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郁達夫《故都的秋》實在是北平秋天最好的廣告,他筆下的蘆花更是牢牢地搖曳成了這座城最有韻味的秋。多少年來,不知又有多少人如我一樣,是因了他這句話來尋訪陶然亭的蘆花的。

陶然亭最富有詩意的地方,莫過於它深秋的蘆花了,它們一簇簇擁擁擠擠、蓬蓬勃勃地在寂寥的湖畔把生命的詩意淡然舒展,這種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應該是深秋最悽美的意象。by 王玉

這個深秋,我是循著郁達夫《古都的秋》去尋訪陶然亭的蘆花的。

竊以為,陶然亭,除了得名於白居易的詩歌「待到菊花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外,最富有詩意的地方,就應該是它深秋的蘆花了。

居在城南,離陶然亭不算太遠,但總是想不起來去那裡尋秋,可見我們常常心向遠方,卻往往忽略眼前的風景。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據記載,陶然亭的得名與清康熙年間工部一位名叫江藻的頗具文人情懷的官員有關。那時的陶然亭只有一座元朝時修建的慈悲庵,人跡罕至,野趣盎然。

江藻因為在此主持一個監造工程,所以就在慈悲庵附近建造了一座小亭子,常與朋友相聚暢飲,後來人越來越多,他們就集資修葺了一座小院,其中的三間敞軒依白居易的詩句「待到菊花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起名為了陶然亭。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此後,南城的這個區域,便常常有文人墨客前往踏青,郊遊、尋秋,喝茶,吟詩作賦,漸漸成了南城的一處風景。這位江藻大人或許沒有想到,他的這一小資舉動,不但為清朝不少文人墨客,找到了一處可供消遣的名勝,更讓他因此留名青史。

不知何故,想起陶然亭,眼前就會無端地浮現出林海音《城南舊事》裡的鏡頭: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蒼老而悽婉的畫面如斑駁而悽豔的苔痕,裝飾著故都城南的舊事。歸去來兮,風景何如?這面懷舊的鏡子多少年來依然映照著它的過往今昔。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說陶然亭的蘆花一定離不開郁達夫《故都的秋》,他說,在南方,每到秋天,就會想起陶然亭的蘆花。和郁達夫清俊瘦弱的身影一樣,他的文字也透著一種空曠和落寞,他筆下的蘆花就是這樣搖曳成了北平秋天最有韻味的意象,多少年來,不知又有多少人如我一樣,是因了他這句話來尋訪陶然亭的蘆花的。

深秋時節的陶然亭,靜寂空曠。金黃的銀杏樹落下厚厚的一層葉子,陽光照在上面,折射出瑟瑟的秋意。風吹起,落葉紛紛在挺拔的銀杏樹下跳著別離的舞,葉子離開了樹幹,是永遠的分離,還是醞釀著來年秋天的夢?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枝枝葉葉纏綿的情意或許只有它們自己懂得。湖邊的柳樹高大蒼勁,柳絲搖曳,似纖纖玉手,依然是萬條垂下綠絲絛。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這個時節的天,常常藍得通透,就連雲朵亦是無處尋覓。不時有不知名的鳥兒,煽動著翅膀飛過頭頂,留下咕咕的叫聲遠去。

尋尋覓覓的蘆花終於在湖邊的拐角處露出了曼妙搖曳的身姿。它們被繩子圈住,圈養在沿湖處處指定的區域。近看,蘆葦長勢正是喜人,一簇簇、一叢叢,一人多高,有的葉子還是綠色,有的已經變成了褐黃色,葉間伸出杆子,成球的花開在上面,滿空亂飛。

它們在有限的空間裡,簇簇擁擁的,風一吹來,嘩啦啦往一邊倒去。枝頭三三兩兩的蘆花,根部是淺綠色,還帶有鵝黃的底子,花尖細碎而微白,隨著蘆葦隨風搖曳。

它們像自由的精靈,在遠離喧囂的淡泊中,獨守湖畔一方瘠土,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詩意淡然舒展,芊芊蘆葦,蓬蓬勃勃,無拘無束,悠閒搖曳。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熠熠的銀光,像星星眨眼,像浪花起舞。秋盡寒來,這蘆花隨風飛入衣襟,豁然間添了些許哀愁與傷感。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閒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明月樓。」原來讀李後主的詞,也是深喜他這句「蘆花深處泊孤舟」,那樣的蒼涼與孤寂,總是令人銷魂。

不過蘆花最早出現在詩詞裡,是《詩經·蒹葭》的千古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蘆葦,那河岸邊萋萋的蘆葦,曾經見證過那場最糾結唯美的愛情。那在水一方的女子,冰肌玉骨,明眸善睞,這個詩經中女子,早已烙印在了世間無數男子的眉間心頭。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生活在別處,戀人在遠方。現實無法使我離你更近,戀慕使我不想離你更遠,那麼就永遠在水中央,隔水尋覓你的身影,風聲過耳,我在風中辨識你的隻言片語,又有什麼不好?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據說,舊時人去陶然亭,一是為了看風景,另一方面是為了訪墓,所以,這裡無形中便平添了一絲傷感的氣息。所以陶然亭的確是適合秋天去看的,那份秋涼寂然與蕭瑟悽清,也只有在此時才與它的名字更為相稱。

湖畔安靜的一角,塵封著一段愛情的佳話,高君宇、石評梅這一對才子佳人,生前未能締結連理,死後終於攜手沉睡。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清末名妓賽金花的墓地,也在陶然亭。沒有松柏、沒有白楊、一片寂涼的荒野,這份寂然與她生前的風流,似乎並不相稱,可見,無論生前多麼熱鬧,死後都是一樣的孤寂。

這位可稱得上是中國的亂世佳人的女子,出身煙花,生於亂世,她曾嫁與洪均為妾,並作為外交官夫人陪同洪均出使歐洲各國,後丈夫病故,她又重操舊業,輾轉煙花巷陌,後因與當時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的緋聞而遭人詬病。

她出格的行為與她傳奇的經歷都讓後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想,據說曾樸《孽海花》的原型就是賽金花。葬身陶然亭的她,一生是非,過往悲歡,留下了無盡的想象與後人評說。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一個是清末名妓,一個是民國才女,兩個毫不相干的女子,卻在這裡比鄰而居。看起來似乎荒誕,卻又那麼的自然,但她們都有著女人難得的美貌與才情。無論生前如何,死後都是一樣的寂寞,生命最終都會以同樣的方式迴歸本源。

寂寂陶然亭,流傳著故事,也塵封著風流。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蘆花可以看作是秋天最有韻味的植物,它的生命在枯萎後才變得最為炫目,那種蒼涼悽美的搖曳,從容悠然,寵辱不驚。

蘆花深處,暮色正四合,但眼前沒有明月樓,更不知何處泊孤舟?抬頭,有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落入湖畔,在蘆花深處迴盪。

-END-

陶然亭的蘆花,悠遠的鴿哨從遠處傳來

作者簡介

王玉,文學愛好者與寫作者,自由撰稿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打開世界,記錄美好,攜一顆想走就走的心靈,一雙發現真善美的眼睛,穿行於世界的山山水水,以夢為馬,在文字的世界裡浪跡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