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悦读」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悦读」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黄磊曾经在《奇葩说》上面说:

“如果有一天有个男人向他的女儿求婚,而对方说不办婚礼,那么他会跟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的仪式感都没有,我认为是不对的。”

在黄磊看来,婚礼,是夫妻最重要的“仪式”。

仪式,是很多人经常忽略的一个词。其实,在无聊的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仪式感,去度过平淡的日子。

而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仪式感。

「悦读」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

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

一个很好的答案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我见过一些年轻人,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房间里四处都是随意乱丢的衣物;冰箱里随便翻出点食物就是一顿饭;忙于工作,早就忘记了什么生日、纪念日......一边抱怨着生活的枯燥,一边又不愿做任何改变。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仪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质做基础,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一顿营养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鲜花、开学前的新书包、上课前,班长的一声“起立”、春节时,门上那一幅幅春联......这一件件小事,都能赋予生活仪式感。

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与矫情无关,与物质基础无关,而是你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重视,对自己的重视。

生活就摆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悦读」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亲子之间需要仪式感

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仪式感吗?

我一同事,为了参加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辞辛苦,从北京飞到广州,周围人都劝她:“毕业典礼只是走个流程,用不着这么大费周章。”

同事笑着说:“我只是不想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毕业典礼虽然只是个形式,但却是孩子和学校生活的最后的告别,我过去,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重视自己的毕业,正式告别过去,有个全新的开始。”

对孩子而言,有这样一位妈妈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我们身边有一些父母,十分讲究实际:

“小孩子过什么生日!”

“奇奇怪怪的节日,瞎凑什么热闹!”

“上个学而已,衣服鞋子随便穿吧!”

可能对于父母而言,做不做这些事情,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减少,但对于孩子而言,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会给孩子足够的亲近感与信任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乐趣。

有心理专家认为: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不仅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记忆。

「悦读」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对仪式感的错误理解,认为仪式感虚,不切实际,做起来很难,只是一种形式。

其实偶尔的仪式,是表示对彼此的重视,它从来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

「悦读」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主办单位:沙坪坝区新闻中心

总编:董敏 | 副总编:孙平

沙坪坝手机台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今日沙坪坝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