸點,什麼都迎刃而解,比武便成了隨意的事了。

不管做什麼,自己悟出來的才是真東西,有特色才有武功。從你的生理來的,才是真的。更上一層,武功要從從性情中來,什麼性情出什麼功夫。

我誰的東西都喜歡,早年四處學,不就是為了變出自己的風格麼?

步法要多種多樣,根據自己的實際,要在實戰中訓練。寸步、交剪步、跟步等都是原始的步型,還不能叫步法,你要把這些原始的步型都變活了,有步無法,打不了人。

都說“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武術步法到底有多牛?原理如斯

大成拳的技擊姿勢像拳擊但不是拳擊,而是從形意的老三拳來的。技擊樁,包含了身法和步法。

大成拳的新方法和老套路比,和拳擊比,都是外形相似,內涵不同。

(此時他練了形意拳的劈拳,劈掌前,有一個高抬膝的動作,和社會上常見的形意拳不同)大成拳以前是形意,以後學到哪改到哪。高提膝蓋的劈拳,是大成門中的形意拳餘緒,我又將其誇張了。不管我怎麼玩,都是對的,因為仍在拳理中。但別人瞅我,說你怎麼總有稀奇古怪的?拳的變數大極了。別人看著奇怪的,也是我經過總結的,流傳要變,水勢沒有一成不變的,長江上游下游差別大了,但都是長江水。

郭雲深少而精,後來改了“八卦形意”。按大成講,高提膝是為了練“頓力”,所謂提頓,或名長短互用。這是形意本身就有的,但有人忽視了。關鍵要看有無連貫,沒有連貫也不成。有了整體爆發力,局部力才能演變出來。提頓也要融入連貫中,所以這麼明顯的提頓動作,也不能練成一上一下的,要有一個連貫的聲勢。而連貫的聲勢,在大成拳中,從最初的站樁時就著手培養了。

個人理解的能力不一樣,有時不是前輩教的,而是和前輩不謀而合了。我經常說:“習武之人,多聽多看。”手把手教的人,不見得明白,旁邊看的徒弟興許就明白了,旁觀者清嘛。教一個徒弟,十個人聽著,也說不清楚誰能賺到這便宜。

什麼東西都是細節,大框架的都好弄,細節便是精華。

想學,不論早晚高低。東方人的身體素質,比西方人差得遠。中國人贏外國人,是贏在了技能上。要通過技能發揮良能,良能可以理解為野獸的本能。龍虎的本性不是學出來,是自然而來的,是它們求生存的方法,在人身上也能出來。

形意拳的十二形,便是十二種性格。性格是生存方式,人也一樣,一個人的生存方式如何,他便有怎樣的性格,一個受排擠的人往往懦弱。

萬物的性質都是不同的,如乒乓球的彈力和皮球的彈力不同,兩者都要練。這叫物求,從它物上求來的,物求的也是你自身的——有了這一項,人便能悟出許多東西。

意便是氣,氣就是力。沒有什麼可神話的。意是感,按中醫理論,為精氣神,也就是軟和硬的意思。大成拳講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其實是守竅,守一個東西。但守也守不住,到一定程度,沒守竅,通過自然,氣也下去了。

佛道醫,人人都要達到上虛下實,變浮氣為沉氣,隨時隨地調整,上邊一用力,便上來;上邊一鬆又下去了。王薌齋改革了,不意守也等於意守,用“心靜自然”來達到意守,是大意守。把人們從守竅中解脫出來了。

如何練步法速度?站樁時假想抱大氣球,是求“物的鬆緊”,練步法時求“身的鬆緊”,還有“神的鬆緊”——精神的緊張和放鬆、興奮和舒緩,精神上有了這樣的變化,肉體上一定起反應。這些功夫是自然的,比如突然有人拍了你一下,你肯定嚇一跳——這便是精神反射。

練出來多少無所謂,只要能出來一個,這便是你的特異功能。全會就等於全不會。

外在鬆緊,是你求的物體,牽掛它的鬆緊。用物體求實際,皮條的粗細韌勁,都要求得很仔細,一百斤不能求成兩百斤,一站樁,假想的皮條十斤也可以兩百斤也可以——這不行,份量得精確了。

撐抱樁,則是自身的撐抱,都產生鬆緊。這是從萬物去求,不是從一個東西去求。

本能是真的,實戰時得有意識,沒有意識就什麼都沒有了。用意識來煥發野獸本能,通過實操走向實作。實作是檢測,一個人練得棒,但沒有比武經驗,還是會輸。大成拳為什麼要分開七大步驟來練?分開訓練是為了單填,在每一個階段,加不同的意識,一點點加,在技能里加意識,用意識來煥發本能。不能一次給完,一次給得太猛,意識便傷害了本能。

技擊時的意識也不一樣,技擊不是單獨的,要出來一種心靈意感,要反應靈敏。沒有反應就全沒有,有了條件反射,才有技擊。技擊是無招無式的,這招好使那招不好使——根本不存在這種情況,所謂“隨機應變巧妙生”,沒有隨機應變,也就沒有巧妙。

應感,在意識方面見,不是拼命蠻打,通過拳理來研究實際,我總結出,作拳是一種興奮劑。達成的蓄力很獨到,別人一打拳越打越沒勁,缺氧了缺力了,而大成是越來越興奮,就像喝酒的人一樣,大成有這樣的境界。

技擊樁包含了步法,為斜八步,三七開,架子要有穩定性,向四面變化。沒有一定的,一定的就沒有時間差了。技擊時不靈活,宇宙都在於變。

都說“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武術步法到底有多牛?原理如斯

只要有了這個框架,剩下的只在一變。變了步法,就變了形體,變不是單一的,意念變,形體變。學了摩擦步,要拿摩擦步再去演變。首先是選擇主動還是被動,主動為進攻,被動是防守。要在原有基礎上換步,調整敵我之間的距離。

當距離調整不對時,就產生了跟步。小步一跟,不對的便緊急調成過來了,拳諺講“小步不如半步跟”。在被動時,兩條腿哪條都能動,有了距離調整、身形調整,拳法才能發揮。

兩手變化隨步行,實作訓練主要是練步法。什麼都是互聯的,要上下配合,上下不協調,何談均整?

步法的節奏

在一個人的靜止狀態下,快慢結合,也包含了靜止。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站如處女,不能暴露自己。爆發時如猛虎,沒有變調,便是蠻打,變調首先是你的一種心理變化,心態的變化。

一爆發,對方沒有反應的餘地。這是很微妙的,在於剛柔相濟的。

快中慢,指的是你在節奏感中能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對火候的反應。練功的發力和實戰的發力不同,有的人不接觸實物,拳頭不打在人身上,便沒有感應。因為人體本是活的,光空練,往往不出功夫,有了實戰的激發,再回去空練,便能找出一些意識,拳學便是如此進步的。

試力,要用意識去試,一點點慢慢地來,不能太快,否則大腦支配不了,練快,只能練出點表面功夫。這便是“慢中求度”。

大腦思維集中精力,只為勁服務,練出來以後,想慢就慢想快就快。直接練發力,很難練出來,要求出來,大成拳沒有單向力,要“六面爭力氣如旋”。

試力是長力,發力是短力,這是練法上的“長短互用”。發力時,要求速度了。提高速度要*鬆緊,“骨藏稜”也是指的鬆緊。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都說“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武術步法到底有多牛?原理如斯

都說“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武術步法到底有多牛?原理如斯

都說“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武術步法到底有多牛?原理如斯

都說“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父”,武術步法到底有多牛?原理如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