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發布《2017中國農村網際網路應用報告》

6月28日,上海財經大學發佈《2017中國農村互聯網應用報告》,建議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為鄉村振興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上海财经大学发布《2017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报告》

2008年起,上海財經大學每年組織在校師生“走千村,訪萬戶,讀中國”,深入全國各地開展相關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主題調查,併發布調查報告,由此形成了上海財經大學自主創立的“千村調查”大型社會實踐品牌。2017年是上海財經大學建校100週年,同時也是“千村調查”品牌項目創辦第十年,上海財大把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中國農村互聯網應用狀況”列為主題,交由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實施完成。

本次調查在全國31個省、市和自治區(除港、澳、臺地區)展開,內容涵蓋農村互聯網基礎應用、農村網絡社交溝通應用、農村網絡教育培訓等八個方面,累計獲得問卷10381份,通過後續大數據挖掘處理形成《2017中國農村互聯網應用報告》。

發佈會期間,上海財大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的張娥、田博、崔麗麗三位老師分別作了《互聯網+教育助力新農村持續學習》、《基於社交網絡構築清朗鄉村文明》、《“小步快跑”促進農村產品網絡銷售》專題講座。

上海财经大学发布《2017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报告》

張娥在報告中指出,農村互聯網教育培訓需求比例高達73%,知道和不知道農村互聯網教育培訓的幾乎各佔一半,兩極分化態勢明顯,並由此提出建議,借互聯網+教育構建“持續學習”型新農村。

田博在報告中提出五個觀點。一是青少年是農村網絡社交平臺的活躍主體;二是農村社會的信任機制是構建在親情友情基礎上的信任;三是農村“網絡群眾路線”實施率不高;四是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相比,網絡社交媒體是農民獲得實時消息、新聞的主要渠道;五是農村網民通過網絡參與社會討論的積極性較高,但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報告提出三個建議:構建新時代的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文化;重視中國農民對高質量精神產品的渴求與缺乏村幹部有效引導、監督的矛盾;發揮農村網民“意見領袖”的積極作用。

調查數據顯示,在農村地區以平臺商戶為主要形式開展網絡銷售的農戶仍屬少數,通過互聯網銷售的非農產品略多於農產品,地區差異明顯,本地產品比率高,生產源頭多為零散農戶,針對上述調查結果,崔麗麗在報告中提出了重點開展差異化的網絡銷售技能培訓、農產品上行攻堅、後發地區脫貧攻堅三方面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